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长江文明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丝织刺绣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其技艺精湛,色彩浓郁鲜艳,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地域环境对刺绣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张硕、刘玉堂、王玉德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是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梳理,通过论述刺绣在长江流域产生、发展、兴盛的历史以及刺绣领域名品名作、著名历史人物等,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完整的长江流域刺绣文化展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本书运用大量的图片,反映了我国刺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推荐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张硕、刘玉堂、王玉德主编的《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为其中一册,介绍了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的有关知识。

目录

长江:锦绣黼黻的母亲河

蓓蕾初露:史前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中华蚕神嫘祖

 扑朔迷离的半个蚕茧

 神秘莫测的纺轮

 一次最有说服力的考古发现

 原始腰机的出现

大放异彩: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三星堆文明与古蜀国丝织刺绣

 “地下丝绸宝库”与楚国丝织刺绣

 楚帛画:先秦绘画艺术的“双璧”

楚风汉韵:秦汉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震惊世界的又一“地下丝绸宝库”

 走进马王堆“地下丝绸宝库”

繁花似锦:隋唐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三分天下有其二

 蜀锦之盛

 唐诗与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唐代丝织品贸易

清丽雅致:宋元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跌宕起伏的蚕桑丝织业

 中国丝织业中心的确立

 宋元时期长江流域的织物

 宋元时期的丝绸贸易和流通

云蒸霞蔚:明代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桑树遍野的江南之地

 体系完备的官办丝织刺绣业

 新生的个体丝织刺绣手工业

 分工专业的丝织刺绣业

 工艺出众的丝织刺绣物

 异军突起的顾绣

 无丝不成镇

繁华阅尽:清代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官营与私营

 江南三织造

 补服与“衣冠禽兽”

 辑里丝

 五彩缤纷的丝织刺绣品

 苏绣、湘绣和蜀绣

 《红楼梦》与清代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

争奇斗艳: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丝织刺绣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服饰和丝织刺绣

 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丝织刺绣工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寿终正寝,一般要度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漫长岁月。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基本上可以用“衣食住行”个字来概括,由此可见“衣”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地位。

的确,服饰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重要标准之一。服饰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征之一,与人类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活动以及思想、道德、伦理、审美等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同时,服饰及服饰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间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鲜明特征。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人们也习惯将中国称为“衣冠王国”,由此可以看出服饰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中华服饰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起源、风格、演变、习俗、信仰等诸多方面。其中,丝织刺绣是中华服饰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风姿摇曳,鲜艳夺目。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摇篮。研究表明,早在鸿蒙混沌的新、旧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已是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人们在此劳作繁衍,生生不息,创造了独具风采、足可与黄河文明并肩媲美的长江文明。在长江文明的宝库里,服饰文化特别是丝织刺绣是其中最为夺目的明珠之一。而且,长江流域的人类服饰文化(包括丝织刺绣)与长江文化亦步亦趋相始终。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就和黄河流域的先民一样,已经初步认识并且开始利用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如蚕丝、麻、葛等作为人类早期服装的面料。在认识蚕丝、葛、麻这些动物纤维和植物纤维的特性以后,先民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纺轮作为纺绩纤维的工具。纺轮可以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纺线工具,是现代纺织业里广泛使用的纺锭的鼻祖。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纺轮,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美,很多纺轮上都刻有纹饰或施以不同颜色的彩绘,光彩夺目,令人爱不释手。仅从彩陶纺轮的装饰这一点考量。就可以说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原始纺织业的进步与发达。而精心彩绘、充满艺术气息的彩陶纺轮,似乎也昭示了长江文明浪漫放达的先声。

继纺轮之后,长江流域的先民在掌握并使用原始纺机方面又一次走在了中华民族的前列。

在距今6000多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我们非常惊喜地发现了一批木器,包括木刀、圆木棒、木杆等。经过对比研究,它们与目前生活在云南的彝族、海南的黎族仍在使用的织布腰机上的构件几乎一模一样,这些出土的木器基本上可以复原成功为一架性能完好、工作正常的腰机。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原始腰机,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长江流域的纺织技术已经走了中国的前列。因为原始腰机的出现,表明真正意义上的纺织技术的诞生。自此,人类才正式踏人穿着服用纺织品的时代,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意义非凡。

无论从养蚕、缫丝、原始人工纺织以及原始机织等方面来看,长江流域均开风气之先,长江流域也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丝织刺绣的摇篮。

夏商周时期特别是商周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震荡与变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内容之一的服饰文化也不例外。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文献记载语焉不详,同时服饰文物又特别难以保存,致使我们对商代丝织情况知之不多。从有限的地下文物材料及甲骨文、《诗经》等文献材料透露出的鳞爪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周之际,丝织手工业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和一定的工艺水平。

如商代的甲骨卜辞中,有“桑”、“蚕”、“丝”、“帛”等象形文字,还由此衍生出100多个有“系”字偏旁的字。除了这些单字之外,还有一些有关蚕桑的完整卜辞和祭祀蚕神的卜辞。河南安阳大司空商墓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墓都出土过玉蚕。这些甲骨卜辞和玉蚕,昭示一个准确无误的事实:商代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丝织业。

