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经典,读对《论语》。
探本溯源,以经典印证经典,消解千年误读。
勾勒历史情境,活泼透达,重焕先秦人文之光。
为现实解惑,让国人安身立命于当下。
《新解论语(上下)》由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刘君祖著。《论语》知人论世,真挚恳切,作者视之为昏昏乱世的“儒心流泉”,本书略作汲引以飨当世,期仁人君子裁量焉。
图书 | 新解论语(上下)/刘君祖易解经典 |
内容 | 编辑推荐 还原经典,读对《论语》。 探本溯源,以经典印证经典,消解千年误读。 勾勒历史情境,活泼透达,重焕先秦人文之光。 为现实解惑,让国人安身立命于当下。 《新解论语(上下)》由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刘君祖著。《论语》知人论世,真挚恳切,作者视之为昏昏乱世的“儒心流泉”,本书略作汲引以飨当世,期仁人君子裁量焉。 内容推荐 刘君祖著的《新解论语(上下)》引《易》等经典印证《论语》,指出后人对《论语》的误读,并在大量论据的支撑下提出新的解读;作者还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勾勒当时的历史情境,从其性格及经历著方面要素进行精准分析,凸显《论语》更深层次的丰盈智慧。本书还用大量的篇幅,凸显了《论语》人文精神的时代价值,指出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目录 上篇 绪论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下篇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试读章节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重温那些传统的经典要旨,并能从中领悟新的精神,就有资格做老师了。” 我们现在阅读经典就是“温故”,“温故”的目的不是让你做经典的奴隶,而是让你能在此基础上开创新时代的思想,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人都需要传承旧的东西,传统的经典就像一服药的引子,要能借此开发你自己的智慧,这样才能确保传统得以发扬光大,不断创新。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大部分的老师恐怕都不够格。因为温故比较容易,可完全没有办法知新的老师一定很多。孔子是万世之师表,属“圣之时者”。《公冶长篇》中“赐也何敢望回”,子贡只是闻一知二,可是颜回闻一知十。闻一,是温故;知二,知十,是创新。孔子还对子贡说过,我可以跟你谈《诗》了,因为我“告诸往”,你已经能“知来者”了。“来者”就是未来,就是有所创新。另外,我们常说“革故鼎新”、“洗心革面”,“革”是革除旧的东西,“鼎”是创造出新的东西。因为时代不同了,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累积过去的知识,还要把那些知识完全消化吸收,真正地活学活用。大家如果去台湾彰化的鹿港,就能看到它的文物馆前面有一副对联,引用的是朱熹的诗句:“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也是“温故知新”的意思。“旧学”就是古典的学问,“商量”是说你不能照本全收,因为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弊端,也有很多是需要淘汰的。旧学我们要承袭,可必须经过一个切磋琢磨的过程,让它变得更深邃、更缜密,故称“旧学商量加邃密”。后面是“新知培养转深沉”,很多新知识,还没有经过时代的淘洗、考验,有些东西可能还不成熟,所以要在“旧学商量加邃密”的文化底蕴下,让新知逐渐转向“深沉”。不管是旧学还是新知,都是需要加工的,旧学要商量、要加邃密,让它滴水不漏,能够应付新时代的问题;新知识要培养得它有一股劲道,变得深沉。这两句话是典型的新旧结合,“温故而知新”。 另外,“温故而知新”的“而”不是虚字,“而”在这里是“能够”的意思。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读经典的重要?因为传统是底蕴,是根本,你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很多创新就是从温故中来的,继往开来嘛!如果你完全切断了跟“故”的联系,创新的“本”就没有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复”就是回归到那个根基的本,然后伸枝展叶,开花结果,生长出新的东西。 12.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真正的君子不会使自己只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专才。” “君子”,指有志向、有修为的人。