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代科学/印象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的科技非常发达,在数学、医药学、化学、农学、天文学等方面都颇有建树。王慧编著的这本《古代科学》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史、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并介绍了四大发明等著名的科技代表作。

全书以中英文图文对照的形式编排。

内容推荐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太极、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极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生。

王慧编著的这本《古代科学》就是该套丛书之一,从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五大科学领域,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方面的知识。

目录

天文学

 宇宙学说

 天文观测

 天文历法

地理学

 古代地理学概述

 古代地理学著作

数学

 算筹与筹算

 算盘与珠算

 古代数学著作

医药学

 中医理论

 中药学

 古代医学典籍

农学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农学家与著作

 水利灌溉工程

试读章节

农业生产与二十四节气

自秦代开始,中国历朝历代都在法律上赋予农业最高的地位。唐太宗曾说过:“凡事者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不以失时为本。”

农作物的播种、收获等都受到太阳光照的影响,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已经确定了夏至、春分、秋分、冬至四个节气,并认识到夏至这天的白日最长、夜晚最短,冬至则是白日最短、夜晚最长,春分、秋分为昼夜等分。秦汉时期,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割为平均的二十四份,并冠以不同的名字。公元前104年,中国第一部历法《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列入历法。二十四节气中的“气”是指气候,节气是指一个季节的开始。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来排列,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对的农事安排,因此二十四节气是指导耕种、田间管理、秋收等农业生产的重要历法。在从事农业生产时,人们要以二十四节气为农业气候历,不违背农时(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耕种收获,应时劳作。

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是春季的开始,虽然寒冷的冬天还没有结束,但是天气逐渐开始变暖,河水逐渐解冻。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开始,农民就要对耕种作好准备。雨水节气,随着气温的慢慢回升,降水也逐渐增加,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开始复苏。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这天如果降雨就预示着庄稼能够有一个好收成。惊蛰因气温不断上升,土壤解冻,不时有春雷打响,地下冬眠的动物都被惊醒,开始活动而得名。伴随着惊蛰,春耕播种也随之开始。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全球昼夜等分。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需要加强田间管理,肥料要及时补充。中部地区有一句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清明时节草木萌动,天气逐渐变得温暖、清澈,故名。在农事安排上,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俗语。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要扫墓祭祖、外出踏春。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季节,古人有“雨生百谷”的说法,因此得名,此时的降雨对五谷的生长十分有利。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此时农作物进入旺盛生长的阶段,田地里的杂草生长也较快,必须勤于铲除杂草,古人有“立夏三朝遍地锄”的说法。同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还要做好防旱的准备。小满时节,夏熟的农作物已经结果,但又尚未全熟,进入了成长的最后阶段,此时要保证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芒种节气是麦类等有芒农作物已经成熟开始收获,夏种作物开始播种,以及加强春播作物田间管理的时期,是一年中农民最繁忙的季节。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从夏至至立秋,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期,也是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季节。小暑是进入夏季后的第三个节气,“小”代表炎热的程度,此后天气会越来越炎热。大暑则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此时太阳光线强烈、雨水充沛,是各种农作物生长最快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要做好防汛防旱、防暑降温工作。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秋季是庄稼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的到来表明农作物的秋收即将开始。此后,气温开始下降,昼夜的温差逐渐加大,农谚有“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的说法。“处”,就是去,意思是过去、结束。处暑就是炎热夏季的结束,暑气至此就要终止了。白露节气,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的草木上开始凝结露水。此时,水稻逐步进入灌浆成熟期,这时如果秋高气爽、光照充足,对灌浆、晾田都极为有利,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晴稻象山”的说法。秋分这一天,太阳又一次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变得昼短夜长,气温也变得越来越低。寒露时节,气温下降,露水也开始有了寒意。农谚说:“寒露一到百草枯。”这意味着温度已经达到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界限。寒露是秋收、秋种的关键季节,人们要注意秋旱和秋季连阴雨等不利天气对秋收、秋种的影响。寒露之后就到了霜降节气,气温越来越低,这时要预防农作物受到冻害影响。此时正处于秋冬过渡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大,人们要抓紧有利的天气,搞好秋收、秋种。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人们要加强三麦(小麦、大麦、元麦)和油菜的冬前管理,保证壮苗越冬。立冬之后是小雪节气,气温已经降到零度以下,开始出现降雪,但雪量不大,人们要加强越冬作物的田间管理,保证秋种作物的生长。大雪节气的雪量要比小雪节气大,中国有“瑞雪兆丰年”的俗语,覆盖大地的积雪越多,能冻死害虫,为越冬作物创造了良好的越冬环境。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地区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也就意味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按照民间习惯,从冬至的第二天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九),淮北地区有一首冬至数九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形象地描述了冬至以后八十一天左右的气候状况。小寒节气时值三九前后,俗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预示着天气更加寒冷。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人们要注意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以保证第二年的收获。

P112-122

序言

科学,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自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科学就已经起步。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国古人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和农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科技成果,并创造了许多个世界第一。这其中既有对圆周率值的计算,对天体的精确观测,也有给全世界带来深远影响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

本书从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药学、农学等五大科学领域,系统地为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科学方面的知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代科学/印象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慧编
译者
编者 王慧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52868
开本 16开
页数 1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278
CIP核字 2015275796
中图分类号 N092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