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树新义室书话(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树新义室书话》一书收集了著名文史学者、古籍收藏鉴定家黄永年先生有关善本古籍的题跋和述及读书、买书、藏书、写书的经历,兼记相关书事、书人、书房以及与书有关的知识。同时,作者抒发感悟,抒写趣事,真情叙述了阅读、藏书的美好以及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幸福。

内容推荐

作者黄永年是著名学者、古籍收藏鉴定家,《树新义室书话》一书汇集了其关于买书、藏书经历的文章和为自己及学生收藏书籍所写的题跋。买书藏书经历和题跋,既有经验介绍、知识讲解,又有趣味好玩的生动故事。作者以一位过来人和亲历者的身份,讲述古籍收藏、鉴定、买卖的情景,篇篇见出黄永年先生的才、学、识和真性情,读来使人不仅增长见识,也会兴趣盎然,手不释卷的。

目录

《西京书话》出版弁言

买书经验杂谈

半世纪前南京买书小记

五十年代前期沪苏市上的宋元本书

记得自忠厚书庄的善本书

记传薪书店

书市买书记

记近年新得的清刻本

记清康熙刻本《济颠语录》

记寒斋的几部李商隐诗集

旧书琐记

忆世界书局的连环画

介绍一个世纪前的童蒙读物

从《人类的故事——给孩子们的》新译本说起

跋嘉庆刻本《仪礼疏》

跋明蓝格写本《左氏传说》

跋翁方纲批校本《经典释文》

跋阮元校本《说文解字》

跋藤花榭本《说文》

跋顾广圻校本《复古编》

跋明末汲古阁刻本《南齐书》

跋三朝本《北齐书》

跋崇文书局本《<隋经籍志>考证》

题旧写原编本《绛云楼书目》

跋明万历茅元仪刊本《嘉靖以来首辅传》

跋明正德刊本《申鉴》

跋明初刻本《传道四子书》

跋元刻递修残本《吕氏春秋》

跋明覆元至正刊本《师友雅言》

跋张阆声校本《淮南子》

跋明万历刊本《西京杂记》

跋康熙时舒木鲁明抄本《唐摭言》

跋明嘉靖世德堂刊本《拾遗记》

跋明刻本《野菜谱》

跋日本刊本《感山云卧纪谈》

跋明末刻本《读史管窥》《读经管窥》《读子管窥》

跋清康熙初印本《韩昌黎诗注》

跋明末三经草堂刻本《柳河东集》

跋沈田鸿过录何焯校本《元氏长庆集》

跋孙淇批校明万历刻本《白氏长庆集》

跋明嘉靖刊本《白氏文集》

跋葛正华过录纪昀评点本《李义山诗集》

跋沈田鸿过录何焯校本《温飞卿诗集》

跋翁同稣校本《文泉子》

跋劳格校本《笠泽丛书》

跋高丽刊本《桂苑笔耕集》

跋蒋西圃校本《河东柳仲望先生文集》

跋清乾隆集思堂刻本《白云诗抄》

跋明万历刻本《秦少游诗集》

跋清保蕴楼抄本《吴梅村诗集笺注》

跋清刘燕庭写本《待庵题跋》

跋清雍正刻本《精华录》

跋清乾隆匪懈堂写刻本《姜西溟文抄》

跋别下斋旧藏清康熙写刻本《箧衍集》

跋四印斋初刻本《梦窗甲乙丙丁稿》

跋清乾嘉间活字本《吴都文粹》

跋清乾隆刻本《扬州东园题咏》

跋蒋杲过录何悼校本《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跋清康熙蛾术斋刻本《词苑丛谈》

跋《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

跋《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近年来写了些讲买书玩版本的文章,现在我再写点买线装好书的经验。

经验,当然总有一点,因为从十三岁向母亲讨钱买石印本《文选》开始,至今也逾六十年了,只是不曾总结过。清夜自思,无非是“见多识广”四个字吧!见得多了,什么书有哪些版本大体能记得住,一部书随便打开来也可以说出是什么本子。识广,也就是知识面要广,这样才会喜获好书而不致交臂失之。

