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信念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20世纪的文坛,卡夫卡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作品至今被广泛传阅研究,他的灵光启发了20世纪诸多文学流派,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布拉格的标签。

但他的一生却如此不幸,几乎天才的所有遭遇都加诸在他身上:不幸的童年、不顺利的爱情、不得志的生活、无人理解的作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就像一本令人唏嘘的传奇小说。邵嘉骥编写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卡夫卡的形象.并佐以卡夫卡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

内容推荐

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德语作家.终生未婚。生前发表《变形记》等作品,死后声誉鹄起,震惊欧洲文坛。他骇人的想象力,独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荒诞的风格,被20世纪诸多流派奉为先驱。

解读卡夫卡需要五条线索:时代、环境,身份、经历、作品,缺一不可。卡夫卡为写作而生,视写作为信仰。邵嘉骥编写的《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以作品为线索,深人解读卡夫卡的生活全貌,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这位神秘的作家——卡夫卡并不晦涩,真正的卡夫卡就在他的作品中。

目录

第一章 “耗子民族”的孩子

 儿时的记忆

 身份标签

 父亲与母亲

 恐惧的根源

 教育大背景

 从恐惧走向恐惧

 讨厌的学校

 三个妹妹

第二章 地洞:向文学世界逃逸

 中学生活

 智早熟,性晚熟

 无所不包

 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

 考试

 信仰的迷惑

 《一场斗争的描述》

第三章 现实:走不进的城堡

 毕业了

 完美工作

 优秀员工

 新家的烦恼

 谜一样的同事

 办公室

 世界就是城堡

第四章 饥饿艺术家:写作就是祈祷

 失败的出版

 日记?创造?

 “上帝不想让我写作”

 一切细小的都是最重的

 一次并未发生的自杀

 画张漫画

 艺术因何饥饿

第五章 变形记:文明与异化的冲突

 尖锐的主题

 废墟的味道

 在流放地

 好景不长

 走在时间前面

第六章 单身汉的不幸

 17岁的爱情

 性漂流

 菲利斯·鲍尔小姐

 太累

 又失败了

 一桩有爱情的婚约

 刀尖上的爱情

 老光棍的觉悟

第七章 跑着的过路人:无人理解的内心世界

 少年玩伴

 英年早逝的波拉克

 挚友马克斯·布罗德

 发表?不发表?

 过路的友人们

 与卡夫卡谈话

 另一位小朋友

 弗兰兹将很快死去

第八章 审判:赞誉在身后响起

 身体的抗议

 只有疗养,没有康复

 巴勒斯坦

 最合适的伴侣

 “别走开,可我却要走了”

 听不到的审判结果

 被背叛的遗嘱

 卡夫卡的布拉格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48年,当时的统治阶层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加强专制统治,给予了王国内40万犹太人完全公民权,这其中包括定居城市权、经商自由权,以及婚姻自由权。这些政策当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因为政治和经济因素。因为,一方面对于国家来说,犹太人的精明能干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对即将到来的工业浪潮意义重大;另一方面,适当地放宽政策,有助于凝聚犹太人的忠诚度。当然,对于这些经济和政治层面的意义,雅各布不懂,也不想去懂,他只知道自己终于可以结婚了。于是,他赶紧娶了弗兰西斯卡为妻子。这一年,他35岁,他的妻子33岁。这两个岁数意味着,他们必须快些要孩子了。

从1850年到1859年,弗兰西斯卡进入了高速“生产”期。在村中那问破房子里,她一共生了6个孩子。雅各布是一名屠夫,弗兰西斯卡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他们共同维持着这个八口之家,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雅各布生得强壮无比,据说他能够用牙齿咬起一袋子土豆转上三圈不喘气。但是,他的辛苦劳作只够让一家人勉强糊口。更多的时候,全家人只能天天靠吃土豆为生。尽管如此,雅各布和弗兰西斯卡的6个孩子却都顺利地长大成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雅各布的孩子们都能够早早地帮助父亲干活。他们刚能够拉车时,就会轮流帮助父亲把肉送到各地的主顾手中,风雨无阻。那是一个精神生活极度匮乏的时代,没有任何发展个人爱好的余地。物质上的负担是日常生活的一个主要特征,全家人必须共同劳动,才能免除饥饿的威胁。后来,赫尔曼总是喜欢不断地提起当年那段艰苦的日子,并把腿上的冻疮和脚伤当成战斗留下的伤疤一样珍视。当然,这也成了他教育孩子们的形象“教材”。他总是带着自负和自怜的双重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唠叨。这种一半自夸一半数落的教育方式,让弗兰兹极为反感,甚至愤恨。

