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个真实故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好故事。
敦复书院有着鲜明地办学宗旨: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学目标:教人明理至善,引人复归正道。先后听课受教者达30多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受教育者立志明理,恩同再造,教育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宵旰、雪晴著的《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就是从众多的感人事例里面,精选出来的60个真实故事,感人肺腑,以飨读者。
图书 | 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60个真实故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好故事。 敦复书院有着鲜明地办学宗旨: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办学目标:教人明理至善,引人复归正道。先后听课受教者达30多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受教育者立志明理,恩同再造,教育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宵旰、雪晴著的《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就是从众多的感人事例里面,精选出来的60个真实故事,感人肺腑,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王英杰,敦复书院创始人,开封市道德讲堂总堂负责人,开封市道德模范,河南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河南省最美家庭标兵,河南省社科联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传承好家风的好妈好爸,中国助人为乐好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被聘为开封市“社会保障卡”形象大使。 本是商人的王英杰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带领全家三代十多人建成河南省唯一一座公益性道德讲堂——开封敦复书院。“敦复”取自《易经》的“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意为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自创办以来,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万人曾在书院接收传统文化熏陶和道德洗礼,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大德敦厚,化育万物,敦复书院教育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也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花育人的基地。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宵旰、雪晴著的《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60个真实的故事,记录了王英杰从千万富翁到平民教育家,出资兴办敦复书院的故事,也记录了引导及襄助王英杰兴办敦复书院的父母、妻儿及义工的故事。老祖宗讲,遗金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遗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于冥冥中积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本书所讲的是一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受惠者、习练者、践行者、追随者和传播者的故事。 目录 敦复无悔:平民教育家王英杰的真实故事 引子: 从千万富翁到平民教育家 第一篇 家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父亲的故事 故事1 得饶人处且饶人,荷包蛋里报大恩 故事2 但求能救人,不怕血扑门 故事3 人善天不欺,粪坑救路人 故事4 真诚相劝慰,小偷也惭愧 故事5 仁者自无敌, 匪首致敬意 故事6 吃亏是便宜,从来不抱屈 故事7 德不配位恐遭殃,奖金用于修学堂 故事8 时代不同了,恭敬心不改 故事9 街坊早年作恶,一生良心遭责 故事10 长者积德行善,终享五福临门 故事11 国共分两党,大义共担当 母亲的故事 故事12 滴水之恩涌泉报,感恩相送二十里 故事13 爱国护家不畏死,智斗日本小鬼子 故事14 自己修行自己好,赠鞋结缘开封人 故事15 一念仁心起,土改划中农 第二篇 传承:秉持家风,正己助人 故事16 敬惜岗位擦道岔,奋勇争先被提干 故事17 青梅竹马两无猜,革命婚礼俭朴来 故事18 施恩不图报,助人永不悔 故事19 人有善感,天有福应 故事20 哪怕自己债累累,不忍毁掉欠账人 故事21 诚实守信河南人,无形资产真如山 故事22 澡堂救少女,洁身不沾泥 故事23 娘是金口, 吃谁谁有 故事24 修桥补路为他人,爱去福来报自己 故事25 汶川地震遇灾难,带领全家去捐款 故事26 资助困难优等生,清白无私利他人 故事27 粮食自燃引反思,坚定信念办讲堂 故事28 贱卖产业办书院,千金散尽亦不悔 故事29 课堂哪怕只一人,矢志不移办学心 故事30 误解委屈浑不怕,终获认可喜泪飞 故事31 就算你是来蹭饭,笑脸相迎结善缘 故事32 鬼门关前不言弃,助人为乐不止息 故事33 精诚所至金石开,万里求学名师来 