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边缘旅行/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旅行》、《岩画,岩羊,日落王陵》、《张贤亮与荒凉的古堡》、《过三关口》、《呼伦贝尔的夏天》、《醉美草原,游牧民族的摇篮》、《满洲里,口岸之最》、《海拉尔要塞,东方马奇诺防线》、《遥远的兴凯湖》、《远古文明之光》、《大小兴凯湖》、《屯垦戍边人》、《那一年,沿图们江旅行》、《望洋兴叹》、《打造“北方香港”》……《边缘旅行》记录了作者刘文军在西部和边疆地区行走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内容推荐

《边缘旅行》记录了作者刘文军在西部和边疆地区行走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遥远、偏僻、荒凉和神秘之地是作者旅行的首选,高山大川、大漠戈壁、石窟古堡、丝路古道、异域风情是作者的最爱。跟着作者的脚步,探索未知领域,发现隐秘世界;循着作者的路线,走进西部,走进边疆,走进远方的家。

目录

序言

千年友谊关

一份战报

背后的故事

边关风情

金沙江,石鼓镇

悠悠古巷,长江第一湾,雨后,那一道彩虹

滇西往事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畹町桥,滇缅路,和顺古镇,

大滚锅,怀胎井

远征军,一段尘封的历史

丹巴之美

藏寨

碉楼,美人谷

川藏线上

翻越二郎山,大渡河,泸定桥,康定城,折多山,

新都桥,木雅人童心未泯的小喇嘛

过三江并流区

然乌湖畔,寒冷的一夜

米堆冰川,跛脚马夫

古乡人家,工布女子

过通麦天险

又尝石锅鸡

林芝的河

南伊沟,中印边境匕的秘境

藏地药王谷

密林深处的珞巴族

边境趣闻

年楚河畔

江孜古堡,抗英往事

三教共存的自居寺

帕拉庄园,一个财主的发家史

北疆秋色

喀纳斯,变色湖

国瓦人,旱獭乐队

哈萨克,一个且行且吟的民族

柴达木的月亮

青海道,吐谷浑

做客诺木洪农场,

青藏路,将军楼

昆仑山口

德令哈,雨水中荒凉的城

敦煌,河西走廊的尽头

敦煌壁画“萌萌哒”

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

大漠深处

金秋胡杨

黑城传说

土尔扈特,东归英雄

叩问苍天

甘南,川北

黄河岸边的石窟

午后的拉卜楞寺,九曲黄河第一湾,

若尔盖湿地,烧奶的阿妈,扎尕那,向导贡布

天险腊子口

贺兰山下

一个人的旅行

岩画,岩羊,日落王陵,

张贤亮与荒凉的古堡

过三关口

呼伦贝尔的夏天

醉美草原,游牧民族的摇篮

满洲里,口岸之最

海拉尔要塞,东方马奇诺防线

遥远的兴凯湖

远古文明之光

大小兴凯湖

屯垦戍边人

那一年,沿图们江旅行

望洋兴叹

打造“北方香港”

防川,鸡鸣三国之地

边城丹东

被遗忘的虎山长城

鸭绿江,断桥

大边贸,小边贸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份战报

时间回到1979年。

春节刚过,正是北方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季节。这时,却有一条热门新闻通过广播喇叭传进了我所在的大学校园:中国和越南在边境线上交火了。那时刚刚恢复高考,人们都在寻找新的兴奋点,在一腔爱国热情驱使下,学子们每天在背英语单词的同时,又多了一个关注点:前线新闻。

战事最紧张时,大家每天都要去大礼堂听校方宣读战报。一天,一位校方负责人手持一份战报,快步登上讲台,声音中带着激动:我军在东线战场取得大捷,拿下越北重镇谅山。静寂的大礼堂如暴风骤雨突然降临,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有人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越南谅山距友谊关15公里,距河内130公里。谅山以北,也就是中越边境一带,是层峦起伏、丛林密布的山地,从那些带有“山”“坡”“岭”的众多地名中就可以看出这一带地形的特点。《远方的家一边疆行》节目组曾在中越边境做过系列采访,其中有一集名字就叫“那山那坡”。我在广西崇左的中越边境处看到,归春河水从山岭间一处60米高的断崖上跌宕而下,一波三折,形成著名的德天瀑布,其壮观程度远在黄果树瀑布之上。

相比之下,谅山以南,也就是越南腹地,是稻田纵横、水网密布的平原。2008年夏天我到过越南,从南方的西贡到北方的河内和海防,做了一次纵贯之旅,对越南的这个地形特点印象深刻。

对越南来说,失去谅山就等于失去了一个天然的屏障,对中国军队来说,拿下谅山就等于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随时可以挥师南下,能不兴奋吗?

