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长江流域的科举万象/长江文明之旅
内容
编辑推荐

朱志先主编的《长江流域的科举万象》主要梳理了长江流域科举的历史发展脉络,以边叙边议的形式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科举人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融科举人的成长故事于其中,使说史更加直观亲切,引人入胜,更让人回味无穷。相信对未来我们教育考试制度的完善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内容推荐

《长江文明之旅》丛书分为《长江流域的名山奇峡》《长江流域的楼台亭榭》《长江流域的岁时节庆》《长江流域的饮食生活》《长江流域的名城古镇》等32册,着力把握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特征,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底蕴和特质,以求全面、系统地展示长江文明。全套书包括500多万字和上千幅图片,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可读性于一炉,雅俗共赏,适合全民阅读。走进长江文明馆,阅读“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慢慢打开,一条浩浩大江的光阴故事鲜活呈现!

朱志先主编的《长江流域的科举万象》以书写科举主体中的个案和家族为主,主要展现长江流域士子们的科举活动,在选择写作对象上,尽量从微观方面关照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科举精英、科举世家,借以彰显长江流域读书人的风采,进而上升到宏观方面去把握这些科举精英、科举世家的成功之道。以介绍科举制度的演变为辅,主要展现长江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举历程。

目录

前言

渊源前奏:科举之前夜

 春秋战国的选贤举能

 两汉魏晋的察举征辟

 南北两朝的才地人门

惊世壮举:科举之开创

 英雄人彀的中举

 善于应制的奇才

 命运各异的科考

凭才取人:科举之勃兴

 理学一统的科场选拔

 形式各样的进士及第

 少年英才的捷足先登

 英雄自首的漫漫考程

云蒸霞蔚:科举之鼎盛

 牵动天子的科考

 才华横溢的状元

 人文荟萃的江右

 科第日盛的吴越

积重难返:科举之垂暮

 汇聚人才的博学鸿词

 荣耀当世的科举世家

 人生百态的文学载述

结语 泽惠后世:科举之遗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英雄入彀的中举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关,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张之辩说,荆聂之胆气,仲由之武勇,子房之筹画,弘羊之书计,方朔之诙谐,成以是而晦之。修身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上述史料形象描述了唐太宗时期进士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即便显赫名宦、英俊才子皆以考中进士为荣。每逢科考之时,四方举子汇聚于都城长安,其场面可谓壮观。唐太宗曾悄悄来到皇宫最外边的端门口,看到一个个喜形悦色的新科进士从皇宫里走出来,不禁暗自窃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确,通过科举能使众多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陈子昂(公元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数世为当地土著庄园地主,拥有大量田地,祖上颇有侠义之风,被誉为郡之豪杰、“西南大豪”,由于没有真正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人员,家族就缺少一定的靠山,仅是土豪而已。陈子昂的父辈有意识地培养子弟在功名上有所突破,借以抬高门第。

陈子昂从射洪县学毕业后,便跋山涉水由西南蜀地到长安国子监学习,沿途留下《白帝城怀古》、《度荆门望楚》、《砚山怀古》等名篇,通过“川途去无限,客思坐何穷”、“今日狂歌客,谁知人楚来”、“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踟蹰”等诗句,可以遥想陈子昂当年独自远离家乡,进入秦川大地,到达政治文化中心——长安的情景。

在国子监学习期间,豁达仗义的陈子昂结识不少朋友,如郭元振、赵彦昭后都来位居宰相。故杜甫面对陈子昂的老宅感叹,“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这些都是若干年后的感怀。陈子昂虽然在国子监学习的表现很好,诗文做的也不错,但要想命中进士,仅靠个人才华还不够,需要有人推荐、造势。实际上唐代科举选士在规范程度上是无法和明清时期相比的,还没有进行糊名,举子们考前都会拜谒名宦,聚会酬唱来宣传自己。陈子昂虽出身门第寒微,在人才荟萃的长安,要想崭露头角并非易事,但他家庭富足,从小善交游,接触的世面也多,非一般书呆子可比。因此陈子昂足智多谋,善于推销自己。

