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大海,阳光,苦难,母亲,贫困中满怀热忱地拥抱生活,渴望生活,一部关于成长和寻根的自传体小说。加缪著李玉民译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讲述了生长在北非阿尔及利亚贫民窟的雅克·科尔梅里自幼丧父,长大成年后,他重返故里,试图探寻已逝父亲的足迹。足迹诚然已渺无可寻,然而当他再度触及童年生长之地,过往的一切放佛一幕幕挥之不去的影像,不断向他袭来。那些人,那些事,那土地、大海、阳光,为主人公雅克,也为我们的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精神财富,使他终究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满怀同情与爱的男子汉。

内容推荐

生长于阿尔及利亚贫民窟的雅克·科尔梅里四十岁时已功成名就,应母亲之命寻觅死于战争的父亲的坟墓,并走访了曾经与父亲有过接触的人,然而谁也不可能给他提供完整的信息,父亲早已被遗忘。雅克对那个曾经是自己父亲的男人仍然一无所知,却在这次寻根过程中,找回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童年生活的艰辛与欢乐如一幕幕影像扑面而来。雅克终于明白,那片曾滋养自己的土地,那土地上的人们,为着贫困的原因,终将湮没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的无名无姓之中。

李玉民译的《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是加缪猝逝时世人在他挎包里发现的未完成稿,不同于其创作阶段的“荒诞”主题和第二阶段的“反抗”主题,这个时期的加缪经历了盛名之后的莫大挫折,以全新的姿态回归本真,以期接近艺术的真谛。

目录

·译 序·

加缪的自我解码

第一人

原著编者按

第一部 寻父

第二部 儿子或第一人

·附 录·

活 页

第一人(笔记与提纲)

两封书信

加缪生平与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男人扭头问阿拉伯人:“还远吗?”阿拉伯人一脸静穆,脑袋用黄细绳扎着缠头巾,膀大腰圆,穿一条肥大的半短长裤,在腿肚上方系紧裤脚,他那两撇大白胡子下的嘴咧开笑笑,回答说:“再走八公里,你就到了。”男人又转过头去,没有含笑,却关切地瞧他的妻子。女人的目光还一直盯着道路。“把缰绳给我吧。”男人说道。“行啊。”阿拉伯人答应,他交出缰绳。男人从上面跨过去,阿拉伯老人从下面钻过来,二人换了座位。男人抖了两下缰绳,就驾驭了两匹马,马儿又奔跑起来,拉直了套绳。“你识马性?”阿拉伯人问道。“是啊。”男人回答简单干脆,依然没有笑容。

天光暗下来,夜色骤然降临。阿拉伯人从他左侧锁横头摘下方形灯笼,转向车内,划了好几根粗头火柴,才算点着灯笼里的蜡烛,再挂回原处。现在落下霏霏细雨,雨丝在微弱的灯光中闪亮,而淅沥之声则充塞了周围漆黑的天地。大篷车时而驶经荆丛、矮树丛,被灯光模糊地照见几秒钟。不过,其余的时间,马车行驶在黑暗中更显空旷的荒野。唯有烧荒的气味,或者突然袭来的浓烈的粪肥味儿,才让人意识到有时沿着耕地行驶。女人在赶车的人身后说话,他稍微勒住缰绳,身子往后仰。“连个人影儿也不见。”妻子重复道。“你害怕啦?”男人又重复一遍,“怎么会呢?”不过这回是叫嚷起来。“不,不,跟你一块儿不怕。”可是,她总还流露出不安的神色。“你不舒服吗?”男人问道。“有点儿。”男人便催马快行,于是,车轮轧辙沟,八只铁蹄踏路的巨大声响,重又充斥沉沉黑夜。

这是1913年秋季的一天夜晚“。这一家人乘三等车厢,坐了一天一夜的硬座,从阿尔及尔到达波尼火车站,两小时前又乘马车赶路的。他们在火车站找到这辆大篷车,这个阿拉伯人正等候着,要把他们拉到二十公里远,送到一座小村庄附近这个男人要经营的垦地。往车上装箱子和其他物品,费了好多工夫,路又不好走,也耽误了不少时间。阿拉伯人似乎看出旅伴有些不安。就对他说:“不必害怕。这里,没有强盗。”“强盗哪儿都有,”男人说道,“不过,我这儿有家伙。”说着,他拍了拍右边的口袋。“你说得对,”阿拉伯人接口道,“总是有些疯子。”这时,女人叫她丈夫:“亨利,不大好受。”男人咒了一句,又催促一下两匹马”,他说道:“说话就到了。”过了一会,他又瞧了瞧妻子。“还难受吗?”她冲男人微微一笑,样子却很怪,有点心不在焉,看不出难受来。“嗯,特别难受。”丈夫仍然关切地注视她。于是,她重又表示歉意。“没什么。也许是坐火车的缘故。”“瞧啊,”阿拉伯人说,“村子。”的确望见了,在路的左侧,再往前一点儿,索尔弗里诺村,雨中映现朦胧的灯光。“你得走右边那条路。”阿拉伯人说道。男人略显犹豫,转身问他妻子:“直接到家里,还是去村子?”  “唔!直接到家里,这样更好。”车子往前行驶不远,朝右拐去,那方向有陌生的家在等待他们。“还有一公里。”阿拉伯人说道。“这就到了。”男人冲他妻子说。妻子俯下身子,脸埋在胳臂里,正无声地哭泣。男人提高嗓门儿,学着她的话,一字一顿地说道:“你这就能躺下。我去叫大夫。”“对,去叫大夫吧。我看就是这事儿。”阿拉伯人好不訐陸,注视他们夫妇。“她就要生孩子了。”男人说道,“村里有大夫吗?”“有哇,你要是愿意,我去叫大夫。”“不,你留在家里,照看着点儿。我去,会快一些。他有车还是有马?”“有车。”随后,阿拉伯人又对女人说:“你会生个小子。但愿他长得漂亮。”

