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吴彤们
内容
试读章节

前事今笙

我出生在一个民乐世家,祖上从太爷起就从事制作和演奏中国民族管乐器,太爷传给爷爷,爷爷再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我姐和我,这门手艺传了四代近百年。

我和笙缘分极深,五岁时就拿到了我人生中的攒笙——那是爷爷做的儿童笙,笙苗用湘妃竹,花纹素雅,非常精巧别致。以前父亲经常在家里教学生吹笙,我很好奇,便总在旁边看。这回我有了自己的小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虽然我才刚开始学笙,甚至还不能顺利吹奏音阶,但我总爱拿着它,像是心爱的玩具。谁承想拿着笙容易,这后面等着我的,却是一个漫长无比、痛苦无比的磨炼过程。

小笙吹了不到半年,父亲就要为我换笙。因为那攒笙音量很弱,不利于日后的演出。小笙若是用得久了,长大后换乐器的时候,又需要很长的适应阶段,所以晚换不如早换,算是先苦后甜。我的第二攒笙是父亲做的,大小更接近成人使用的尺寸,笙苗用红木制成。七十年代红木的价格虽不像现在这样高,但也十分金贵,何况是父亲手工制作的——把坚硬的红木做成竹子一样的管,而且不歪不裂,这是真功夫,现在恐怕也很少有人能做到了。

考入音乐学院附小以后,学校为我配发了一攒笙,那是父亲的徒弟,时任民族乐器厂管乐车间主任的谢立如做的。从附小到大学毕业,我在音乐学院学习的十一年间,这攒笙一直陪着我。毕业的时候我舍不得它,但是原则上学校又不能出售乐器,于是我只好扯了一个谎,只说丢了,挂失后交过罚款,终于留下了这攒笙。

近年来,接触的音乐风格越来越多,从流行音乐到世界音乐,对乐器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我也不断地“改革”我的乐器:在户外的体育场演出时,舞台大,为了和观众更多地沟通,有时需要在舞台上频繁移动,而传统的立式麦克风会限制移动。所以,在进行了两年的试验之后,我发明了全半音的二十九簧电子笙。这笙不加扩音管,所以音色和外形看起来完全是传承原貌,但是接上预置在笙内的麦克风,就可以自如地在舞台上移动了——这一切,都仰仗吴氏管乐的师傅们和我姐姐的支持。

出生、成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其一大好处就是不需要花钱去购置乐器,但不好的地方是,我似乎命中注定要为这件乐器付出极大的心血。小时候我痛恨这件乐器,因为练习几乎占去我本该游戏的所有快乐时光。考上音乐学院以后,父亲基本不再过问我练琴的事儿,可每逢假期,都要求我跟他学习制作乐器,因为“艺不压身”。一个好的制作师必须要会演奏,而一位好的演奏家不懂制作修理也是不行的。于是,我从清理工作台、递送工具开始,之后锯竹子、刻簧片,后连车床电钻都能运用自如,以至我终能用上自己制作的乐器。演奏着自己制作的乐器,心中充满了自豪,而且还有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的快乐——那段经历让我真正了解了自己手中的乐器,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遇到什么意外,我总能将乐器发挥到好的状态。直到现在,我偶尔都会想念木料的香气。

父亲去世后我发现,笙这件乐器,不仅是父亲留给我的一种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方式,同时还留下了太多我对父亲的记忆——他的训斥,他的惩罚,还有极少的几次欣慰的微笑……于是,当我再演奏这件乐器的时候,我会觉得,他就在天上看着我,冲着我笑。每次遇到困难,想要偷懒的时候,脑海中又会浮现出父亲坚定的面容。或许,是因为加入了我和父亲之间那源于骨血的思念,我感到对这件乐器又多了一份感情。这是一种看似平淡,却又无法割舍的默契。

直到今年,我已经和笙结缘三十九个年头,对它的感情也是由恨到爱,慢慢变化着。开蒙的时候,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技术、风格、表情,一关接着一关。感谢恩师杨守成先生,牵着我一步一步走了过来。长大后,我又想着怎么玩出点儿新花样,于是又在摇滚、流行和世界民族音乐中打滚,这让我有了更宽阔的音乐视野,也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可是近几年,我突然发现,我才刚刚开始认识这件乐器——是我从来不曾知道的一面,是来自于我们祖先,早已失落在不断更迭的历史洪流中的精神遗产。回望笙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运休戚相关。从齐宣王三百笙竽的旷世绝响,到魏晋时期《笙赋》里依稀浮现的礼乐光芒,怎奈何竽在大唐盛世黯然退场,只留下一攒玉笙在南唐的宫阙里优雅而神伤。在随后那些风雨飘摇的岁月里,笙箫寂寞,无以言说……或许,只有这片金清玉振的小小笙簧和那几管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还能带给我们些许关于那个黄金时代的想象。

