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乾隆南巡的故事
内容
试读章节

《平安春信图》中的英俊少年

乾隆皇帝是位风雅君主,尤其醉心于书画。在他的身边,有一批造诣很深的宫廷画家,包括:中国画师丁观鹏、董邦达、张宗苍、徐扬、金廷标;西洋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等等。他们供职于清廷,创作了大量书画作品,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墨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反映乾隆皇帝生活起居的御容像。清代宫廷的珍藏书画作品中,乾隆皇帝的御容像,大约有80幅,基本上真实地展示了乾隆皇帝弘历从青少年到青壮年到老年的风貌。

郎世宁(1688-1766)是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他作为天主教耶稣会修道士,来到中国,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康熙末年,官封三品。乾隆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设计。历任康、雍、乾三朝,乾隆三十一年(1766)去世,在清宫从事绘画整整50年。

《平安春信图》,共有三幅:绢本、纸本、养心殿西暖阁通景画贴落。通景画,是贴落的一种。贴落,是先在纸、绢上作画,然后,贴在墙上,可贴上,可落下,故称。绢本《平安春信图》,是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在雍正年间留下的作品,衣饰、竹子、梅花、太湖石等有明暗处理,透视感强。纸本与贴落本《平安春信图》,有典型的中国画特征,线条流畅,无明暗处理,许多地方显系中国宫廷画师之作。因此,绢本《平安春信图》,是郎世宁独立完成的。纸本是郎世宁、乾隆皇帝、中国画师合作完成的。贴落本则是郎世宁、中国画师金廷标合作完成的。

通常认为,《平安春信图》画中人物,正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少年弘历,通过传递梅枝,象征皇位传承。画面背景是湛蓝的天空,平缓的小山丘上,几竿修竹,苍翠挺拔。怪石、老梅前,翠竹之下,站立着正在赏梅的雍正皇帝父子,他们面目清瘦,身穿大袖拖地长袍。少年弘历比起父皇来略矮一头,但他睿智的目光炯炯有神。

他们两人,真的是雍正父子吗?

《平安春信图》绢本立轴,无作者题款。包首上,有乾隆皇帝的御笔题签:平安春信,故名。钤印:乾隆宸翰、万有同春。裱褙,黄签上墨书:“嘉庆四年二月,盘山绘山容撤下,御容挂轴一轴。”显然,乾隆时期,此画最后悬挂之地,是蓟县盘山行宫——静寄山庄。

盘山,位于北京东部90公里、蓟县城西12公里,南距天津市区110公里,东临唐山市100公里,似一条巨龙,盘桓于京、津地区。乾隆帝对此曾记道:“连太行,拱神京,放碣石,距沧溟,走蓟野,枕长城,盖蓟州之天作,俯临重壑,如众星拱北而莫敢与争者也。”盘山,是清帝从皇宫到东陵祭祀康熙皇帝的必经之地。乾隆九年(1744),建造行宫,命名为“静寄山庄”。乾隆帝巡幸盘山32次,写御制诗1366首。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帝去世。二月,整理先皇遗物时,从盘山绘山容中撤回《平安春信图》,收藏于景山寿皇殿。景山《寿皇殿东库存收书籍等项》账目,对该图有著录。

在养心殿三希堂。有乾隆帝题写的楹联:梅报平安信,鸟传如意春。寓意桥台报春信,冬去春来,喜上眉梢。绢本《平安春信图》画面中,一老一少,立在山坡上,看上去如同父子。他们系着头巾,长袍宽袖,一身古装打扮。长者折下梅枝,右手递给少年。少年弯腰,左手接过梅枝,右手扶竹。人们一直以为,这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儿子少年弘历。

画中长者,真的是雍正吗?

