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太仓史话/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的降生地,在娄东文化与江海文化的交融相汇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凌鼎年编著的《太仓史话/中国史话》系统地介绍了太仓由古至今的特色文化、历史沿革及现代风貌,有利于人们全方位地领略太仓的千年魅力。

内容推荐

太仓因春秋时期吴王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是著名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江南丝竹的发源地、娄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的降生地,在娄东文化与江海文化的交融相汇中形成了“精致、和谐、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太仓走了一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建设、体制创新有所成就、社会治安良好、各方面比较协调平稳的路子,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中始终排名前十,是江苏省六个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县市之一。太仓将加快改革发展,加快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谱写好“中国梦”的太仓篇章。

凌鼎年编著的《太仓史话/中国史话》主要介绍了江南水乡太仓的历史与文化。

目录

一 市情概览

 1.区划沿革

 2.历史文化概述

 3.地名释读

二 史海钩沉

 1.刘家港与郑和下西洋

 2.海上漕运始于太仓

 3.魏良辅与昆曲

 4.《牡丹亭》在太仓首演

 5.张野塘与江南丝竹

 6.《清明上河图》与太仓

 7.南码头与天下第一粮仓

 8.娄东画派与“四王画派”

 9.太平天国板桥大捷

 10.太仓光复

 11.日寇“天王”级飞行员在太仓被生俘

三 历史名人

 1.北宋吴中水利专家郏直

 2.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

 3.明代玉雕大师陆子冈

 4.明代首辅大学士王锡爵

 5.娄东琴派创始人徐上瀛

 6.张溥与复社

 7.写《圆圆曲》的著名诗人吴梅村

 8.明代江南大儒陆世仪

 9.毕沅与关中文物的保护

 10.陆增祥状元与三百廉砚

 11.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陆宝忠

 12.对上海开埠有大贡献的钱鼎铭

 13.交通大学第十一任校长唐文治

 14.百岁丹青大师朱屺瞻

 15.“中国新闻界的释迦牟尼”俞颂华

 16.《清宫秘史》导演朱石麟

 17.“中国居里夫人”吴健雄

 18.著名国画家宋文治

四 古迹遗存

 1.古河古桥

 2.故居墓园

 3.园林孑遗

 4.寺庙道观

 5.其他遗迹

五 太仓风物

 1.非物质文化遗产

 2.美食佳肴

六 今日太仓

 1.长江第一港——太仓港

 2.太仓——中国德企之乡

 3.政社互动——中国行政改革的“第二次革命”

 4.沙溪名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5.江尾海头第一镇——浏河镇重焕光彩

 6.新建的两座大型公园

 7.催生中国航海日

 8.国际竞走比赛在太仓

 9.文化养老,太仓成为全国典范

 10.21世纪以来的太仓荣誉

后记

试读章节

不过,据地方志记载,宋景祐元年(1034)时,范仲淹即来太仓开浚七浦塘,另外方志中还有疏浚杨林塘等记载,由此推算,宋代时,太仓已是朝廷重要的行政区划了。太仓的真正崛起、繁荣,则始于元代,这与太仓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因为太仓地处江海交汇处的长江人海口,在古代没有空运、铁路、高速公路的情况下,运输货物最经济、最安全的就是走水路,而大宗运输则属海运更快捷、吞吐量更大。元代统治者定都大都(今北京),而江浙一带的粮食都囤积在太仓,如何输运到京城就成了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时已降元朝的海盗朱清、张碹两人熟悉海运,后朝廷起用两人负责漕运,从太仓把皇粮运至天津,再转运京城,朝廷于是在太仓建了专管海运的衙门泉府司等,再后来在今武陵桥北设庆元市舶提举分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由于朱清、张碹是奉旨开创漕运,漕运又被朝廷定为岁制。

太仓的人口开始激增,从当初户不满百,很快扩展到万家之多,太仓一跃成为“东南之富域”“天下之良港”“天下第一码头”,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发展成了一个新兴港口城市。元延韦占元年(1314)朝廷干脆把昆山州治迁到了太仓。至此,太仓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太仓如此富庶,也引起了流民的垂涎,元至正年间,浙江盐贩方国珍率千余名饥民多次沿海路而至,在刘家港及娄江两岸烧杀抢掠。元末,已在平江(今苏州)称吴王的张士诚出于辖区利益考虑,遣部将高智广拆常熟支塘城,修筑了太仓的城墙,距今约有650年历史。

到了明代,太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可以这样说,明代是太仓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时期之一。明代的太仓,涌现出大量的文化名人,而且代有传人,一直到清代。即使置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大舞台,太仓的文化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也是颇为可观的。