前些年,我一心歌唱,疏于笙管,深知对它的专注不够,荒废了许多光阴。究其缘由,一方面是流行音乐更有时代感,接近生活的歌词能得到更多共鸣,满足了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因为笙的作品匮乏,那寥寥几本曲集中,今人的作品十之有九,而具有生动的传统气韵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我读到了几篇关于《笙赋》的研究,我突然发现,笙原本不是这个样子,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承载了祖先的智慧与真诚的祝福。只是在沧海桑田、世事更迭中,我们失去的太多太久,以至于再也看不清它初的模样。于是沿着这条模糊的线索,我在网络上、在故纸堆中不断寻找。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孤独,因为在这条路上早已有几位前辈在摸索着前行——真要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分享,让我可以对这朝夕相伴的知己,又有了一层新的领悟。更均匀的呼吸,更缓慢的速度,在精细绵长的气韵中,让灵魂得到安抚。在这更高更快的时代里,笙是一份来自远古的礼物,是另一种勇敢和从容的态度。  此时,我抬起头,看看窗外六月的天空,雾霾消散了,今年的北京,好像又多了几个晴朗的日子。下半年还要再做几个关于笙的讲座,希望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姚老师昨天打来电话,建议年底出版一张笙的专辑,好和歌曲专辑一起出版,可作品还不够。春天的时候,王导(王家卫)邀请我,为大都会博物馆创作一组小品《镜花水月·四季》——那是只用一攒笙,几次加倍录音完成的组曲——我很喜欢,希望可以收录到专辑里。但又想改编成笙的五重奏,以便在未来,别人也方便演奏……

我幻想着可以在户外录音,地点好在天坛的圜丘。如果白天人多,就在子时午时,月华入水,清风徐徐,忙碌的城市终于放慢了脚步,静静地,静静地,听……

P2-7

书评(媒体评论)

我的父亲曾经过告诉我,莲花虽然长在淤泥里,却保持了它的纯洁,这是很重要的。吴彤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是一位音乐家,是我亲爱的朋友与同事。他的思路与行动就拥有这一种纯洁的特质。我们相识十五年,曾在最佳与最恶劣的环境下巡回演出。在我看来,吴彤的言行是包含了君子兼音乐家特质的典范。他总是警觉着、准备着在任何时刻帮助周边的人,这同时也激发了他罕见而清晰的视野与意向。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是什么在驱使他?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马友友

我一直相信,吴彤的艺术生命能够超越有限的一辈子,他的作品将会超越时间的限制,我的想法也渐渐地遇见越来越多的共鸣。所有与我一样接触过吴彤的音乐或他本人之后,都安静地与我一样不声张地支持着他。

——姚谦

目录

一 笙音们

 前事今笙

 笙赋四谛

 人笙悲喜

 滥竽充数

 传承之路

 笙生不息

 律吕正笙

二 创作们

 犹记烽火,扬州路

 音乐本来的样子

 妈妈的早餐

 似曾燕归来

 下雪了

三 朋友们

 谁的友友,谁的丝路

 遇见姚老师

 果然是王家卫

 我的印度兄弟Sandeep

 翻译中国皇历的夫妇

四 往事们

 父亲的微笑

 精神与风骨

 吴氏炒饼

 怆然记

 寻访樊板泰

 忆往昔,一场轮回

 想北京

五 生活们

 这些年,你在做什么?

 我不想成为新闻

 因为,我是歌手

 日日是好日

 感受生活的禅意

 修行与信仰

 肉身觉醒之路

 也谈创作

 能饮一杯无

 大味必淡

 “眼镜哥”的幻想曲

 音乐表情练习

 音响的意义

六 旅途们

 旅途,从打包行李开始

 Incredible India

 菩提伽耶的三天

 黎平的幸福

 台湾散记

 纽约琐记

 没有终点的旅行

序言

书写朋友的行为,应该来自于我双城生活的开始,因为身边的朋友有了变化。时而在同一个城市,时而有些距离,平日生活的近一半时间住到了另一座城市,四周大部分人都是不熟悉的人,也因此通过各种机缘巧合建立起了友谊。两个城市里的朋友们有着明显的差异,除了很明显的说话口音以外,还有很多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相处与观察,才能看出的差异,这让我真的相信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于是,兴起了在专栏里书写自己朋友的念头。没想到,这样的书写也变成了一种主题,去年《相遇而已》结集出版了。

当《相遇而已》成书后,自己感觉是把时间打乱后横向地阅读了一遍,深深地感叹悠悠十年已过。幸好,朋友帮我记录了这段人生。如果十二年是一个回转,看看许多结识已久的朋友,彼此之间互动、感受浓薄都在渐进中有了变化。于是,很想重新书写这些朋友,看看相隔多年之后时间给了彼此的改变。