P10-13

后记

代跋

最后的约稿——怀念南怀瑾先生

1918年3月18日,南怀瑾先生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祖谱上,南先生原名南常泰。据祖谱记载,南先生祖上世代定居于柳市南宅殿后村,其父亲因为经商,经常在地团叶一带活动,所以,举家搬迁至地团叶定居。南先生自幼恭承庭训,启蒙较早,经年累月,潜心学习经史之学,博览诸子百家。后来,不断求学,先后在浙江激荡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研习深造。抗战时期,投笔从戎,并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后来,南先生突然遁迹三年,隐居在峨眉山大坪寺,专心于佛教典籍之研究,静心修炼,遍阅藏经三年。饱学之后,南先生游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地。来到台湾以后,南先生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高校、研究所等地担任教授,传授中华文化。

南先生睿智博闻,功力深厚,学术造诣深不见底,堪称一代国学大师。其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于经学、佛学、道学、历史、天文、地理、诗文、语言诸学科,有独特的见地和解读;教书育人,弟子遍天下;思维活跃,见解明敏,著述甚丰,先后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力作,以及佛、道之学方面著作数十种;通晓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多国语言。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之翻译流通。可以说,南先生非凡之一生,修行卓异,行迹奇特,为人、为学,莫测高深,世人尊为禅学大师、国学大师。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南先生十分敬重,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南先生认为,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绵延数千年,能经历数朝数代,甚至于外来民族之统治。仍然不亡,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不亡所致。有鉴于此,南先生大力倡导传统文化,极力推动读经运动,殷切希望在中国大地上,能够深深札下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2010年秋,我南行考察“乾隆南巡”沿途古迹,来到太湖。太湖水面辽阔,东西约200里,南北约120里,面积达3.6万公顷。相传,大约在4000年前,圣主夏禹亲临太湖,治理泛滥成灾的水患,先后开凿了三条重要水道:东江、娄江、吴淞江。从此,打通了太湖通往大海的通道,滔滔不绝的洪水通过三江,疏导分流,注入大海。因此,汉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在书中写道:“禹治水于吴,通渠三江五湖。”

太湖之水。一是来自天目山之苕溪.在湖州之地分为70多条凄港注入;一是来自宜溧山北麓之荆溪,分60多条港渎入湖。太湖水流,由北面、东面70多条河港下泄,分三条大支流汇入长江,形成三江:娄江(下游称浏河)、吴淞江(下游称苏州河)、黄浦江。其中,黄浦江是最大的泄水河道。整个太湖水系,水网密布,共有大小湖泊180余个,加上进出湖泊之大小河道。构成一个密如蛛网的庞大水系。特别有意义的是,江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镇江谏壁口处引长江之水南流,穿过太湖水系。太湖众多的河流、湖荡,吞吐江水、湖水,调节流量,构成为江南大运河的重要干流。

太湖之中,岛屿众多,主要有40多个,包括西岸之洞庭山,东岸、北岸之洞庭东山、灵岩山、惠山和马迹山等山地、低丘。这里山清水秀,山水相连,风景十分秀丽。太湖湖区是福地,也是长寿安乐之乡。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太湖县民朱宪章和妻子刘氏同登百岁大寿,地方大吏上书,请求题旌。乾隆皇帝很高兴,欣然命笔:“百岁题旌之疏,岁凡屡见。似兹夫妇同庚期颐偕老,一堂乐顺,四世承欢者,实所罕睹,洵熙洽之祥而仁寿之征也。自不得谨以寻常人瑞视之。”因此,乾隆皇帝赋诗,记述此髂事:

尽有老翁及耆媪,鲜闻妇岁等夫年。

成双大寿真希睹,觅匹寰区孰并肩?

