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林肯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林肯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著名的演说家、律师。这位“伟大的解放者”领导了针对南方奴隶制度的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在十九世纪末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林肯传》是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扛鼎之作,也是他一生中撰写的仅有的一部传记。作者以其感人至深的笔触,生动再现了一个内心忧郁、富于理想、愈挫愈勇、满怀仁慈之心的林肯形象。林肯的从政之路充满坎坷和失败,但追求平等的政治理想却一直支撑着他屡败屡战,直至最终入主白宫。这位平民总统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相信会让每一位读者唏嘘不已。

内容推荐

《林肯传》是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撰写的一本关于林肯总统的传记。作者满怀对林肯总统的深深的敬佩,以精美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林肯总统充满坎坷和精彩传奇的一生。林肯出身贫寒,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但是林肯意志坚强、品格高尚,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失败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传记描绘了林肯作为一个政治家、美国总统应该履行的职责。林肯废除了美国黑人奴隶制度,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他坚决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再次连任总统时,遇刺身亡……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哈罗堡,曾经称为哈罗德的要塞,有个名叫安·麦京提的女人。椐史记载,安和她的丈夫是首先将猪、鸭和手纺机带到肯塔基的夫妻;而且,人们还说安是在那荒蛮的不毛之地上做出黄油的第一个女人。但安的出名却源于这样一件事:她创造了一个纺织奇迹。在那个古老而神秘的印地安那乡间,没有人种植棉花,也买不到棉花,而豺狼又把绵羊给吃了个精光。织布的原材料压根儿就找不着。然而聪明绝顶的安·麦京提居然想出了一个纺线的好办法:她利用荨麻绒和水牛绒这两种廉价而随处可见的东西,纺出了“麦京提”牌的布料。

这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家庭主妇们从大老远的相距一百五十英里的家中,来到她的小木屋学习新手艺。她们一边织布一边闲聊。但她们的谈论却几乎与荨麻绒和水牛绒无关;她们的闲聊很快就转变成了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而安·麦京提的小木屋自然而然地就成了公认的丑闻消息交换地。

在那个年代,私通是可以定罪的,而养私生子则是个极为不端的行为。安一旦得知某个女孩的过失,便会跑到大陪审团去告发。在她看来,生活当中没有任何其他事情能比得上这一件——告发那些女孩可真是太大快人心了!在哈罗德要塞一个季度的法庭记录里,接二连三的可怜女孩因“安·麦京提的情报”而被裁定犯有私通之罪。1783年的春季,哈罗堡法庭就有十七桩个案开庭,其中八桩被裁定为私通。

这是其中的一个私通个案。1789年11月24日,大陪审团的记录如下:“露西·汉克斯,通奸。”

这已经不是露西第一次被定罪。她的第一次发生在数年前,那还是在弗吉尼亚州。这是陈年旧事了,可查的记录少之又少,只有些零碎的细节,而事实的背景无处可寻;然而人们从中还是可以重组这个故事的。不管怎么说,故事的关键元素都存在。

汉克斯家族在弗吉尼亚州曾经拥有一片狭长的土地,一端连着拉帕汉诺克河,另一端则接着波托马克河。在这片狭长的地带里还居住着华盛顿家族、李氏家族、卡特家族、范罗依家族以及其他一些有权有势的家族。这些权贵们参加基督教会的礼拜仪式,而与他们相邻的那些贫穷、目不识丁的家庭,例如汉克斯家,同样也去参加。

1781年11月的第二个星期天,露西·汉克斯如常前往教堂做礼拜。这一天,华盛顿将军将那位令人翘首以盼的客人拉·法耶特将军领进了教堂。人人都期盼着见到这位声名显赫的法国大将军,因为一个月前,正是他协助华盛顿在约克镇打败了康沃利勋爵的军队。