谁也不能否认,用孩子没有经历过的艰难生活去教育他们,确实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这可以让他们珍视眼前的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可是,赫尔曼的这种教育却有些过头了,他把父辈同孩子之间的正常闲聊,变成了一厢情愿地舔舐假想伤口和自夸,完全不顾虑孩子的感受。他想要用这些苦难生活给自己加分,但却引起孩子们的鄙视。

相较于其他兄弟姐妹,卡夫卡的感情更为细腻,也看得更远。其实,根本不需要赫尔曼一遍又一遍地唠叨,他就能够清楚地“看到”父亲成长的那个时代。晚年的时候,他曾在自己最后的一部作品牧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方矣》中写道:

我们(耗子民族)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刚会跑几步,刚能稍稍辨别周边的环境,就得像成年人那样照顾自己;我们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而分散居住的地区过于辽阔,我们的敌人过多,危机四伏,防不胜防——我们就是无法使孩子们免于生存竞争,不然他们就会过早淘汰并夭折。在这个可悲的原因之外,自然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族类的繁殖能力非常强,每一代都不计其数,一代排挤一代,儿童没有时间当儿童……一个孩子刚出世,他便不再是孩子了,在他的后面,新的孩子的脸已经凑了上来……尽管这是好事,尽管别的族类因此而妒忌我们,但我们就是无法给孩子们一个真正的童年。

毫无疑问,对于父亲赫尔曼的生活,卡夫卡看得更加透彻。赫尔曼只看到了自己经历过的苦难,但卡夫卡却透过父辈们的苦难生活,看到了民族痛苦的根源。虽然年少时,卡夫卡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至少在他眼中,父亲那些无休止的唠叨已经是一个笑话了。

同其他犹太孩子一样,到上学的年龄时,赫尔曼被送进了犹太学校。这些学校是宗教性质的,可以为男孩们提供六年制的义务教育。在学校里,赫尔曼完成了他短暂的义务教育,学会了读书、写字和计算,并读了几篇希伯来语的断篇残简。他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德语,但对于复杂的书面语却始终不得要领。可靠的、有教养的中产阶层人士的基本知识,他一直没能拥有,直到成年。

13岁时,赫尔曼在犹太教堂里第一次朗读《妥拉经》庆祝巴尔米茨瓦节。按照传统习俗,这标志他在宗教上的法定年龄已经达到,他成年了,他的童年时代到此结束。他雄心勃勃地想要开创一番事业,一年以后,他离开了家,独自闯荡世界。

当时,广大农村的零售贸易刚刚成型,形形色色的制造业商品急需开辟大量新的零售商店,到处都蕴含着商机。很多犹太人看准时机做起了生意,赫尔曼就是其中之一。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一个出色的商品小贩。虽然他并没有像部分人那样,把生意做得很大,但在零售和批发经营领域,也做得小有成就。至少,他开始慢慢带领家人脱贫致富。

1872年,20岁的赫尔曼被征召加入捷克军队,服了3年的兵役。期间,他从普通士兵升为中士。这段服兵役的日子,后来一直被他挂在嘴边。这倒不是说他多么喜欢当兵,他只是喜欢当兵带来的收益——当年使他获得了一种市民角色的身份。他可以透过制服或曾经穿过制服,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声望。很显然,这满足了他追求虚荣的需要。P7-9

序言

孤独,是捷克作家弗兰兹·卡夫卡的标签,也是他人生中大多数时候的生活状态。但是如果你去翻看卡夫卡留下的那些照片,看着他俊朗的外表和阳光的微笑,你怎么都不会将照片里的那个人与“孤独”这两个字联系起来。

卡夫卡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文学;卡夫卡之所以孤独,也是因为文学。如果在他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弗兰兹·卡夫卡会成为一个温和的、颇有魅力的普通人,也不会再有人用“孤独”这两个字去形容他。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卡夫卡与文学的相遇就像天雷勾动地火,于是卡夫卡成为一代文学巨匠,他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孤独。