四代孙曾聚庭户,一家耕读乐乡田。

重熙喜值间阎泰,用纪人祥叶藻篇。

太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境内,古代称震泽、笠泽、具区、五湖。历史上,太湖水域基本上属苏州管辖。过去一直认为,太湖是由长江、钱塘江下游泥沙淤积成一处古海湾而形成的。经过科学家测定,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太湖是大约一万年前由陨石撞击形成的一个湖荡区,从而产生了太湖、阳澄湖、淀山湖、金鸡湖、独墅湖等重要湖荡。由于天体猛烈撞击,一定产生了十分强大的地震冲击波,造成较大破坏,所以,古人称太湖为震泽。

太湖之美,还源于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传说,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蠡为了帮助国王勾践灭吴,主动献上自己爱恋的美女西施,迷惑吴王夫差。越王灭吴之后,功成名就的大夫范蠡毅然辞官,离开越国。有人看见范蠡携带美女西施来到太湖,驾着一叶扁舟,出三江泛湖而去。从此。他们声迹杳然,不知所终。千百年来,人们感叹这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赋诗吟咏。有诗为证:

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飏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

……

2012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在南先生亲手创办的太湖大学堂,亲友、弟子、学生们一起,为南先生举行荼毗仪式。据说,南先生换衣服之时,身体一直十分柔软。众人为南先生送别,泪眼蒙咙。弟子们念诵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亲人护送着南先生的灵柩,缓慢前行。这时,天空之中,突然传来南先生宣唱的佛号,声音悠远,栩栩如生。人们想起南先生的学问、人品、功德,南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所有人无不涕泪交加。南一鹏是南先生之子,他向众人致谢,一字一顿地说:“父亲以天下人为子女,以子女为天下人!”听罢,众人无不沉痛悲泣。

最后,举行南先生遗体之举火仪式,由成都文殊院宗性大和尚主持。众人焚香、诵经,先后齐颂七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按照佛教仪轨,进行荼毗。火光熊熊,彩焰腾空。此时此刻,圆月高悬中天。千年冰轮众人望,百年孤独几人知?月朗风清,天空如洗。天地之间,一片澄澈。一切圆满,一切如愿。在场众人,纷纷俯伏跪拜,口诵佛号,恭恭敬敬地向大火之中的南先生遗体行礼。主持人宗性大和尚看看天空,看着南先生的遗体,深沉地说:“南老的一生,如今夜之明月,如此圆满!南老的愿望,是希望所有的人,都如此圆满!”

南先生荼毗仪式结束了,天地之间,清香弥漫。弟子们商议,定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开炉之后,众人惊奇地发现:经过荼毗之后,南先生头骨十分完整,上面密密麻麻地缀满各色各样的舍利子;头骨为两色,一半呈黄色,一半呈蓝色;其余身体部分,化成舍利子无数;尤其特别的是,南先生的舌根呈莲花状,舌头呈粉红色,半透明。据说,这是说法如雨、舌灿如莲之果报。据史料记载,有此异象者,只有鸠摩罗什大法师。南老师的舍利子,有淡绿色的,有蓝色的,透明,状如水晶,共装了七罐。按照商定,南先生的舍利子运往四川成都文殊院。

舍利,梵语音译为“设利罗”,中文译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往生、火化之后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形态众多,千变万化。就造型上说,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有莲花形的,还有佛像或菩萨状的;就颜色而言,有白、黑、绿、红的,还有各种颜色的;就质地来说,有的如珍珠,有的如玛瑙,有的如水晶,有的透明如钻石。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涅槃,火化遗体以后,弟子们从灰烬之中得到一块头顶骨,两块肩骨,四颗牙齿,一节中指骨舍利,以及84000颗珠状真身舍利子。佛经说,舍利子,是一人戒、定、慧之修持,以及自己之大愿力所得来的结晶体。佛陀涅槃后,所烧出之舍利子,多达一石六斗。舍利子,是诸佛、菩萨、罗汉、高僧等火化后凝结晶莹如珠、如花之物,称舍利子。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杂色,为综合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称:“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得所熏。……舍利,是戒定慧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目录

