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派传人清丽柔美的韵致,欲望新农村动荡迷人的故事。
70后实力派女作家付秀莹长篇新作,《陌上》。
在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阅读她的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付秀莹的小说世界是极大丰富的。“付秀莹文体”既是现代文学史的一脉相承,又是她富有灵性的个人创造。
图书 | 陌上 |
内容 | 编辑推荐 荷花淀派传人清丽柔美的韵致,欲望新农村动荡迷人的故事。 70后实力派女作家付秀莹长篇新作,《陌上》。 在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阅读她的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付秀莹的小说世界是极大丰富的。“付秀莹文体”既是现代文学史的一脉相承,又是她富有灵性的个人创造。 内容推荐 付秀莹所著的《陌上》讲述,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芳村的女人个个都有一台戏。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院里的鸡,屋里的娃,婆婆儿媳,远亲近邻……你来我往,悉数登场。生旦净末丑,全都是生活的主角。日子过得好与坏,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经不单要自己念,还有人在偷摸找外面的“和尚”来帮着念。 目录 序 楔子 第一章 翠台打了个寒噤 第二章 香罗是小蜜果的闺女 第三章 翠台的饺子撒了一地 第四章 素台两口子吵架了 第五章 小鸾是个巧人儿 第六章 向日葵又叫望日莲 第七章 大全大全 第八章 银栓把短信发错了 第九章 大全有个胖媳妇 第十章 爱梨怀孕了 第十一章 小别扭媳妇是个识破 第十二章 臭菊成了儿媳妇迷 第十三章 月亮走,喜针也走 第十四章 兰月老师心事稠 第十五章 春米给烫得泪汪汪 第十六章 建信媳妇做了个梦 第十七章 一村子的狗叫起来 第十八章 老莲婶子怎么了 第十九章 耀宗这个先生名气大 第二十章 增志手机响个不停 第二十一章 尴尬人遇见了尴尬事 第二十二章 建信站在了楼顶上 第二十三章 增产家的事 第二十四章 找呀么找小瑞 第二十五章 小梨回来了 尾声 试读章节 除了刘家,便是翟家了。这个翟家有点奇怪。芳村有两个翟家。大翟家和小翟家。大翟家住村南。小翟家住村北。大翟家人多,院房大。小翟家人少,院房小。也不知道,这两个翟家,祖上有没有瓜葛,有何瓜葛,后来如何劈了户,分了院房。有说原是一宗的,兄弟两个,各自分枝伸杈,开花结果,后来两支闹了纠纷,再不往来了。也有说是两回事。一家是芳村土生的,另一家是外路迁来的,两方为了争长短,打了一架,败了的一方随了翟姓。也有人把这事去问老见德,究竟也没有问个分明。便不了了之了。总之是,大翟家和小翟家,竟像是完全不相干的,不通庆吊往来,见了面,和气倒是和气的,只是,却与一般村人无二了。 符家呢,在芳村,同刘翟两家相比,算是小姓了。符家大多住村子的东头。怎么说呢,符家院房不大,却出读书人。冬闲时节,天冷,夜正长,人们烤着炉子,说闲话。说着说着,就说起了符家。有心的人,还能够扳着指头,一个一个地数一数,列一列。竟都是有名有姓的。听的人不免惊叹起来,问真的吗,老天爷,真的吗?数说的人就有些不悦,以为没有得到信任。听的人察其颜色,为自己的无知内疚了,赶忙教训满地乱跑的孩子,光知道疯玩——看不好好念书! 芳村的人们,孩子生下来,往往只有小名儿。民间说法,小名儿越是低贱,越好养活。自古都是这样的。猫啊狗啊,小臭子死不了,小盆子破碗子,就那么随口一叫,说不定,就叫开了。到了念书的时候,父母才想起来,得有个大号。可这大号,也只有教书先生专用。下了学,还照样是二蛋二蛋地叫。等这孩子辍了学,那大号就渐渐被忘记了。后来,娶妻生子,顶门立户。欠了人家肉铺的钱,小黑板上面依然写着,二蛋,某年某月某日,五块四毛。有时候,村里的大喇叭喊,刘秉正,刘秉正。来拿信,来拿信。人们就愣一愣,一时不知道这刘秉正是谁。就连他本人,也只顾在田里埋头薅草,听了半晌,才忽然想起来,一拍脑袋,原来那个刘秉正就是他自己。慌忙扔下锄头去了大队部。涨红着一张脸,很为自己庄严的大号难为情了。 符家的那些念书的弟子们,当然个个都有大号了。