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主编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6辑新传播与新关系中国城乡变迁)》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连续出版物《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主要刊登城市传播话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探讨传播重构,以及由此波及的各种领域。为此,本辑辟出“重造传播学”、“新媒体与新表达”、“新受众与新关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等栏目,以期拓展传播范式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体现“以重构传播来引领研究,以‘城市传播’来创新研究” 的基本思路。
图书 | 中国传播学评论(第6辑新传播与新关系中国城乡变迁) |
内容 | 编辑推荐 谢静主编的《中国传播学评论(第6辑新传播与新关系中国城乡变迁)》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的连续出版物《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主要刊登城市传播话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探讨传播重构,以及由此波及的各种领域。为此,本辑辟出“重造传播学”、“新媒体与新表达”、“新受众与新关系”、“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等栏目,以期拓展传播范式创新所带来的影响,体现“以重构传播来引领研究,以‘城市传播’来创新研究” 的基本思路。 目录 导言 新传播与新连接:可沟通的城乡网络 城市传播:理论建构与范式创新 碎片,抑或总体——现代性视域中的芝加哥学派和齐美尔的都市传播研究 传播学说史重访:从城市出发 城市传播:城市经验书写 以公共文化服务为纽带重建可沟通的城市 ——简析建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四对矛盾 发明“网络都市”:近代上海的电话、中介化传播与都市空间生产 文化创伤与一个国际化中国都市的诞生 ——报纸中的“上海开埠”(1843—1893) 传播、交通与城市现代想象——上海地铁的文化政治 作为地方的城市:新媒介语境中的“西安” 媒介化广场:空间嬗变与城市表征 城市空间分化与媒体表征——以上海“上只角与下只角”为例 迪士尼化宗教空间与宗教传播——以台湾地区佛陀纪念馆为例 城市传播:新城乡连接 中国当下电影中的城乡映像——从三部电影谈起 关系重构:空间与媒介交织下的乡村交往 ——基于Y村的民族志研究 意义的建构与呈现:传播视野中的殡葬改革 ——以《人民日报》的相关报道为个案 新媒体与新表达 微博与博客中的参与性表达 ——基于两个中文新闻门户的博文的内容分析 奔流的“文本”——解读移动多媒体讯息的多重意义 新受众与新关系 婆媳剧、家庭认同与个体化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业的危机:你还吹得出欢乐的曲调吗? 重造传播学 作为实践的媒介 作为一个领域的传播理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传播学评论(第6辑新传播与新关系中国城乡变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谢静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11928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3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6 |
CIP核字 | 2015269549 |
中图分类号 | G206-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48 |
宽 | 17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