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
内容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回溯

一 夏商周时期:音乐教育的系统化和贵族化

二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一枝独秀

三 从汉代到明清时期: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萌芽

一 建立新式学堂的教育浪潮

二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悄然登场

三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音乐教育的政策演变

 第三节 学堂乐歌的音乐教育普及作用

一 学堂乐歌的发展历程

二 学堂乐歌的艺术形式

三 对学堂乐歌的评价和影响

第二章 20世纪前五十年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脉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缓慢成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修订与完善

二 中小学音乐课程政策变迁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蹒跚起步的师范类音乐教育

一 师范类教育政策变迁

二 师范类音乐教育课程标准

三 雨后春笋般创建的众多师范院校和艺术院校

 第三节 艰难前行的革命根据地学校音乐教育

一 办学条件简陋,重视意识形态教育

二 革命根据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安排

三 革命根据地师范类音乐教育政策变迁

四 革命根据地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艰难拓展

 第四节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音乐教育推动作用

一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

二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发展

三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制定相关政策,以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第三章 新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实践脉络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妥善制订中小学教学计划

二 建立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

三 开展全国范围音乐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四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曲折发展

五 师范类音乐教育

 第二节 改革开放时期蓬勃发展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学术媒体强烈呼吁改变音乐教育的落后状况

二 修订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三 师范院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曲折经历

 第三节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的实施历程

一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的基本内容

二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的落实情况

三 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学校艺术教育检查工作

 第四节 影响深远的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一 政府高度重视的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二 积极配合协调艺术教育工作的第二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三 修订完善总体规划的第三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四 落实总体规划经验交流的第四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五 研讨交流师范音乐教育改革经验的第五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全

六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七 以音乐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第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

第四章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重构脉络

 第一节 西方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嬗变历程

一 早期古希腊文化时期的音乐思想

二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思想

三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音乐世俗化的重要转型

四 启蒙思想家卢梭对于音乐理论的推动作用

五 康德、黑格尔对音乐思想的正反认知

六 音乐的自律与他律

七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会议主题

 第二节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的嬗变历程

一 先秦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儒家和道家的音乐教育理论典范:《乐记》和《声无哀乐论》

三 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四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思潮

第三节 现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参照

一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二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三 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

四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五章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法的重构脉络

 第一节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

一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

二 柯达伊教学法

 第二节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一 卡尔·奥尔夫基本情况

二 奧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三 奧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基本方法

四 奧尔夫音乐教育法在中国的传播情况

 第三节 其他比较著名的音乐教学法

一 卡巴列夫斯基教学法

二 铃木教学法

三 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第六章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交锋:审美论和实践论之争

 第一节 音乐体验的四大尺度

一 审美教育的价值理念和哲学立场

二 基于体验的音乐教育哲学

三 音乐体验的感觉尺度

四 音乐体验的创造尺度

五 音乐体验的意义尺度

六 音乐体验的情景尺度

 第二节 音乐智力理论和音乐综合课程模式

一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二 多元智能理论基础上的音乐智力理论

三 音乐综合课程模式

四 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二版本与第三版本的重要区别

 第三节 相反的批评指向:音乐实践理论

一 音乐的概念和维度

二 音乐素养和音乐聆听

三 音乐价值的价值

四 音乐的课程制作

五 音乐的教学与学习

 第四节 相关学术观点的述评

第七章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的经典范本:2011版新课标

 第一节 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一 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重要变化

二 音乐课程的价值理念和课程性质

三 音乐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四 音乐课程大纲的设计思路

 第二节 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内容

一 音乐课程整体教学目标

二 音乐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 合理运用流行歌曲对于提升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音乐课程的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

一 音乐课程的教学建议

二 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原则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从古代音乐史、近代音乐史、现代音乐史的三维视域透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脉络,重点关注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进程中颇具影响的重大事件,如学堂乐歌运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的出台实施过程、七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等。在此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脉络,探讨了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学法,评述了“西学东渐“过程中审美论和实践论的理论交锋。最后,重点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认为:《音乐课程标准》是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的经典范本,彰显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逐步走向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和实践取向。

于丽编著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注重理论反思、史论评述与案例分析的有机结合,富有学理深度和实践意识,体现了作者立足本土化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理论重构的价值意向和理论勇气。

编辑推荐

于丽编著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试图细致梳理解析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重要变化、音乐课程的价值理念和课程性质、音乐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音乐课程大纲的设计思路、音乐课程整体教学目标、音乐课程的基本内容、音乐课程的教学建议、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原则,以呈现迄今为止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践发展过程所凝结的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理论重构和实践生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77259
开本 16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8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6045903
中图分类号 J6-4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7: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