然而,与我们这些学子们的狂热想法相反,我军在取得谅山战役胜利后,又撤回到了友谊关内。其后十年,中越两国军队在中越边境的轮战一直持续不断。1983年。部队作家李存葆根据前线采访写下了《高山下的花环》,从一个边防连队的角度,把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全景式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一时间引起轰动。很快,小说被拍成了电影,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开来。其后,又有《血染的风采》一曲唱红了春晚,响彻大江南北。可以说,那个年代,全国人民的神经都被发生在南疆的战事所牵动。

岁月流淌,带走的是尘嚣,留下的是记忆。带着这个历史情结,2011年6月的一天,我由南宁出发,沿南友高速前往友谊关,寻访当年的战场。

南国的夏天绿意盎然,草木葱茏,满树繁花,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湿润,道路平坦顺畅,180公里的路程驱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友谊关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是中国历史上9个著名关口之一,另外8个关口分别是山海关、潼关、嘉峪关、居庸关、雁门关、紫荆关、娘子关和武胜关,这些关口均位于边地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今天,这些关口大多失去了本来的作用,仅具有象征意义,有些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难觅其踪,但友谊关还完好无损地矗立在中越边境上,继续发挥边关的作用。从地图上看,友谊关位于中国公鸡形版图的肚皮位置,在历史上,它一直发挥着镇守南国边陲的作用,因而又有“南疆第一关”之称。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关口自打设立后一直处于更名过程中:雍鸡关一界首关一大南关一镇南关一睦南关一友谊关,友谊关这个名字是1965年才有的。

从这些名称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关口的作用:一是防御;二是和睦。何时防御何时和睦,依两国关系而定,有如两家院子之间的一道栅栏,中有一门,两家关系不好时大门紧锁,关系好时则门洞大开。两家可以互通有无,自由来往,说不定还会结下一段美好姻缘。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初,法军攻占谅山,冯子材临危受命,帮办广西军务,筑墙挖壕,准备应战。3月,法军200(]余人分三路猛扑镇南关,年届70的老将冯子材在出征前,命人抬上一口棺材,上书“不归尼格里。便属冯子材。”尼格里,便是他的对手,法军的统帅。战场上,冯子材身先士卒,持刀大呼,清军士气大振,与法军白刃相搏,大获全胜。但其后,在英国人的调停下,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了《中法天津条约》,确认了此前法越之间签订的《第二次顺化条约》,否定了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从此越南成为法国属地。

无独有偶,孙中山领导的第六次反清起义也发生在镇南关。1907年12月1日,孙中山派革命军将领突袭镇南关,清兵不敌,革命军成功占领镇南、镇中、镇北三个炮台。孙中山闻讯大喜,与黄兴、胡汉民等人立即从河内赶往镇南关,亲临指挥。清廷闻讯,不甘失败,下令反攻,革命军不敌,退入越南燕子山。与此同时,清政府又向法属越南政府施压,扣留在河内筹备的弹药粮草,这场发生在农历丁未年的镇南关起义遂以失败告终。

1960年后,中国的援越抗美物资从友谊关源源不断输送到越南北方,再通过“胡志明小道”运往南方。1979年初,中越在边境线上爆发武装冲突,同志加兄弟不再靠谱,友谊关不再友谊。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前线战士们发现,缴获的越南弹药箱上多印有“中国”,粮食包上多印有“中粮”字样。无疑,这些物资都是此前中越友好时期中国援助的。10年之后,战场上的地雷被一个个排除,友谊关又摇身一变成为中越通商交往的一个重要口岸。P1-5

序言

老友文军的旅行笔记杀青,嘱我写个序。他各段旅行笔记,实际上我都已经断续读到了,有些登在了我的搜狐博客和“新山海经”微信公众号上,在一些旅游杂志、 《中国交通报》、 《香港商报》网站以及中国徒步网、国际古道网、搜狐网旅游频道、 “大话哈尔滨”网、铁路网等网站上也不时能见到他图文并茂的精彩游记。他写成初稿,电子邮件就发了过来。他去的那些地方中,有几个我一时还没有去过,颇为向往。跟着他的文字,借他的视野算先体验了一把。

这些文字所记叙的,是他走在中国版图边缘的几个地区,比方说,黑龙江、新疆、云南、青藏高原等,既是中国版图的边缘,实际上也是汉族文明与诸多少数民族文明的交错地带。

旅行,只要不出国,现在早已成了可以说走就走的事情。三十年前,由于国人月收入普遍只有三五十元人民币,穷家富路的财力限制、缺粮票难吃饭的麻烦、公共交通的不便都抑制了人们游山玩水的愿望。

