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舞苑一丁--耕耘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丛书”是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抢救性整理、补充和出版,实现研究性成果的社会化收益。这系列丛书包括了人物回忆录、文集、画传等多种形式,旨在将老一辈舞蹈家们的学术、教育教学、表演创作的思想、成就、经验及其生活工作历程的成就与经验,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

马力学选编的《舞苑一丁--耕耘录》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舞苑一丁--耕耘录》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北京舞蹈学院马力学教授一生的教学、科研、创作等进行了回顾。书中收入了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大量的珍贵图片及作者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也收入了舞蹈界同仁的一些回忆及纪念文章。

目录

卷首

卷一

 谈民间舞教学

 记“香港首届国际舞蹈营”

 探索民间舞教学规律特点

 概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意识与律动特征

 《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前言·后记)

 生活·艺术·起点·升华一在台湾舞蹈节上的讲话

 花鼓灯的演进流程之我见

卷二

 鉴赏·学习·思考

 求索一记马力学副教授

 从“禁军教头”到艺术总监

 不寻常的演艺——《唐韵》的思考与启示

 一台中国风·欧亚架彩虹——中国青年舞蹈家小组赴东欧八国访演汇报

 震惊宝岛的演出——记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赴台访演

卷三

 《龙族律动》的由来

 与世界舞蹈对话——浅述马力学教授的《龙族律动》

 重述《龙族律动》的由来

 专家教授点评《龙族律动》

 我为《龙族律动》叫好

 “龙族律动”之我见

 走近人体科学—概述《龙族律动》

 中国舞蹈家协会对《龙族律动》课题研究与实践所作的教材特点与价值评估

 《龙族律动》——南极上的舞蹈思维

 舞之奇葩:龙族律动——学员们畅谈学习体会(摘录)

尾声

试读章节

【可贵的精神】

虽说这次舞蹈营是由香港舞总和中文大学联合举办,而实际投入该项工作的只有三位人士,但组织工作之细、效率之高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从几个月前向各地寄出的一份小巧精美的报名书中便可见到一个“细”字,它用中英两种文字介绍了国际舞蹈营的宗旨、学习环境、授课内容及编号、师资介绍、招收学生名额、收费情况、住宿条件、饮食地点、上课时间、服装要求、健康保险、报名手续、出席证书,甚至舞蹈营的询问处及香港乘车线路和气候情况都有说明,如:“如遇八号以上风球悬挂时,则该日之课程暂停……”它是一份报名书其实也是一份很好的宣传书,这次来的许多海外朋友就是拿到了这份宣传书而报名参加的。

这三位既是舞蹈营的筹划人、主持者,又是外交公关和教务总负责人,他们既有分T又有合作,一些“不营部”的事情都抢着去作。

似乎他们上边没有什么“长官”,也不见旁边指手画脚的“婆婆”,更不见手下的“秘书”“办事员”之类,我在这里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什么层层上报或“旅行”“批阅”,更没有见过他们相互“踢皮球”的事。因为他们都是说办就办、事不隔夜、敢于负责的令人敬佩的实干家。主要筹划人邓孟妮小姐是舞总的理事,在香港是很有名望声誉,并有自己专门学校的芭蕾舞教师(英“皇考”导师),其看上去身材瘦小,但精力却十分充沛。她除了安排教学和生活外还不分早晚地,一次又一次地到车站机场迎接老师及海外来的学生,为了让师生尽快地熟悉校园和教室的分布情况,她每天不知要在偌大的校园里跑上多少圈,每一住处不知要跑多少趟。可以说,舞蹈营里点点滴滴的事她都无不关注到。舞蹈营的筹划人邓孟妮竟然成为舞蹈营师生们的汽车司机了。另外黄杰雄和黄艺谙先生亦是如此,同样是不辞辛苦、分内分外地做事。就是这样三位操持着整个舞蹈营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师生的全部活动,可以安排得“井井有条”,所以舞蹈营活动是“高效率”运行的。到晚上,师生们都休息了,他们还要研究或安排明天的事情常常到深夜。在这里相互称呼先生、女士或小姐,但在我看来他们工作起来却像是“公仆”,(公务员)是舞蹈营师生们的好公仆。总之,在他们身上我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精神”,一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精神,一种知难而进的精神。我想了又想,这不正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勤劳勇敢、肯于吃苦、肯于担当的民族本色吗!我为香港同胞能发扬传统的精神本色感动不已。

