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月亮与六便士(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月亮与六便士(赠英文版)》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成书于1919年。本书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书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叙述了原来是位证券经纪人的主人公,在人到中年时舍弃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获得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杰作的故事。通过描写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内容推荐

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三大长篇力作之一《月亮与六便士(赠英文版)》取材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一个生活安定的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却突然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这本书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风情的描写也引人向往。该书可与高更绘画作品对照阅读。

目录

正文

译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毋庸讳言,当我初次结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并未看出他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现在大多数人都认识到了他的伟大。我所说的伟大,并非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立功受奖的军人所赢得的那种伟大,因为这些人的伟大只关乎于他们的地位,而无涉于个人的品性。一旦时过境迁,他们身上的光环也就褪去了。人们通常会发现一位卸职的首相想当年无非是个夸夸其谈的政客,没有一兵一卒的光杆司令现在也只不过是市肆中气短的英雄。但是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却是货真价实的,可能你不喜欢他的艺术,但不管怎样你无法拒绝由它所唤起的兴趣。他的作品能吸引你的目光,触动你的心弦。他受人讥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且对他的辩护不再被看作是古怪的行径,对他的赞颂也不再被认为是反常的表现。瑕不掩瑜,甚至他的缺点在人们的眼中也变得理所应当。他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尚无定论,或许崇拜者的恭维和贬损者的蔑视都很任性随意,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那就是他秉具的天赋。在我看来,对于艺术,最有趣的东西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个性非凡,即使这个艺术家有再多的缺点,我也愿意原谅。我认为委拉斯开兹是个比艾尔·格列柯更优秀的画家,可是他的画风和题材司空见惯,缺乏新鲜感,不免让人们对他的崇拜大打折扣。而那位来自克里特岛的画家格列柯,他的作品充满肉欲和悲剧的情调,仿佛作为永恒的牺牲把自己灵魂的神秘奉献出来。艺术家们,无论是画家、诗人或是音乐家,会用他们或者崇高、或者美妙的作品来装点世界,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但这又类同于人的性本能,美妙的同时又不无野蛮粗暴。伟大的艺术家会将作品与其个人本身的伟大才能一同展现出来,寻找艺术家的秘密有种阅读侦探小说般让人欲罢不能的感觉,又如同宇宙充满了奥秘,迷人之处在于无法找到答案。即便是斯特里克兰最不起眼的作品也在暗示着他那怪异、复杂、受折磨的个性。毫无疑问,正是这些特点使得那些不喜欢他的作品的人也无法对这些画作漠然视之。同样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那么多人对他的生活和性格感到兴奋和好奇,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直到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后,莫里斯·休瑞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法兰西信使》上,正是这篇文章才使得这位默默无闻的画家不致湮没,而且为后来的那些囿于传统的评论家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法国,长期以来没有哪位评论家像休瑞那样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他的观点绝对让人印象深刻。他对斯特里克兰的赞誉似乎有些过头,但后来人们对这位画家的评价证明他的话所言非虚。今天斯特里克兰的名声正是建立在他当初的判断之上,这位画家的声名鹊起可以说是艺术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事件之一。某些画家傲慢地宣称外行们根本不懂绘画艺术,所以俗人要表达对画作欣赏的最好方式就是闭嘴和掏出支票,我对这种说法不能认同,因为艺术是感情的表达,而感情是人类共通和能够理解的。所以,艺术只有艺术家才能鉴赏的说法,就如同精妙的手艺只有能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一样荒诞不经。但是我也承认,对绘画技巧缺乏实际知识的评论家很少能对画作提出真正有价值的看法,而我自己对绘画就一无所知。幸运的是,在这方面我不必冒妄加评论的风险,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勒加特先生,既是一位有能力的作家,又是一位造诣颇深的画家,在他的一本小书中,对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做了充分的探讨,此书的文风优美,堪称典范,令人难过的是,这种文风在英国的大部分地区远不如在法国那样受到推崇。P1-3

后记

译后记

当《月亮与六便士》一书的最后一行终于翻译完成时,不但让我亲身体会到“译事三难”,更加体会到我国近代翻译家严复的那句名言“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所说的个中滋味。为了找到一个可能谈不上传神,但能比较好达意的措辞、句子,我确实也曾搜肠刮肚、夜不能寐;当有了一个比较让自己满意的翻译结果时,我也毫不顾及左右,或拍案,或抚额,或自言自语,或哑然失笑。但不管怎么说,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翻译,既可以说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又可以说是圆了自己的一个梦。