据统计,在明、清两代,太仓人才辈出:出了毛澄、毕沅、陆增祥3位状元,出了陆武、王锡爵、王衡、吴梅村、朱玉麟等5位榜眼,出了徐秉义、汪廷玛、汪学金等3位探花;出了陆武、王锡爵、吴伟业、邵嗣宗、陆增祥5位会元,出了赵汴、陆大成、王士骐、王衡、胡溶5位解元;出了2位宰相级的朝廷大员,一是明万历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首辅王锡爵,一是王锡爵的曾孙、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王拔,人称“祖孙宰相,四代一品”。当年,在今太仓宋文治艺术馆南面的老街上,还有镌刻此楹联的石牌坊呢。另外,太仓在古代出过10位尚书,元代有户部尚书张文虎,明代有8位,分别是兵部尚书凌云翼、礼部尚书毛澄、刑部尚书王锡爵、兵部尚书王在晋、工部尚书张辅之、刑部尚书王拨、礼部尚书陆宝忠、农工商部尚书唐文治。如果加上死后追封为尚书的,太仓共出了13位尚书。目前,经考证,太仓历史上有姓名记载的进士为314名,其实,还不止这个数,有举人800多位。太仓学者张炎中编纂的《太仓历史人物辞典》,收录了从宋至清的3460位人名条目。我自己撰写的《太仓近当代名人》则收录了清代以后到当代的560位名人,说太仓名人辈出、人才济济,那是名副其实的。

太仓历史上之所以能出这么多的进士、官员、文人学者,与太仓的读书风气有关。历史上太仓的藏书大户比比皆是,如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的“小酉山馆”藏书三万卷,其中宋版图书超过千卷,另藏“尔雅楼”,典籍则藏于“藏经阁”。他胞弟王世懋建有“万卷楼”,今发现的“东海两难”碑拓本及王世贞等名人题跋,均为万卷楼藏品。

太仓历代藏书家中,清代光绪、宣统年间的缪朝荃不能不提,他的“东仓书库”藏书之丰,一般人的藏书难以与之比肩,可惜后来由于家道中落,其藏书逐渐散失,其中大部分被浙江南浔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楼收购。

另外,“娄东三凤”之一的明代陆容,藏书亦逾万卷。明篆刻大家赵宦光的藏书楼“小宛堂”,明复社领袖张溥的“七录斋”,清钱宝琛、钱鼎铭(钱宝琛之子)的“听郐馆”藏书楼,在历史上都小有名气。顾伊人的“陶庐”、汪醉樵的“书巢”、程迓亭的“据梧斋”等,在太仓本地颇有名气,金元功、钱履缪与沙溪吕石香家的藏书都名重一时。由于太仓人喜藏书,喜读书,学而优则仕,出将入相也就不稀奇了。太仓的不少读书人可能书读得太多了,对世事、对官场看得透了,宁可在野不在朝,他们朝辞庙堂,晚归故里,起室筑园,觅一世外桃源,然后读书吟诗,弹琴作画,悠哉游哉,颐养天年,由于少了功利的目的,多了一份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故在艺术上更显得纯、显得精,“无心插柳柳成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

P4-6

序言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

《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史话编辑部

2014年6月

后记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太仓人,生在太仓,长在太仓,但在弱冠之年,我被命运抛到了微山湖畔的煤矿,这一去就是20年。当我重新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太仓时,太仓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儿时的不少建筑没有了,儿时的不少印记消失了,不知该喜还是该悲,心情很复杂。从那时起,我关注起太仓的历史与文化,做起了有心人。

我不是专职搞文史的,只是个业余作家,文学创作是我个人爱好,文史研究只是兼及而已。2002年时,当时的旅游局局长要我撰写《太仓旅游》,盛情难却,我就放下手头的创作,找到了当年能找到的明代以来各个年代、各种版本的《太仓州志》,以及多本乡镇志,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做了些摘录。那一次的集中阅读,使我对太仓的历史、太仓的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我也借此梳理了太仓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

后来,作为文化界的代表,我当选为太仓市政协常委,在十年中,我的提案与大会发言累计约100件(次)。所谓在文言文,我的提案、发言基本上都围绕文化,或与文化相关,我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太仓的历史、太仓的文化,陆陆续续写下了多篇关于太仓历史、文化的文章,先后出版了《江苏太仓旅游》《太仓近当代名人》《弁山杂俎》《娄水文存》等文史著作,还参与了多本有关太仓历史、文化的书籍的策划、编辑、撰写、统稿、校对等。慢慢地,我对太仓的历史、文化有了较深的了解,但我写作的主方向还是小说与散文创作。

2014年,太仓市委宣传部找我,说有个国家级的社会科学课题“中国史话”,太仓承担《太仓史话》的撰写任务,还说宣传部研究后准备把这一写作任务交给我。当时我手头有多本书在写、在编辑,但经过考虑,最终接受了编撰任务。

我参照其他县市的体例,再按太仓的实际情况,拟出了目录,领导审查后,做了些删减与补充,我修改后,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国史话》编写委员会审核,得到认可后,我才动笔。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元月,我忙里偷闲,紧赶慢赶,终于在春节前杀青交稿。

其实,这只是介绍太仓历史、文化的一本小册子,或者说是一本普及读本,一册在手,可以对太仓的历史文化、太仓的前世今生、太仓的古韵今风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至于写得如何,请读者来品评。如发现资料差错,文字差漏、观点有误,请及时向我提出、以免谬误流传,误人子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太仓史话/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凌鼎年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82620
开本 32开
页数 1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3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2015257440
中图分类号 K295.34
丛书名
印张 5.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4: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