【“首创”反响热烈】

在香港首届国际舞蹈营上,开设了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课程,这可以视作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首创”。风情醇厚、韵味十足而又多彩多姿的中国舞课赢得师生们的一致赞扬和好评,一位在美国夏威夷工作十多年的舞者说:“我这次是来香港旅游的,听到这次舞蹈营开设中国舞课,才决定留下来学习中国舞。我在夏威夷是跳现代舞的,在那里我们很希望学到中国舞蹈,但苦于找不到教中国舞的老师,多年的愿望这次实现了。通过学习我更加喜爱中国的舞蹈艺术了,我了解到中国的舞蹈太丰富多彩了,很美但韵味很难掌握。”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几位舞蹈教师也是专们来学中国舞课程的,其中有的是教芭蕾舞的教师这次也选修中国舞课。他们还介绍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华族较多国家里中国舞蹈很受欢迎。他们说:“这次来舞蹈营能学到正统的中国古典和民间舞课程十分幸运、十分满意,希望明年还能举办这样的舞蹈营,我们一定还来学。”

在舞蹈营中,中国舞课更引起几位应邀前来授课的外国教师的兴趣:他们经常跑过来看课,教西方土风舞的57岁的海洛德先生几次抽空到我的课堂上与同学们一块学舞。在一次联欢会上,我前去邀请他跳新疆维吾尔族舞,他十分高兴,认真地跟着我的动作变化,到拍手动脖子的表情动作时,全场同学为之鼓掌喝彩。他们说:“一位东方土风舞教师和一位西方土风舞教师”“土”味相投,一拍即合。日后与几位外国舞老师相遇已不再是用口语相互问候,而常常是用拍手动脖子的传情达意方式互致问候。可见,原始人类创造的第一种语言方式的舞蹈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他们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中国舞蹈的喜爱,有时还会眯起眼睛摇着头表示对中国舞的赞美。用香港朋友的话来形容:“中国舞把几位外国舞老师迷倒了。”在我的“谈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讲座课上,几位老师已提前就坐,近三个小时的讲座与示范,他们自始至终兴致勃勃。刚结束,教现代舞的美国62岁的罗士教师(玛萨戈莱姆的舞伴)过来握着我的手说:“我虽然听不懂你的语言,但我看到你的动作和神情,我完全懂得了你所讲的内容。”他接着又说:“中国的民间舞和现代舞很多地方是一致的,都是善于表现真实的情感,这是真正的舞蹈艺术……”那晚已经十一点多钟了,他们还以极大的兴趣和我谈论着,询问许多关于中国舞蹈研发整理以及风格特点保留等问题。通过舞蹈营的交流,这几位外国同行深深地喜爱上了中国舞蹈。其中两位打算改变他们原来的计划与行程,准备舞蹈营一结束便立即动身,自费到北京来。他们向我询问:“我们可以到你们学院看课吗?能看到演出吗?”我表示对他们来京的欢迎,他们非常满意。

在这个舞蹈营中,选修中国舞课的学员所占比例最多,稳定性亦最佳。虽然每天课程排得很满,运动量也很大,但学员们学得都非常认真刻苦,很多同学都作了详细的笔记。晚饭后校园的许多角落里都可以听到录音机放着中国舞蹈组合的曲调,三三两两在复习所学的课程。一位从马来西亚来的男生笔记作得最细,动作都有图解,他说:“这次回去我得马上着手创编一台新的中国舞晚会,把这里学到的各族各地的组合与素材,都搞成舞蹈节目。”  在舞蹈营结束的汇报课上,中国舞的每一个组合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短短的三周里学了藏、蒙、维族和东北秧歌、云南花灯等十几个民族民间舞组合。闭幕仪式的最后,是全体师生及中外朋友一起下场,围起大圈,在藏族“古来亚米”欢悦优美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祝贺“香港首届国际舞蹈营”胜利闭幕,同时亦祝贺开设中国舞课程这一“创举”成功。

P21-23

序言

自1954年建校起,北京舞蹈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构了当代中国舞蹈教育体系;一代代舞蹈教育家、艺术家也为此鞠躬尽瘁。在我们欣慰于“舞蹈家摇篮”桃李满天下之时,亦挥泪告别了一路指导、伴随着我们的老先生们:戴爱莲、唐满城、孙颖……如何带着老先生们的谆谆教诲去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未尽的梦想?如何在舞蹈的动态性和非语言文字性的特性基础上,去继承、传扬老先生们宝贵的舞蹈教学、研究、表演、创作经验?这是亟待我们去思考、去梳理、去研究的迫切问题。

