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干杯(葡萄酒人物志)
内容
试读章节

“男神”林裕森:不弱见强的滋味

引言

他把自己比作是一瓶产自Pommard的黑品诺,平衡,直接而自然。葡萄酒世界的“男神”林裕森相信,这种未经刻意雕琢的美才唯一,不可取代。

这位知名台湾葡萄酒作家已十多年没来大陆,此次来上海授课格外引人注目。我和摄影记者早早等候在和他约定的采访地点。

在镜头前,他显现出和51岁年龄不符的羞涩:“要不你和我说说话吧,不然拍照会很尴尬。”

我试着和他拉近距离:“按理说,采访一个作家应该读过他所有的代表作。很抱歉,这次我没有做足功课。但真不是故意的,你的书早已售空。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葡萄酒全书》,还是盗版的,并且没有从中读出太多你的个人色彩。”

“这是我写的第一本,也是最不喜欢却最畅销的书。”他无奈地摇摇头。  采访结束的第二天凌晨两点,我收到了一封来自他的邮件:

“Ruby你好,《弱滋味》已经留在四季(他住的酒店)的柜台。再麻烦你有空过去拿。”这个插曲基本可以概括这位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华语葡萄酒作家身上最珍贵的品质:他让做人变得简单,葡萄酒变得纯粹。

1996年至今,林裕森出版了12本书,红遍两岸三地。他硬是将葡萄酒这个冷门的题材写成了畅销书。

本书中的葡萄酒教育家李晨光说道:“没有一本葡萄酒书像他写的那样好读,坦诚而纯粹。”

酒斛网的总编辑梅宁博认为:“林裕森的语言平实严谨,是个很好的观察者,总能带给人启发。”

林裕森若是看到这评价,想必很欣慰,因为有不少人读懂了他的心。圈里圈外都尊称他林老师,他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者,一座信息的桥梁罢了。”“我不喜欢在书里对葡萄酒进行任何评判,在读者面前摆出一副教育者的姿态。一来我没有资格,二来也没有能力。”林裕森说道。

在他看来,葡萄酒是无法被评判的,因为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每个人喝到的滋味和人生的风景有关。

“人们对于香气的判断源于自身的味觉记忆。像我自己喜欢的那些草本味道,很多人都不太喜欢。但让我非常无法理解的是,这世界上所有赚钱的葡萄酒书,包括我自己的《葡萄酒全书》在内不是说教就是品酒报告,”他说道。

林裕森非常认同葡萄酒作家Terry Thesis的一句话:喝葡萄酒就像做白日梦般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如果只是不断尝试着剖析以证明自己的味觉有多灵敏过人,那真是糟蹋了葡萄酒。  平实的语言背后,却藏着外人所不知的痛苦和压力。葡萄酒是个充满专业细节的写作题材。一篇一千字的文章至少包含20个涉及产地或是品种的专业名词。  “我有时候常常会误以为读者都看得懂,其实不然。你若是全部做名词解释,一定会破坏阅读的流畅性。这真是一个两难和压力,到现在我也没找到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他说着,双手抱头,表示痛苦,紧接着又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俏皮的笑容,“作者有的时候也需要卖弄一下嘛!”

P306-309

书评(媒体评论)

做记者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幸福的,职业的便利让他们有机会见到很多名人,与被许多人仰望着的名人进行直接的平等的交流。术业有专攻。在接触某一专业领域的名人时,记者就是个外行.不过,受过良好新闻采写训练的记者,却可以在采写前的准备及采写过程中,在很短的时间里最有效地掌握到相关话题里最重要的信息.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这些信息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断有机会与某个专业的名人面对面,不断获得向最高级别的专家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半个专家。在我看来,经历这一过程才是当记者最大的幸福。高层的这组对国内外葡萄酒业界重量级人物的采访,让我感受到她在葡萄酒领域所经历过的这个学习的过程。推荐您沿着这一过程走一走,分享她的幸福,也获得您自己的幸福。

林力博,(葡萄酒评论)执行出版入/主编

《干杯》提供了一个解读中国葡萄酒现状的迷人视角。作者高层.亲眼目睹并经历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在过去五年内发生的巨大变化。人物故事非常精彩。若是在阅读的时候,再配上杯好酒,或许更能参悟到杯酒人生的乐趨和真谛。

