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老:我对邪正消长与疾病虚实的关系中制定的“攻”和“补”,则又须视其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凡属体弱久病的多属虚证,宜用“补法”;体壮初病的多属实证,宜用“攻法”。这是虚和实最基本的治疗原则。虚证不能泻,实证不能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有些证候,由于体质素来虚弱,而同时又有积滞、实邪;或者本来体质虽强,而在受邪之后,未能及时适当处理,致病邪深入,痼结不解,而形成邪实正虚的局面,这时如果单纯扶正,正不能得助,邪气得补,反而鸥张,病情就一定会加剧,造成相反的结果;单纯的祛邪,又恐正气和邪气俱亡,造成虚脱的危机。所以在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皆不适宜的情况下,就必须采取虚实兼顾、攻补通用的方法,如白虎加人参汤、陶氏黄龙汤、增液承气汤之类,都属于这类治法,也是在补正不忘攻邪的原则下而设立的。其次,对于久病是否一定要补,急病是否一定要攻呢?这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久病属瘾瘕积聚类,若用补法就愈补愈牢,不得消散,必须采取缓攻或攻补兼施的方法才能取效;而疾病若逢正气暴虚,那就不能拘泥于急病须用攻法之说,必须紧急扶正。以上所说虚实和邪正之关系,虽然不出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但必须以邪正之盛衰消长为依据,掌握”标本”与“缓急”之关系,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详细辨证,灵活应用,才能对虚实补泻有较全面的认识,不至于造成“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的治疗错误。
总的来说,邪正消长、虚实转化的理论,是反映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和发展以及病理机转的独特认识。一切疾病的形成,当然有邪气的致病作用,而致病因素侵入人体与机体结合之后,由于患者机体的抗病力和恢复力的不同,才能显出他的”虚”和“实”。中医根据邪正消长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征象,在临床有“祛邪扶正”和“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这一原则是在《黄帝内经》“邪气胜则实,精气夺则虚”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理论基础上制定出来的,为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指导原则。
再是下法的运用,下法是中医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所谓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使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临床应用一般分为寒下、温下和润下三种。从药物性质看来,泻下药物以寒凉性质居多,除巴豆、续随子、芫花性温外,大多属寒凉性质。个人临床体会,寒下用之最多,范围也很广泛,在内科范围内,治疗急性感染疾病主要应用寒下。急性感染疾病的病因虽不同,但实热证候表现却为其共同的特点。由于感染性疾病大多病情危重,发展较快,变化也多,因此扭转和阻断急性期的病势,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下法中的寒下,通过通腑泄热,可使全身性菌毒反应减轻或消失,从而控制病情的发展。寒下法中的主药是大黄,它不仅有泻下作用,还具有泄热、泻火、解毒、祛瘀等作用,并有较强的抗茵消炎功能。因此,大黄是治疗内科急性感染疾病时最常用的主药。在急性感染疾病的初期,即使大便正常,亦可应用,不过一般情况下,用量要适中,得利即可。如果里实热证较重,大黄的剂量宜大,得快利而后方止。这里还涉及“快利”的目的。我常以大黄与郁李仁相配,既可达到“快利”,又可“利而不伤阴”。在临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我常配合使用“寒下法”。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上,常是各种急重疾患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内科以急性重症感染性疾病引起者居多,积极控制感染,是早期防治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环节。我认为早期就要重视通腑治疗,因为休克缺氧易引起肠麻痹,由于毒热郁遏,气机不利,血运障碍,极易导致胃肠腑气不通,进而使肠麻痹加重。此时如能注重通腑泄热,有利于腹胀减轻,膈肌下降,解除肺膨胀,从而改善通气功能。我的经验用药为生大黄、厚朴、枳实、虎杖、葶苈子等。急性肺炎的实热阶段,常以高热、咳嗽、咯痰、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邪热壅肺的实证为主,治疗若以常规方药如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泻白散之类是难以收效的。我常根据“肺实泻大肠的经验,自拟“泻肺通腑汤”治疗肺炎以实热证候为主者,通过“突击泄热”,而达到阻断病势,加速炎症吸收的目的。该方由生大黄、葶苈子、桑白皮、黄芩、七叶一枝花等药组成。此方亦可用于小儿肺炎,多数服药后体温下降较快,肺炎急性期明显缩短。
