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雪域宣传介绍西藏,绕不开西藏宗教。尕藏加著的《西藏宗教》一书从整体上对西藏宗教状况进行梳理,从苯教开始,以藏传佛教为重点,并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行介绍,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的统一性。本书对西藏宗教概况的阐述深入浅出,在宏观视野下对藏传佛教各宗派介绍的基础上,特别对相关寺院具体情况的介绍是本书一个特色,非常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西藏宗教。
图书 | 西藏宗教 |
内容 | 编辑推荐 西藏,耸立于地球之巅、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的雪域宣传介绍西藏,绕不开西藏宗教。尕藏加著的《西藏宗教》一书从整体上对西藏宗教状况进行梳理,从苯教开始,以藏传佛教为重点,并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进行介绍,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合”的统一性。本书对西藏宗教概况的阐述深入浅出,在宏观视野下对藏传佛教各宗派介绍的基础上,特别对相关寺院具体情况的介绍是本书一个特色,非常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了解西藏宗教。 内容推荐 千百年来,生活在西藏雪域高原的先民,在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中,孕育了具有浓郁高原特色的精神世界。西藏宗教产生、衍化和流布,呈现了宗教文化品性与世俗文化特征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藏传佛教不仅具有鲜明且不同于其它佛教支派的高原特色,而且在雪域高原的其他宗教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同种宗教的景致。显著的高原地域色彩构成了西藏宗教独特的文化风貌。 尕藏加著的《西藏宗教》用简约的章节条分缕析,对西藏苯教及其分期与苯教寺院情况,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程及其宗派情况,基督教的传入发展情况,伊斯兰教的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穆斯林居民家庭的宗教生活状况等,为读者整体了解认识西藏宗教提供了颇具高原文化亮色的别样描摹和解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苯教 一 多苯时期 二 恰苯时期 三 居苯时期 四 苯教寺院 第二章 藏传佛教 一 藏传佛教的起源 二 藏传佛教的形成 (一)赤松德赞兴佛业绩 (二)赤祖德赞弘法措施 (三)朗达玛赞普灭法事件: 三 藏传佛教的发展 (一)下路复兴 (二)上路复兴 四 藏传佛教宗派 (一)宁玛派 (二)噶当派 (三)萨迦派 (四)噶举派 (五)觉囊派 (六)格鲁派 (七)息解派 (八)觉域派 (九)布鲁派 五 藏传佛教寺院 (一)格鲁派寺院 (二)宁玛派寺院 (三)噶举派寺院 (四)萨迦派寺院 (五)觉囊派寺院 第三章 基督教 一 天主教初传西藏的历史 二 巴塘基督教的兴衰历史 (一)天主教的产生及衰落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衰落 三 盐井天主教的历史与现状 (一)盐井天主教的风雨历史 (二)天主教堂及其藏族信徒 第四章 伊斯兰教 一 拉萨清真寺及穆斯林居民 (一)拉萨清真大寺的沧桑历史 (二)今日拉萨穆斯林居民的生活 二 昌都清真寺的历史与文化 (一)昌都清真寺的历史沿革及文化背景 (二)今日昌都清真寺与穆斯林居民家庭 试读章节 从严格意义上讲,苯教是一种宗教文化现象,它保持着一种古老的宗教文化形态,而且带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这是因为青藏高原及其藏民族自古以来始终没有摆脱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世俗文化一直糅合在宗教文化之中,两者没有鲜明的分界线。 根据考古发掘,藏族的先民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劳动、生息在今日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藏民族信奉着一种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古老的传统宗教,这就是后来所谓的“苯教”。苯教的产生及其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苯教与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及地理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要弄清苯教这个古老宗教的历史源头,首先应该对藏族的远古社会作一番了解。 藏族古代史书《柱间史》记载:“东、党、赛、莫,即四大宗族,是雪域藏地最早出现的人类。”这四大宗族,也可称为四大氏族,但更准确的解释应为“四大姓氏”,因为迄今藏族诸多姓氏中仍有延续下来的上述“四大姓氏”。由此可知,这四大姓氏或宗族为藏族族源。 经过漫长的岁月,藏族历史逐渐有了比较清晰的轮廓,“以后依次由玛桑九兄弟、二十五小邦、十二小邦或四十小邦统治。”从这些不断更迭的统治者以及不断分化又重新合并的社会结构,可以看出藏族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或基本特点,同时也表明当时的社会形态属于原始社会。 当藏族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阶段,藏族地区有了神灵观念,并出现众多神祗,诸如山神、水神、地神、天神等。依据有关藏文史料,藏族地区对神灵的崇拜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其具体情形已微茫难考。但藏族人的神灵观念基本上是随着藏族古代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万物有灵”观念曾令藏族先民虔诚地跪拜在具有巨大威力的各种神灵脚下,他们崇拜神,向神祈祷,献上自己力所能及的祭品,表示感谢或赎罪,并希望神能保佑自己。