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评传
内容
编辑推荐

陈俐所著的《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评传》名为“评传”,实际上是“传”既不详实,“评”也难深入,虽然汗颜,仍鼓起勇气将其出版。一则是借此引起更多的朋友和研究者关注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表达一位乡梓后辈对文化前驱的敬仰之情。

《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评传》尤其注重以”诗史互证“的方法,展示曹葆华创作和译介的多种场域和人际关系;同时,着重揭示曹葆华由诗人到马列著作翻译家的两重身份转变之间的内在原因及相互的关联。

内容推荐

陈俐所著的《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评传》以评传的方式,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和采访知情人口述回忆的原始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地发掘和勾勒了生平事迹,对曹葆华在诗歌和翻译方面的重要贡献进行详细的评述,以突显曹葆华在中国现代诗歌史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目录

发掘一个完整的曹葆华(自序)

第一章 父与子的奋斗

 一 曹家药行“天生元”

 二 鲤鱼跳过龙门

第二章 “清华文学之光”

 一 燃烧的诗歌灵焰:《寄诗魂》

 二 爱情的突围和呐喊:《落日颂》

 三 十四行诗的探路人

 四 又一次学校处分

 五 “呵,你又来了”

第三章 现代诗论的译介先锋

 一 瑞恰兹与清华课堂

 二 《北平晨报·诗与批评》与现代诗论译介

 三 象征诗学的洋为中用

 四 “非个性化”与走向大众

第四章 荒城中的挣扎和寻觅

 一 “日子沉得像一道石碑”

 二 绝望中的希望:《无题草》

 三 “谁摇醒这荒城”

 四 “四月”的决绝之痛

 五 一颗红心走西北

第五章 延安窑洞中的红色翻译家

 一 劳动与歌声的交响乐:《生产之歌》

 二 灵魂深处的革命

 三 延安出版的马列文论初译本

 四 俄文练笔:左琴科和萨尔蒂可夫的译作

 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论的奠基译作

 六 行军途中诞生的马列译著

 七 西柏坡时期的“遵命”翻译

第六章 与时俱进译马列

 一 编译马克思主义基础教材

 二 珠联璧合的翻译模式

 三 有血有肉的斯大林形象

 四 政治动荡中的人生转折

 五 重归文论翻译界

 六 紧抱赤心向人间

附录

 曹葆华诗歌创作年表(修订)

 曹葆华著译目录(修订)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现代诗人、翻译家曹葆华(1906-1978)出生在山水灵秀的四川乐山县城。住家与著名的乐山大佛隔江相对。曹家祖辈并无显赫的历史,及至曹葆华祖父辈,还是一介贫民。父亲曹俊耀靠着自己的打拼,由普通的药行学徒成为乐山商界大佬,曹家的命运开始改变。曹俊耀重视教育,乐善好施。很有读书天赋的长子曹葆华由嘉定联合县立中学校(前身为嘉定府官立中学堂)到成都省立一中,而后清华中榜,脱颖而出。在曹葆华的带动下,他的六个弟妹也分别成才。后来大都走向革命。曹氏家族由此成为乐山望族。

1978年9月20日,诗人、翻译家曹葆华先生倒在办公的藤椅上,结束了他追求真理、追求信仰、勤奋工作的一生。

1978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条消息: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曹葆华同志病逝

新华社北京十月十日电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曹葆华同志,因病于一九七八年九月二十日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曹葆华同志追悼会十月四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礼堂举行。有关单位负责人及曹葆华同志生前友好胡乔木、周扬、蒋南翔、胡克实、沙汀、王子野、冯至等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宋一平主持,党组成员刘导生致悼词。

曹葆华同志是四川乐山人,一九四。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致力于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工作。为在我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在党的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曹葆华同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粉碎“四人帮”后,曹葆华同志心情舒畅,精神振奋,顽强地带病坚持工作,努力以自己的翻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那些日子,报纸上类似的消息很多,许多老前辈熬过了政治上的寒冬,他们多么希望开始生命的春天,然而却在百花开放前凋谢,曹葆华就是其中一个。他一直从事的马列经典著作翻译事业中断于“文化大革命”后,终于等到了1978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将他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列入了出版计划。这是一个解冻的信号,曹葆华听到后,兴奋异常,摩拳擦掌,准备再攀马列文论翻译的新高峰。谁知壮志未酬,他倒在了堆满了书稿的书桌边,再也没有醒来。

