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们再也不写了
内容
编辑推荐

《你们再也不写了》是洛朗丝·柯赛的短篇小说集,荣获法兰西学院短篇小说奖。这十一篇小说讲述了同一个主题:写作的难度。我们为什么写作,又为什么不再写作?为什么有些作家出版一两本书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接下来生活得怎样?他们做了什么,变成了什么模样?这部短篇集像手术刀一般切人作家们的生活,娓娓道出一个个逗乐好笑又温馨感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你们再也不写了》是洛朗丝·柯赛出版于2006年的短篇小说集,获得法兰西学院短篇小说大奖。这本集子收录了十一篇小说,每篇都讲述同一个主题:写作的难度。当我们翻开那些大型出版社的目录,上面印着出版过的所有作家的名字,不禁会感到脊背一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名字已遭遗忘,这些作家中很有一些曾出版过一两部作品,随后就销声匿迹。他们接下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世间再无一人能记起他们曾写作,而他们又做了什么,变成什么模样?写作从未改变人生,也并未帮助任何人挣脱残缺不堪的人世境况。洛朗丝·柯赛以她的幽默感,记录下人类存在与命运那隐蔽的面容,辛酸但又感人,也富于冲击力,引入深思。

目录

话务员

一尊年轻的神

自由结合

跳水

杀兔

一件轻柔的蓝套衫

闲暇时光

历史之结

一位先生

肉食者

灵感

试读章节

话务员

“我有点儿难以启齿。”矮个儿金发女子开口道。她的声音升起又落下。她讲话时离话筒太近,效果奇怪。声响猛击扩音器,可这是一个教人泄气的声音所发出的声响。 她心绪激荡,这很正常,德尔维厄心想,他就站在她身后,还有评委会的其他七名成员。他不后悔投了她一票。一个大同小异的奖,可也并非微不足道。算是秋季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对于一个未曾受到生活款待的女人而言——这部书是自传性质的,德尔维厄对此把握十足。她的体重应该不会超过四十公斤太多。获奖给人们带来的意义,并非微不足道。背后可是有着魔力。可以改变一个小雇员的生活,将之化为童话。这也是读者喜爱文学奖的由来:某种程度上,他们也能与这种童话联系起来。

“我感谢所有人,”小个儿金发女子说,“虽然……”她的声音哽咽了。她沉默不语。 她有动人之处,亚历山德拉·希尔伯思忖。尽管她长相庸常,穿着十分随意,外观不佳,可将来也许能打动大部分看见她的人,透过电视或是照片。对于文学奖的形象而言倒也不坏。她大约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真是滑稽,金黄色头发在某些时候有着奢华之美,譬如,在鲁本斯的作品里,抑或雷诺阿的作品中,另一些时候,则可以变得一副可怜相儿。她的脑门上像是贴着一堆潮湿的稻草,横七竖八。

“……这也来得太晚,”金发女子终于在话筒前说,“我本应感到幸福,可是……这个奖项让我难受。”她的声音再次中断。

照这种节奏,我们得磨到明天早上,艾蒂安·阿尔巴内一布雷伊开始担忧。作为评委会主席,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对现场气氛负责。一项文学大奖,毕竟也还是一场节日。应当在绝对意义上避免夸张。“这让我难受”:不,此处,她就是过了。兴许她的谦虚劲儿表现不当,或是她因感动而流泪,或是她想到那些出局的作者,或许吧。可是因此说到痛苦……

“并不是我写了这本书。”金发女子说道,这一回她的语气缺乏感情色彩。

奥古斯丁·贝尔蒙正欲把他的大衣寄放在衣帽间。这句话把他钉在了那儿。不,不,不,不,他含糊地祈求着,随之取回自己的大衣,低语:“我改变主意了,留着它才保险。”他庆幸自己晚来一步,能巧妙地避过上述情形。他开溜了。人们很快会跟他讲起,这一戏剧性转折是怎么回事。

