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恰同学少年/时代诗文坊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知青看的书,或者说是写给海南知青、写给南林农场的知青看的书。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吃》、《穿》、《住》、《行》、《医》、《劳动》、《农场干部》、《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忆苦思甜》、《民兵》、《搏动的青春》、《读书杂记》……《恰同学少年》系容尚谦关于知青生活的回忆性散文集。

内容推荐

《恰同学少年》系一部个人关于知青生活的回忆性散文集。全书从“吃、穿、住、行、医、劳动”等各个方面,详细具体地回忆了当年下方南林农场的知青生活,作者容尚谦饱含充沛的情感,回忆那个激情燃烧岁月中的人和事,以亲身经历诉说知青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动青春,感恩岁月,充满了正能量。

目录

自序

也谈“悔”与“不悔”(代前言)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穿

劳动

农场干部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忆苦思甜

民兵

搏动的青春

读书杂记

后记

试读章节

“革命的青年有远大的理想,革命的青年志在四方,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是,在党和各级组织的教育帮助下,在革命形势的引领下,在革命歌曲的感召下,我们广州六中的400多名学生,这些革命的青年,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到南林农场去了。出发前,父亲已被隔离审查,不知所在。母亲又要送别两个孩子去远方,身边还有4个年幼的弟妹,她心里一定很苦。临走前一天,我们极想到学校集合,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她坚持让我和弟弟在家里过夜,第二天一早赶到码头集合。那晚,母亲跟我和弟弟反复交代,话语我是记不清了,但母亲的神态却让我永远难忘。由于父亲被隔离,工资停发,存款冻结,每月只从父亲工资中给四个孩子(另两个孩子由母亲工资负担)拨出48元生活费。为了给我们置办行装,这些钱已所剩无几,母亲从仅有的钱中拿出20元,给我和尚坚每人10元,让我们留以备急。尽管当年的10元不是今天10元钱的概念,但如果不是万般无奈,母亲是不会对即将走向远方的孩子这么悭吝的。我们毕竟年轻,“少年不知愁滋味”,那一夜,我们安然人睡。母亲是如何度过那一夜的,我不得而知。天蒙蒙亮,母亲叫醒了我和弟弟,看着我们吃完早饭,让老三和老四送我们去码头。她看着我们走出门口,就关上了门……

三、基干民兵

南林农场在海南东线,杨梅、前线、青年三个连队,靠山临海,是所谓的一线连队,担负着保卫海防的重任。改兵团建制后,南林农场编为二师九团,前线队编为三营十五连,杨梅队编为十六连,青年队编为十七连,营部驻十五连。那时,为保卫海防,十七连有武器库,配备有机枪、冲锋枪、步枪,一号通令下达后,还给我们连配备了一门无后坐力炮、一门小山炮。尽管武器装备陈旧,但毕竟是真枪实弹,显示了十七连作为海防一线连队戍边的重要性。

武器是靠人掌握的,有了武器还不行,还要有军事建制,有连、排、班的组织和指挥系统,有人去扛枪操炮。为此,连里将所有人员编成三种军事组织,最核心的是武装民兵,编成一个大排,每人配发枪支;然后是基干民兵,也是组织起来,配发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劳动工具——砍刀、锄头、扁担,也编成了一个大排;其余的人则作为普通民兵,没有组织建制,在一线连队全民皆兵的形势下,普通民兵将所有的老弱妇孺病残全部编入。

到连队不久,民兵组建方案议定,连队召开了会议,各班列队站立,听连长、指导员宣读名单。看着锃亮的枪支武器,听着连长抑扬顿挫地宣读名单,我满心盼望着能成为武装民兵,拿起枪来。最好是冲锋枪。随着武装民兵命令宣读完毕,我都没有听到我的名字,当然,尚坚也是“孙山之外”。失望、懊恼涌上心头,我骤然明白了,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怎么可以奢望成为武装民兵呢?能成为基干民兵,就是组织的信任了。扛着大砍刀,我们照样保卫祖国,照样可以成为人民战争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敌人敢侵犯,照样淹死他!