那天早上唱完最后一首赞美诗、祷告完毕之后,教区居民们排成一行,缓缓向前与两位战斗英雄握手问候。

除了军事策略和国家事务之外,拉·法耶特还有另一个爱好。他对年轻漂亮的姑娘情有独钟。他有这样一个习惯:一旦看上了哪位姑娘,他便要求接见,并以亲吻她表达赞赏。在那个特别的早上,在基督教堂前,他亲吻了七位姑娘;按照圣·禄克的说法,那天教区长洪亮诵读《约翰福音》的影响,远远不及拉·法耶特的亲吻意义深远。露西·汉克斯就在这七个女孩之列。

这次亲吻所引发了的一连串事件,正如拉·法耶特为我们参加的所有战斗一样,足以改变美国的未来。或许,会改变更多。有个单身汉在那天早上的集会中出现。年轻的单身汉出生于一个富贵家族,自然对贫穷潦倒、大字不识一个的汉克斯家了解甚少。然而这天早上他认为——当然纯粹是他的想象——和其他姑娘所得到的亲吻相比而言,拉·法耶特亲吻露西时倾注了更多的热情。

这位年轻的庄园主仰视着法国大将军——军事天才同时又是漂亮女人的鉴赏家。于是,他开始对露西·汉克斯想入非非。清醒过来之后,他意识到这世上杰出的佳丽都是在贫穷的环境下调教出来的,有些人的家庭背景甚至比露西家更糟糕。比如说哈密尔顿夫人;比如说都芭利夫人——一个贫寒裁缝的私生女——都芭利从未受过教育,是个文盲,然而她却和路易十五并肩统治过法国。这些过去的逸事想起来真让人感觉心里暖融融的,年轻人觉得自己的欲望是那么有尊荣。

这一天是星期天。整个星期天他心里萦绕的都是露西这名小女子;星期二的大清早,年轻人策马赶至汉克斯家脏兮兮的小木屋,招聘露西为他家种植园里的一名女佣。P3-5

序言

引子

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在伦敦黛萨特酒店的早餐时分,我如往常一样翻看着《晨报》的专栏版,试图搜寻些关于美国的消息。美国的新闻自然是很难寻觅,可就是那个幸运的早晨给我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收获。

在那段日子里,被誉为“众议院之父”的前任议员TP欧康纳在主持《晨报》的《伟人回忆》栏目。在那个特别的早晨以及随后好些个日子里,专栏都是以亚伯拉罕·林肯为人物的特写——并非专注于他的政治活动,而是描述他性情中的另一面:他的悲伤,他的屡屡失败,他的穷困,他对安·路特利的深沉爱恋,以及他与玛丽·托德的不幸婚姻。

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将林肯的系列故事读完。这时,我感到很惊讶。我生命中的前二十年是在中东度过的;中东距离林肯的国度并非遥远,并且,我一直都在研读美国历史。理所当然地,我该宣称自己知晓林肯的一生;但是,读完专栏故事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林肯。事实是,我,作为一个美国人,却不得不跑到伦敦,去阅读一名爱尔兰作家撰写的文章,才了解了林肯的人生故事,那算得上是人类所有史书中最迷人的篇章了。

这仅仅是因为我可怜无知吗?我不得而知。但是很快就有了答案,因为当我与国人探讨这个问题时,很快就发现,国人对林肯的认识与我相差无几。他们所知道的林肯也就局限于此:出生在一个小木屋里;跋涉好几英里去借书,四仰八叉地躺在壁炉前的地板上挑灯夜读;起先干着伐木的营生,之后成长为一名律师;他口齿伶俐、玩笑不断;他被誉称为“诚实的小亚比”;他与道格拉斯法官激辩,之后,便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喜欢戴丝绒礼帽,他废除了奴隶制,他在葛底斯堡发表演说;他说他想知道格兰特将军喝的是哪个牌子的威士忌,以便能给其他将军们也送上一桶;而最后,在华盛顿的一个戏院里,他被一个名叫布斯的坏蛋谋杀了。

《晨报》的专栏文章激发起我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走进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室,忘我地阅读与林肯有关的书籍;书读得越多,我对林肯越是着迷。终于,我下定决心由自己撰写一本有关林肯生平的书。我知道自己没有接受过任何写作的训练,更谈不上富有创作的激情、素养和足够的能力为学者和史学家们提供一部学问高深的论著。再者,我也感到没有必要再出版一本类似的书籍,因为现有的都已经相当出色。然而,在读完有关林肯的故事之后,我确实感到有重写的必要。我的书应该可以向行色匆匆的人们简要地叙说林肯生涯中最引人入胜的事实。于是,我就尽我所能地撰写了这样一本书。