今天,先讲点凭知识获得好书的事情,这比较有趣味。不过也只能就记得起的往事中随便挑出一些来,没有什么条理,于是用了个“杂谈”作为题目。

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家住常州,其时有家还算像样的古旧书店叫传古斋,先开在南大街,后移至双桂坊,是我常去看书买书的地方。大概是我上郊区苏州中学常州分校时名私立青云中学高中部的时候,一次回城,在这店里发现四册黄旧的书,书根上用宋体字写着“仪礼校定本”,心想总有点花样,取下来一看原来是张尔岐《仪礼郑注句读》的坊刻本,刻得虽粗率,却从头到尾用朱笔小楷校过,有跋语题“乾隆甲寅孟陬辅之老人校宋本毕因记于后”,又有“嘉庆辛酉二月二十七日兆洛录并依所点句读”,还加盖“李兆洛印”白文小印。这李兆洛我早知道是阳湖派古文作家,辅之则是经学家金榜的字,看过《经学历史》和《书目答问》也知道。好在店里不识货,只用低廉的价钱买下来,仿佛是当时的伪中储券七元。同时还买了部合河康氏道光原刻初印的张惠言《七十家赋抄》,价钱一样。现在光这《赋抄》的标价怕也得以千元计吧!

其实《十三经》中我最少兴趣的是《仪礼》,迄今不曾通读过,可不知怎么会和它再度结缘。其事已在刚解放我从复旦大学毕业之前,从常去的修文堂书架下面发现一部《仪礼注疏》,是顾广圻据黄丕烈所藏宋严州本经注和宋单疏本合编、嘉庆时由张敦仁用方体字精刻的本子,张敦仁还刻了一部仿宋的《礼记郑注》,也很有名,价颇贵还不难得,独这《仪礼注疏》极为罕见。抗战胜利初我曾在吕贞白师寓所见过一部黄纸毛装本,莫棠旧藏还写有长跋,现在这部则是白纸印本八大册,整洁如新。修文堂其时设在原霞飞路后改淮海路的某弄一号,老板孙实君是沪上旧书业的魁首,可对此书偏未注意,只以旧人民币二万即后来的二元卖给了我,行话所谓“卖漏了”。

我对清代的掌故倒是有兴趣的,乱七八糟的杂书看了不少,知道雍正帝为曾静一案编刻《大义觉迷录》颁行全国,到乾隆时又成为禁书的事情,也知道因为被禁留在世上极少,只到清末为了宣传反满似用铅印印过一次,仍不多见。可有一次,大概是1954年前后我任教上海交通大学之时,在汉口路苏州人开的来青阁遇到一个衣着破烂的人来卖书,打开报纸一看竟是当初殿版原刻印的《大义觉迷录》,衬装四册加函套上贴小纸写书名,一看便知是陶兰泉的藏书,于是我以二元买了下来。来青阁的店员告诉我,此卖书者当年曾为陶家修书装书,现在潦倒了,这书当是从前偷着留下来的,店里怕他以后来纠缠不敢要。稍后张菊生(元济)老先生想看此书,向顾起潜(廷龙)先生主持的合众图书馆借,可馆里也没有,起潜先生就向我借了转给菊老看,所以如今书里还夹有起潜先生写给菊老的便条,可惜我不曾趁此请菊老写几行题跋。其时菊老虽已半瘫痪,还能坐在床上与来客谈话并用毛笔写字。1956年我为征集交通大学校史资料曾拜见过他。

P1-4

序言

《西京书话》出版弁言

书话,顾名思义就是由书引起的话语,书是要反应的客观对象,话是由这个客观对象引起的知识、感想和评论。“书话”的名称大概是从“诗话”“词话”“曲话”演变而来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批评文体,自宋人欧阳修《六一诗话》始,话体批评由诗而词而曲而小说。这种审美的、感性的、直观的批评方式数百年来依然为作家、学者喜爱,在读书札记、题跋、小品文中生存了下来,继而孕育出一种别致的散文随笔体例——现代意义上的书话。