至于各地丝织业的发展水平,我们认为,当时黄河流域由于文明进程较快,其丝绸工艺相应也比较发达,今山东、河南、陕西一带当时都有大片桑林,即一明证。但不可忽视的是,在长江流域的四川、江苏等地也存在植桑、养蚕,这应该是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丝织业的余韵流风。这也是自宋以后,江南地区独领中国丝绸文化风骚的先声。所以,在夏商时期,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发展水平,基本上与黄河流域是同步的。P2-3

序言

一馆览长江 水利写文明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一首《长江之歌》响彻华夏,唱出中华儿女赞美长江、依恋长江的深厚情感。

深厚的情感根植于对长江的热爱。翻阅长江,她横贯神州6300千米,蕴藏了全国1/3的水资源、3/5的水能资源,流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她冬寒夏热,四季分明,独有的北纬30°神奇,形成了巨大的动植物基因库,蕴育了发达的农业,鱼儿欢腾粮满仓的盛景处处可现;她有上海、武汉、重庆、成都等国之重镇,现代人类文明聚集地如颗颗明珠撒于长江之滨;她有神奇九寨、长江三峡、神农架等旅游胜地,多少享誉世界的瑰丽美景如数家珍;她令李白、范仲淹、苏轼等无数文人墨客浮想联翩,写下无数赞美的词赋,留下千古情。

长江两岸中华儿女,繁衍生息几千年,勤劳、勇敢、智慧,用双手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巴蜀文明、楚文明及吴越文明。这些文明,如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生生不息,成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认识和开发利用长江的历史,就是一部兴利除弊的发展史,也是长江文明得以丰富与传承的重要基石。据史料记载,自汉代到清代的2100年间,长江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次洪水大泛滥,历代的兴衰同水的涨落息息相关。治国先必治水,成为先祖留给我们的古训。

为抵御岷江洪患泛滥,李冰父子筑都江堰,工程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就了千年不朽,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天府之国人人神往。

一条京杭大运河,让两岸世世代代的子孙受惠千年。今天,部分河段化身变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的主要通道,再添新活力,大运河成为连接古今的南北大命脉。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党和政府把治水作为治国之大计,长江的治理开发迎来崭新的时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1953年完建的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抗击1954年大洪水,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安全。面对,54洪魔带来的巨大创伤,长江水利人开启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与时俱进,历经3轮大编绘,成为指导长江治理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毛泽东半个多世纪前的伟大构想,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期盼与等待呀。南水北调的蓝图,在几代长江水利人无悔选择、默默坚守、创新创造中终于梦想成真,清澈甘甜的长江水在“人造天河”里欢悦北去,源源不断地流向广袤、干渴的华北平原,流向首都北京,流向无数北方人的灵魂里。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长江水利人手中,长江流域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与此同时,沉睡万年的大小江河也被一条条唤醒,以清江水布垭、隔河岩等为代表的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嵌珠镶玉。这是多么艰巨而充满挑战、闪烁智慧的治水历程!也只有在这条巨川之上,才能演绎出如此壮阔的治水奇观,孕育出如此辉煌的水利文明,为古老的长江文明注入新的动力!

当前,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战略正加推提速,长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优质的资源禀赋与三大战略息息相关,长江流域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三大战略的成败。因此,长江承载的不仅是流域内的百姓富强梦,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长江无愧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的未来,价值无限,魅力永恒。

武汉,把长江文明馆落户于第十届园博会园区的核心,塑造成为园博会的文化制高点和园博园的精神内核,这寄托着武汉对长江的无比敬重与无限珍爱。可以想象,长江文明馆开放之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定将发出无比的惊叹:一座长江文明馆,半部中国文明史。

(作者系长江文明馆名誉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后记

后记

古老的东方有条江——长江。她,从纯净的冰雪世界走来,逶迤东流6000多公里,纳千川、汇百河,构筑了中华大地婀娜多姿的锦绣河山,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厚重的历史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黄河流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是,随着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相继面世,随着学术研究的日渐深入,长江及长江文明的面貌越发清晰,地位日益凸显。目前,学术界已经公认,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与黄河流域珠联璧合,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

在中华文明的高堂邃宇之中,服饰文化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容丰富,风格鲜明,既是文化,又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和功能的文化载体,中国因此也被称为“衣冠王国”。在中华服饰文化的宝库中,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更是风姿摇曳,鲜艳夺目。这正是《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这本小书的写作缘起和立意所在,也是作者力求传达给读者的历史文化原貌。

感谢刘玉堂、王玉德两位主编的厚爱,感谢长江出版社赵冕、肖德才等领导、编辑老师的支持与鼓励。如果这些粗浅的文字,可以为你打开长江流域丝织刺绣艺术宝库的一扇小小的窗户,则是我最大的满足。

作者

2015年7月于江城武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流域的丝织刺绣/长江文明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张硕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236732
开本 16开
页数 1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3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2015211100
中图分类号 J523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1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