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管理的历史维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宫玉振著的《管理的历史维度》从历史的角度探讨领导力及团队发展等热点问题。

军事和管理学大家评点兴衰治乱的深层问题。

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分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与执行”“团队打造”以及“领导力”四个部分。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历史包括军事史与战争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上述领域中一些不变的主题。这些主题在管理学界其实早就有了无数优秀的研究成果,作者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试图从历史这个特定的维度,来重新审视这些主题,从而为管理者的思考增加一些纵深的感觉而已。

内容推荐

《管理的历史维度》为作者宫玉振近年来的管理随笔集,从历史(包括军事和战争史)的维度,对管理中的核心主题包括大国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与领导力、团队打造、领导力等进行重新审视,揭示影响组织兴衰治乱的深层因素,从而为管理者思考管理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为管理学的研究与教学提供纵深感和历史感。

目录

国家发展

 无法持续的盛世: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特殊困境

 竞争与垄断:历史上中西方不同国家发展机制的形成

 制度重要还是技术重要:航海时代中西方海上力量的不同命运

 核心挑战、历史节点、路径依赖:理解国家发展的三个维度

 古代中国国家发展的地理环境与战略主题

 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初始条件与路径依赖:以英法为例

 政策选择与历史分岔:国家发展路径选择中的偶然性因素

 无法告别的革命:法国政治历史中的不妥协传统

 一个阶层的短视:贵族在法国大革命中的角色

 税收协议、制度安排与政治演进:普鲁士国家的军事化之路

 自由主义的失败:理解19世纪德意志国家发展的一个视角044

 领土扩张下的制度安排:俄国历史上专制传统的形成048

 制度的陷阱:西班牙帝国错失的历史机遇052

 迷失在信仰之中:西班牙衰落的另一视角056

 自西徂东:自由主义在欧洲的传播及命运

 为什么是日本:西方冲击下中国与日本的不同反应0

 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奇迹背后的制度陷阱

 文明人如何打败野蛮人

战略决策与执行

 穆罕默德困境:最优的战略为何反遭放弃

 加里波利战役:如何成功搞砸一个伟大的战略

 皮克特式的冲锋:Zune败于iPod的背后

 施利芬计划:你无法保住一切

 麦克阿瑟与杜鲁门的终极对决:粉丝并不如你想象得那么靠谱

 霍去病与马云:MBA教育有用吗?

 不幸的李德与幸运的刘亚楼:MBA什么时候有用

 四渡赤水:那些伟大决策背后的试错与学习

 安庆会战:曾国藩的战略定力

 希特勒的直觉:从独具慧眼到自我毁灭

 如何复兴衰退的企业:企业振衰起敝四步曲

团队打造

 长征启示录:逆境中你得这样带团队

 是谁毁掉了张灵甫:一个失败的中国式管理标本

 制度设计为何重要:湘军团队精神的由来

 湘军是如何炼成的?曾国藩打造团队的五大要素

 成吉思汗:帝王级创业的四个必杀技

 所有的正规军都曾经是游击队:从毛泽东井冈山创业谈起

领导力

 向品格致敬:来自《美国陆军领导力手册:在任何形势下实施领导的技能、策略与方法》的启示

 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曾国藩的“拙”式领导力

 大清模范官员吴文镕之死

 曾国藩与中国人的历史信仰

 从曾国藩为官看中国式领导力

 本土领导力的当代含义

 一灯照隅,万灯照国:从纵横坐标中寻找中国商道的当代定位

 此心光明,世界便一同光明

试读章节

霍去病与马云:MBA教育有用吗?

把霍去病、马云与MBA搁在一起,乍看起来就是无厘头的混搭,其实不然,三者还真有关联。霍去病和马云这两个人,要是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八成是会相互欣赏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两个人都是极有天赋之人,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对通过正规教育来培养管理能力颇不以为然。

霍去病的大名,可谓妇孺皆知。这位汉武帝时期的名将,17岁起即以骠姚校尉的身份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屡屡以长途奔袭的手段大破匈奴,尤其是经过漠北一战——“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一改中原王朝长期以来在与匈奴对抗中的守势。后人评价他“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

对于这样一位天才级别的年轻将领,汉武帝自然十分器重。或许是因为霍去病少年征战,无暇读书,武帝想进一步培养他,便要教他学习孙吴兵法。没想到霍去病却说了一句霸气十足的话,“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打仗看的是方略高明不高明,不必非得去学古代兵法吧)。

对这句话,马云想必一定会非常认同的。因为这句话换成今天商业的语言就是:做企业,就看经营能力的高低,为什么非要读MBA啊!

马云几乎从不掩饰自己对MBA的“不屑”。据说他曾经公开表示,公司中95%的有MBA学位的高管都是不好的,不管这些人是毕业于哈佛、斯坦福还是国内名校。在前不久的某个场合,马云更是不无尖刻地说:那些本来还算聪明的员工,一读MBA就变傻了。

那么问题来了:兵法和MBA这对难兄难弟,到底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我们还是从兵法说起吧。北宋有位兵学家叫何去非,他在《何博士备论》一书中,对“霍去病不学兵法”这段公案,早有一段精妙的点评,我们不妨引用来看。他说:

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

这段文字,翻译成今天的白话大致是这样的:用兵之道都可以从兵法中找到根据,但现成的兵法却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用兵之道。因为兵法可以解释用兵之道,所以人们不可以不学兵法。但兵法所能表达出来的,只是用兵的一般原则。由于兵法并没有穷尽用兵之道,所以人们不可以拘泥于兵法的教条。那些兵法没有办法表达出来的,反而正是用兵的精妙之处。兵法总是有固定的结论,作战却没有不变的态势。一天之内,一阵之间,分散、集中、攻取、放弃,变化无穷,往往是一移步、一眨眼,作战的态势就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拘泥于兵法的教条,来应付不断变化的敌情,胜利也会变为失败。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不是死守兵法的原则,而是以兵法为我所用。他们常常能够根据已有的兵法而发展出新的兵法,以及表面上违背了兵法,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契合了兵法。