而古人游山玩水的传统,早已有之。因为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之处,就是有好奇心去探索新的地方。张骞等为外交西去的、韩愈遭贬南下等等不说,唐代诗人的壮游,动辄从中原到齐鲁大地,安史之乱时又从中原转向西蜀,进而沿长江东去,到今江苏一带游历,还有走浙东的,至今留有唐诗之路。而杜甫从四川东下后则溯洞庭湘江而上到湘中湘南。后有明代徐霞客为地理科学考察,走了浙东和中南西南的崇山峻岭。

如果说,中原和沿海地区是改革开放之后国人开始出门旅行时热门的地方,那么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展,中原和沿海地区留下的好山好水逐渐少了:而随着交通的方便和收入的增加,原本很少有人去的西部崇山峻岭中的一些景区,游客逐渐增多。而黄金周制度的确立,更给有钱但是缺时间的人提供了机会。

记得1986年12月,我到云南昆明开会,会后到大理调研。按抗战时滇缅公路走向改造的公路,单程从昆明到大理下关足足走了十个小时。那时的苍山洱海几乎没有游客。1994年我初次去丽江,当地还没有出租车,只有侧三轮摩托充当出租拉游客到玉龙雪山去游览。而现在,看看大理丽江,简直就是字面意义上的“people mountain,people sea”,人山人海。因为先是高等级公路开通,随后高速公路开通,然后广通到大理的铁路开通,再后来大理和丽江都建设了机场。原本从昆明出发,需要十个小时煎熬才能到大理,十四个小时才能到丽江的游客,只要一半时间,就能从北京、哈尔滨或者乌鲁木齐直接飞到大理或丽江。游客怎么会不暴增?现如今高铁都从广州直接穿越贵州交通比较麻烦的黔东南而到达贵阳。看来,黔东南苗族侗族山乡的风情,行将有一个巨大的变化。十多年前我曾推荐过的西宁、大通、门源、郡连山关隘扁都口、民乐、张掖这条穿越祁连山的徒步线路,现在有兰新高铁穿越其中,估计也要成其早期清水原貌的人来说,去不如不去,因为一去,以前记忆中的美好,就算被现在的嘈杂如同农贸市场那样的场景涂改覆盖了。

说到这里,就该说说本书作者在边缘地带的旅行了。

顺时针方向看,作者的这些旅行线路,涉及广西、云南、四川、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和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中国陆地边界,全部都在这些边境省区。四川、青海和宁夏没有国境线;甘肃看似没有,但实际上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马鬃山,也就是酒泉的西北方向,有一段与蒙古国的边境线。

因此这些旅行,真正就是在中国边缘的旅行。

近三十年来,因为研究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以及个人旅行的偏好,我也常走在中国的边缘。但是,广西陆地边境地带、川藏公路地带、甘南川北线、黑龙江和吉林东部,我都没有走过。因此,我的两本旅行笔记《西部孤旅》(海外繁体字本)和《喀什噶尔的风》,都没能像作者覆盖的那么广。我读来都觉得很长见识,也很开眼界。

虽然说,好多人梦想着去中国的边缘旅行,但是很多地方,去一趟都是舟车劳顿,人困马乏的。如果加上食宿条件艰苦,有些地方甚至其海拔就足以让心血管系统有隐患的人却步。

我听说过到昆明就有反应的人,那不过2000米左右。还有到西宁就难受的,那差不多是2300米。作为青海省东部和西部分界线、农区与牧区分界线、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界线日月山,海拔则在3500米左右。西宁不产生高山反应的,到日月山未必不会不反应。因而,想去中国边缘的人多,真正能去的人少。还是合了王安石的那句话: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现成的有这么一本记录在中国边缘旅行的笔记,坐在沙发里手拿这本书,用心跟着作者走一圈,也很值得。

特别补充一句,作者在边缘地带的摄影作品,也相当棒。图文配合,相得益彰。

2015年3月3日

于无锡蠡桥

后记

“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这是我站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面对白雪皑皑的慕士塔格峰和清莹碧蓝的卡拉库里湖发出的感叹。

心在远方,路在脚下。是谁说过,生活中不止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7对边远之地的憧憬促我远行,而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世界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这些年来,我试图循着徐霞客地理考察的足迹,踏着玄奘西行取经的脚印,沿着斯文·赫定考古探险的路线,按照《远方的家一边疆行》节目的指引,在一次次遏制不住的冲动中,毅然背起简陋的行囊,挎上单反相机,怀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跋涉西部,辗转边疆。