我的写作始于欧洲。在那里我艰苦笔耕了整整一年,之后在纽约又花去两年的时间。结果是,我将那三年写下的文字统统撕碎,扔进了垃圾堆。这以后我去了伊利诺伊州——林肯曾经心怀梦想并为之艰苦奋斗的地方,在那里我拿起笔再次来写林肯的故事。我与那些和林肯沾亲带故的人们一起,度过了好几个月的时光,他们的父辈们曾经帮助林肯开垦土地、修建篱笆、赶猪到集市上出售。为了解林肯,我潜心研读古籍、演讲稿、年代久远的报刊和纸张发霉变质的法庭记录。

我在葛底斯堡小镇度过了一个夏天。之所以要去那里,是因为它距离古老的新萨伦村仅一英里之遥,而新萨伦是林肯人生观形成的地方,也是生命中让他最幸福快乐的地方。在那里,林肯经营过小作坊,开过杂货店,学过法律,当过铁匠,做过斗鸡和赛马的裁判;他在此堕入情网,并因失恋而心碎欲绝。

即使在鼎盛时期,新萨伦村的居民也没有过百,而新萨伦村存在的时光总共也就十年左右。林肯离开之后不久,这个村落就变得荒凉了。蝙蝠和燕子在摇摇欲坠的木屋里筑巢,狂野的牛群则在那片土地上觅食半个多世纪。

好些年前伊利诺伊州政府终于把那个地方管制了起来,将之修建成为一个公园,里边复制了不少一百年前样式的小木屋。所以今天的新萨伦村,看起来颇有几分林肯时代的模样。

那棵白橡树依然挺拔地矗立着。林肯曾经在那棵树底下用功学习、冥思苦想,还忘情地恋爱。每天清晨,我都会从葛底斯堡带上打字机,驱车赶到那棵树下,写下一章半节的文字。在那样的环境里写作是多么的惬意呀!蜿蜒曲折的桑加蒙河在我的眼前静静流淌,环绕在我四周的树木和干草,随着白色小牛仔的声声呼唤而翩翩起舞;蓝色的鲣鸟、红色的知更鸟,还有黄鹂在林中穿梭。林肯就是那样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每当夏夜月朗星稀,鸟儿便在桑加蒙河两岸的树丛中欢叫鸣唱,我会独自一人前往新萨伦村。路特丽奇住的小旅馆在皎洁的月光映衬下活灵活现,它让我不禁想起一百年前,正是这样的一个夜晚,年轻的小亚比和安手拉着手在月光下并肩漫步。他们聆听着夜莺的歌唱,梦想着那些注定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未来。然而,我坚信,新萨伦村是林肯最能感受幸福的地方。

写到林肯心上人去世那一章节时,我带上一张小折叠桌和一台打字机,驱车穿越乡间小道,经过一个猪圈、再经过一片牧牛的草地,终于来到了这片静谧的土地——安·路特丽奇长眠之所。现在这片土地完全荒芜了,杂草丛生。为了接近安的坟墓,我不得不大刀阔斧地斩草除荆。就在林肯默默哭泣的地方,我开始悲伤地叙述他的故事。

许多章节我都是在斯宾菲尔德写成的。有些章节是在老房子的起居室里完成的,那是林肯伤心地度过了十六年人生的地方;而有些章节则是俯伏在林肯第一次起草就职演说的案桌上耕耘出来的;剩下的章节我是在法庭里写的,那里曾是林肯和玛丽·托德争执不休的地方。

书评(媒体评论)

“即使他不曾当选总统,也将无可争辩地和现在一样伟大,但这恐怕只有上帝才知道。”

一一列夫·托尔斯泰

“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却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

一一卡尔·马克思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林肯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戴尔·卡耐基
译者 朱凡希//王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015684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6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8
CIP核字 2016033274
中图分类号 K837.127=4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5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