新华社就曹葆华逝世刊发通稿消息,说明曹葆华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其历史地位得到中共中央的正式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曹葆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直到21世纪来临,人们再提及他时,不是在翻译界,而是在现代文学界。

不管是诗人曹葆华,还是翻译家曹葆华,一个人的命运遭际、身份角色的变化,总是与其生在其中的家庭不可分离,总是与滋养他的故乡息息相关,总是与那个时代的风云紧密相连。于是曹家父子的奋斗经历,自然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P1-3

序言

自序:发掘一个完整的曹葆华

在现代文学史中,曹葆华的名字一般都是混在“京派作家群”中一晃而过。这竟让我这个与之同乡的后学一直没有注意到他。前几年,因为编辑“九叶”诗人陈敬容的诗文集,我才发现曹葆华可算作这位女诗人在诗歌方面的启蒙老师;后来读到孙玉石先生的《(北平晨报·学园)附刊<诗与批评)读札》,进而发现曹葆华其人与中国现代诗歌及诗论有着紧密联系,于是萌发了收集曹葆华先生的诗歌作品和关于他的各种史料的念头。收集过程中,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当今不太为人提起的诗人、翻译家竟然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实绩。20世纪30年代,曹葆华在北平出版了《寄诗魂》《灵焰》《落日颂》《无题草》等诗集,主编了国内以现代诗歌和西方现代诗论翻译为鲜明特色的报纸专栏《北平晨报·诗与批评》,出版了两部重要的西方现代诗论译作《科学与诗》《现代诗论》。其创作和翻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格律化的探索和发展。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曹葆华奔赴延安后,又大量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党和新中国意识形态的构建,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形成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一直以来,曹葆华却淡出人们的视野,很少被人关注。

历史长河,时缓时急,潮涨潮退,有的人和事件被历史波涛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历史关注和书写的中心;有些则被潮水淹没,被冲刷成无声的沙粒,停留在历史深处,曹葆华就是这样一个被历史有意或无意边缘化了的文化人。说是“有意”,来自他自身的沉默,与许多很喜欢诉说自我的文化人不同,曹葆华这一生除写诗和翻译外,几乎不写散文之类的作品,更没有留下回忆录之类的只言片语,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他有直接记录其身世经历的文字资料。因此,他的身影除了在众多当事人的回忆中若隐若现之外,我们几乎无法整体勾勒出他的生平事迹。其原因或许是年轻的曹葆华忙于创作,甘心当纯粹的诗人,立志以诗扬名,对诗的语言的崇拜,让他放弃了以散文形式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和人生经历;而中晚年时期的曹葆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洗礼,已经找不到表达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只有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生存方式。等到改革开放,大量文化人可以毫无顾忌(相对而言)地回忆历史和人生时,曹葆华已离开人世,将他自己的生平之谜、创作之谜留给了后人。

说是“无意”,则来自现代文坛的集体沉默。吊诡的是,曹葆华并不内向,年轻时也喜欢社交,一生所结识的各阶层、各党派、各种群体的朋友何其多也。但翻拣文学史及回忆录,除了巴金、方敬、蹇先艾等人的寥寥几篇回忆录外,我们居然找不到更多的当事人对他的生平叙述和评价。诗坛和翻译界似乎同时忘记了他。

对曹葆华的忽略,还来自他双重身份的相互否定与抵消。曹葆华的生平和身份说来并不复杂,1940年,是曹葆华人生的分界线,前期他是清华大学浪漫才子,先锋诗人.现代诗学的译介者,抗战爆发后,他从北平一路南下,1937年回到他曾经生活过的成都,1939年下半年北上延安,随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纯粹的红色翻译家。现代主义诗人和马列主义著作翻译家,前后两种身份截然划分,隐身在文本后的翻译家消解了自我张扬的诗人,革命的马列文论否定了小资的西方诗论,后半生否定了前半生。两种身份互相否定、相互抵消的结果,使他留下的文化痕迹也被抹擦掉了。

……

当然,曹葆华的性格中也有些致命的弱点,影响了他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比如他的吝啬,在亲友的访谈和回忆间被时时提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的老朋友罗念生毫不留情的嘲讽:

我认识一位青年诗人,——他善于写无题诗,因此又叫“无题诗人”,——他在北方流浪时,常常来找我这个同病相怜的朋友,我只好封着自己的口,尽量帮忙他。他一会儿说要东渡去求灵感,一会儿要西归去接一个女相知,我告诉他浪漫事情未尝不可做,得要自己肩得起啊!那知他后来进入了那浪漫圈中,却伸出手来向我呼援,事变后听说诗人发了横财,我起初还不肯相信;后来我向他伸手时,他递给我的却是好几张上千元的借据,说他的钱就是这样花光的。