引子 乾隆南巡告白

第一部分 文武双全乾隆帝

 一 乾隆的相貌

 二 乾隆生活的宫殿

 三 乾隆盛世

第二部分 忠孝情仇帝王家

 一 崇庆皇太后

 二 庞大的妻群

 三 孝贤皇后

 四 断发国母

 五 儿子们

第三部分 京畿内外阅皇都

 一 北京行宫概说

 二 万寿寺行宫

 三 圆明园

 四 畅春园

 五 启跸京师

第四部分 燕南赵北走直隶

 一 涿州行宫

 二 紫泉行宫

 三 赵北口行宫

 四 思贤村行宫

 五 河间

 六 太平庄行宫

 七 红杏园行宫

 八 绛河行宫

第五部分 礼乐名邦问山东

 一 德州行宫

 二 晏子祠行宫

 三 济南

 四 灵岩行宫

 五 泰岳

 六 孔子故里

 七 古泮池行宫

第六部分 江天一览访江苏

 一 人江南境

 二 顺河集行宫

 三 龙王庙行宫

 四 淮安

 五 宝应

 六 高邮

 七 邵伯镇

 八 扬州高曼寺

 九 瓜洲

 十 镇江

 十一 金山寺

 十二 焦山行宫

 十三 常州

 十四 舣舟亭

 十五 苏州

 十六 苏州府行宫

 十七 狮子林

 十八 虎丘

 十九 寒山千尺雪

 二十 灵岩山

 二十一 沧浪亭

 二十二 南京

 二十三 江宁行宫

第七部分 人文辐辏观浙江

 一 嘉兴

 二 烟雨楼

 三 杭州

 四 龙井茶

 五 杭州府行宫

 六 圣因寺

 七 西湖行宫

 八 钱塘观潮

 九 绍兴

 十 大禹陵

 十一 兰亭

代跋 最后的约稿——怀念南怀瑾先生

序言

引子

乾隆南巡告白

康乾盛世,是中国集权时代的第三次盛世,也是中国一姓王朝帝制时期的鼎盛时代。乾隆南巡,是一幅乾隆皇帝的盛世行乐图卷,也是乾隆盛世的最经典注解。乾隆六次南巡,始于乾隆十六年,止于乾隆四十九年。也就是说,乾隆皇帝从41岁壮年开始,一直到74岁的老年时期,他都在南巡之中:第一至第四次,是陪同圣母皇太后南巡,皇太后从60岁到74岁;第五、六次,是乾隆自己巡游,从70岁到74岁。乾隆皇帝执政六十年,认为有两件大事值得自豪:一是西部用兵,边疆安定;二是六次南巡,天下晏然。乾隆六次南巡,留下了大量诗篇,诗意如画之朱笔行革诗片,印象较深,与君共赏:

山环水复水环山,月地云居山水间。

寺侧离宫临绝胜,春来驻跸寄几闲。

六度南巡于迈勤,一心惟是为民殷。

雨虽继雨仍希望,孙又生孙亦喜欣。

内容推荐

向斯所著的《乾隆南巡的故事》以大量图片和皇帝御制诗文,展现乾隆皇帝一生六次南巡的故事,勾勒出一个即纵情于山水之间,又时时体念百姓生计的皇帝的形象。

编辑推荐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正月十三,在皇后嫔妃、随从大臣及2000多护卫人员的前呼后拥下,乾隆皇帝的銮驾浩浩荡荡地通过午门,开启了他帝王生涯中第一次南巡之旅。

乾隆皇帝效仿祖父康熙皇帝,曾6次巡幸江南,一方面督促地方政务,彰显天子圣明;另一方面则纵情山水之间,借此摆脱宫廷生活的寂寞。乾隆南巡是声势浩大的政治活动,兴师动众,开支浩繁;地方官吏投其所好,无不曲意逢迎,铺排极尽奢华。

乾隆帝六次南巡,沿途风景名胜浏览无数,河工海防等国计民生事宜多有指示。向斯所著的《乾隆南巡的故事》名为故事,实为实录,文字通俗,不失为一部大众皆宜的宫廷史通俗读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乾隆南巡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向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408615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97
CIP核字 2016123491
中图分类号 K249.09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8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3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