《独异记》中载陈子昂在长安住了10年,仍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当时街上有卖胡琴的,要价百万。经常有富豪过来把玩不已,难能辨其真假,不敢下手买。陈子昂突然从人群中走出,招呼自己的佣人,赶快用车载千贯钱过来买这把琴。围观者觉得遇到大土豪了,问道:“出这高价买把胡琴有何用途?”陈子昂朗声答道:“我善于演奏这种器乐。”有喜欢看热闹的便言:“能否让我们听一下你的演奏。”陈子昂回答“当然可以”,并说出自己住在宣阳里的具体住址,且言次日有美酒佳肴款待来访者,希望在场者把这个信息再扩大些,来者不拒。在场者当然想目睹一下这个土豪的豪宅,听一下身价百万胡琴的美声,又能尝到免费佳肴,何乐而不为呢。第二天早晨,来了大概上百人,多是当地有名望之人。陈子昂大摆筵席,尽承美味佳酿。酒足饭饱之后,大家都吆喝着要聆听陈氏之演奏。陈子昂缓缓起身,捧起胡琴,走到客人面前,讲道:“我是来自蜀地的陈子昂,著有大量诗文,每天拜谒高官显贵,投诗送文,终日忙碌,却不为人所了解。而这把胡琴系劣工所为,为何要重视它呢?”言毕,即举手奋力摔碎古琴。众人目瞪口呆之时,陈子昂把早已准备好的诗文,纷纷赠送给来访者。随之,陈子昂在京城声誉鹊起,备受世人关注。

虽然,陈子昂费尽心思推销自己,无奈难遇伯乐之推荐,最终陈子昂首次科考以落第结束。唯有“卧闻塞鸿断,坐听峡猿愁”,“还因北山径,归守东陂田”,显示陈子昂落第后,心情极其惆怅、消极,多年的抱负,随着科考的败北而烟消云散,留下的无非是“叹息复何言”。

经过几个月的调整,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陈子昂再次赴京,终于命中进士,恰逢善于纳才用人的武则天执政,陈子昂感觉棒极了,似乎一条光明坦途正摆在他面前。陈子昂初次的官职是九品下的将仕郎,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积极向朝廷进谏。诸如对于唐高宗如何埋葬,陈子昂提出《谏灵驾入京书》;对于武则天提出如何治理国家,稳定民心时,他上奏《谏政理书》、《上军国利害事》等。陈子昂曾言“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言必获用,死亦何惊”。陈子昂的积极有为,却未得到很好的回报,有一段时间还因被陷害,锒铛入狱。平反出狱后,曾为官右拾遗,即后世的言官。仕途不顺的陈子昂,只好以归乡侍亲为由,要弃官不仕,朝廷仍要其带官归故里。对于为何归乡,陈子昂《与韦五虚己书》言:

命之不来也,圣人犹无可奈何,况于贤者哉!仆窃不自量,谓以为得失在人,欲竭闻见,抗衡当代之士。不知事有大谬异于此望者……何可言耶!天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子昂其如命何!雄笔,雄笔!弃尔归吾东山,无汨我思,无乱我心,从此遁矣!

P11-13

序言

中国的科举考试从隋唐至晚清,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如果从选贤任能的汉代算起,它的时间应该更长。科举制从产生的那刻起,就拥有着很大魅力,引无数读书人竟折腰。而且从其一产生迄于今,世人便对其褒贬不一,进而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科举学。学者们对科举研究的角度很多,有的从宏观角度梳理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探讨科举制的影响,分析科举制的弊端;亦有从微观角度考辨某一科中进士几许,分析某状元试卷之构成;还有做断代分析的、区域探究的、家族论述的,不一而足,构成了科举学研究的美丽殿堂。因此,本文所撰就是一个旧课题,不过,即使面对一个旧课题,我们依然可以有新角度、新做法。

学者们对盛产科举世家的江南、江右探究较多,多从科举世家的角度进行区域分析,还有选择某一个科举世家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探究。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俯瞰长江流域的科举文化。在中国的文明的分层中,便有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之分,从文化层面而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文化亦有不同。在长达上千年的科举史上,基本上也形成了一江一河的竞争此消彼长、各见其雄的态势。