回想二十多年前,在大学的英美文学课上,虽然老师对毛姆的作品有过简单的介绍,但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并不太多。后来,自己又读了英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会对英美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导读、分析,学生们讨论、撰写读书笔记。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真正开始接触毛姆的原作。但说实话,那时对他的作品真谈不上喜爱,反而觉得他哕里哕唆,动辄就开始讲上一通大道理,文字也晦涩难懂,远不及海明威的作品简洁、有趣。再后来,自己当了大学老师,开始讲英美文学,因为毛姆在我学生时代给我留下了阴影,所以,即使选读中有毛姆的作品,也往往故意绕过——反正是选读,让学生读哪篇作品或者自己讲哪篇作品,自己说了算。除了英美文学,我还讲英语写作和翻译,甚至主编了英汉翻译教材。当时,圈子里有这样一句戏言,想来不无道理,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学教师做不了翻译的去讲翻译理论,讲不了翻译理论的去编翻译教材。”自己硕士学的是英美文学,而且还编了翻译教材,但竟然没有翻译过英语文学作品,说起来底气确实有点不足,而第一次做翻译,就翻译当学生时就发怵的毛姆,这不能不说是个挑战。

虽说没翻译过文学作品,但并不是说这些年自己纯粹在“纸上谈兵”,我十年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又攻读了比较教育专业的博士,所以,有关教育教学的译著也有了两本,相关学术文章翻译了不下数十篇。但学术翻译与文学翻译毕竟有着很大差别,所幸的是,原来教给学生的那些翻译技巧无论是对学术翻译还是文学翻译,毕竟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在遣词造句上对于自己翻译这本书,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也许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也跟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四十岁开始学画画有着类似的地方。从不好的方面来看,叫走了很多弯路;从好的方面来说,叫大器晚成。1980年代,我高考考上大专,读的是机械制造专业,后来在工厂干了整整八年。如同斯特里克兰干的是证券经纪,心中念念不忘的是绘画。我那时虽然画的是机械制图,但心中念念不忘我的文学梦。因为我有一个爱阅读的母亲。在我还不识字时,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众多小说,已经被母亲作为睡前读物都读给了我听。按照现在学前教育学的观点,这些小说对我幼小的心灵来说,显然是“少儿不宜”的。但多少次我就在母亲的碎碎念中进入了梦乡,一个文学梦也许在那时就扎了根。同样,翻译文学作品和自己创作小说又是两码事。但这次翻译过程中遇到瓶颈时,我忍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中吐槽:“等翻完毛姆的这部长篇小说,我也尝试创作一部。某种程度上说,写小说比译小说似乎更为简单。”显然,我那时觉得写小说可以天马行空,率性而为,而译小说必须人云亦云,不可造次。现在回想起来,翻译未尝不是一种创作。这种语言上的再创作,也可以说是圆了我的一个文学梦。

好在翻译时,不知所云的时候并不多。倒不是自己的学问有多大的长进,而是随着岁月流逝,阅历渐长,年龄早已不惑,正向知天命逼近,对于毛姆在书中夹叙夹议的、年轻时觉得深奥莫测的话,终于有了切身的体会,难免心有戚戚焉,所以理解起来并不难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毛姆先前在德国海德堡学哲学,后来在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学医学,在他的书中既有对人性的剖析,又有对人生的感慨,那是有着深厚的根基的。想当年自己做学生时年轻不更事,所以觉得毛姆的那些大道理既玄虚,又面目可憎,实在是自己的浅薄。在这本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毛姆艺术修养的深厚。书中提到的西方著名艺术家有十多位,诗人、作家七八位,引用希腊神话、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近十位,多处用到法文、希腊文、拉丁文等。每一次为注释去寻找相关资料,都会让自己的知识面得到拓宽,艺术修养得到加深。

当然,这本经典作品,早先有大翻译家傅惟慈先生的译本,近有苏福忠先生的译本。但正如我上面所言,翻译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而且经典重译也总能发现以前译本的疏漏之处,不是说后生可畏,能够超越前辈,而是确实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次的译本主要是中英双语对照读物,所以从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我尽量直译,在句子结构和顺序上没有做大的调整,主要就是考虑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尽量求其“信”,力图能够“达”,至于“雅”,可能是我力不能逮了。

这本书大部分是我暑假陪年迈父母在山东某地海边度假时完成的,那是一段很放松的时光;一部分是在开学后在白天工作之余挑灯夜战完成的,那是一段很忙碌的时光;最后的一千多字,是我陪爱人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抽空揣摩,每天找机会翻译一两百字,整整一个星期才完成的,那是一段焦虑的时光。至于这本书翻译得好与坏,只好交给时光去检验了。

刘永权

2015年10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月亮与六便士(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刘永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57393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图书小类
重量 0.782
CIP核字 2016035669
中图分类号 H319.4:I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50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6 19:3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