Bruno Baudry.ASC精品酒业首席执行官

后记

在这样一本葡萄酒人物专访合集中,作者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直到写最后一篇,我才稍稍明白了些。

这本书原本的计划是14个章节,15个人物代表葡萄酒行业的不同专业和身份。可在四月书稿送交出版社之后,出现了变数。五月里的一天,我采访了声名显赫的葡萄酒作家林裕森。写完关于他的人物报道,我决定在这本书里追加一个关于作家的身份和章节。因为我意识到再好喝的洒,有意思的人,若是没有一个会说故事的作家,就成了被少数人专享的奢侈品。这样讲,虽有点为自己脸上贴金的意思,但的确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我是一家英文报社的记者,对葡萄酒的好感来自于小时候。爸爸每逢周末都会开一瓶红洒。他会在杯子里面加入雪碧,只见原本里面深红的液体变成了明亮的粉红色,那是我最爱的颜色。后来去英国读书,没了父母的看管,我开始放肆地在超市里,餐厅的吧台上和各种葡萄酒亲密接触,尤其是那漂亮的rose。原来葡萄酒可以粉得那么漂亮!

这本书的形成源自三年前我和报社总编辑吴正老师的一次午饭。清楚地记得,我们约在上海武定路上的Burdigala,一家以波尔多葡萄酒为主题的法国小馆。我向她报告一个关于中国侍酒师的人物报道选题。她在吃了口黑松露沙拉后,突然说道:“如果这篇人物能做好,说不定你可以再采访酿酒师、酒庄庄主、酒商,一个个做下去,成为一个中国葡萄酒系列。在葡萄酒领域,很少有人赋予一个中国视角。”那篇侍酒师的稿子如愿完成了,且获得了读者的热情回应。于是就有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这个新闻系列一做就是两年。我到现在还是认定黑松露沙拉有启发心智的魔力,去吃法餐一定点上一份。当时,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有着85后群体普遍存在的浮躁。我之所以能耐得住寂寞坚持下来,要感谢两个人。他们一个给予我嘲讽,另一个给予鼓励。

当时对于葡萄酒,我几乎是什么都不懂,采访这些行业领袖时,不得不打断他们以弄清那些听不懂的专业术语。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参加一个葡萄酒晚宴,邻座ASC公司的一个销售总监问我:这两款酒你喜欢哪一个?我说:“左边一个。”他脸上带着鄙夷大笑:“你竟然会喜欢那一款?!太不可思议了!”

我恨不得能有个洞钻下去,可心里面纳闷:凭什么不懂酒的人就不能喜欢一款酒?不懂文艺复兴难道就不能被欧洲的建筑震撼吗?自那时起,一个想法在心中酝酿:写让所有人看得懂的葡萄酒。

在该系列关于酿酒师李德美的文章发表前夜,审稿的副总编夏睿睿老师说:“你的语言和其他葡萄酒题材的文章不一样,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教育姿态,而像个朋友一样在分享,讲故事。”这个新闻系列都是英文报道,服务的读者终究还是有限的。为了让更多人能看到他们的故事,我下定决心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中文的写作。但这绝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一次再创作。英文版更强调新闻性,中文版更注重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本书里无论是酿酒师李德美教授,还是葡萄酒教育家李晨光先生,采访之后我和他们都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中文稿中,我加入了很多来自于他们生活中的精彩细节。

这本书不是专门写给葡萄洒圈内人看的,更是给很多像我一样对葡萄酒很好奇但又不懂的普通人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着眼于人,而非葡萄酒的专业酿造或是历史。去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从来都不需要什么专业门槛。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不知不觉地从庄主的故事里知道了产地,从酿酒师的嘴巴里明白了品种,从拍卖师的讲述中知晓了酒的价值。更有意思的是,几乎受访的每一个人物都被我要求用一款酒来形容自己。相信我,如果你喜欢我写的人,一定也会喜欢那款被他拿来自喻的酒。当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你或许已经累积了欣赏葡萄酒最基本的自信。除此之外,这本书里我收录了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葡萄酒意见领袖,从大鼻子Robert Parker到第一夫人Jancis Robinson,这得益于中国葡萄酒市场在过去八年里的快速增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奸景不长,三公消费禁令一出,葡萄酒行业近两年很不景气,最明显地,买拉菲的人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中国葡萄洒的黄金年代结束了。我却相信,那所谓的黄金岁月是由公款消费支撑的繁荣的泡沫。当泡沫被挤破,属于中国的葡萄酒时代才刚刚开始,而这个时代的弄潮儿,既不是官员,也不是那些极少数的有钱人,而是普通的葡萄酒爱好者们,或许正是在读这本书的你。