从产生进士的数量而言,在科举伊始的唐代,北方士子大放异彩,而南方士子则相对黯然。唐末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南移,尤其是宋都南迁之后,科举大舞台便成了南方士子们的竞技场。孰不见,有明一代所中状元者,南方占其三分之二还多。甚者,洪武年间出现过一榜录取几乎全部为南方人的情况,由此,迫使统治者改变科举政策,实行南、中、北分卷,定额录取。

长江流域以便利的水运,带来了无限商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读书人的应考提供保障。长江流域众多的书院,带动了教育的发展,系统的知识传授为读书人的应考提供智力支持。聪明勤奋的长江流域读书人,创造出一个个科举神话,唐代荆南刘蜕的“破天荒”,宋代冯京的三元及第,明代才华横溢的天才状元杨慎,清代一门三鼎甲的昆山徐氏,这一切构成长江流域科考的美丽画卷。

在这本描述长江流域科举万象的书中,作者以书写科举主体中的个案和家族为主,主要展现长江流域士子们的科举活动,在选择写作对象上,尽量从微观方面关照各个时代、各个区域的科举精英、科举世家,借以彰显长江流域读书人的风采,进而上升到宏观方面去把握这些科举精英、科举世家的成功之道。以介绍科举制度的演变为辅,主要展现长江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科举历程。

长江流域的士子们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展示在科举大舞台上,有夺魁的喜悦,亦有落第的落寞,有鲤鱼跃龙门的快感,亦有败走麦城的伤神,可谓是一项值得书写的文化篇章。由于篇幅所限,在选材上未能将长江流域所有科举现象展现出来,仅能选其代表以言之,这对于全面了解和掌握长江流域的状况,无疑是一种缺憾。但是,读者可以通过我们所选择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管窥长江流域的举子们的精神风骨。

遗憾的是,笔者才疏学浅,没有能力圆满完整这个篇章,仅能提供一个粗糙的稿子,力图起到抛砖引玉,引起读者们进一步的挖掘探讨。

后记

在炎热的暑假中,书稿终于落成,看着相对粗糙的稿子,紧张的心理稍许有点放松,毕竟又完成了一项写作任务。

非常感谢我的导师王玉德先生的信任和推荐,使我能忝列《长江文明之旅》丛书的著者之中,获得一次珍贵的学术学习和历练的机会。感谢责任编辑张老师及时的提醒及鼓励,促使这本书稿能够写成。感谢我的爱人张霞女士和我的学生林强伟、贺俊杰、金山等帮我审读书稿,尽可能减少了书稿中的差错。

在撰写《长江流域的科举万象》一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为长江人的聪明睿智所叹服,冯京能够连中三元,创造科举神话,昆山徐乾学三兄弟“一门三鼎甲”,成为科举奇闻。同时,也被许多长江人数十年孜孜于科举的坚韧精神所感动,唐代江西人郑谷二十年间十多次千里迢迢奔赴长安应考,明代博学多才的焦竑五十岁才考中状元。还有众多屡战屡败与进士无缘的举子,如唐代才子罗邺、颇具诗名的任蕃、精通《春秋》的陆龟蒙,读之令人心酸。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图从史料出发还原长江流域的科举状况,由于时间紧迫、能力有限,总有一种想写而写不完的感觉,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笔者的写作意图有两个方面,其一,在空间上,主要描述长江流域的科举现象(诸如进士个体、科举世家),尽可能展现出各个区域的情况;其二,在时间上,从先秦到清末,尽可能关照到各个时间段。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和采用了一些资料、图片,因著述体例、篇幅及时间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征引,在此向被引用、参考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深深的谢意,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另外,由于本作者能力有限,对许多问题还理解不到位,一定会存在许多作者本人未能发觉的错谬之处,敬祈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是为记。

朱志先

2015年8月于双璧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长江流域的科举万象/长江文明之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志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236619
开本 16开
页数 1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5211122
中图分类号 D691.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40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2: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