P7-8

序言

在一张标明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的纸上,加缪列出他心爱的词:

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

这十大心爱的词,正是加缪创作生涯第三阶段最重要的著作自传体小说《第一人》的主题词。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念,是1952年萌生的,他“尚未开始”的是一部什么著作,十大主题词已经圈定了。他沿着父亲当年的足迹,寻找默默无闻而又被遗忘的族群,同时也寻找自我。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他(雅克)猛然冲向窗口,望见老师最后一次向他招手,从此就让他独自闯荡了。孩子考取了(中学奖学金),非但没有喜悦,反而感到揪心的一阵巨大痛苦,就好像他预先知道了,这一成功刚刚把他拉出无辜而热情的穷人世界,贫困取代了家庭和友爱的世界,从此这个世界闭合了,在社会中宛若一座岛屿, 自己被抛进一个陌生的世界……

加缪在陌生的世界,单枪匹马,独自打拼,他必须独自学习,独自成长,增加才能和力量,独自找到他的道德和生活的真谛,终于诞生为一个男子汉,尝到了功成名就的滋味,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最大的代价,就是同生他养他的世界渐行渐远了。

四十岁那年,他应远在阿尔及尔的母亲的一再要求,第一次去圣一布里厄城圣米歇尔阵亡军人墓地,拜谒了父亲的坟墓,这也是他从世事纷争中清醒的一个契机。书中写道:

他曾力图逃脱湮没的命运,逃脱那种无知顽固的穷困生活……他跑遍了世界,曾感化、塑造、激发过人,他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然而,他现在内心深处知道了圣一布里厄及其象征,对他从来就不是毫无意义的,他想到他不久前离开的破旧、长了绿苔的坟墓(埋葬法国移殖民的墓地),怀着一种奇特的喜悦,接受了这样的意念,死亡将他带回到他真正的祖国,并以其无限的遗忘,也覆盖了这个异乎寻常而又平凡的人的记忆。他孤立无援,在穷困中自强不息,成长创业,登上幸福之岸,以便随后在初晨的阳光下,没有记忆也没有信仰,独自进入那些人的世界,进入他的时代,以及他那可怕而又激情的历史。

不待死亡,心就怀着“奇特的喜悦”,飞向“真正的祖国”,也不待“初晨的阳光”,就全景式地跨进“可怕而又激情的历史”,这就意味,不待叶落归根,就先行回归本真了。他这种仓u作意向,通过书信和谈话,已向多位友人透露,他雄心勃勃,要写出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描绘当代社会的史诗性小说。他写信告诉友人塞莱斯:“我仍然没有开始工作,可是,多亏了真理的启示,我感到身上有一种沉默的力量……不过还得等待。”《第一人》的写作一拖就是六年,他在给女友密的信中写道:

我从未面对过如此厚重艰难的题材。今天下午,我忽然觉得,我的小说人物都获得了某种厚重的特征。 自二十年前开始艰苦的追寻和写作以来,我还是第一次产生接近艺术真理的感觉。一道绚丽的闪电撞入我的心扉,可又是那么短暂!闪电过后,一切复归黑暗,我又陷入盲目和持续的自我怀疑之中。

1959年夏末,加缪在跟让.德.梅松瑟勒的谈话中透露:“我仅仅写出了三分之一的作品。《第一人》这本书,才是我真正的起点。”

何等看重这部著作:“真正的起点”,“接近艺术真理的感觉”,题材厚重,小说人物也厚重,在谈论此前的作品时,加缪还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类沉甸甸的词语。书分三部,第一部已写出初稿,尚未来得及修改加工,而第二部仅仅开了个头,另外有些散页,是他的笔记和提纲。他打算过了1960年元旦,去巴黎一周,然后返回乡居卢马兰,潜心写作八个月,完成《第一人》的全稿。一切都安排妥当。

他在《第一人》的笔记中写道:助我顶住厄运的东西,也许能帮我接受过分走红的命好也无关紧要,只需表达得清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就好:这样的书,只有这样的书,才能提供给他们梦想的大餐,饱餐之后,他们就能睡得死死的。