“书话”似是阿英最早采用的,即其出版于1936年的《<红楼梦>书话》。黄裳曾称阿英为新书话的“最早的先行者”。现代书话源于传统的读书杂记、藏书题跋、笔记札记,作家、学者在文献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倾诉和安置之所,也通过研读文献来关注社会和现实。因书话作者关注的话题不同,而形成了两种内容:一是以旧书为话题,谈书的买卖以及刻书、校勘、版本、藏书等书林掌故;另一种以新书为话题,谈中外文坛的书人书事。

“书话”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书话是那些写与书有关的作品;狭义的书话,则大致是写书人书事,关注书的掌故、事略。书话的对象,举凡古今中外的艺文杂著,无所不包;书话的内容,多样广泛,随意漫谈,既有评论,也有轻松道来而非沉重的细细话语,传递的是书的知识和人的性情。书话也不囿于所谈之书,往往因书生发出去,对社会问题人生冷暖顺带发些议论和批评,语言简洁,点到为止,但能给人新鲜的见识。书话的情感抒发,常常是蕴藉的、内敛的、含蓄的,由书而及过去读书时的情景,不管是寂寞惆怅或心满意足皆溢于言表,都是性情所致,字字感人、句句有情。

纵观现代书话,可以看出,书话也分为文学书话和学术书话。文学书话有着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记叙、抒情、审美等特征,语言上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近于散文随笔,鲁迅、唐瞍、黄裳等的作品大体属于这一类,或犀利尖锐,或从容深刻,或讲求辞藻,或关注议论,尽管因修养才情不同而风格各异,但都雅致耐读,属于文人写作;学术书话则将书作为研究对象,用于考证版本、探究文坛轶事、切磋书籍装帧,近于文献学的研究,郑振铎、黄永年、辛德勇等的作品即属于此类,或平实质朴,或细密考证,或讲求学术规范,或因书生情,亦因学术背景兴趣有别而风格不同,但也饶有趣味,属于学人著述。当然,实际上二者并不能截然分开,即使同一篇文章也无法区别哪些是文学的,哪些是学术的,其实书话本质上就是文和学的有机结合。非文非学其实就意味着亦文亦学,书话在学术与创作之间腾挪转换,摇曳生姿。

书话的内容因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既是“话”书、谈书,其中自然包含着对“书”的品评谈论,既包含一点考证和研究,又不单纯堆砌资料或作烦琐的校勘考证。围绕着书事,由小及大,无所不谈,包括对与书相关的人、事的议论与感悟,行文自如,情趣盎然,可以引发读者爱书藏书的兴致,得到丰富有趣的文史和版本知识。书话的“话”亦多印象式的点评,即兴式的发挥,少有长篇大论,也鲜见严密的逻辑推演和旁征博引。

书话的风格以亲切柔和、宁静温婉为正宗,是散淡的、朴实的。然而,散淡、朴实丝毫不减它的文学性和学术价值,只是增添了它的可读性。好的书话作品是在有趣、深沉的书味中流泻出作者的真性情,以其文化内涵和沧桑感打动读者。同时又让情和趣自然融合,浑然天成。

