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悲观论集/学书系/外研社双语读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悲观论集》这本书收录了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叔本华的九篇随笔。这些随笔反映了叔本华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是其表述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叔本华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言辞犀利却不乏幽默,读来如于一静夜聆听智者的幽思独语。

本书是中英文对照读本。

内容推荐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他在1851年出版的《附录与补遗》是一部涉及许多主题的论文集。《悲观论集》所译的九篇随笔都选自该论文集,分别是《论人世的痛苦》、《论存在的虚空》、《论自杀》、《不朽:一则对话》、《心理观察》、《论教育》、《论女人》、《论噪音》、《几则寓言》。这九篇随笔反映了叔本华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是表述其悲观主义哲学的集大成之作。

目录

论人世的痛苦

论存在的虚空

论自杀

不朽:一则对话

心理观察

论教育

论女人

论噪音

几则寓言

试读章节

人生若不以遭受苦难为当下的直接目标,我们的存在则定然全无目的。无量的苦痛在这世上无处不在,它源于与生活本身密不可分的基本需求与必需之物,若视其为不服务于任何目的,仅为偶然之结果,则实为荒谬可笑。每一个孤立的不幸事件在降临时,看上去无疑都像是一场意外,然而总的说来不幸却是必然的法则。

大多数哲学体系都宣称,灾祸的本质是消极的,而据我所知,没有比此言更荒谬的了。灾祸恰恰是积极的;它使人们感知到它的存在。莱布尼茨尤其热衷于为此谬论张目;为增强其观点的说服力,他不惜使用一眼就会被人看穿并遭人唾弃的诡辩术。好运才是消极的;换句话说,幸福和满足感总是意味着某种欲望的结束,某种痛苦状态的终结。

这就是为何我们通常发现欢愉并非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尽兴,而痛苦却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刻骨铭心。

人们常说,这世上的欢愉远胜痛苦,即便并非如此,至少此二者也能持平。若读者希望马上判断此言正确与否,就让他比较一下这两只动物各自的感受吧——其中一只正在吞食另一只。

陷入任何不幸与苦痛时最好的安慰就是想一想身处比你的苦境更难堪者,这是一种人人皆可享受的慰藉。然而,对于整个人类而言,这又意味着怎样一种可怕的命运啊!

我们就像一片牧场中的羔羊,在屠夫的注视下欢闹嬉戏,而他把我们一个又一个地挑选出来作为宰杀的对象。与此同理,当我们春风得意时,全然没有意识到厄运也许已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疾病、贫穷、肢体残疾、丧失视力或丧失理智。

时间在不断地向我们施压,就像手持皮鞭的监工,总在驱赶着我们,从不让我们有片刻喘息,存在的痛苦大部分就在于此。若时间在某时停下了他的手臂,那一定是他把我们转交给了厌足的痛苦。

然而,不幸自有用处。因为正如若没有了大气压人的身体骨架会爆炸散碎一样,人的生命若不再遭受各种匮乏、艰辛与困苦之扰,如果人们到手的一切都达到了目的,他们就会因自大而不可一世,即便他们不会爆炸散碎,他们也会表现出肆无忌惮的蠢行——不,何止于此,他们会发疯的。进而,我可以说,任何时候,一定量的忧虑、痛苦或烦恼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必要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仓物就会飘摇不定,无法按直线航行。

工作、忧虑、苦役和烦恼共同构筑了几乎所有人一生的命运,这一点确定无疑。然而,若所有愿望一经出现就会得到满足,人们又将怎样度过其一生昵?他们又该如何打发他们的光阴呢?如果这世界是一座奢华安逸的天堂,一片流着奶和蜜的乐土,在这里每个男子都能毫不费力地马上赢得他心爱的姑娘,那么人们即使不会厌足致死也会上吊自杀;否则就会出现战争、大屠杀和互相残杀。这样,人类最终会把更多的苦难施加于其自身,远远多于现在需要承受的出于大自然之手的苦难。

当我们刚刚步入青春,憧憬未来生活之时,我们就像是剧院里的小孩子,在大幕拉起之前,兴致勃勃地坐在那里,迫不及待地等待着好戏上演。我们对即将真实发生的一切懵懂不知,这真是一种福气。设若我们能够预见,我们将看到,在很多情况下,小孩子们就像是无罪的囚徒,没有被处以死刑而是被判处无期徒刑,却全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判决对于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尽管如此,每个人都渴望活到高龄;换句话说,活到一种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评价的人生状态:“今天很糟糕,明天会更糟;如此下去直到最糟糕的一天。”

你若尽可能地去想象太阳在其运行过程中照见了多少各种各样的哀伤、痛苦和磨难,你就会承认太阳要是能让地球上产生像在月球上那样少的生命现象,要是地球表面至今仍像月球表面那样澄澈明净,该有多好啊!