在芳村,他们是坏枣,笨梨,小嘎咕,说着芳村的土话,在外面,他们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撇着城里人的洋腔,过着城里人的生活。只是有一样,符家的这些读书人,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竟把自己的姓都慢慢改了。改做什么呢,把上面的竹字头省掉了,写作付。这件事,本来也没有人在意。家里外面,完全不相干的。偏巧有一回,符家外面的一个孩子,给家里寄钱。拿着单子去取,结果没有成功。人家说名字与身份证上的不符。符振华,付振华。当然不是同一个人了。这件事让做父亲的很不高兴。这还得了!姓氏都更改了,还有祖宗王法没有了!然而,看在一沓厚厚的钞票的面子上,慢慢地也就把自己劝开了。这件事,被芳村人闲话了一阵子,也便没有人提起来了。怎么说呢,终归不是什么大事。 认真想来,芳村的街道,竟都没有名字。人们喜欢分了方向。东头的,西头的,南头的,北头的。比方说,立秋家生了个胖小子。有人问,哪个立秋?说话的把下巴朝西面点一点,说哪个立秋,西头的立秋嘛。这个中心点,自然指的是大队部。大队部这一条街,算是大街了。而大队部的十字街,当然是芳村最繁华的地方了。小卖部,磨坊,药铺,烧饼摊子……要什么有什么。 P4-P5 序言 有评论说,福克纳写来写去,只写了“邮票大”一块地方。这不免有点儿夸张。其实他笔下的那块地方并不算太小——付秀莹笔下的那块地方才小,与福克纳笔下的那块地方比较起来,她那块地方就只能说比“邮票还小”了。她写来写去,只写了一个小小的村庄——芳村。她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建立在芳村这块土地上的。 就空间的占有而言,这世上的作家分两路,一路是开放性的,东西南北,攻城略地,四处扩张,空间扯得很大。海明威便是这一路的。他这一辈子写美洲,写欧洲,写非洲,写了太多的地方,陆地不能满足他的“野心”,直写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一路是收敛性的,有节制的,不跑马圈地,不扩张文学的领土,倒喜欢在一方小小的土地上做文章,有意的。在后者看来,与其海阔天空,不如就在一块小小地方踏踏实实、好好地做一番文章,细细地写,深深地写,彻彻底底地写,写它个不分男女老少皆原形毕露,将文章真正做到家,直到抵达圆满。如此这般,很有做实验的感觉,看看这封闭性的一隅,人性究竟是如何表现的。这块地方就是实验室——实验室自然不大,但它研究的却是全部人性,折射的却是无比大的空间。从这点而言,福克纳与海明威,只是写作的路数不一样而已,形而上的空间却并无大小之区分。 芳村不小,芳村很大。它几乎就是整个的中国农村,是中国农村的缩影,甚至更大,大到整个人类社会。 只写比“邮票还小”的芳村,其实也是一个颇为艺术的构思和安排。 另外,我想,付秀莹之所以如此“局限”自己,是因为她本就不是一个走南闯北、浪迹天涯、广泛涉猎不同疆域的人,她最熟悉的空间也就是生她养她的芳村(她的村庄本是另一个名字)。表面上看,她虽然已走出芳村,但实际上她永远也走不出芳村。那块地方培育了她的价值观、情感方式以及情感表达方式和美学趣味等。也只有那块地方可以慷慨地、源源不断地向她无私地提供写作资源。她也绝不嫌弃芳村的资源,因为她已经聪明地发现,芳村资源是优质的,并且是独一无二的。那些风土人情、乡村故事,定能够帮她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也许,她会终于不再写芳村,但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因为在她觉得,其他的空间,还没有与她的肉体和灵魂完美融合,而芳村的资源也没有现出枯竭的先兆。 芳村将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经典空间,一个文学研究的题目,说不准多少年后还会成为社会学家研究乡土中国的一份可以触摸的活的历史档案。 “风俗画”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我们在《红楼梦》中——甚至是在更早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就看到中国文学家们对风俗画的喜爱。而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对风俗画的描绘则已蔚然成风,并对风俗画的意义有了十分理性的认识。