也许这正是与曹葆华相交的朋友们后来不太愿意提起他的原因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诗人和翻译家的存在价值,完美的人只存在于文化想象之中,而鲜活的个人更切近历史,更具真实性,也更具吸引力。在这片文化、热土上,作为曹葆华的同乡,我们前后曾踩过同一块土地,喝过同一条江水,走过同一条街,看过同一种风景,因而我甘愿将这一位文化先驱者作为探秘的对象,从中体验解读历史的乐趣。

本书名为“评传”,实际上是“传”既不详实,“评”也难深入,虽然汗颜,仍鼓起勇气将其出版。一则是借此引起更多的朋友和研究者关注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是表达一位乡梓后辈对文化前驱的敬仰之情。

后记

本书的写作始于2013年,而材料的搜集则早在2007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了我与陈晓春教授合编的《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诗歌卷)(史料/评论卷)。当时心气浮躁,成书匆匆,留下许多遗憾,后来有机会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下立项做进一步的研究,于是有了这本不太成熟的小书。

前后近十年的时间,用心去了解打探一个渐行渐远的文化人,时间并不算长。书稿虽然完成出版,但并不满意,也不满足。曹葆华先生大量的生平事迹在本书中还是个模糊的轮廓,他所涉历的历史事件和场景还有许多空白处和不确定之处无法填写,他的诗歌和翻译的贡献以及得失还没有得到深入准确的评说。其人生的轮廓尚且是粗线条的,更不用说细节的生动鲜活了。几年的搜寻和努力,才深知还原历史现场的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但又安慰自己,史料的获得,有时得靠机遇,希望今后还会遇上有心栽花而花盛开的运气。史识的提升,还需靠修养,期待着更多的青年朋友继续突破。此书留下的许多空白处、遗憾处,还靠后来者不断地发现和填写。

就是这样一个粗线条的、幼稚的作品,仍然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劳作,首先感谢孙玉石先生的宝贵建议与热情鼓励,使我有勇气将继续研究曹葆华的愿望变成现实。本书撰写过程中,王锦厚先生抽出宝贵的时间,逐字逐句地审阅全书,从材料提供、立意构思、篇章结构、标题字句多方面给我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其学术风范和丰富经验是我在撰写本书时所收获的一笔精神财富。雷励洪先生对于本书第二章部分内容的撰写进行了具体的指导。课题组成员陈晓春教授和我共同撰写了该书的第四章,于立得老师提供了关于俄国文学的一些背景资料,邱少明老师和我共同修订了《曹葆华著译目录》。

还要衷心感谢接受采访、热情地为我提供各类信息的老前辈及朋友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专家祈连休先生、李邦媛先生不顾高龄,不仅接受了我的采访,还亲自将采访内容整理成文提供给我。张大明先生热心为我提供了采访线索。曹葆华子女曹中德、曹忠胜、曹中慧、曹忠侃为我提供了好些珍贵的史料和线索。曹葆华在乐山的亲属曹忠棋、曹忠儒、曹忠勤、曹忠禄等先生慷慨相助本书的写作,特别是曹忠棋先生不辞繁难,多方寻觅,将搜寻保存多年的曹葆华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材料贡献与我。还有乐山的李思敏老人(已逝世)、曹垒先生提供了好些关于曹葆华在四川及乐山的家庭情况。成都一位旧书收藏者,慷慨发来自己收藏的《寄诗魂》封面图片。就在书稿杀青之时,又获得龚明德先生在资料方面的慨然相助。同事廖久明先生、何刚先生审校了全书,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的丈夫唐尚钊认真校阅了初稿,就造句用词等诸多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并帮助拍摄了书中部分图片。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国家图书馆文献提供中心、成都图书馆参考咨询部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乐山师范学院科研处、文学与新闻学院给予了许多便利和支持;四川大学出版社为该书顺利出版付出诸多辛劳。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此书附录的《曹葆华著译目录》原来曾载于《诗人翻译家曹葆华(史料/评论卷)》,后来发现还有好些错漏,此次再做修订。还有些新发现的曹葆华佚诗,此前未收入《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诗歌卷)》中附录的《曹葆华诗歌创作年表》,借着此书出版的机会,也再做补遗和修订,附录于本书之后,以弥补前书出版的遗憾。

二○一六年十月于乐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诗人翻译家曹葆华评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497937
开本 32开
页数 4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6194405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51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5: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