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盛世中国(第2卷贞观盛世)
内容
试读章节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598年1月),在京兆府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北)、渭水北岸的一家豪宅中,唐国公李渊的夫人窦氏为李渊生下了第二个男孩,这便是后来的大唐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出生显贵,父母都是名门之后,打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父亲在外做官,教育的重担便落在了母亲窦氏身上。母亲温柔贤淑,知书达理,更善写文章,还写得一手好字。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幼小的世民也显得有些才气。李世民后来能成为书法高手与帝王诗人,与幼年教育大有关系。

仁寿四年(604年),杨广杀兄弑父篡位,史称隋炀帝。那时李世民刚刚7岁。

李世民慢慢长大,胡汉混血的气质使他性格刚烈倔强豪放,不甘于在“之乎者也”中长大。好动的他,继承了父亲射箭的本领,练就一身好功夫。他的目标不是文弱书生,而是善于骑射、强悍骁勇的将领。

到了16岁时,他和13岁的大家闺秀长孙氏结了婚。不久,便被父亲拉去参军了。李二公子的军旅生涯从此开始。

李世民在军队干的第一件大事,便是雁门关智救杨广。

说起这隋炀帝杨广,跟李世民家可是沾亲带故。他与李渊是姨表兄弟的关系,李世民应该叫这位皇帝表叔。表叔有难,李世民自当拔刀相助。世民的直接领导是屯卫将军云定兴,他得了皇帝招兵秦王的圣旨后,急匆匆召集本部人马,杀奔雁门关而来。

皇帝杨广出了什么事呢?当时形势是这样的,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路英雄好汉粉墨登场,都想过过皇帝瘾。杨广却好像丝毫也不担心,依然是四处游玩,阅尽江南美色。而且他虚荣心极强,爱炫耀。615年,杨广出巡北塞,率军一直炫耀到了雁门关,其根本目的是向突厥人炫耀武力,结果却被突厥大军给围了个水泄不通。形势紧迫,皇帝很没面子,只好下令搬救兵。

救兵很快到了,最先到达的云定兴将军的部队到雁门关外安营扎寨。当时突厥兵马10万,云定兴仅有5万军队。面对一片黑压压的突厥大军,大家一个个都犯了愁。就这些兵力,打得过人家吗。将军也没有办法,苦恼哇。紧要关头,李世民献上一计,云将军是连连点头,脸上顿时阳光灿烂。

于是兵不厌诈的故事开始了:士兵们都骑着马,拿着刀枪,大张旗鼓,远远地围着突厥大营往来驰骋,摇旗呐喊,到了晚上还战鼓声声做出要发动进攻的样子,似有千军万马、铺天盖地杀奔而来。突厥军队的可汗害怕了,形势不妙啊。听说隋朝各地的勤王大军纷纷云集雁门,如果来一个大包围,突厥军真的要全军覆没了。三十六计走为上,于是一声号令全部撤退了。

雁门胜利解围,李世民用疑兵之计来吓退突厥,居首功。他以超人的胆识、出奇的谋略,以少胜多,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这时,李世民才刚刚18岁。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世民之父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一职。世民留在了父亲身边,他一刻也没闲着,此时,李世民结交了刘文静、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一大批好友。尤其日后大唐起兵的第一谋士刘文静,给这未来的皇帝好好地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

要说这李渊内心里真正效忠隋朝,效忠于他那成天游手好闲的皇帝表弟,估计谁也不信。李渊只是把造反的念头埋在心里,谁也不说——不能说,也不敢说——包括自己的儿子。他知道等待机会,即使要出击的话,也要发出那最后的致命一击。

刘文静字肇仁,当时只是个晋阳令的小官。刘文静颇有韬略,《旧唐书》对他的记载是:“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李渊到了太原,刘文静一眼就看出他是个志在四方的英雄。对于李家二公子世民,更觉他前途远大。自古英雄互赏,惺惺相惜。李世民也很快注意上了举止不凡的刘文静。

不料,李世民与刘文静结交不久,刘文静就因和起义军瓦岗寨的李密有来往被抓进大牢。李世民忙去探望,他们纵论天下,谈起当前局势,于是,一次不亚于隆中对的精彩对话开始了。

谈论起当今天下的英雄人物,刘文静叹息一声,道:“如今天下大乱,皆因为没有成汤、周武、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所以局面很难收拾。”李世民会意,脱口而出:“谁说没有有胆识的人,就怕平常人有眼不识泰山。我冒险来狱中探望,不只是因为私人情意,正是想和先生共商大计。先生胸中有韬略,还请不吝赐教。”

