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长江文明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钟一鸣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是一部地方区域性的书法、篆刻简史,叙述的是长江流域从古至今书法、篆刻发展的一般情况。中华地域广袤,民族众多,风情各异,不同地域的文化艺术发展虽有着共同的因素,但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正是这迥异的地域文化艺术,才组成了多姿多彩、姹紫嫣红的中华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一部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史,就是由不同的地域的书法、篆刻发展史构成的;而某地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轨迹,则是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地方区域性的书法、篆刻史进行整理、研究,则成为一种必然,成为地域文化建设的需要。

内容推荐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钟一鸣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的有关知识。

目录

不废江河万古流——关于长江流域书法篆刻的开篇语

 长江流域书法、篆刻艺术的定义及特征

 篆刻何以成为独特的艺术

文明曙光映长江——商、西周及此前的长江流域书法

 商、西周之前长江流域的原始刻划符号

 殷商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文字)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奇葩璀璨炫南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长江下游徐、舒、吴、越金文书法略述

 楚系金文书法

 楚系简帛书法

 楚系石刻、木刻书法

文化融合谱新章——秦代长江流域书法

 秦代长江流域书法:秦、楚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湖北云梦秦简牍书法解读

 云梦秦简牍书法的意义

大汉雄风承楚韵——两汉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汉代长江流域的简牍帛书略述

 汉代长江流域的汉石刻书法简介

龙翔凤翥自觉天——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成就

长江九派流中华——隋唐五代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隋唐时期长江流域书法状况略述

 长江流域书家撷英

风景这边独自好——两宋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长江流域书法艺术成就及影响

 苏轼的意义:从书法角度看

 “苏门”师友间的黄庭坚

 米芾:一位纯粹的书法家

江南烟雨总风流——元、明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赵孟頫及他的时代

 明代书法发展略述

 空前活跃昌盛的长江流域书法

 明代长江流域代表性书家简述

日出江花红似火——清代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清代长江流域的书法发展

 名家撷英

铁笔石纸总关情——长江流域篆刻艺术巡礼

 印以示信:玺印略说

 奇诡多变天籁美:楚系古玺简介

 秩序化典范的汉印:第一次高峰期的长江流域篆刻

 艺术者的觉醒:元代长江流域篆刻

 方寸天地显风流:第二次高峰期的明代长江流域篆刻

 双峰并峙、大师辉映:第二次高峰期的清代长江流域篆刻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书法

整个西周时期,是青铜器制作的高峰期,青铜铭文大大增加,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为书写的主要工具。

可以说,西周金文书法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并迅速达到鼎盛期,成为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主流。

西周时期的长江流域虽处于周王朝统治的边缘地带,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使得周人屡屡南进,并留下了带有明显周文化特征的文化遗迹。以这一时期的长江流域金文书法而论,虽远离西周文化的中心地带,却与西周金文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1954年,在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的吴国青铜器,其中有著名的“宜侯矢簋”。该簋铭文字多达100多个,字体清新秀丽,圆润柔和,多纵式结体,运笔粗细划一,工整修长。

1959年,在安徽屯溪出土“父尊乙”,1965年于屯溪市弈棋机场3号墓出土“西周公卣”,1982年在丹徒大港母子墩出土铭铜器“伯簋”等。

此外,上海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批西周青铜器,现撷一二略述。

“德方鼎”。

为西周成王时期之物,是一位叫德的人铸造的,共有4件。此鼎为最大,传世之器。铭文书写有晚商铭文的遗风,虽少了商金文雄健凝重的气魄,却有着宽博的风韵;章法疏密自然,错落有致;字形结体除个别字外,皆呈方形,给人以伟岸宽博、疏朗方正的感觉;用笔道劲,线条劲直。

“颂鼎”。

为西周宣王时期之物,传世之器。有铭文15行151字。从书法角度看,规旋矩折,用笔匀整,起止圆润;结构稳重,严谨优雅,是西周晚期大篆中最成熟的代表作,可谓金文书法中成就最高者之一,多为学习篆书者所宗。

长江中游地区作为重要的铜矿产地,吸引着周人的足迹南进。为此,周王朝曾分封“汉阳诸姬”,目的无疑是镇守“南国”,保护铜资源。一旦感觉受到威胁时,周王朝就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如周昭王南征就是如此。

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相关史料:周昭王南征时,乘船渡汉水,驾船人有意想害他,故意让他乘“胶船”。到了河中流,胶化船散,昭王落水,不会游泳,死在水中。从此,周人视汉水为畏途,再也不敢南进了。

故长江中游地区的西周文化遗址颇多,出土的青铜器也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湖北、湖南两地;青铜铭文也较殷商时期为多。据已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统计,仅湖北地区发现的铸有铭文的铜器约有80件,分别出自武汉、襄阳、浠水、蕲春、孝感、江陵、宜都等10多处。  早在北宋时期,湖北安陆之孝感县就出土了西周早期有铭青铜器,即著名的“安州六器”。

安州六器在南宋著名金学家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里也有记载。无论是从文献学还是书法学的角度,安州六器的价值都非同寻常。

若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安州六器的金文处于从周早期向周中期过渡时的作品。书法体势雄奇恣肆,不受通常严谨格局的限制,字形大小因体而施,随意自然而错落有致,有瑰异之感;笔画均匀饱满,起笔落笔多露锋,形成尖端。书写者着意要表现出一种字迹的恣放感觉,故体现出了一定的自由度和创造性。