目录

中国酿酒师的等待

 MeetthemakerofChina'stopwine

序言

香港财神爷好酒有道

 Asia'sbiggestcollector

国内第一“少庄主”的奔跑人生

 Winemaking:afamilyaffair

中国第一葡萄酒讲师的讲台和梦想

 Asappealingasanemcee

成也女王,败也女王

 Winerule:Mostpleasureatlowestprice

可能是世上最公正独立的酒评

 Anoseforcontroversy

去精英化思维的亚洲第一葡萄酒拍卖师

 Hammeringoutfinewinedetailsa

一个美国葡萄酒进口商如何做到中国第一

 Wineimporterturnsproblemsintopluses

中国第一侍酒师的杯酒人生

 WisdomofChina'syoungwinesage

王不见王——改写亚洲葡萄酒历史的两个女人

 2 femalewineexpertslikenthemselvestoPinotNoir

“红酒客”不差钱的卖酒之道

 Wineentrepreneurunlockingmarketkey

侍酒师为何开精品酒店

 Breakingthestereotypeof‘haughty’winesteward

意大利酒王的破旧立新之路

 Winewithaboldname:‘WhataShame!’

将法国香槟的酿造秘密带到中国的经理人

 Uncorkingabitoffizz

“男神”林裕森:不弱见强的滋味

 WinewriterLinYu-SencompareshimselftoaglassofPommardPinot

 Noir—balanced,directandnatural.

后记

序言

  上海日报总编辑吴正  约莫七年之前,受朋友的朋友之托,译过一本有关葡萄酒的非虚构类文学作品。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译稿一直没能付梓。花了大半年的时间,最后只换来电脑里的一个文档,当然有些心塞……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是,这本书让我窥探到了一个葡萄酒的世界。  更确切地说是八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名贵葡萄酒的世界。那里活跃着各种有钱有闲的葡萄酒爱好者,从酿造到销售到拍卖的各类葡萄酒专业人士——传统的西方豪门名流,崛起的东方新贵。各色人等,围绕着一瓶据说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有着“美国葡萄种植业之父”之称的托马斯?杰斐逊所藏1787年法国拉菲而依次登场,演绎出一个有拍案惊奇效果的故事。  那个故事其实还没有结束。据媒体报道,书的作者,一个GQ、《美食美酒》等杂志的自由撰稿人,因此被告上了法庭。冗长的诉讼是否已经完全终结虽然不得而知,但书的版权早就被电影制作公司相中将搬上银幕。一度传说主演是布拉德·皮特,最新的消息是马修·麦康纳已经接拍,电影会在2017年上映。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曾闪过这样的念头:红酒圈的人物,红酒圈的故事,尤其是过去十年中经历了狂飙式发展的中国红酒业,对于记者来说,是多好的素材库啊。

内容推荐

由高层著的《干杯(葡萄酒人物志)》是一本葡萄酒人物传记合集,十多个人物代表葡萄酒行业的不同专业和身份。这本书不是专门写给葡萄酒圈内人看的,更是给很多对葡萄酒很好奇但又不懂的普通人看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着眼于人,而非葡萄酒的专业酿造或是历史。去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从来都不需要什么专业门槛。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不知不觉地从庄主的故事里知道了产地,酿酒师的嘴巴里明白了品种,拍卖师的讲述中知晓了酒的价值。更有意思的是,几乎受访的每一个人物都被作者要求用一款酒来形容自己。当翻到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你或许已经累积了欣赏葡萄酒最基本的自信。

编辑推荐

由高层著的《干杯(葡萄酒人物志)》在阅读过程中,你可能不知不觉地从庄主的故事里知道了产地,酿酒师的嘴巴里明白了品种,拍卖师的讲述中知晓了酒的价值。更有意思的是,几乎受访的每一个人物都被作者要求用一款酒来形容自己。这也就是为什么作者着眼于人,而非葡萄酒的专业酿造或是历史。去了解一个人的心路历程,从来都不需要什么专业门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干杯(葡萄酒人物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层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12466
开本 30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64
CIP核字 2016049579
中图分类号 K815.8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1
13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0: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