刘文静见李世民说话爽快,引为知己,遂毫不保留地畅谈,分析天下形势:“如今洛阳已为李密长期围困,隋炀帝远居江淮,各地叛军占据州郡,阻隔山河。朝廷征高丽又使许多人躲避到太原,此时唐国公李渊拥有雄兵6万,登高一呼,天下必然云集响应,这时候再派一支人马攻入都城长安,则帝业可成。”

李世民听了豁然开朗,连连称是,笑道:“君言正合我意。”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李世民并不知道雄才大略的父亲李渊是在韬光养晦。要李世民说服父亲造反,实在没有一点把握。刘文静给李世民想了个办法,有个叫裴寂的人,与李渊关系很好,彼此交心,只要想法结交裴寂,然后利用裴寂游说李渊,大事可成。

裴寂,字玄真,《旧唐书》对他的记载是:“年十四,补州主簿。及长,疏眉目,伟姿容”。早在长安时,裴寂与李渊便有交往。李渊到太原任职,裴寂在不远的晋阳任晋阳宫副监,是个小官,说白了就是给皇帝的行宫看门的。二人经常在一起喝酒下棋,有时候谈得兴起,甚至通宵达旦,成了无话不谈的铁哥们。李渊有什么大事,喜欢和裴寂商量。选择从裴寂来入手,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裴寂好赌,李世民打算投其所好。这一天,李世民带了几件贵重的宝物来见裴寂。李世民对裴寂说:“早就听父亲说,叔叔你是个掷色子的高手,晚辈我不大服气,今日想要和你比个高下。如果你赢了,这宝物都归你。”

于是,一老一少两个“赌徒”便开始了博弈:一个赌的是政治,一个赌的是宝贝。李世民在赌博方面根本就是个外行,最后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裴宫监赢得是心花怒放,李世民输得是心甘情愿。

李世民不会无缘无故做赔本生意。一来二去,两位各怀鬼胎的赌友竟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三天两头,没事就凑在一起玩。这天裴寂又赢了不少钱,看他得意忘形的样子,李世民趁机说:“叔叔,以往我俩下的赌注只是一些钱财,太小了,没有吸引力,不如赌大的,英雄豪杰,理应赌天下的江山。谁赢了,这皇帝的宝座就归谁,叔叔敢赌吗?”

裴寂吓了一跳,心想,你小子没吃错药吧,这样大逆不道的话也敢说。转念一想,自己都四十好几的人了,才混个给皇帝行宫看大门的“宫监”一职。自己年少轻狂时也做过飞黄腾达的美梦,如今年纪大了,机会也来了。如再不抓住的话,将遗憾终身。于是,他不再犹豫,坚定地回应道,很愿意参加这局赌天下的豪赌。

李世民说:“最关键的是说服父亲李渊,太原有上万雄兵,各地流亡到太原的血性男儿也不下万人。只要唐国公登高一呼,一定能有很多人响应。一旦李渊当上了皇帝,那你就是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

裴寂笑了,很开心,积压心头多年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一桩政治交易就此完成。

可要说服李渊谋反还真不好办,人家和皇帝老儿可是至亲老表的关系,自己是外人,疏不间亲啊!这样挑拨离间怕不地道,说不好就要脑袋搬家。

为了办成事,又能确保脑袋完整无缺,裴寂想了足足一宿。

这天晚上,裴寂把李渊约到了晋阳宫,大摆宴席好酒好菜招待,两个人是推杯换盏,开怀畅饮,直喝得李渊头昏脑胀。看看火候到了,裴寂就叫人把他扶进一处寝殿,让一个年轻貌美的宫女陪他睡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天亮,李渊看着身边的美人,才知道闯下了弥天大祸。

又过了一段时间,裴寂又邀李渊喝酒。他瞅准火候,等李渊喝得云里雾里时,裴寂说话了:“上次唐国公您醉卧晋阳宫,和皇上的宫女睡了一觉,做的事可有些糊涂。你家老二世民可操心不少。他怕你惹的大祸暴露,遭杀身之祸,已在暗中招兵买马,准备着举旗造反。眼下到处都是强盗,你想效忠朝廷只能坐以待毙。如果您高举义旗,肯定能称王称霸,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今太原城民心不稳,隋朝气数已尽,就等唐国公一声号令了。”

李渊听到这里,酒醒了大半,这才知道喝酒的真实目的。李渊心里头也是明白人,看来机会终于来了,该出手了。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于是,这个表面上始终忠于皇帝的表哥,在手下人等的“胁迫”下,“极不情愿”地举起了造反大旗。

起兵的主谋当是刘文静,没有他在狱中对时局的精辟分析,也就没有以后发生的一切。当然,没有裴寂的巧妙计策,李渊也不会造反,至少不会那么快。这其中的“线人”李世民也功不可没,没有他的穿针引线、巧妙布局,这一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故事也不会上演。