文学这东西,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努力与天赋,但若想登峰造极,就必须付出旁人无法付出的代价才行。李白醉生梦死,杜甫半生流离,苏轼饱经忧患,巴尔扎克废寝忘食,普鲁斯特一生遭受病痛折磨,而他们也成为站在世界文坛金字塔尖上的那为数不多的一些人。

卡夫卡选择了孤独。他不是一个孤僻的人,他有朋友,也不缺少爱情,但为了心中挚爱的文学,他宁愿孤独下去,因为文学需要他孤独。“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谁都无法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不是隐居,而是“像一个死人”,这就是卡夫卡对文学的理解。

为了文学,卡夫卡付出了他所能付出的一切。他疏远家庭,抛弃爱情,就连事业也成了为文学铺路的垫脚石。要知道,卡夫卡是布拉格大学的法学博士,他原本拥有一个无比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然而他所写的,却是那个时代几乎无人可以读懂的文学。人们不懂卡夫卡,不懂他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更不懂他的作品中所潜藏的深刻智慧,就连他的文体和写作方式都不被人理解。卡夫卡虽然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生前发表的作品却并不多。

这是所有超越时代者的悲哀。超越时代就意味着游离于大众之外,当一个正常人与一群疯子在一起,那么这个正常人就会被那些以为自己是正常人的疯子当成疯子。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去做个疯癫的正常人,那么就只能选择做个正常的疯子了。

然而,终究还是有人读懂了卡夫卡,终究还是有更多的人知道了卡夫卡,卡夫卡最终还是在文坛赢得了本该属于他的崇高地位。可是这还是来得太晚了。当卡夫卡终于被读懂,他已经逝世,受益的只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我们不该把这称作“超越时代者的更大的悲哀”,因为这个说法太残酷了,还是称其为“迟来的安慰”比较好。

卡夫卡并不好读,但当你静下心来,理解他的追求,对他的故事心怀敬佩,读懂他的思想,对着他的作品会心微笑的时候,也就是对这位孤独的、超越时代的文学家最好的安慰了。

后记

人们总是忍不住讨论天才的一生,谈他们传奇般的经历、与众不同的性格、不同凡响的成就,甚至对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小事津津乐道。

在20世纪的文坛,卡夫卡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阅研究至今,他的灵光启发了诸多文学流派,他的名字已经成为布拉格的标签。但他的一生却如此不幸,几乎天才的所有遭遇都加诸在他身上:不幸的童年、不顺利的爱情、不得志的生活、无人理解的作品、贫病交加、英年早逝……他的一生,像本令人唏嘘的传奇小说。

天生的敏感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使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不安、沮丧、怀疑之中。他眼中的世界和别人的完全不同,他总能发现生活的另一面,并将之诉诸笔端,于是读者们看到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危险的世界里挣扎奋斗,他们是不幸的可怜人,也是绝望的勇士。卡夫卡的一生为我们所展示的,也正是这样一种追求。

述写天才的意义不在于让读者们模仿,天才无法模仿。阅读天才,是要在天才的智慧中得到启迪。作家的智慧能够带我们发现更深层的秘密,向我们展示更广阔的空间。卡夫卡无疑是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阅读他,了解他,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发现这个世界荒诞的一面,对生命有更清醒的认识。本书描述了卡夫卡独特的一生,并佐以卡夫卡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力求让读者得到更完整的信息,了解一个立体的卡夫卡。

写作本书的时候,笔者常常为卡夫卡的经历叹息。这位天才的作家如此真诚,却无力对抗这个世界的一切,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写这本书,就像陪他走过了一生。衷心希望拿起这本书的读者,也有这样的感觉。心灵的交流能够跨越时空,读者在一个世纪以前的卡夫卡的经历中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卡夫卡在一个世纪之后成为无数读者心中的启蒙者,在漫长的时光里,我们都不再孤独,这就是记录的意义、阅读的意义。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致以感谢。

书评(媒体评论)

卡夫卡的全部艺术在于使读者不得不一读再读。

——(法)阿尔贝加缪

我相信,卡夫卡也将永远属于那样一些人物之列:他们创造性地,尽管是充满痛苦地表达出了伟大变革的预感。

——(德)赫尔曼·黑塞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美)威斯坦·休·奥登

卡夫卡对我们人类的命运(在本世纪中显现的命运)所说的一切,是任何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思考所没有说出的。

——(捷克)米兰·昆德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卡夫卡传(墓地里的寒鸦)/信念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邵嘉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54516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5247205
中图分类号 K835.215.6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