故事34 推心置腹怨结解,化解上访笑颜开 故事35 记者笔下李秀亭,助夫成德大智慧 故事36 甘苦相伴四十载,执子之手永不负 故事37 惜福爱物捡剩菜,表里如一不虚荣 故事38 苦辣酸甜存心间,传播文化效先贤 故事39 父母贴身小棉袄,深夜义务淘粪工 故事40 一大家人来办学,同心同德同协力 故事41 不义之财绝不取,网吧高价也不租 故事42 敬老孝亲有耐心,错过好戏待下回 故事43 怜贫惜弱传家风,正是王家好女婿 第三篇 弘扬:礼仪之邦,德化世凤 故事44 传递善心传递爱,春风化雨百花开 故事45 退休局长献余热,一对老义工明星 故事46 义工小夫妻,敦复改习气 故事47 书院如家情意浓,源源不断感恩米 故事48 年近古稀副院长,激将赌进敦复堂 故事49 爱心寒梅似春雨,润育学员细无声 故事50 国学洗礼心灵,何惧深夜风雨 故事51 传统文化正能量,生活给予的奖赏 故事52 家庭破裂伤孩子,圣人面前勇忏悔 故事53 仁爱化冷漠,真诚开心锁 故事54 浪子回头金不换,改过迁善做楷模 故事55 饮水思源报亲恩,摆脱娇骄勤习劳 故事56 化解心头抑郁,家庭获得新生 故事57 传统文化成日课,从心开始转命运 故事58 高压强势女汉子,学习柔顺家和美 故事59 相由心生境随转,心病还需心药医 故事60 正己化人,实至名归 附录 敦复书院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父亲的故事 王英杰父亲王丙兆十二岁那年到襄城县学照相,学徒三年、孝师三年后,十八岁的他回到家乡,在郏县县城开办了第一家照相馆。王丙兆性情豪爽,心地善良,家境也宽裕。他一直秉承古训,时刻不忘积德行善,在当地颇有仗义济困的名声。他以照相为生。不仅照出了世事百态,更照亮了闪光的一生。 故事1 得饶人处且饶人,荷包蛋里报大恩 豫西地贫,上个世纪前期,土匪蜂起。战乱动荡的年代,给土匪横行提供了机会,而自古以来豫西人彪悍的民风也为其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从清宣统年间开始,这里的土匪已经开始萌动。进入民国,发展起来甚至有席卷中原之势。1937年,全省各类土匪有四十万。河南匪患严重,尤以豫西为甚。究竟严重到何等程度?据记载,农民下地干活儿,一手拿锄,一手拿枪,民匪莫辨,亦民亦匪。凡是男子,手里都有武器。这样的记载固然有些夸张,但也不是空穴来风。豫西匪患严重,一因地贫,二因山多,三因战乱。豫西土匪活动的规律是:每逢盛世则销声匿迹,一遇乱世便盗贼蜂起,深山密林遂成土匪滋生之摇篮。由于土匪太多,分布太密,老百姓没法生存,纷纷买枪买弹,反正我不杀你,你便杀我。 解放前夕,王英杰一个姓冯的叔叔从许昌回老家郏县。许昌离郏县六十公里,那时候没有公共汽车,来回靠骑马或骑驴。许昌马站到襄县为一站三十公里,襄县马站到郏县又是三十公里。 冯叔在回家的途中碰到一个穷老乡。对方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自称身无分文,乞求跟他结伴而行,还求他管口饭吃。冯叔多年在外做生意,为人豪爽,虽与那人素不相识,但看在老乡份上,出于同情,答应与之结伴,一路负责其吃饭和车马费。两人一路骑马到襄县马站,由于马站没马,他俩决定徒步走回郏县。中午,在给饭店付款的时候,冯叔未提防那人,从口袋里掏出了很多钱。那人一见,遂起不良之心,他谎称出去找厕所,其实是去买了一把尖刀掖在怀里。在离郏县十五公里左右的地方,那人看前后左右无人,拿刀从背后向冯叔照头砍来。冯叔是个练武之人,-听得耳后有风,头一躲,一刀扎在左胳膊上,“啊”的一声大叫,胳膊上血流如注。冯叔身强力壮,多年行走江湖,见多识广,又有功夫在身,虽然受了点伤,但并无大碍,他三下五除二,将对方踹了个狗啃泥。那人翻滚在路边喘息,冯叔一把扯下那人的裤腰带,将他四肢反捆,扔在路边沟里,又用毛巾塞住他的嘴。确认这人逃不掉之后,冯叔撕破衣服,给自己做了简单包扎,然后一溜小跑,直奔王丙兆家。 听了事情缘由,王丙兆马上去县大队(也就是当时县里负责治安的机构,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报案。县大队队长是王丙兆的拜把子弟兄,他带着人赶到案发现场时,看到那个被捆的穷老乡还在路沟里躺着,直接把他带回来,扔进监狱,听候发落。当时办案子很简单粗暴,不像现在严格遵照法律规定按程序执行,往往是一点小错,就把人给枪毙了。因为当时王丙兆在县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第二天县大队特意向他征求意见,询问姓冯的受害者想要如何处置行凶者。王丙兆想了想,劝冯叔说:“兄弟,要我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你也没啥大碍,那人是个穷猴子,还不是饿急了,一念之差,见财起意。要不,饶过他这一回吧!”那个穷老乡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监牢里只待了一夜,就被放走了。临走时,他打听到是王丙兆帮他说了话,羞愧不已,对王丙兆千恩万谢,发誓再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1959年,王丙兆被划成右派。他被指派到山上照相。有一次,他在山里照相忙活了半天,中午时分已是饥肠辘辘,这时,有个人端着满满一大碗荷包蛋来找他。当时正值全国“大跃进”,大炼钢铁,粮食极度匮乏。王丙兆自忖,与这个人素不相识,自己又是右派,别人避之不及,他为什么会拿当时极其珍贵的鸡蛋送给自己? 王丙兆又感激又纳闷,谢绝道:“兄弟啊,无功不受禄,这碗鸡蛋,我可受不起啊!”对方顿时泪流满面,说:“二哥(王丙兆在家里排行老二),您忘了我,我可忘不了您啊!您对我有救命之恩啊!我就是当年拿刀子扎老冯的那个人。十几年啦,我没有一天忘了您啊。每次进城,我都要到您的照相馆附近,朝里面望望,您在就看您一眼,您要是没在,我也在外面站站才走。我听说您这几天在俺家附近照相,特意把全村的鸡蛋都借来了,叫俺孩儿他妈给您做碗吃的。兄弟俺实在是无以为报啊。” P6-8 序言 敦复无悔:平民教育家王英杰的真实故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真实的故事。它真实地记载了王英杰好礼尚义、出资兴办敦复书院的故事,也真实地记载了引导及襄助王英杰兴办敦复书院的父母、妻子、儿女和义工的动人故事。 我曾多次到敦复书院,并与王英杰同志有过多次长谈,都给我留下很好、很深的印象。