然而,这里面真正的智者,恰恰是大智若愚的李渊。他最有本事,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牌,一旦决定便果敢行动。没有谁能洞察隐藏在李渊胸中那颗跳动着的帝王之心,要知道,李渊可是历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他的开国伟业,大多被李世民的丰功伟绩掩盖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杀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以祭旗,宣告起义。历史上有名的晋阳起兵拉开了帷幕。

李渊自号大将军,任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时李世民为敦煌公(得承认这个封号很奇怪)、右领军大都督,率右三统军,并准许配制官署,地位在诸将之上。晋阳起兵后的行动决策非常明确,就是长驱直入,直取长安。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领一支人马一举攻克了西河郡。七月,大将军李渊亲率3万大军出征。李渊自己不称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把隋朝的红色旗帜改为绛白,其改朝换代的意图,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李渊直捣长安的路线是沿汾河东岸南下,先取潼关,而霍邑(今山西霍州)则是行军路上第一个需要攻克的军事目标。霍邑守将是能征善战的宋老生,驻军有2万精兵。另外,在河东还有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领兵驻守。

P3-9

目录

第一章 乱世争雄,王者露峥嵘

 从军:小子生来就不凡

 磨炼:一步一个脚印走到长安

 喋血:玄武门一箭定乾坤

 登基:先平叛后行赏

 皇后:贞观伟业的催化剂

第二章 建章立制,贞观新气象

 分权:第一刀从宰相开始

 法治:谁说了都不算

 吏治:官人奉法,盗贼日稀

 兴农:在一亩三分地上做文章

 休养:轻徭薄赋,多子多福

 科举:千万人难过独木桥

 府兵:打仗耕田两不误

第三章 清靖边疆,天威震四方

 东突厥:聪明反被聪明误

 薛延陀:趁火打劫没有好下场

 吐谷浑: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高昌:鸡蛋碰石头不知天高地厚

 西突厥:老顽固被连根拔除

第四章 知人善任,千古传佳话

 魏徵:劝谏冠军,良臣第一

 “房”“杜”:多谋善断,忠贞不二

 马周:愤青青年,布衣丞相

 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决断事理

 王珪:谏臣风范,雅正不屈

第五章 德行天下,攻心显神奇

 松赞干布:汉藏首次成功联姻

 阿史那社尔:超级粉丝千里追星

 契苾何力:热血男儿割耳效忠

 执失思力:弃暗投明走正道

 冯氏家族:维护统一归顺大唐

第六章 四海一家,天涯若比邻

 长安:大气磅礴国际大都会

 文化:姹紫嫣红各领风骚大熔炉

 玄奘:万里取经为求佛

 王玄策:贞观气象另一版本

 东亚:大唐文化辐射近邻

 开放:请进来与走出去

序言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浪漫和激情的时期。这个时期处在南北朝到唐宋社会变迁的历史转折点,旧的社会阶层和集团衰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兴起,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经历了隋末长期动乱的贞观君臣,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的思想风貌和理想追求。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在历史上,真正在实践上做到这一点的,可能只有唐太宗贞观时期了。唐太宗说:“君人者以天下为公。”“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他不止一次地明确提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魏徵和王珪也强调国家和皇帝要“以百姓之心为心”,这些都突出了“民为贵”这个主题。以民为本,关心民生,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生动的事实,而这些在其他朝代都是难以想象的。

贞观时期,往往被历史学家看成是超越尧、舜、禹、汤、文、武的一个时期。对于这样一个时代,特别是对于唐太宗和魏徵、房玄龄、杜如晦和长孙无忌、王珪等人在贞观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时期的人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说法,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大家对这个时代的关注甚至向往。

贞观盛世的主角是李世民。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施政经验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直是后人分析、研究、关注的焦点。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得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本书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地分析研究,尽量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客观地展现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魅力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作目的,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

内容推荐

公元627年到公元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23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魅力的时期,充满浪漫和才情。这个时代不仅创造了开放文明的政治环境,更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基业。由李静编著的《盛世中国(第2卷贞观盛世)》客观生动地展现了一代明君李世民的丰功伟业,以及这段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再现了贞观时期不同于其他时代的思想面貌和理想追求。

编辑推荐

历史并不是过去的风景,而是今人永远读不尽学不完的教科书。

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兴衰。

一本书讲透中国历史盛世期。

无须戏说,照样引人入胜。

由李静编著的《盛世中国(第2卷贞观盛世)》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地分析研究,尽量通过具体生动的叙述来客观地展现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魅力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时紧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写作目的,让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盛世中国(第2卷贞观盛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55713
开本 16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5167611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