哮喘的急性发作阶段,若表现为痰喘气壅瘀滞为主的肺实证候,我常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与大肠通降相关的理论,在辨证论治的方药中,重视大黄的使用,往往病人服药后随着腑气通畅,肺气得以下降,哮喘迅即缓解,有时确能起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满意效果。
P55-57
洪广祥是我的好领导、好老师,他的为人和智慧以及他在学术上的造诣,治学与治校的思路、观点、做法均让我受益匪浅,颇受启迪。
我是1978年2月进入江西中医药大学(前身:江西中医学院)学习。至今仍在学校工作,亲历了学校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学校有过办学经费短缺的窘况,也有过改革创新带来的辉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学校党委及时抓住了解放思想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大胆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鲜明地提出了“以育人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针,使学校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学校无论是党的建设,还是校办产业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全国、全省党的建设先进高校,是地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一面旗帜。1994年江中制药厂实现了中国500家最佳效益工业企业医药制造业第一,中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一,中国江西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第一。在2000年科技型校办企业纳税总额的学校排名中,江西中医学院仅次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四,并获得了多项荣誉,令江中全体师生引以自豪。
正是校办产业的崛起,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园拓展了,招生规模扩大了,学院更名大学了,一个具有现代医教研能力的、学科较为齐全的江西中医药大学在国内影响力迅速提升。学校创业的艰辛与发展的历程我与许多江西中医药大学创业者一样感同身受,《走近国医大师——洪广祥》一书对那些年的经历都有记载,我想作为每位江中师生都值得一读。
更值得大家学习的是洪广祥先生在学术事业上的追求精神,他有句名言“我是矮子,但我要做矮子中的高子”,意思是说他出身贫寒、学历不高,但自信自强精神不能减,凌云壮志豪情应该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也正是为此,奠定了他人生价值的坚实基础,可以说在继承和探索中医真谛方面,他有顽强的自学能力、睿智的灵性和悟性。对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均有他大胆的探索,如他对肺系疾病和内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均有独特的建树。他提出的“痰瘀伏肺为哮喘反复发作的宿根”“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以及“治肺不远温”等新学说对中医治疗肺系疾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他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国家三类新药蠲哮片、冬菀止咳颗粒深受国内外患者的欢迎;又如他大胆地把《外科证治全集》中的阳和汤,以及张仲景用于治疗肠痈的经方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运用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再如他应用以桂枝汤为基础演变的益气温阳护卫汤治疗支气管哮喘、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演变的补元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均能看出他灵巧善用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生产实践过程中与疾病做斗争而逐渐形成并且不断丰富的医学科学,我们只有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发展和繁荣。我们学习中医中药,没有精通善用、独辟蹊径的精神是很难有成就的,因此我们判断一个中医医家的水平,就要看他是否有丰厚的理论功底、创新思维的实践方式,是否具有理、法、方、药善学巧用的能力,当然还要看他是否具有高尚的仁德精神。
洪广祥先生聚医者、教者以及管理者于一身,他能博采众长,矢志不移地探究新学,智商与情商兼而有之,授学与传道相互兼顾,他相信人的潜能,相信没有无法达成的目标,相信没有遥不可及的梦想。白求恩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他敬业为医的榜样,如他在查房时要看看病人咳出痰液的颜色,听听病人咳嗽声是来自上呼吸道还是下呼吸道,遇到诊断不明、病情危重的病人他总是彻夜不眠,寻找最佳治疗方案。洪广祥先生就是这样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医药发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用勤奋与追求谱写了人生的精彩与光荣,他将青春与热血成就了大医的理想。
国医大师洪广祥值得我们崇敬、学习与怀念!