无论是在倾向于写风俗画的沈从文先生那里还是在并不特别在乎写风俗画而另有意图的鲁迅先生那里,都有许多地道的风俗画描绘。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风俗画的传统又再度续上,并在几十年的时间里登峰造极,汪曾祺等人以及他们的书写一时成为批评家们、文学硕士、博士们的热门论文题目。在此风尚之中,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伪风俗画的作品。 但到上世纪末,文学被其他种种心思所牵,更因时代气场的转移。这一风气式微,风俗画与我们的文学渐行渐远。恰在此时,付秀莹不声不响地出现了。她竟然又开始了与这一传统的悄然连接,并且更加专注与认真,也更加自然。我们在她的几乎全部作品中都看到了她的这一难以消退的兴趣。也许在她这里,这并非是一明确的意识,只不过是她觉得既然书写乡村,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带入风俗画——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些繁多的风俗。它不仅影响了乡下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情趣,也是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许多乡村故事是与这些风俗纠缠在一起的。 生老病死、婚丧礼仪、民间宗教以及各种各样乡村节日——有些节日也许不仅仅属于乡村,但乡村有乡村的方式,一个乡村又有一个乡村的方式,这一切才使乡村生活成为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生活。它们既是乡村的符号,也是乡村与其无法剥离的现实生活。它们最终形成了具有一定稳定性的风俗画,一代一代延续着,常看常新。我们发现这些风俗又常常是与中国特有节气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节气便成为她的作品的重要元素,最终导致她不写节气就无法让她的人物出场、无法开始故事的叙述。这部长篇小说一开头,竟然用好几页文字,不慌不忙地按时序写了各种节气以及与节气相关的若干风俗。接下来的叙述与描写,风俗画无数次地镶嵌在她的行文之中。我们现在无法设想,若将全部风俗画从她的作品移除出去,她的小说是否还能存在。当然,我们也会这样发问:若无这些风俗画,乡村生活是否还存在?是否还是乡村生活? 就付秀莹而言,她沉浸于风俗画的书写,可能还因为这种书写满足了她的美学情趣。这种情趣含有诗性,含有远古的缥缈与神性。 世上小说无非两种,一种是写日常经验,一种是写震惊经验。 付秀莹的小说通常只写日常经验,而不写震惊经验。无论《爱情到处流传》等短篇小说还是这部长篇小说,写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这些事甚至连事件都谈不上,只能算作事情。这些事情平平常常,甚至平平淡淡,事情的发展很难说有什么高潮,更难说高潮迭起。她的作品经不起我们认知的小说情节设计的通常格式去衡量,因为它完全是按另样的小说理念写就的,搭不上。这些小说理念几乎就是她个人的,因为我们在以往的小说史上,还很少见到如此日常的小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有新现实主义浪潮兴起,一批作家热衷于日常经验的写作,“一地鸡毛”成为那个时期得宠素材的象征。但现在回头去看,这些日常经验依然在情节上是有很用心的安排的。而付秀莹的小说,看上去在情节安排上是没有什么心机和计划的。我们甚至很难说她的作品有什么情节。面对她的小说,过去的那套小说艺术的条条框框,几乎没有任何解释能力。可是只要开始阅读,你又无法抗拒它的阅读魅力。就在比新写实主义的日常经验还要日常的经验之中,我们被她的看似平常的叙述无声地掌控,而不知不觉地失去自己。 当我们真正回到人类生活的本真状态时,也许我们会承认付秀莹是有理的:人的日常状态就是如此,并无大起大落的事情,也无看上去特别严重的事情,一切就是那么回事,并非如从前小说写的那样忽上忽下,波澜壮阔——波澜虽有,但弧度很小。小是小,却依然抓人,甚至比那些写震惊经验的小说还要抓人。究其道理,大概就是如此状态更切近实际存在之状态。 