在那里,我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旷世美景,了解到了鲜为人知的人文历史,体验到了与内地迥异的风土民情。这些旅行够不上探险和考察,但也绝不是普通的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从旅行目的地说,这些地点和线路大多位于偏远、荒凉、险恶和高海拔地区,难以抵达;从出行方式说,多数采取的是自助、半自助方式,或者随户外组织一起出行,很多路段是用双脚一步步丈量出来的,用专业和现代一点的词,毋宁说是“徒步旅游”更贴切一些。中国徒步网对徒步旅游的解释是:“旅游者以徒步为主要旅行方式,用行走的方式在走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获得强烈的旅游体验。”我的这些行走追求的正是这种理念。

大半辈子与文字打交道,近些年喜欢上了旅行,尤其喜欢去遥远神秘和奇山异水之地,寻幽访古,探胜猎奇,时间一长,觉得光这样走走,回来把照片往电脑里一拷,就万事大吉了,实在有些可惜。“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7”我问自己。

好东西需要分享,于是调动文学潜能,在行走和拍照的同时,尝试写写游记,配上精美的照片,冠以“好望角”寻访之旅,在报纸、杂志、网站和微信平台上小范围传播共享一下,居然还挺受欢迎,就连《香港商报》网站也开始用繁体字转载起来。于是胆大起来,索性把这些零零碎碎、或长或短的旅行笔记整理出来,按陆路边境的顺时针方向编排,形成了现在的书稿。

我的中学老师潘荣元和吕玉梅伉俪一生在小兴安岭林区教书育人,很少出门。我通过QQ把书稿发给了他们,年届70的两位老师在为我点赞的同时,帮我找出了诸多文字语法方面的错讹失误,并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40多年前他们给我们批卷子改作文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以说,他们是这本书的“初审编辑”。他们希望通过我的文字,游览一番他们听说过但没有去过的地方,同时也是在继续尽一个老师的责任。我一向认为,能帮自己找问题、提建议、指路子的人是真正的朋友,实实在在的朋友,我对他们感激有加,敬佩有加。

我的硕士生导师周新城教授对我的文字也很感兴趣,他在看完图们江那篇游记后,回复邮件说“写得不错”,这让我心里多少有些美滋滋的,周教授一向对学生要求严格,很少听到他在表扬谁。周教授对这篇游记感兴趣也和他的学术背景有关,他是改革开放后国内研究俄罗斯经济的权威学者。周教授做学问认真,年过八旬的他,通过电子邮件就文中的一个细节与我反复推敲,直到搞清楚才肯罢休。我在体会“走无止境”的同时,又一次加深了对“学无止境”的理解。

本书序言由我多年的老朋友邹蓝写就。邹兄是改革开放后国内最早从事西部问题研究的学者,他所在的课题组提出的向西开放和发展边贸的建议受到中央高层重视,并得以采纳。自然,他也是国内最早的一位“边地旅人”,20年前我俩桌对桌办公时,我称他是“西部侠客”。在交通、通信和食宿条件都极为落后的年代,他传奇般的涉险远足令人钦佩,他在《喀什噶尔的风》一书中描述的边塞风物让人神往。我每写出一篇游记都要先发给他,得到他很多专业性的指点,并承蒙将其中精彩的章节登在他的搜狐博客、 “新山海经”微信公众号和他任副主编的香港《经济导报》上。

感谢蒋频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我与蒋先生相识是一次偶然机会,那次是去黔东南,途经贵阳,朋友做东,席间,一位性格豪爽、酒量逼人的中年男子吸引了我,朋友悄悄告诉我:“他是书法家,杭州西泠印社的。”于是心生一计,何不就此求一幅墨宝?借碰杯之机,我用试探的语气提出了想法,书法家的回答痛快简洁: “没问题!”条件嘛,只有一个——游记出版后签上名送他一本。于是,茅台酒杯一碰,一项重大“交易”达成。两周后,一幅墨香犹存的书法小品出现在我的案头,字体潇洒飘逸,一如其人。

需要感谢的还有“大话哈尔滨”网站的孙勇博士、《香港商报》的林彬彬、 《中国交通报》的苏晶和高晓东、中国徒步网的金乔和任明、国际古道网的老探和小小、 《北国旅游》的吴雪娇、 《发现云南》的杨春、《中国国家地理》的刘晶和杜文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边走边看”栏目的谢舒杨和王嘉玉、作家朋友简以宁、驴友续续、网球伙伴吕士卓……他们或为游记的写作提供了帮助,或为游记的发表提供了支持,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他们中的有些人我至今没有见过,最初的交往无人介绍,没有利益关系,完全出于志趣相投,以文会友,我为这份纯真而感动。

“行险远地,观奇伟景”,这是回黑龙江老家旅行期间,潘荣元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是对书稿的中肯评价,也是对我这个边缘旅行者的殷殷鼓励,我想就用它作为本书的结尾吧。

201 6年3月3日干j匕—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边缘旅行/好望角寻访之旅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文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4129643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2016088353
中图分类号 I267.4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