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 刘红宁
2015年11月于南昌
1 志存高远 人生却是多么无常和短暂
2 最美婺源 秀丽山区卧虎藏龙
3 汤头如歌 舅舅手下的莘莘学子
4 热衷医学 激情产生灵感揣摩激发悟性
5 学贯中西 业精于勤
6 勤求博采 以求中西贯通
7 学以致用 中医理论大胆实践
8 不拘古训 敢于创新见锋芒
9 辛勤耕耘 辨证论治渐入佳境
10 妙手仁心 诊治呼吸疾病成果不断
11 传道授业 确立两手抓办学方针
12 德艺兼顾 引导学生“精”于专业、“诚”于品德
13 医教结合 鼓励教师能教能医
14 产研并举 校办企业效益显著
15 面向世界 传统医药走向世界
16 出国讲学 推动中医走向世界
17 建言献策 促成中医发展条例
18 学验俱丰 彰显大家风范发挥7中医药治疗哮喘的特色和优势
19 寸草寸心 甘为良医济世察病仔细,辨病精确
20 三春生晖 成为江西首位国医大师
21 情暖杏林 同行、同事、学生、亲友、患者广泛赞誉
跋
问学乃为求仁术,行医未敢忘忧国,可为洪广祥先生一生敬业为人的光辉写照。作为我国中医肺系疾病的领军人物之一,洪广祥先生在其领域一招一式都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他是我国肺系疾病治疗方面孜孜以求、救死扶伤、广受赞誉的忠诚卫士,1992年我国著名的《瞭望》周刊“新一代的名中医的奉献——记著名肺系疾病和疑难病专家洪广祥”一文,对他进行过高度评价。中医学博大精深,洪广祥先生德艺双馨,他无愧于国医大师这个光荣称号。
20世纪6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医药踏上了复兴之路。1958年,江西中医药进修学校成立,一代青年学子纷纷走进校门发奋求学,他作为中医学徒考进该学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70年代,中医药学科建设适应大卫生的要求,在各大医院建立了中医科,中医得到了明显加强,洪广祥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80年代,强调中西医并重,他坚持临床实践,重视临床经验的反复验证,坚持在基层摸爬滚打,练就了较强的行医本领,并且较好地应用于指导诊疗、提高疗效之中;80年代至90年代,是他人生最出彩的时期,他在中医基础、临床实践、科学研究、新药研发、推动产业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充分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优势,不仅彰显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而且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作为一个中医学人,在中医医疗、教育、科研、行政领域大显身手,特别是在肺系疾病领域创立的“三因学说”“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以及“治肺不远温”等理论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重视,让中医肺病学焕发了蓬勃生机。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医呼吸病研究所,他研发的有关治疗肺系疾病的中成药,为中医药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藏。
洪广祥先生在中医教育、科研、行政工作中也彰显了非凡的才能和魄力。他提出的“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一手抓合格人才培养,一手抓经济自我发展”的办学方针,让中医学教育及校办产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子,使中医教育、科研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他的这一办学理念与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提升了中医的影响力,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江中制药厂更是改革发展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全国校办产业的楷模。
《走近国医大师——洪广祥》一书,从洪广祥先生青少年学徒问学到后来从事医疗、教研、行政、传承,其学术思想、治学理念、临床经验以及治校方略等都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展示,向读者介绍了他为人、为医、为政的大家风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我和洪广祥先生相交多年,是志同道合的挚友。他追求卓越的治学精神,他的仁心仁术、高贵品格总是给人留下鲜活的印象,让人感动和敬佩。虽然洪先生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敬业精神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启迪和帮助。
《走近国医大师——洪广祥》一书值得中医界朋友们珍藏。
是为序。
国医大师 晁恩祥
2015年9月于北京
在中医发展史上,过去的一个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它一下子跌进了深谷,经过艰难的挣扎,它又迅速发展。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很好地了解这个世纪。王国辰主编的《走近国医大师》选择中医泰斗级人物及在中医药界具有较大影响者,通过他们的口述,从中医角度将那个社会、那个家庭、那个人的画面展现给世人,通过他们的经历,展现中医的发展状况,通过他们的口述,展现他们平凡而又靓丽的人生——这是历史长河中的水滴,但可折射出两个世纪的光彩。
《走近国医大师洪广祥》介绍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医内科分会常务理事、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洪广祥的事迹。
《走近国医大师洪广祥》从洪广祥先生青少年学徒问学到后来从事医疗、教研、行政、传承,其学术思想、治学理念、临床经验以及治校方略等都做了较为全面客观的展示,向读者介绍了他为人、为医、为政的大家风范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力图让读者如入芝兰之室,感受洪广祥的馥郁气息、矢志不渝、积仁洁行的执着精神,以及他严谨笃学、鞠躬尽瘁、嘉德懿行、关心后学的精神境界。
编者王国辰力图介绍洪广祥成才规律,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