2010年,在时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的李续先生的大力推进下,学院领导班子决定依托北京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当代舞蹈史资源库,设立了“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信息资源抢救与保护研究”项目,以抢救性研究为前提,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建立老一辈舞蹈家的艺术档案,在此基础上通过跟踪拍摄、成果出版、专题座谈、调研访谈等方式推广老专家的艺术成就,扩大舞蹈学科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加强科研队伍的建设。这一研究,既是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史研究的重要基础,其研究成果旨在服务于中国当代舞蹈史学学科建设。

“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的特色在于“抢救性”研究,为此,我们对60岁以上的有代表性生的舞蹈教育家、学者、艺术家等,分期分批进行课题研究。研究对象为80岁以上的彭松、贾作光、王克芬、曲皓、李正一、孙颖、唐满城、陈锦清、胡果刚、董锡玖、罗雄岩;70岁以上的李承祥、隆荫培、尹佩芳、蒋祖慧、章民新、高金荣、胡尔岩、朱立人、黄伯虹、肖苏华、吕艺生、朱清渊、熊家泰、王佩英、陈爱莲、马力学;60岁以上的许定中、贾美娜、裘柳钦、沈元敏、潘志涛、孟广城等校内外三十余位老舞蹈人,他们中有舞蹈教育家、艺术家、学者,他们为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舞蹈编导、舞蹈史论等各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足以彪炳舞史的贡献。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自主平台项目,“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课题,紧密围绕科学研究与团队建设,首次尝试以院长指导、以老专家为支持,以各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人员、优秀研究生为主体,集结了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通过子课题组对每位老专家的跟踪与访谈、观察与研究,贯彻实施了“传帮带”的工作思路;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以及优秀研究生也通过共同参与此次课题的研究,大大加强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和相互学习;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加强了学院科研基地的建设。

自2010年立项实施以来,课题组通过一系列抢救性研究工作,出版了包括了画传、文集、自传、纪念文集、全集、教材等多种形式近二十余本舞蹈人物系列丛书,拍摄了资料丰富、视角多重的近二十部人物专题片,发表了近十篇人物研究论文,脚踏实地地传承了老一辈舞蹈人的学识与精神,弘扬“爱国爱校爱舞蹈”的校风。

同任何历史一样,当代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历史绝不是个别人物和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通过各种看似偶然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开辟了一条波浪式、螺旋式发展的历史道路,这就是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的逻辑必然性、规律性。当代中国舞蹈事业在舞蹈人才培养、舞蹈学科建设的发展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的背后,正是这些一代代、一批批舞蹈人默默无闻的奋斗奉献,中国当代舞蹈发展史实际上是由当代舞蹈人的发展史组成的。因此,舞蹈史的建构是应当以人为“核心”,通过研究“人”的信息和资源来研究当代舞蹈发展史。

人物研究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人物资料研究,依据我国人文社科视野和相关研究方法日益完善,以口述研究、人类学研究等研究视角和方法进入到文化保护、研究与传承的视野。当然,人物研究不能停留在叙述(编撰)评价的层次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乃至其他学科诸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的借鉴与运用,使得研究者得以深人地剖析人物。使人物研究区别于历史研究其他分支的,还在于人物研究的对象有着迥异的个性,如何再现、评价这些个性成为凸显人物研究特色的关键之处。而舞蹈人物研究的对象又凶为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而更加具有鲜明的个性,这些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人物研究将使人物研究变得更加丰富、多姿多彩。同时,舞蹈人物资料库建设也是通过资料课的系统建设,在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下进行,按照科研整体规划,进一步完成对老艺术家的抢救性研究。

“新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人物研究丛书”是对所收集的信息材料进行抢救性整理、补充和出版,实现研究性成果的社会化收益。这系列丛书包括了人物回忆录、文集、画传等多种形式,旨在将老一辈舞蹈家们的学术、教育教学、表演创作的思想、成就、经验及其生活工作历程的成就与经验,用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展现出来。丛书的陆续出版问世,也让这些耄耋之年的舞蹈人倍感欣慰,因为他们一辈子的思考与实践、心血与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些可以流传世人的书籍上,他们希望这些星星之火,可以让舞蹈事业的后继者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舞蹈、认清历史;让社会大众更加生动地了解舞蹈人、理解舞蹈。

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迎来建校60周年。60年前,国家孕育、培养了北京舞蹈学院,而今,北京舞蹈学院已步人甲子之年,正是我们回报祖国、服务社会之时,我们不仅要继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创作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开展更多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更要从舞蹈文化的角度出发,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把老一辈舞蹈家们开创的事业推向前进!

邓佑玲

2014.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舞苑一丁--耕耘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马力学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011763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38
CIP核字 2016054322
中图分类号 K825.7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