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青灯的趣味(精)
内容
编辑推荐

《书房外的那片绿荫》、《毛笔情怀》、《读写的境界》、《厕所种种》、《周氏兄弟的古砖收藏》、《方寸之间无垠心事》、《复堂和知堂》、《知堂乐静堂春在堂》、《青灯的趣味》、《知堂自制笺》、《知堂尺牍观》、《周俞尺牍》、《知堂纸癖》……《青灯的趣味(精)》系枣庄学院文学院院长张伯存教授的随笔精选集,展现出作者对于“性情的温润”的文化追求。

内容推荐

《青灯的趣味(精)》系枣庄学院文学院院长张伯存教授的随笔精选集,主要为文人雅趣、周兄兄弟研究、张爱玲研究、董桥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文字,谈古砖,谈印章,谈笺纸,谈尺牍,谈人物、谈文章等,展现出作者对于“性情的温润”的文化追求。

目录

舌尖上的乡愁

古人书信中的饮食

一丘一壑传幽情

书房外的那片绿荫

毛笔情怀

读写的境界

厕所种种

周氏兄弟的古砖收藏

方寸之间无垠心事

复堂和知堂

知堂乐静堂春在堂

青灯的趣味

知堂自制笺

知堂尺牍观

周俞尺牍

知堂纸癖

知堂弟子张中行

一春梦雨来燕榭

悲凉与炽热交织的生命旅程

张爱玲的出走

张爱玲研究丁玲

张爱玲的逃亡

我看电影《色·戒》

《忆胡适之》董桥读了一百遍

书房里的心事——读《董桥散文》

莫言的“灵幻现实主义”

文学、信仰与当代生活

后记

试读章节

作为“精神界战士”,鲁迅对饮食似乎不大讲究,更没有专门写过谈吃食的文章,但在这方面他也未能免俗,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写道:“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的意味留存。它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其弟周作人在晚年走到人生边上的文章中,引用了上面鲁迅这段话之后写道:“我想也可以借来应用,不过哄骗我的程度或者要差一点了。”(《知堂回想录·故乡的回顾》)这倒并不是说周作人思乡的程度比乃兄差,而是,他思乡之所寄不在菱角之类,“却是更其琐屑也更是不值钱的,那些小孩儿所吃的夜糖和炙糕”。他1938年就写了《卖糖》一文,收在《药味集》里。1944年,他在《苏州的回忆》一文中写道:“又在小街上见到一爿糕店,这在家乡极是平常,但北方绝无这些糕类,好些年前曾在《卖糖》这一篇小文中附带说及,很表现出一种乡愁来,现在却忽然遇见,怎能不感到喜悦呢。”

周作人对饮食特别关注,从发表于1924年2月的《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到发表于1964年7月的《闲话毛笋》,他写了几十年饮食,这是他的基本文学题材和人生话题。提起周作人的散文名篇,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的《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喝茶》、《谈酒》等,几乎都是关于饮食的篇什,这在现代作家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周作人谈吃,并不仅仅拘囿于饮食本身,也不单纯是聊慰乡愁,而是有更大的襟怀和志向、寄托,是一种悠远、深邃的文化乡愁使然。在他看来,饮食不仅是物质的生理的需要,更是精神的,它们包含着历史的、文化的、美学的、民俗的意思与趣味,他不断发掘日常生活中饮食的美学诗意和文化神韵。在《北京的茶食》中,他心仪能够吃到“包含历史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而不得,这样的点心已经不是一般的吃食,而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某种历史精神和传统文化,精炼的,令人神往;颓废的,令人感伤,吃点心而能发思古之幽情,显见的是文人习性。周作人由点心又写到看见一个老店的招牌带给自己的感受:“那模糊阴暗的字迹又引起我一种焚香静坐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的幻想”。他想吃含有历史感的点心及对老招牌的感兴,其实是对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形态的追求,这种理想化的追求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实现不了的。

周作人谈吃,情趣在品世论道之间,重在谈吃之外的文化内省。他的《谈宴会》一文从中日文人的吃食不同来看文化,于文人的饮食中看国民心态,读出士大夫的情结。周作人并不认为饮酒的乐趣是在喝醉之后,相反,“酒的趣味只是在饮的时候,我想悦乐大抵在做的这一刹那,倘若说是陶然那也当是杯在口的一刻罢。”他向往“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谈酒》),“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喝茶》)如果“耽溺”其中,陶醉其中,忘却“现世忧患”,就会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这是“美”,是“和谐”,是“生活的艺术”。下面的这句话是经常被引用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还由饮食悟出为文之道,他在小品文《记盐豆》中先引了《乡言解颐》中的一句话:“其所作羹汤清而腴,其有味能使之出者乎,所制盐豆数枚可下酒半壶,其无味能使之入者乎”。接着评说:“有味者使之出二语”,“所说殊妙,此理亦可通于作文章,古今各派大抵此二法足以尽之矣。”他的《苋菜梗》第一句是:“近日从乡人处分得腌苋菜梗来吃,对于苋菜仿佛有一种旧雨之感。”“旧雨”是语出杜甫诗《秋述》的典故,喻老朋友相见。周作人从家乡的腌咸菜中抒发出淡远的乡愁,淡然的乡野生活,别有山野之趣的枯涩味道,写出了因腐而鲜的“腐鲜”之味,化腐朽为神奇。周作人还在《日本之再认识》中提到家乡一种不知名叫什么的汤,“这实在是寒乞相极了,但越人喝得滋滋有味,而其有味也就在这寒乞即清淡质素之中,殆可勉强称之日俳味也。”他的饮食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标准是一致的:爱好天然,崇尚简素。“写文章没有别的诀窍,只有一个字日简单。”(《本色》)清淡而腴润,雍容而淡雅,这也是他散文艺术的特色。P2-5

后记

这是一册随笔集,这本小书对我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收入集子里的文章时间跨度近20年,最早的一篇是我刚读硕士时写出的,也是我第一篇公开发表的评论文章,最晚的一篇则刚刚杀青。各篇字数长短不一,短者千余字,长者数千言。与此前本人出版的几本书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一些“性情文章”的结集。也许是厌倦了项目化生存和八股体论文写作,我越来越追慕性情为文,我激赏一位学者所说的有一类文人气质的学者或学者的文人气质,从2012年起,我开始系统地阅读知堂文集,以及《世说新语》、苏黄题跋、晚明散文等所谓“闲书”,从2013年起,我开始尝试写作学术随笔,试图以此葆有“性情的温润”,谈古砖,谈印章,谈笺纸,谈尺牍……一发而不可收,直到有了结集的想法。

此集之后,我的随笔文章要告一段落,暂时收手,做课题去也,待到我疲惫了,厌倦了,再粉墨登场,换一幅笔墨陶冶性情。

集子里的文章有3篇刊登在《读书》,有4篇刊登在《书屋》,以及《书城》、《上海书评》、《鲁迅研究月刊》、《现代中文学刊》、《时代文学》等报刊上,有一篇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散文选《2013散文》,还有一篇被《散文选刊》转载并收入《2014中国年度精短散文》,这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此衷心感谢《读书》原执行主编郑勇先生、《书屋》主编胡长明先生,陈子善、谭好哲、毛尖、陆灏、黄乔生、姜异新、杜丽、乔叶等诸位先生对本人写作的大力支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为松先生的支持和责编薛羽先生严谨细致的工作。

2016年4月16日改定于枣庄白马庄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青灯的趣味(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伯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37448
开本 32开
页数 2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1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
CIP核字 201607838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2
13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3: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