当然,成为基干民兵,只是知青生活中暂时的不快。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也很快扛上了枪,冲锋枪也时常背在肩上,长途训练时,机枪也时常在我肩上,过足了扛枪瘾。一号通令下发后,武装民兵夜夜到海边站岗放哨,白天还要“促生产”,日子一长,所有人都疲惫不堪。这时,我已成为事实上的武装民兵了,而且还是骨干力量,虽然不是夜夜出海站岗,但三天到海边去站两天岗,则是寻常事。我终于成为保卫海防的坚强战士了。 四、积代会代表 青年队的知青是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充满昂扬正气,积极鼓励进步,形成了推崇奉献、激励先进的良好氛围。在这个集体中,谁吃苦耐劳,谁积极奉献,就会被大家推崇、被大家敬重。因此,尽管有命运不公的抱怨和失落,也有天生惰性作祟,但青年队的知青中流大汗、出大力、忘我劳动的人很多。我至今还记得,连队文艺宣传队还将一些好知青的事迹搬上了舞台,如“何建华,好思想,战天斗地斗志昂,轻伤不把火线下,一心革命拼命向前闯”等等。在党的积极教育下,在这么一个集体的带动下,我自然不甘落后,努力工作学习生活。

1970年,二师九团召开第一届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这是兵团成立后九团的首届积代会,团里上上下下十分重视。团里分配给十七连8个代表名额,连队领导认真组织了代表推选工作,发动各班开会,推荐投票,几上几下,选出了8个代表,我也位列其中,陈瑞芳也是代表。连队整理了材料,报到团政治处审批。

一天中午,连队在午休,四周静悄悄的,忽然,从连部传来指导员大声争辩的声音。我们一间屋里的知青全醒了,我仔细一听,原来是指导员在电话中和团政治处的同志争吵,他大声责问:“为什么不行?为什么不行?他是全连队唯一全票通过的,你们凭什么拿掉?家庭出身不好,他隐瞒了吗?他欺骗组织了吗?不是还有‘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吗?”这时我完全明白了,我想,同宿舍的同学,听到指导员争辩的同志也都明白了是怎么回事。起床后,大家照样出工干活,什么也没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是的,大家能说什么呢?我尽管心里翻腾,但也像什么都没发生,什么也没说。P13-15

序言

2008年,南林农场的知青在下放40周年之际,集体回到农场,尘封多年的记忆被唤醒,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广州六中老三届网、南林农场知青网一时十分活跃,许多知青战友将自己的所思所忆登上网站,与同学和朋友共同分享,重温旧时的友情亲情,追忆曾经的青春年华。受到同学们的感染,也是再回农场后思绪难平,我从农场生活的记忆里爬梳剔抉,边想边写,写一篇向网站发一篇,不觉间竟写了十多篇,总有30多万字,于是有了结集的念头。

之所以想结集出书,原因是:一、文章写的全是我们年轻时候的事情,掀开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一页,展现了我们最靓丽的人生风采,虽然时间很长了,但青春留给我们的记忆总也忘不了,依然那么鲜活,有必要将我们的人生美好时光、我们的青春年华定格下来;二、说到底,南林农场、青年队是我和同学们心中的圣地,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想借此表达我们的情思,完成我们想为南林农场、为青年队做点什么的心愿;三、文章写的是那个时代的小小缩影,是知青历史的一个片段,信手写来,虽然杂芜,我却始终坚持一个“信”字,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实的,没有虚构,没有杜撰,如能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义务。