敦复书院有着鲜明的办学宗旨: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形成并流传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它浸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内。几千年来,都指引着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至今还是民族认同、道德修养、爱国向上、成就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敦复书院自2008年创建以来,一直以《论语》《弟子规》和孝道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起了很好的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敦复书院有着高尚的办学理念:义务建校、义务办学。敦复书院坐落在开封金耀门外,占地虽然不大,但教学设施齐全,现有可容两百人寄宿、五百人就餐、七百人听课的设施,是王英杰花千万元办起来的。书院自开班就声明:凡来听课的人,一切费用全免。七年来,坚持不渝,每年办学费用须一百多万元,这使人想起晚清时的武训。武训为办义学行乞几十年,吃尽苦头。王英杰将送煤球、卸片石、装西瓜、搞房产攒下来的数千万资金都用于办义务教育,其志其行,堪称当代武训。 敦复书院有着清晰的办学目标:教人明理至善,引人复归正道。“敦复”取自《易经》的“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意为敦厚忠实地复归正道。敦复书院七年来皆执其意、行其道。所办的各种班都以教人向善、明理尚义为根本。选名师、贴人心、接地气,循循善诱,先后听课受教者达三十多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敦复书院教育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人,成就了很多人。 敦复书院有很好的办学队伍:全家向学,德邻襄助。王英杰崇高的捐资办学义举,有着很深的家庭家风家教背景。子女不用管,全靠德行感。父母是他一生为人做事最好的榜样、最早的老师。他们一生积德行善、爱国友邻、公平厚道,以很好的家风家教引领后代。他们培养了英杰,英杰又传之后代。因此,捐资办学一提出,即得全家赞同,出钱出力出智慧,遵守“善事要猛办”“好事不留名”的家训,众志成城,很快就把书院办起来了。古人云:“德不孤,必有邻。”很多人被王英杰的义举所感动,争先恐后当义工。义举多方助,人气似浪潮,书院越办越好。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有四点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王英杰都做到了,并将其浸润于敦复书院的办学之中,使得敦复书院成了一个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成了一个培花育人的基地,也成了一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衷心地祝愿敦复书院越办越好。 河南省孔子学会会长王笑南 2015年6月13日 后记 在本书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敦复书院王英杰院长、李秀亭女士和全体教师、义工的大力支持,他们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李新叶、李玉龙、马继军、程子良、黄萌生、刘凤山、李轲、孙寒梅、户志萍、王俊明、郝雪晴等同志对本书创作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非常感谢所有为这部书出版付出努力的人们。谢谢! 书评(媒体评论) 王英杰夫妇继承祖上的美德倾资办学,全家三代集齐学堂,全家奉献,乃当代大善人、大善家。 ——司法部原部长 高昌礼 敦复书院自开班就声明:凡来听课的人,一切费用全免。七年来,坚持不渝,每年办学费用须一百多万元。晚清时的武训为办义学行乞几十年,吃尽苦头。王英杰将送煤球、卸片石、装西瓜、搞房产攒下来的数千万资金都用于办义务教育,其志其行,堪称当代武训。 ——河南省孔子学会会长 王笑南 钱越挣越多,这些钱该用在什么地方?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孙,不能让孩子们躲在长辈的翅膀下享福。用手中的钱,做有意义的事!我不后悔,敦复书院自成立以来,帮助过多少人啊!我现在真的体会到什么叫助人为乐了,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多好的事儿啊! ——王英杰 在我采访的人中,有无数辉煌成功的女性。唯有最普通的秀亭大姐(王英杰夫人),深深地打动了我。有钱,却选择了俭朴,不留钱给子孙后代,却通过办学去滋养人们的心灵。世界上什么样的女人最智慧?懂得散财,也懂得如何获得幸福,把自己放在最不显眼处,才是最有智慧的。 ——社会活动家 李新叶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大德敦化(河南敦复书院落实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实故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宵旰//雪晴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25109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02 |
出版时间 | 2016-04-01 |
首版时间 | 2016-04-01 |
印刷时间 | 201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44 |
CIP核字 | 2015313427 |
中图分类号 | I247.81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