大厅里汹涌的一波暗潮,立马转为一种缄默。方才压低声音交谈的人,话儿说上半句,戛然而止。夏布利埃尔可得拼命置身事外。为让这本书春风得意,他已受到牵连。他已在《费加罗报》上顺利安置半个版面的溢美之词,大声宣扬它的真实性,称其拥有一种罕见的粗粝,一种由贫困和厄运所锻造的利落。文章甫一发表,两小时后,他便接到贝尔蒙的电话。后者对他说,“我会为这事儿报答您。”早晚有一天,夏布利埃尔要完成他的小说——这部小说他一晃快忙乎了十年——而那一天,他的作品已铁定得到贝尔蒙出版社的接收,此即奥古斯丁·贝尔蒙所言的意味。这可是梦想,贝尔蒙,几可媲美伽利玛出版社抑或午夜出版社。可要是,突然间,人们获悉文学奖作品的真正作者是一个男人?他会被看作一个白痴。更糟的是,倘若这个女的漏了口风说作者是马瑟鲁?举个例子而已。安德烈·马瑟鲁,这样一道裂缝。整个半死不僵的巴黎新闻业和出版界会被人们耻笑的浪潮所震荡。夏布利埃尔可就完啦。“一抒真相”,他曾写道。“关乎贫穷常态的小说”……而倘若是位相当富裕的马瑟鲁……

“我没有做手脚,”小个儿金发女子说着,“也没想要制造事端。我没什么可隐藏的。说实话,我曾以为这书不会被人注意到。可我希望它能出版。”她停顿了若干秒。大厅里的沉默很是□人。“是我的母亲写了它,有不少年头了。我母亲名叫安妮·巴里,也就是为什么我这书的署名是安娜·伊巴里。我呢,叫若赛。若赛·巴里,跟母亲一个姓,可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她在马特尔出版社工作了三十年,是个话务员。我猜没准这儿的相当一部分人能认出她。因为……当然,他们不知道她的姓氏。我母亲一辈子,就是那些没有姓氏的人之中的一个。甚至也没名字。‘红棕色头发的女话务员’,这就够了。称不上是红棕色头发的美人儿,不:就是个普通的红棕色头发。话务台的红发矮个儿。”

最终她就是这么把自己的稿件带给了一位编辑。埃莉萨·多雷的记忆里相关的一切升腾起来。安妮,是的,她叫安妮。当真难以置信,过了那么多年,她终于可以确证自己的作品值得出版。她铁定利用了退休时光来重新加工。安妮。也只能是她。P1-4

序言

短篇小说的物理

——“短经典”总序

王安忆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它们的活力并不决定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内部的结构。作为叙事艺术,跑不了是要结构一个故事,在短篇小说这样的逼仄空间里,就更是无处可逃避讲故事的职责。倘若是中篇或者长篇,许是有周旋的余地,能够在宽敞的地界内自圆其说,小说不就是自圆其说吗?将一个产生于假想之中的前提繁衍到结局。在这繁衍的过程中,中长篇有时机派生添加新条件,不断补充或者修正途径,也允许稍作旁骛,甚至停留。短篇却不成了,一旦开头就必要规划妥当,不能在途中作无谓的消磨。这并非暗示其中有什么捷径可走,有什么可被省略,倘若如此,必定会减损它的活力,这就背离我们创作的初衷了。所以,并不是简化的方式,而是什么呢?还是借用物理的概念,爱因斯坦一派有一个观点,就是认为理论的最高原则是以“优雅”与否为判别。“优雅”在于理论又如何解释呢?爱因斯坦的意见是:“尽可能地简单,但却不能再行简化。”我以为这解释同样可用于虚构的方式。也因此,好的短篇小说就有了一个定义,就是优雅。

在围着火炉讲故事的时代,我想短篇小说应该是一个晚上讲完,让听故事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去睡觉。那时候,还没有电力照明,火盆里的烧柴得节省着用,白昼的劳作也让人经不起熬夜,所以那故事不能太过冗长。即便是《天方夜谭》里的谢赫拉查达,为保住性命必须不中断讲述,可实际上,她是深谙如何将一个故事和下一个故事连接起来。每晚,她依然是只讲一个故事,也就是一个短篇小说。这么看来,短篇小说对于讲故事是有相当的余裕,完全有机会制造悬念,让人物入套,再解开扣,让套中物脱身。还可能,或者说必须持有讲述的风趣,否则怎么笼络得住听众?那时代里,创作者和受众的关系简单直接,没有掩体可作迂回。