第一个念头,最想写的就是吴彤。

吴彤是我到北京之后认识的朋友中最特别的一位,最让我敬佩和吸引的原因,当然是他的音乐和才华,那是稀有与珍贵的。随着熟识以及有了许多的工作交集之后,我对他有着更多的认识与感想。这几年来在工作上,我适度地提供了过往工作的逻辑经验,关于那些建议,他始终以平和乐观的心态保持着尊重专业的态度,几乎所有的意见他都乐于思考,然后回馈接受与否。每次我深切地感受到他认真思考的热情,这真是一个真艺术家内在的与一般人最不相同的地方:开放的心灵、深刻的思考。然而与其他的真艺术家一样,吴彤也有着固执而坚强的灵魂,许多的喜恶总是很纯粹地刻在心里,这一点在他的身上也毫不遮掩。很多事情上的择善固执,像生物本能般地在吴彤身上特别明显,即使眼见是往辛苦的路上走去,甚至有可能白忙一场,每次见他做了决定,总还是兴高采烈地往自己想走的方向走去,从未后悔过。

在音乐上如此,在生活上也是如此。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的机会与他有了频繁的沟通,一起面对一些事情的思考,我更深刻地感受他这两样性情的存在。他对每一次决定参加的演出,都如同人生第一次般珍惜,从演出前到演出后那样忘情地卖力,即使是一场小小的、短短的表演。因为所有参与演出的决定、标准都来自于演出内容,与他在艺术上的对照吸引着他决定参加与否。因此,他总是拒绝高的酬劳表象、炫丽的表演舞台,宁愿选择去一个学习营和学生交流,宁愿选择国外辛苦奔走、酬劳相对较低、与丝路各国音乐家交流的表演,而婉拒了可以立马名利双收的音乐竞唱节目。他乐于接受一个概念去挑战艺术上的进程,更胜于在绚丽的赞美与掌声下生活。

自然生命待他也不薄,给了他开阔的世界舞台和更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与挑战。我忘不了那年他在过境法国时,被怀疑非法过境而被突然拘留的那几天,我与助理天天等待着他唯一可以对外通话的机会,然后四处求援。每次通话他却出奇地镇定,这也让我更相信内心有着信仰的人其生命的重量。这次非一般的人生经验后,脱离险境激发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关于人性、关于平等、关于轮回。类似的故事,也在他面对家族的危机时再次呈现出来,因为生命的重量不同,一切经历都化作思考并形成更优雅更动人的音乐创作。

这几年面对音乐竞赛节目,如“名利皇冠”般的门票摆在他的眼前。吴老师与我共商之后,几乎每次他都以支持但感谢之心而婉拒。吴彤老师总还期待着自己的音乐,能够反映更多真实思考的随心书写:真实地看待生命、真实地经历生命,所以才有真实的音乐与表演。今年年初邀请他为吴冠中老师创作的那首音乐《远山》,似乎也正对照着吴彤在艺术上的能量。

远山,一直在生活不近的距离,却可以缓缓地不断地感染人心。只要你的心愿意敞开,抬起头,远山伫立在心灵的不远处,与你对照着。那首音乐,至今仍是我案头最常播放的曲子。

我一直相信,吴彤的艺术生命能够超越有限的一辈子,他的作品将会超越时间的限制,我的想法也渐渐地遇见越来越多的共鸣。所有与我一样接触过吴彤的音乐或他本人之后,都安静地与我一样不声张地支持着他。

我相信,艺术上真诚与否的能量,终将会成为一股可以延续的力量,甚过——此时,卖弄着悲怆故事换取音乐理想的短暂审美!

内容推荐

跨界音乐人、民乐演奏家吴彤首次出书,用亲笔写作的方式,讲述人生中那些或有趣、或传奇、或意味深长的瞬间,分享一个音乐人眼中灵动而美丽的世界。

《吴彤们》分为笙音们、创作们、朋友们、往事们、生活们、旅途们六个部分。吴彤和读者分享了他的创作经历和成果,记述了与众多音乐家的合作过程,回顾了他的成长和生活历程。配有近百幅的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吴彤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特殊的经历,优美的文字,精彩的图片,读者从中可以近距离地看到一个音乐家的真实生活。

编辑推荐

莲花虽然长在淤泥里,却保持了它的纯洁,这是很重要的。吴彤是一个活在当下的人。他是一位音乐家,他的思路与行动就拥有这一种纯洁的特质。他的言行是包含了君子兼音乐家特质的典范。他总是警觉着、准备着在任何时刻帮助周边的人,这同时也激发了他罕见而清晰的视野与意向。他是如何做到的?又是什么在驱使他?《吴彤们》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吴彤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7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6011560
中图分类号 K825.76=76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