这段话,把兵法的价值与局限,讲得真是淋漓尽致。仔细琢磨一下便可明白,霍去病这样的名将之所以是天才,就在于他身上那种过人的悟性,那种用兵的直觉和本能。这种直觉和本能是如此宝贵的天赋,以至于一个没有学过兵法的人,依然可以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靠个人的领悟就能制定出杰出的取胜方略。

商业世界也是如此:有不少人,没有MBA学位,甚至没有像样的学历,但依靠过人的商业直觉与本能,加上非凡的毅力,同样可以在商业中学习商业,干成超出常人的事业,马云便是如此。

由此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战场和商场,那些基本的原理确实是可以通过花费金钱和时间的方式学到,但过人的直觉、本能和悟性,才是现实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果人人都有这样的直觉、本能和悟性,估计兵法和MBA大概就真的没有多大的必要存在了。问题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是霍去病和马云。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只是中人之资。那么,我们这些普通的大多数,如何能够像霍去病或马云那样成功,哪怕是最低标准的成功呢?

我们当然可以自己去打拼、自己去摸索、自己去琢磨、自己去总结,一步步地积累自己的经验,但是我们会经历很多失败、遇到很多瓶颈、走过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与资源,最后突然发现,自己接受的教训,别人早就已经接受过多少遍了;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别人早就已经总结过多少遍了。

据说拿破仑被囚禁在圣赫勒拿岛时,偶然读到《孙子兵法》后大为感慨:“如果早读过这本书,我就不会失败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据,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确实经常听到学员讲这样的话:“如果早十年听到这门课,那我就不会是今天这样了。”

一个人的经验和悟性总是有局限性的,天才恐怕也不例外。兵法也好,MBA教育也好,提供的是在无数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原则和技能,让人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自己和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背后的行为逻辑。

但是,就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法度固然可以言传,妙法却必由心悟。照搬棋谱下棋,照搬套路搏击,照搬条令打仗,照搬MBA课堂学到的流程和模型来做管理,向来都是自取其败。MBA教育可以教给学员的大多是商业的原则和技能,但原则和技能的具体运用,却需要学员自己去领悟;真正深层次的取胜之道,也只有靠个人去体会与总结。没有人会只靠书本打仗,就像没有人会只靠书本管理一样。

事实上,好的MBA教育,像好的兵法一样,提供的不是现成的行动指南,更不是唬人的谈资和包装,而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供思维的启迪,包括对现象的洞察力和对事务的判断力。一句话,提供的是活的智慧,而不是死的条文。

这就要求MBA学员一方面要尊重和学习前人或今人的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牢记“法有定论,兵无常形”的古训,把这些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发展这些规律。用宋朝的武学博士何去非的话,就是“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合法”。这才是MBA学习应有的境界,这样的MBA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用的管理人才。

说起来,MBA有没有用,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兵法也好,MBA教育也好,都是善用者生、不善用者死。我们固然不能因为历史上很多名将都喜欢兵法,就认为兵法是万能灵丹,包打胜仗;同样也不能因为有人学了兵法,却还是打了败仗,就认为兵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MBA也应该作如是观。关键是我们的商学院应该提供什么样的MBA教育,以及MBA学员应该学什么、如何学。

你学,还是不学,兵法就在那里。你读,还是不读,MBA就在那里。你看,那位口口声声说MBA没用的马云,不也当起了湖畔大学的校长、招起了准MBA吗?

P106-110

序言

自从2004年加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之后,我先后为EMBA、MBA和经济学双学位的学生讲授了大国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竞争战略与执行力(与胡大源教授合作)、困境中的决策与领导力(与胡大源教授合作)等课程。2013年以来,又在教学之余,先后应邀为《商业评论》《看历史》《新金融观察》以及“新华网·思客”“腾讯·大家”等杂志、报纸、网站撰写专栏文章。文章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想,拉拉杂杂写来,几年下来积少成多,竟然也有了十余万字,于是便有了这本《管理的历史维度》。

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关注治乱兴衰。用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话说,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应该说,读史最大的好处,大概是可以帮助我们跳出一时一地的思维局限,而从长的历史时段来揭示上到国家、下到企业的组织管理过程中,影响组织兴衰治乱的深层因素,从而可以帮助管理者把握哪些东西是可以持续的,哪些东西只是一时的喧嚣而已。

收在这本书中的文章,分为“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与执行”“团队打造”以及“领导力”四个部分。这些文章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历史包括军事史与战争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上述领域中一些不变的主题。这些主题在管理学界其实早就有了无数优秀的研究成果,我所做的工作,仅仅是试图从历史这个特定的维度,来重新审视这些主题,从而为管理者的思考增加一些纵深的感觉而已。这也是这本书的书名“管理的历史维度”的由来。

本书付梓之际,我要衷心感谢《商业评论》的副主编刘雪慰、《看历史》的前主编赵婕、《新金融观察》的主编李香玉、“新华网·思客”的主编李晓云、“腾讯·大家”的编辑赵琼。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孙晔副社长、陈健主任、贾米娜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当然,本书的问题和不足概由本人负责。

还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文章当初是分散发表的,如今辑成一册,同一主题的文章,不免会有个别表述相同之处。为了保留文章的原貌,大多数没有处理,这也是需要读者谅解的。

是为序。

荡易拓

2016年9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管理的历史维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宫玉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75726
开本 32开
页数 27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2016225707
中图分类号 C93-53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8
146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