许多短篇小说来自这个古典的传统。负责任的讲述者,比如法国莫泊桑,他的著名的《项链》,将漫长平淡的生活常态中,渺小人物所得出的真谛,浓缩成这么一个有趣的事件,似乎完全是一个不幸的偶然。短篇小说往往是在偶然上做文章,但这偶然却集合着所有必然的理由。理由是充分的,但也不能太过拥簇,那就会显得迟滞笨重,缺乏回味。所以还是要回到偶然性上,必是一个极好的偶然,可舒张自如,游刃有余地容纳必然形成的逻辑。再比如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法国被占领,学校取消法语课程之际,一个逃学孩子的一天。倘是要写杂货店老板的这一天,怕就没那么切中要害。这些短篇多少年来都是作范例的,自有它们的道理。法国作家似乎都挺擅长短篇小说,和精致的洛可可风气有关系吗?独具慧眼,从细部观望全局。也是天性所致,生来喜欢微妙的东西,福楼拜的长篇,都是以纤巧的细部镶嵌,天衣无缝,每一局部独立看也自成天地。普鲁斯特《追寻逝去的时光》,是将一个小世界切割钻石般地切成无数棱面,棱面和棱面折射辉映,最终将光一揽收尽,达到饱和。短篇小说就有些像钻石,切割面越多,收进光越多,一是要看材料的纯度,二是看匠人的手艺如何。

……

日本的短篇小说在印象中相当平淡,这大约与日本的语言有关,敬语体系充满庄严的仪式感,使得叙述过程曲折漫长。现代主义却给了机缘,许多新生的概念催化着形式,黑井千次先生可算得领潮流之先。曾看过一位新生代日本女作家山田咏美的小说,名叫《YO—Y0》,写一对男女相遇,互相买舂,头一日她买他,下一日他买她,每一日付账少一张钱,等到最后,一张钱也不剩,买春便告罄结束。还有一位神吉拓郎先生的一篇名叫《鲑鱼》的小说,小说以妻子给闺蜜写信,因出走的丈夫突然归来停笔,再提笔已是三个月后,“他完全像鲑鱼那样,拼命地溯流而归……”浅田次郎的短篇《铁道员》因由影星高仓健主演的电影而得名,他的短篇小说多是灵异故事,他自述道是“发生在你身上……温柔的奇迹”,这也符合我的观念,短篇小说要有奇情,而“温柔的奇迹”真是一个好说法,将过于夯实的生活启开了缝隙。相比较之下,中国的语言其实是适合短篇小说的,简洁而多义,扼要而模糊,中国人传统中又有一种精致轻盈的品位,比如说著名的《聊斋志异》,都是好短篇,比如《王六郎》,一仙一俗,聚散离合,相识相知,是古代版的《断背山》,却不是那么悲情,而是欣悦!简直令人觉着诡异,短篇小说是什么材料生成的,竟可以伸缩自如,缓急相宜,已经不是现代物理的概念能够解释,而要走向东方神秘主义了!

现在,“短经典”这套世界现当代短篇小说丛书的出版,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会有多少意外发生呢?

二○一一年二月二十六日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写作有点像爱情,它是一个奇迹,一个神秘,与劳作和机遇有关,它尤其是一股冲动,一种信仰,不应以任何借口而失去它,因为不管是新手还是已被认可的作家,一旦停止写作,便再也不会重拾。在这十一篇小说中,洛朗丝·柯赛探究作家们的各种存在形态和可能性。当然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答案并不存在,或者说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而是千千万万个。

——布里吉特·邦图尔(文学评论家)

一部精彩纷呈的短篇集,既逗乐又令人伤感,全部跟文学写作的困难有关。

——法国亚马逊读者

她已养成某些习惯。两点,便将三小时写作所需的一切,放到桌上,纸,铅笔,文献,外加一暖瓶的咖啡,一个杯子,一块手帕。

——洛朗丝·柯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们再也不写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国)洛朗丝·柯赛
译者 孟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942
开本 32开
页数 1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
CIP核字 2016051068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5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