现代书话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始,迄今已八十余年了。书话的作者大都是文坛中人,或作家或学者,书话中常叙述人情故实、文坛掌故,反映出的是历史的氛围和文化的气息。书话在记录作者读书、校书、购书、藏书的经历时,往往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得书的狂喜、失书的剧痛,反映了读书人、爱书人的癖性。书是读书人生命的一部分,是读书人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缘。书话中的抒情是内敛的、蕴藉的,它是通过“书”本身的文化力量,或通过作者得书、失书的欢欣与苦痛的自然流露来表达,从而实现书与情的交融。书话的开本一般较小,装帧简洁朴素,力求做成书品清秀,内容高雅,爱书人、藏书人见了则会爱不释手。这也是我们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今天,随着全民阅读兴趣的提升,书话写作日盛一日,书话作品林林总总、成绩斐然。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倡导全民阅读,内容不断充实,方式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藏书是阅读的基础,书话是阅读的总结和宣传。书话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行世以来,为提高民众的阅读和收藏立下了汗马功劳。翻开《读书》《书屋》《文汇读书周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书话文章随处可见,也不乏精品佳作。长安自古文人荟萃,读书爱书之人众多,且不少人如黄永年、辛德勇、孙卫卫、理洵、崔文川等人活跃于全国读书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并在书话创作实践中形成老中青三代写作梯队,成为“文学陕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策划了《西京书话》丛书,每册文字不多,配以书影,汇集了陕西籍或曾长期生活工作在陕西的作家、学者的作品,以自己读书、买书、藏书的经历为主,兼记相关书事、书人等故实,真情叙述阅读、藏书的美好以及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幸福,积极推动全民阅读。

《西京书话》丛书是陕西书话创作和出版的整体出发,是陕西书话出版的第一次,虽然还不能代表陕西书话创作的全部,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感谢惠赐书稿的学者和作家!感谢陕西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个良好的开端,相信陕西的书话创作和出版会越来越好!

后记

黄永年先生是当代享有盛名的学者,也是版本目录学家和藏书家,藏书界盛传:线装书在书店的架子上不用取下来、更不用打开,先生就能知道是什么刻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期上海旧书业界公认的“三个真买书者”,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当时较为年轻,因此,谦虚地自言:只是“叨陪末座”而已。

当年在先生身边读书时,常听先生说,懂版本能鉴别的人有三种:一种是真买书的人,一种是卖书的人,再有一种是图书馆的人。买书的人,主要是真正爱书而又没多少钱的文人,想花极少的钱买到既好又有价值的刻本,挑来拣去,鉴别版本的功夫就越练越高,买起书来好像和书商斗法。有钱人就不行了,一是钱多买贵了无所谓,二是可以请行家为他掌眼,鉴别能力自然无法提高了。如嘉业堂主人,被一帮文人哄骗,藏书中有许多冒充宋版的东西。卖书的从小到书铺当学徒,老板教他们背《书目答问》,再慢慢训练他们收书、卖书,鉴别版本的本领是他们的饭碗,不然把明版书当宋版书收进来,宋版书当明版书卖出去,不到一年半载就得关门,学徒的就得卷铺盖走人。在图书馆工作的人,长期收集整理古籍,经眼的多,再注意总结也就能鉴别了,像当年的赵万里、顾廷龙、冀淑英等3自己不藏书而成了版本专家。

先生以一个学者,买旧书历时半个多世纪,精挑细选,直到去世前几个月还托京中友人代买旧书。六十多年来历经劫难,藏书量并不巨大,却以精而著称。本本有来历,册册有故事。

先生上初中时,在南京保文堂买过一部刘喜海的《金石苑》原刻本。此书的道光刻本很少,向受喜爱碑刻者珍视,因此民国时陶湘曾借徐钧藏本按原大影印,但未作双色套印。保文堂架上放了两部《金石苑》,其中一部的徐藏图记竟是红色。徐钧是南京人,有朱红图记的应是他收藏的原本,可不知怎么竟和影印本混在一起流人了保文堂,被误认为影印本而随便放在架上出售,标价和影印本一样。先生于是将错就错用影印本的价买了徐藏本。

先生因在缪荃孙《艺风堂文漫存·癸甲集》和叶德辉《郎园读书志》里看到过道光、咸丰间连筠移原刻《说文义证》的题跋,知道非常珍贵难得,光绪时琉璃厂翰文斋曾有一部索价要二百两银子,民国后落价也要二百大洋。“文革”结束后,著名学者于省吾先生将所藏此本售于上海古籍书店。先生知道后赶忙出让了得于上海传薪书店的嘉靖钱应龙本、黄绵纸金镶玉装的《白氏长庆集》,把它换了回来。