你还可以将生命看作一段无益的插曲,搅扰了非存在的欢乐祥和。并且,无论怎样,即便你的一切还算如意,你活的时间越长,你就会越清楚地意识到,总的说来,人生充满失意沮丧,不,它更是一场骗局。

如果两个年少时的朋友暮年时再次相逢,经历了一生的暌隔,见面后的主要感觉将是对整个人生的完全失望,因为他们的思绪将回溯至过去,那时生活似乎如此美好,就如黎明玫瑰色的光芒在他们面前铺展开去,生活对他们承诺了很多——然后却又兑现的太少。这种感觉将完全左右双方的思想,两个人甚至会因此认为对此无需言传;然而各自又会悄悄地将它拾起,形成二人不得不谈的全部话题。

……

P3-7

序言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1930)中写道:“[有一句话]从我的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真正的启示;在我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们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泉源。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让我的人生观给了幽默应有的地位。”这句话就是“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而说这句话的人正是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bauer,1788—1860),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唯意志论代表之一。

叔本华1788年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的一个富商家庭,1793年举家移居德国。1809年,他就读于哥廷根大学,1811年人柏林大学专攻哲学,1813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研究过印度哲学。1819年,叔本华任柏林大学的无俸讲师,与黑格尔竞争失败后辞去教职。1831年,他定居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专事著述。其哲学著作一直不为人注意,直到1851年他出版了一部主要著作《附录与补遗》。这是一部涉及许多主题的论文集,本书《悲观论集》所译的九篇随笔就是由英译者托贝桑(T.B.S.),即托马斯·贝利·桑德斯(Thomas Bailey Saunders)从中选录并结集的。它们分别是:《论人世的痛苦》、《论存在的虚空》、《论自杀》、《不朽:一则对话》、《心理观察》、《论教育》、《论女人》、《论噪音》和《几则寓言》。这九篇随笔反映了叔本华关于人生的种种思考,是其表述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叔本华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言辞犀利却不乏幽默,读来如于一静夜聆听智者的幽思独语。

在那样一个遥远的时空里幽思独语的叔本华对于中国读者却不是一个太陌生的名字。大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论喜欢哲学与否、无论真正阅读过哲学与否,叔本华的名字都曾经或正在或明或暗地摇曳在他的意识中吧。到百度上,输入叔本华的名字,搜索出来的结果则以数百万计;如果想找人聊聊叔本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网上找到“叔本华吧”、“叔本华小组”。在这样一个并不太热衷哲学的国度,叔本华受到如此礼遇是有原因的——这原因既有社会的,也有文化和文艺的。叔本华是20世纪初中国在敞开思想之门拥抱世界时,最早被中国知识精英所注意、欣赏、译介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对他的热爱。王国维在《<静安文集>自序》中说:“余之研究哲学,始于辛壬之间。癸卯春,始读汗德之《纯理批评》,苦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王国维之所以对叔本华“大好之”,在我看来,除了由于王国维在精神气质上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气质相近之外,还主要因为叔本华与东方哲学思想有着独特的渊源。叔本华哲学的三大来源是康德、柏拉图和古印度经典((奥义书》。尽管都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基石,此三者作用却各不相同。是东方哲学思想从根本上决定了叔本华的哲学气质,使其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历史地位,并赋予其内在超越性。这里的东方哲学思想不仅限于古印度的吠檀多派哲学和佛教思想,还包括中国文化。叔本华在其两部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8)和《自然界中的意志》(1836)中都不同程度地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了解这一点后,读者就断然不会惊诧于叔本华文字间弥漫的与佛家“四大皆空”思想近似的虚无主义以及其禁欲主义与朱熹惊人的相似了。作为深谙中国文化精神的王国维,相比较康德而言,自然更为喜爱叔本华思想中浸润的东方哲学气质,也就无怪乎“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叔本华对王国维的影响加深了国人对叔氏的兴趣,却也有人因此诟病王国维于1927年自沉昆明湖是其二十余年沉溺于叔本华之悲观哲学的恶果。余译《悲观论集》之前有此同感,但译后却有了不同看法。毫无疑问,悲观主义的确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甚至我们可以说,叔本华的形而上学体系不仅仅是处理形而上学问题的另一种方式,而且还是从形而上学角度,对生命和存在的悲观看法所做出的精细辩护。然而,消极厌世乃至自杀却并非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终极指向。叔本华在肯定人世的痛苦与存在的虚空的同时,在谈及人该如何承受这人世的痛苦与虚妄和人生于世的矛盾时,却主张要直面现实的冷漠、丑恶及惨淡:“我们的箴言应当是决不屈服,决不向人生的艰难困苦退却,让我们从不幸和灾难中汲取新的勇气。你绝不能向灾难屈服,而应勇往直前。”