“器”指器具、工具,容量、气量、格局,器小就易盈。“君子不器”,是说真正的君子不会只做一个有特定用途的专才。 任何“器”一旦制成,就有一定的限制,只能有固定的用途。茶杯是用来喝水的,拿来吃饭就不像样子了。一旦被赋予某个形状,有了固定的容量,这个东西的效用就不再是广阔无边的了。一个人的志向、修为也是这样,如果过于专家化,缺乏融通的学识和宽宏的气度,见识就浅,行事就小器。我们常讲一个人“小气”,其实应该是“小器”。器小,人就容易自满。 P67-68 序言 《论语》可说是中国第一书,华人社会从孩提起即深受其影响,八岁读触动情思,八十岁时再读仍觉隽永无穷。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二十章一万六千多字几乎谈遍,句句精练到位,若能虚怀体悟,真诚实践,确可身心受益。旧社会高度崇尚,近代西化浪潮冲击,多所轻慢忽视,当代世变酷烈,人心失守,不少人又重新探究审理。然而,《论语》智慧的真相一般人依旧未明。 《论语》为四书之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义理涵盖曾子整理的《大学》、子思传述的《中庸》,并启发后续的《孟子》思想。由于汇编的方式为语录问答体,似无严谨的论述体系与结构,古今的读者多难一以贯之。其实,孔子晚年删定《五经》,其究竟圆融的思想在《诗》、《书》、《礼》、《易》、《春秋》中有完整展现,尤其《易经》与《春秋》为孔学微言大义的根柢。不通《五经》,不会真正了解《论语》所言为何,孔子那些因机触发、自然流露之语,若熟悉经旨,便可知其所谓,豁然贯通矣。 有鉴于此,《论语》为论道之语,也是代表孔圣思想的结论之语。孔子集华夏文化思想之大成,又深悟与时创新的重要,孟子誉其为“圣之时者”。《学而篇》开宗明义即宣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乡党篇》最末记师徒出游,山梁雌雉见机而作,夫子叹曰:“时哉!时哉!”前后对照,终始一贯。今本《易传》中处处引用“子曰”,强调时机时势的重要,时舍时行,时用之义大矣哉!引《易》印证《论语》,必有助于全面而深入理解孔子思想的真相。 本书特色之一,即将《四书》、《五经》融会贯通,尤重以《易》证论,依孔解孔。《论语》的生命智慧活泼透达,易理博大精深,本书以明白晓畅的演说方式细细讲述,希望读者能真实受益。孔子为儒家思想的大宗师,弟子三千人,成才者七十二贤,堪承教化衣钵的颜回又英年早逝,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说好是处处开花,其实也是学团的内讧分裂。这段弘法传道的历程值得省思研究,供仁人志士鉴往知来。本书另一特色即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尝试勾勒一二历史情境。司马迁《史记》有《孔子世家》与《仲尼弟子列传》,钱穆《怀旧游》有文曰《当年齐鲁衣冠》,皆情致动人。本书花不少篇幅传述孔门人物,立意宏深,期各方读者善思体会。 一般多认为孔门弟子汇编《论语》,只是以类相从,篇章间并无多大逻辑关系,是又不然。上论以时习时行始终,下论以先进介绍孔门十杰始,以《尧曰》承继中华道统终,都见编辑巧思与深意。《学而第一》勉励人终生学习,《为政第二》教人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八佾第三》将学、行落实于礼法制度,《里仁第四》强调仁为礼本勿殉名失实,《公冶长第五》、《雍也第六》起,依前述内圣外王的标准展开人物评论。这些删、订、赞、修的编纂深意,本书皆予阐发说明。 人类文明跨世纪以来,天灾人祸不断,真正是乱世或佛教所谓的末法时期景观,令人凛然生惧。要摆脱文明发展的困境,华夏文化的王道理念与淑世情怀确能提供出路。《易》卦排序困()后为井()为革(),井卦所论即返本开新,凿井及泉汲引往上,可纾解地表亢旱水荒之困,取之不尽,用之不绝。《论语》知人论世,真挚恳切,我视之为昏昏乱世的“儒心流泉”,本书略作汲引以飨当世,期仁人君子裁量焉。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解论语(上下)/刘君祖易解经典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君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65747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55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20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934 |
CIP核字 | 2015296261 |
中图分类号 | B222.25 |
丛书名 | |
印张 | 36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