《柱间史》记载:“赛·苯波、玛·苯波、东·苯波、奥·苯波等十二名有识之士正在祭献神灵。”这是大约公元前4世纪藏族地区祭献神灵的情形,这12名有识之士实际上就是12位苯波。当时的苯波相当于巫师或祭司,引文中苯波之前的字均为姓氏。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出现的苯波的称谓成为后来苯教名称的最初由来。根据大量有关藏文史料,以上12名苯波既是当时总管一切精神文化的巫师,又是当时藏族12小邦之行政酋长,是集巫师与酋长于一身的特殊人物。正如许多国家在历史发展不同阶段都曾存在过集祭司与帝王于一身的人物,他们也具有半人半神、或半神半人的性质。这种巫者为王、王者行巫的现象,应当说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随着藏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约当公元前4世纪,藏族古代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王国及其赞普(国王)诞生了。他们的出现标志着藏族古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的分散的原始社会解体,新的统一的奴隶社会开始形成。然而,以前身兼酋长的巫师们随着社会形态发生质变而失去了酋长地位,这是历史的发展给他们所带来的冲击,也是神权和政权的分离。从此,这些失去酋长地位的巫师们便专司巫术活动,使巫术活动更具宗教性。藏民族的传统宗教苯教大约于此时开始萌生。尽管初期的苯教显得不够成熟,但经过巫师们那神话般的渲染和极端神秘的宗教仪式,它还是赢得了当时庶民百姓的高度信赖和虔诚信仰。 总之,生根于藏族古代社会的苯教,经历了历史上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崇拜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等自然现象的自然宗教,发展成为有比较成熟的经文和系统化教规仪礼的人为宗教。苯教的历史演变、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多苯时期、恰苯时期和居苯时期。P7-10 序言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苯教开始,因为苯教是青藏高原固有的一种古老宗教,它带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同时,苯教又是藏族古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未传入青藏高原之前,苯教文化乃是藏族地区唯我独尊的正统宗教文化。生根于远古时代的苯教,经历了藏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样,在后期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苯教,也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藏传佛教在宗教仪轨和护法神等方面从苯教中吸收了不少东西。当然,应该承认的是,藏传佛教对苯教的冲击,则更为强劲而有力,甚至是颠覆性的。但是,苯教作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文化传承,当前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着。 藏传佛教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又与印度佛教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化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藏传佛教是印度佛教直接移植到青藏高原的宗教文化“复制品”。如上所述,藏传佛教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藏族传统文化,尤其是苯教的巨大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以苯教文化的理论构架和思维方式,接受或消化来自印度的外来佛教文化。因此,藏传佛教具有显明的不同于其他佛教支派的宗风。 藏传佛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不仅对藏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对周边民族地区也产生一定影响,诸如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依然十分虔诚地信奉着藏传佛教。可以说,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藏传佛教和苯教以外,藏族地区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们不但有自己的宗教活动场所和神职人员,而且还拥有一定数量的信徒。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藏宗教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尕藏加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五洲传播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85332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5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2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2 |
CIP核字 | 2016246502 |
中图分类号 | B92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7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