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影印周桢、王图炜合注的清初写刻本《西岜酬唱集》,先生送了我一部。原来底本是用先生所藏。“文革”后期,先生在西安古旧书店看到刚收来一批线装旧书,这清初写刻的《西岜酬唱集》上下两册让先生爱不释手。此本未见公私书目著录,只有王欣夫辑刻顾广圻《思适斋书跋》中提到过周、王合注的抄本。先生自然想买,但店里还没定价。如不留下来吧,恐被人买走,岂不可惜!那时较好的刻本也就一元左右一册,结果因先生预留被定为了五元。后来我去书店,当年卖书的王仲贤师傅还直感叹:好书都让你们先生买走了!近来听北京的藏书朋友说,旧书店里凡是被黄先生看中的书,售价都比原标价翻一番。

先生与当代学界名人、版本目录学家交往甚广,除吕思勉!顾颉刚、童书业等老师外,还与吕贞白、龙榆生、谢国桢、启功、潘景郑、周绍良、顾廷龙、徐无闻等多有交往,其藏书也多与这些名人有关。或由师友题跋、题字、题签,或相互交换藏书、以书会友。在南京读书时曾陪吕贞白先生逛书店,购得陶湘影印宋本《孟东野集》,回去后请吕先生在书上题了字;在南京买到了称心如意的《两汉金石记》和《金石苑》,请龙榆生先生写了题跋,龙先生还欣然为《两汉金石记》题了两首诗。先生藏书中有一部明覆宋《韦苏州集》,细白棉纸两册,每卷钤有“天籁阁”“项子京家珍藏”“墨林山人”“陆岳之印”“南式”“杏庄”以及“旧山楼秘箧”“赵中建印”“虞山沈氏希任斋劫余”等印。项氏诸印是归陆氏之前伪加以充宋本的,《嘉业堂善本书影》就将它收入作为宋本。当年只用七元钱得于上海忠厚书庄,惜其每册首页均缺失,破损处间有损字,于是就借著名学者、书法家徐无闻先生来西安时,请他抄补配齐。由启功先生题签、题跋的更多。名刻本加上名家书法,更为藏书增添佳话。

先生藏书讲究书的品相,可以说到了极致。钤盖印章少而精,轻易不在原书页上写题跋,常用另纸写了夹在书中或装在书的前后。线装书如有破损、断线等,买回来一定要亲自动手,重新装池。买新式的平、精装图书也一定要挑印装规矩、端正、平整的,决不能在书上加盖销售图章,声称:像生猪屁股上盖的检验章,十分不雅。当年为先生买书,常为挑一本满意的而把店里的这种书挑个遍,好在书店的同志和我熟,也知道先生的嗜好,任由挑选。

先生买旧书心态平和,主要是教学、研究之外的赏玩,从不和人争抢,也不花大价钱来购藏。最初是先着眼于内容,兼注重版本;进而讲究版本,但也要看内容好不好,用先生的话说:要好玩。买书的经历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而精湛的目录学和版本学造诣,又使他能在常人不留意处用低价买到好的刻本。他的藏书虽然门类很宽,经史子集,包括大藏经、小说等都收,但侧重于基本典籍,属于传统藏书家一路。

《树新义室书话》汇集了先生关于买书、藏书经历的文章和为自己及学生收藏书籍所写的题跋,买书藏书经历的文章选取有趣好玩的,题跋则仅就编者所能见到者,选取标准不一定合理,也并非此类文章的全部,但篇篇见出先生的才学、性情,读来兴趣盎然。  编选过程中得到先生子嗣寿成师兄和友人辛德勇、宋平生、韦力等先生的大力支持,在此敬致谢忱!

陆三强

丙申谷雨后三日记于卯巳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树新义室书话(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永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762413
开本 32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6208263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190
13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