但付秀莹同时也看到了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并非没有震惊经验,但这些震惊经验,常常是日常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付秀莹创造了付秀莹式的结尾:还是一副平平淡淡的样子,还是一种平平淡淡的叙述,最后事情忽然陡转,变得异常严重。看似突然,但细察来路,就觉得这般严重的事情实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必然的结果,人家是早有伏笔的,完全合乎逻辑。这些结尾往往只三言两语,并且在叙述上依然波澜不惊。这就是付秀莹的小说艺术。 在付秀莹这里,文学性是至高无上的。她的院校背景,我们似乎在她如此乡村的作品中不太能看得出来。我们似乎很难将如此风格的文字、情调和生活,与她高等院校的学习背景联系起来。新时期出来一批有院校背景的作家,但他们的腔调以及关注的生活领域,显然与她两样。即使写乡村,也一定不是这样的乡村。一看就是局外人。院校培养了一批这样的作家。那么,付秀莹的学院背景果真没有对她的写作产生影响吗?否。我们只要仔细追究,细心体会,就会很容易在她的文字背后看到一种文学态度,而这种态度一定是与院校背景有关的,这就是:十分看重作品的文学性——并且是十分纯粹的文学性。她的打着付秀莹烙印的文体本身,就是院校学习的产物。与她同时,写乡村的小说很多,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马上就能发现她的乡村小说与非院校背景的作家所写的乡村小说的明显差异。我们这里无意说两者高下,而只是说一个事实。 她写,肯定不只是一门心思地去写乡村生活,在写的过程中,她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小说是一门艺术”的理念固执地坚持着。她会考虑结构的问题、语言的问题、语调的问题、意境的问题……一切小说要考虑的艺术问题。大概也正是她如此在意小说的艺术问题,由她创造的这些文本才会成为我们今天文学批评的话题。关于她的小说,我们有许多话可说。比如风景描写。我们很少看到今天的小说家像她如此恋迷风景。这是一个失去风景的时代。而在她这里,若没有这些风景,文字活动就简直无法进行。阅读她的作品,我们随时可以与风景相遇——一路风景。而她的风景又是别具一格、气象非凡的。她的风景背后,似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风韵。世间万物,在她这里,都是有灵的。再比如她小说中的象声词。她的小说永远是有声音的,风声雨声,蝉鸣蛙鸣,这世上,就没有无声之事物。而她的象声词常常是她独创的。“远远地,谁家的鸡开始打鸣儿了。我——一声儿,我——一声儿,我——又一声儿。紧跟着,像是故意凑热闹,又有一只鸡叫起来。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我——”“雨丝细细的,一千簇一万簇银针似的,从半空里落下来。落在树木上,花草上,苏苏苏苏的乱响。”“骑上电动车,日日日日日就走了”……这些象声词,远比我们从前的词典里规范的象声词更形象更准确也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她的作品似乎开创了一个象声词的新时代。再比如…… 付秀莹的小说世界是极大丰富的。 “付秀莹文体”既是现代文学史的一脉相承,又是她富有灵性的个人创造。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陌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付秀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021625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4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16-10-01 |
首版时间 | 2016-10-01 |
印刷时间 | 201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7 |
CIP核字 | 2016200719 |
中图分类号 | I247.57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08 |
宽 | 147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