悲观主义哲学虽然在客观上具有使人意气消沉的消极作用,但却可以使人认识到其自身以及全人类的局限,从而摆脱盲目乐观和幻想,提高人类面对现实的理性精神和自觉意识。他在《论人世的痛苦》中历数了人类的缺点和劣行之后说道:“它们是人性的弱点,而我们是人类的一员;他人的毛病我们一样都不少,是的,即使是那些我们正在为之如此愤慨的缺点,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我们身上还没有显露出来……事实上,坚信这个世界和人类最好从未存在过几乎会令我们心中充满对彼此的宽容。”他甚至还不无幽默地提议人们彼此不要互称 “先生”,而是“难友”,然后他解释说:“这也许听上去怪怪的,但是它却符合事实;它使我们正确看待他人,并提醒我们时刻记得人生中归根结底最必不可少的东西——宽容、耐心、尊重、爱世人,这些每个人都迫切需求,因而每个人也都有义务对他人不吝施与。”在《论存在的虚空》中,他又对那些孜孜以求,将人生陷入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追求之中的人们,提出了“享受当下的一刻”的忠告,因为“大多数人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回首过往,就会发现从始至终他们一直都是在‘暂时’地活着:他们会惊讶地发现,他们不屑一顾,未加享受就令其溜走的恰恰是他们毕其一生期许盼望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并甄别叔本华在《论女人》和《论噪音》中所表达的与现代民主平等理念不相符的观点。叔本华天性孤僻,尤其与其爱好文艺的母亲二人互相厌恶,不能相容:母亲对他不但“没有什么慈爱”,反倒训诫他“不得夸夸其谈和有空洞的伤感”;而他则“为了她跟别人耍弄风情而生气”。应该说,《论女人》中对女性的轻视与偏见与他和母亲关系不睦不无关系。此外,在叔本华所处的时代,男性的社会地位普遍高于女性,而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远远少于男性,从而导致女性的见识修养总体说来低于男性。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叔本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对女性产生偏见也是情有可原的。叔本华生于富贵,成年后“继承了一份相当的资产”,生活优渥,兼之他“反对民主思想,憎恶1848年的革命”,故而对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只流于观察层面,缺乏切身体会。这一点也体现在了《论噪音》中他对劳动者带有歧视色彩的批评上。

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判断,叔本华的“知”与“行”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宽容这样一个生活在两百年前,并非完美无瑕,甚至偶尔阴郁刻薄、言不由衷的哲学家,因为我们也可以像爱因斯坦那样,从他那里获得“真正的启示”,畅饮那口永恒的“宽容的泉源”,以悲悯的眼光看待人类世界,洞悉外部世界及我们自身的缺点与局限,知晓有些事情是可以盼望、可以践行但未必可以达到的,从而不仅宽容接纳外部世界并与其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还宽容接纳自身,达到了自身欲望与实现能力的和谐。联想到时下充斥着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偏执与浮躁、时常见诸各种媒体的成功人士的“抑郁”,我们是不是应该静静地捧上这本小书,默然体味哲学家那一针见血到有些冷酷的言语之下闪烁着的睿智、达观乃至一丝淡淡的幽默呢?

译者

2011年夏

书评(媒体评论)

“叔本华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哲学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著名作家)

“叔本华是一位语言艺术家,仅仅因为他的语言,我们就应该无条件地读他的著作。”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著名小说家)

“拿叔本华的眼睛看世界,拿歌德的精神做人。”

——宗白华(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家、诗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悲观论集/学书系/外研社双语读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叔本华
译者 张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516297
开本 16开
页数 18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2-01
首版时间 2012-02-01
印刷时间 2012-02-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2011279266
中图分类号 H319.4:B
丛书名 学书系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7
15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