读书留在他们心中的激隋,便是一生火力十足的内动力,激励他们去狂热地生活,狂热地梦想,这显然比渎书的具体C/得更有意义。

作者这次回家,计数死去的亲友,再也没人提起他们了。母亲和舅舅继续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他们不差钱了,但是已经养成了习惯。他们深知生活不得不防:“他们像动物一般热爱生活,可是又从经验获知,生活往往毫无征兆,定期地孕育灾难。”他们现在围坐在他身边,蜷作一堆,静如止水,空无记忆,生活在死亡的边缘,也就是说,始终生活在现实中,他不可能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他的父亲了。

即便如此,仅凭他们在场,他们就能重新打开来自穷苦而幸福的童年记忆的清泉,他不能确信,这些如此丰富,从内心喷涌而出的记忆,真的符合他童年的实况。反之,他对保存在脑海中的三两个特定场景,恐怕更有把握:正是这几个场景,把他同他们连接起来,把他同他们融合在一起;也正是这几个场景,消释了他多年来力求的安身立命,终于又把他打回无名而盲目的原形,而这种原形也正是在多少年间,通过他的家庭存活,造就了他的真正高贵气质。

这段话的重要性,好似能开启加缪密码箱众多钥匙中的一把,对比另一把钥匙,下面引用的一段话,似乎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此,我想书写血脉相通的两个人的经历, 以及所有的差异。她宛如这世上最美好事物的化身,而他,则坦然自若地成为怪物。他,投身人类历史的所有疯狂中;而她,穿越同一段历史,却依然保持她在各个时期的常态。大部分时间,她沉默无语,仅用几个词语表达;他则不停地讲话,可是通过千言万语,也未能讲出她一次静默所表明的意思……母与子。  这两段话仔细品味,实在太厚重了。能针对自身写出这样话的人,谁都无权怀疑其真诚,真诚得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二十多年为社会正义进行的活动和斗争,说成是“投身人类历史的所有疯狂中”,赢得那么高的名誉地位,却贬斥为“坦然自若地成为怪物”。这其中自有加缪的道理,关系到他最核心的秘密,也关系到他所确认的人生真谛:人归根结底,所为何来?从这两段话中,我至少进一步领悟了“他的真正高贵气质”。

加缪所说的那“三两个特定场景”,以及那种神秘的惶恐气氛,在书中不难找见,读家自会印证破解。《第一人》这个“密码本”因是残卷,加缪自传性的记述大部分篇幅,都随作者远逝了,给我们留下不少谜团。不过,在附录的《笔记与提纲》中,作者透露出一些信息,值得注意,好奇的读家可以尽兴去解码。

我还是愿意用作者的这段话收束本文:

他知道自己又要走了,再度自欺欺人,将知道的事置于脑后。然而他恰恰知道,他的生活真相就在这个房间……无疑他是要逃离真相。谁能同自己的真相一起生活呢?真相就在那儿,心里清楚就足够了,最终了解真相,使其自行供养着一种秘密的热忱。静静地面对死亡,这也就足够了。

2015年10月于北京东方太阳城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时期的他正处于某种创造力勃发、神采高扬的状态:他的重要小说《第一人》写作得甚为顺利,基本上已经完成,可能是献给母亲的题词已经写好,而这部作品是被他自己称为“我成熟的小说”……“我是穷人”,“我过去是,现在仍是无产者”,这是加缪社会生活状况最主要的一个基点。整个家族几代人都这样处在赤贫的境况之中,赤贫也就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意味着加缪一生下来就是在没有书本、没有文化、没有历史的空白之中。他从零开始,这就是加缪对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他把自己视为本家族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走向文明的“第一人”,由此,他给他最后一部小说,亦即本人的精神自传取了《第一人》这样一个标题。

一一柳鸣九《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

这本书囊括了黑脚法国人从第一代殖民者到二战之间的全部经历。它包含了一个贫穷但天资聪颖的黑脚法国人甜蜜的童年记忆,以及工人阶级一一也就是社会党人殖民者一一用双手创造自己的国家的法属阿尔及利亚神话。

一一[关]罗纳德.阿隆森

《加繆和萨特一一一段传奇友谊及其崩解》

《第一个人》(本书译作《第一人》)作为加缪的遗作,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可以说是对其以往作品的一种延续与超越,有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福克纳式的叙述顺序,兼有朴素与绚丽之美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贫穷坎坷的人生经历,无限痛苦的历史发展,向我们展示了加缪的多面性:热情真诚,自我审视,进取不息……读过《第一个人》这部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兼备的佳作,再回头去评价他以前的创作,必然会有许多新的感受、新的发现。

一一周小珊《走进加繆一一读(第一个人)》

这部构思了二十多年的遗作的确有着崭新之处,一种整体上的崭新的风格:久远的先辈历史及其传奇色彩,长达百年的时间跨度,下层移民群体在阿尔及利亚生存的特殊环境和共同遭遇,赋予了《第一人》的叙事以一种历史感与沧桑感。移民群体在阿尔及利亚垦荒的艰辛蕴含着勇敢和英雄精神,他们的后代作为普通劳动者也具有一种道德上的纯洁感和崇高感,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第一人》的史诗性质。

一一黄晞耘《重读加繆·一个族群的史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第一人(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加缪
译者 李玉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8873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6173632
中图分类号 I565.4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