1966年,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有西周晚期的曾国有铭铜器10件,其中有“曾仲旃父豆”2件,豆盘内均有铭文2行8字;有“曾仲舴父方壶”2件,壶盖内有铭文5行12字,壶口内有铭文4行12字,铭文均相同。铭文运笔果断干净,笔画遒美清新,结体舒展,字体大小错落有致,章法富于变化而显得有活力。

楚之有铭铜器,所知最早的为西周中晚期的“楚公家钟”和“楚公家戈”。前者为传世器,共4件,清代阮元《积古》一书中有著录。4钟形制相同,均为甬钟,其中1件在纹饰上与其他稍异,有铭文2行14字;余3件均有铭文2行16字,含重字2个。后者为1959年在湖南长沙拣选而得,戈上有铭文5字。

从书法的角度看,“楚公家钟”虽然还处于西周金文书法风格的笼罩之下,在形体结构上与西周大篆并无大异,但其书法风格已与西周大篆的传统风格格格不入,有着冲破藩篱自由发展的端倪。如其间架结构就没有西周成熟期金文书法的整齐、柔和,不是左右易位,就是随意构形,或任意增减笔画,往往一字写法多种,形态多样,显得野气十足,粗犷恣肆,体现出了自由、浪漫、狂放的楚文化因子。故此等作品“是以其奇姿异彩来显示巫文化之底蕴的,商人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而周人大篆的圆转和奇肆的楚风依然有充分的体现。这表明,楚人书法最初兼有商、周和个性三种成分,为王室作器以外各诸侯国金文书法所仅见”。可见早在西周中晚期,楚金文书法就已显露出楚地域文化的特色,开楚书法之先河。

另据宋赵明诚《金石录》记载,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湖北嘉鱼出土西周晚期的“楚公逆镩”1件,有铭文4行37字,实为目前所知西周晚期楚金文中最重要之资料。此钟原器已佚,仅有翻刻铭文拓本。从书法角度看,此器铭文虽系翻刻,有所失真,但大致面貌还是存在的,从中仍能感受到西周晚期金文书法韵味对楚人的影响。字形的象形味道较浓,大小随意,虽工整但不呆板,有着初学者的生涩幼稚;章法上排列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较为和谐;运笔较显舒松,仍然有着露锋尖端;笔划曲折流畅,弧度较为自然。

P21-24

序言

一馆览长江 水利写文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响彻华夏,唱出中华儿女赞美长江、依恋长江的深厚情感。

深厚的情感根植于对长江的热爱。翻阅长江,她横贯神州6300千米,蕴藏了全国1/3的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她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独有的北纬30°神奇,形成了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库,蕴育了发达的农业,鱼儿欢腾粮满仓的盛景处处可现;她有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国之重镇,现代人类文明聚集地如颗颗明珠撒于长江之滨;她有神奇九寨、长江三峡、神农架等旅游胜地,多少享誉世界的瑰丽美景如数家珍;她令李白、范仲淹、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写下无数赞美的词赋,留下千古情。

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几千年,勤劳、勇敢、智慧,用双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巴蜀文明、楚文明及吴越文明。这些文明,如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历史,就是一部兴利除弊的发展史,也是长江文明得以丰富与传承的重要基石。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到清代的2100年间,长江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洪水大泛滥,历代的兴衰同水的涨落息息相关。治国先必治水,成为先祖留给我们的古训。

为抵御岷江洪患泛滥,李冰父子筑都江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千年不朽,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人人神往。

一条京杭大运河,让两岸世世代代的子孙受惠千年。今天,部分河段化身变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主要通道,再添新活力,大运河成为连接古今的南北大命脉。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治水作为治国之大计,长江的治理开发迎来崭新的时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53年完建的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抗击1954年大洪水,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安全。面对,54洪魔带来的巨大创伤,长江水利人开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时俱进,历经3轮大编绘,成为指导长江治理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前的伟大构想,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期盼与等待呀。南水北调的蓝图,在几代长江水利人无悔选择、默默坚守、创新创造中终于梦想成真,清澈甘甜的长江水在“人造天河”里欢悦北去,源源不断地流向广袤、干渴的华北平原,流向首都北京,流向无数北方人的灵魂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长江水利人手中,长江流域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与此同时,沉睡万年的大小江河也被一条条唤醒,以清江水布垭、隔河岩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嵌珠镶玉。这是多么艰巨而充满挑战、闪烁智慧的治水历程!也只有在这条巨川之上,才能演绎出如此壮阔的治水奇观,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水利文明,为古老的长江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正加推提速,长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质的资源禀赋与三大战略息息相关,长江流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三大战略的成败。因此,长江承载的不仅是流域内的百姓富强梦,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长江无愧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未来,价值无限,魅力永恒。

武汉,把长江文明馆落户于第十届园博会园区的核心,塑造成为园博会的文化制高点和园博园的精神内核,这寄托着武汉对长江的无比敬重与无限珍爱。可以想象,长江文明馆开放之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定将发出无比的惊叹:一座长江文明馆,半部中国文明史。

(作者系长江文明馆名誉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流域的书法篆刻/长江文明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钟一鸣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236725
开本 16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3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5211127
中图分类号 J292-09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0: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