然而,写这本书,我心底深处更想为知青这个群体鼓与呼,为知青精神鼓与呼。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理想、有担当,他们最执着、最坚忍,他们格外吃苦、格外勤劳,他们在祖国最困难的时候,做出了奉献、做出了牺牲,他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今天,“知青”已成为历史名词,在一般人的认识里,知青是被耽误的一代,由此造成的知识断层,影响了祖国的四化进程,却少有主流意识去公正地评价他们的理想与信仰、奉献与牺牲、艰辛与付出。知青精神是广大知青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形成的,那就是:“听党的话、报效祖国,忠诚信仰、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脚踏实地、执着进取”,核心是报效祖国,精髓是艰苦奋斗。知青精神是党培养教育的成果,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是红色革命传统的传承,是雷锋精神的光大。知青精神应该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在知青大回城的浪潮冲击下,在争取自己权益的过程中,这种精神渐渐淡出。今天的人们没有意识到这种激情燃烧、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忧国忧民、奉献牺牲的精神的可贵,这种精神对锻造民族之魂、国家正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社会财富急剧膨胀,令世人瞩目。然而,令人痛心的是,富足的今天,却没能出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景象,相反的是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共识破裂,社会道德溃败,社会精神涣散,物欲迷失了人的本性,金钱腐蚀了人的灵魂,国人信仰缺失,底线沉沦,担当精神、奉献精神消亡,家国意识淡薄。信仰缺失的雾霾、精神迷茫的尘埃、向心力溃散的阴影正笼罩着中国,笼罩着中华民族。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信仰引领,一个没有精神支撑,一个没有向心力凝聚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个充满希望、富有生机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个傲立于世界的国家和民族,会是一个不可能被战胜的国家和民族。信仰缺失的雾霾必须驱散,精神迷茫的尘埃必须抖落,向心力溃散的阴影必须扫除。共和国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和物质的丰足,更是信仰的坚定,精神的升华,向心力的凝聚,更是国家正气和民族之魂的高扬。在改革前行的道路上,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继承光大红色革命传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理想,铸牢精神支柱。重建中华国魂和重塑民族精神的过程是艰难的,而且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需要继承、发扬一切优秀的道德传统和精神文明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知青群体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对知青精神的肯定与弘扬。知青精神也必然会对重建国魂和重塑精神产生重大影响。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的鼓与呼也是微弱的。然而,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骄傲,为了我们的理想和信仰,再小的力量也要奉献,再小的声音也要呐喊,如果此书能为重塑中国精神有一点点作用,我也满足了。

为了给这本书起个书名,想了很久,最后在《磨砺青春》和《恰同学少年》中取舍。自我感觉《磨砺青春》稍嫌直白,《恰同学少年》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我们那时“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景况,也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意境,更能反映出我们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表现出我们“少年心事当拿云”的一种豪气,也就有了书中的诸多故事。

(注:文中提到万宁县、文昌县为当时的提法,为保留原作的时代背景故不予更改。)

后记

这是一本写给知青看的书,或者说是写给海南知青、写给南林农场的知青看的书,内容平淡无奇,文字粗疏乏味,不是一本有趣的书。读者如能有耐心翻看完全书,我会由衷地感谢你。

我努力在书中以一颗平常心如实地反映出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是细心的读者仍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我的情感,那是时间无法淡去的情感。我无意美化那段生活,更何况又和那个不正常的年代交织在一起,我留恋的是我们的青春岁月,同学间的深厚感情,留恋的是纯朴的农垦人和南林秀美的山山水水,留恋的是我们曾经的理想和奋斗。知青生活中,每个人都弹奏着自己的音符,书写着自己的历史,走着自己的道路,不是每个知青都会对那段生活留下美好的回忆的。我欢迎知青朋友和读者对本书评头品足,议论是非曲直,对错误和不足予以批评。对所有的批评意见我都衷心地感谢。

感谢本书成稿过程中给了许多帮助和鼓励的知青战友和朋友,尤其是我的青年队的知青战友;感谢妻子赵莉的鼓励和支持,作为文章的第一读者,她的直言批评和中肯意见,使我获益良多;感谢陶有峰先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编排整理文稿;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必须感谢安徽文艺出版社,感谢刘姗姗、周丽两位编辑,没有她们的帮助和努力,这本书是无法出版的。

客尚谦

2015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恰同学少年/时代诗文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容尚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54560
开本 32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514705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10
14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