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物产为什么值得一说?苏州,水里有水八仙,山上有著名的琵琶杨梅,西山东山橘子红,更有其他城市无从得见的鸡头米……可以说,苏州文化与苏州的特色物产、宜人的水土区分不开。
王稼句著的《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是一本苏州物产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苏州物产的概况。
图书 | 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
内容 | 编辑推荐 苏州物产为什么值得一说?苏州,水里有水八仙,山上有著名的琵琶杨梅,西山东山橘子红,更有其他城市无从得见的鸡头米……可以说,苏州文化与苏州的特色物产、宜人的水土区分不开。 王稼句著的《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是一本苏州物产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苏州物产的概况。 内容推荐 王稼句著的这本《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通过“水蔬部”、“畦菜部”、“花果部”、“鳞介部”、“饮馔部”五个方面,全方面地为读者介绍苏州物产: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水八仙”、“长江三鲜”、“太湖三宝”、“阳澄湖蟹”、太湖东西山盛产的枇杷杨梅和柑橘,还有“花露”、“血糯”、“三百酒”、“水月茶”等物产的考证。作者考据严谨,行文流畅,体例清晰,全书图文结合,适合大众阅读。 目录 引子 壹 水蔬部——水乡风物,清淡本色 莲藕 菱芰 芡实 荸荠 茭白 慈姑 水芹 莼菜 贰 畦菜部——土沃田腴,田家风味 白菜 菠菜 荠菜 韭菜 马兰头 金花菜 蚕豆 香蕈 叁 花果部——四时鲜果,篱落佳实 樱桃 梅子 枇杷 杨梅 柑橘 枣子 白果 板栗 肆 鳞介部——鱼腥虾蟹,江湖珍馐 黄鱼 鲥鱼 刀鱼 鲈鱼 白鱼 银鱼 河豚 白虾 蚌蛤·蚬子·螺蛳 湖蟹 伍 饮馔部——山茶村酒,闲情生涯 水月茶 虎丘茶 天池茶 剔目·片茶 碧螺春 花茶 花露 三白酒 横泾酒 血糯 后记 试读章节 莼菜,又名茆、凫葵、露葵、水葵、锦带、马蹄草等,属多年生宿根湖沼草本,苏州太湖、杭州西湖、萧山湘湖、松江三泖都以出产莼菜闻名。袁宏道在《湘湖》中对莼菜有很好的描绘:“其根如符,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莼菜有两个有名的典故,都收入《世说新语》。《识鉴》说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不由思念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鲙,于是就以此为托词,翩然而归,这就是“莼鲈之思”的由来。《言语》则记录陆机和王武子的对话,王对陆夸示羊酪,认为没有比它更好吃的了,陆回答说:“有千里莼羹,未下盐豉耳。”据《齐民要术》记载,莼羹是以鲤鱼、莼菜为主料,煮沸后加盐豉制成。千百年来,“千里莼羹”的故事,已成为维系人们乡恋的纽带。 关于太湖莼菜,金友理《太湖备考》卷六说:“《图经》云:‘莼乃菜之上味,生水中,叶似凫葵,茎如钗股,亦名丝莼,味甘滑,最宜芼羹,三月至八月皆可食。’卢熊《府志》云:‘秋冬有蜗虫著其上,不可辨,食之损人。’向出三泖,今出太湖中西山之消夏湾、东山之南湖滨,东山尤甚。初山中人未知食莼,食之自邹舜五始。《震泽编》土产不载,盖是时尚未产也。”邹舜五名斯盛,吴县洞庭东山人,尝作《太湖采莼》,小引曰:“辛酉秋泛太湖,见紫莼杂出蘋荇间,讯诸旁人不识也,衍棹求之,得数里许。太湖向无莼,采自余始,因赋诗纪之。”诗凡两首,一首曰:“风静绿生烟,烟中荡小船。香丝萦手滑,清供得秋鲜。荇叶分圆缺,鲈鱼相后先。谁云是千里,采采自今年。”可见太湖莼菜本是野生,自天启元年邹斯盛方始采食,以后才进行培植。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南巡,斯盛孙志宏(一作弘志)因献莼而得官。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记道:“太湖采莼,自明万历间邹舜五始。张君度为写《采莼图》,而陈仲醇、葛震甫诸公并有题句,一时传为韵事。康熙三十八年,车驾南巡,舜五孙志宏种莼四缸以献,而侑以《贡莼》诗二十首,并家藏《采莼图》。上命收莼送畅春苑,图卷发还,志宏着书馆效力。后以议叙,授山西岳阳县知县,时人目为‘莼官’。” 太湖莼菜固然有名,但采食已晚,两宋时则多记咏吴江莼菜,李彭老《摸鱼子》词曰:“过垂虹、四桥飞雨,沙痕初涨春水。腥波十里吴歈远,绿蔓半萦船尾。连复碎。爱滑卷青绡,香袅冰丝细。山人隽味。笑杜老无情,香羹碧涧,空只赋芹美。归期早,谁似季鹰高致。鲈鱼相伴菰米。红尘如海丘园梦,一叶又秋风起。湘湖外,看采撷、芳条际晓随鱼市。旧游漫记。但望极江南,秦鬟贺镜,渺渺隔烟翠。”此词上片赋吴江春莼,下片赋湘湖秋莼,可见当时吴江之莼已与湘湖齐名。直至晚近,有人仍认为吴江庞山湖的莼菜最佳,范烟桥《茶烟歇·莼》说:“江浙间湖泽多产莼,惟吴江城东庞山湖所产紫背丝细瘦,与他处白背丝粗肥者风味有别。余友许盥孚《话雨篷丛缀》云,宋杨万里有《咏莼》七律一首,明李长蘅曾取入画图,作长歌纪事。钱塘梁舟山、嘉禾曹仲梅题诗称赏。后武林余秋实为吴郡正谊山长时嗜莼,向庞山湖徐振之索之,至夏初莼已不生,秋实仍索不已,振之乃请夏茝谷绘莼成图册以报,秋实题‘秋风乡味’四字,又系以诗云:‘两桨凌晨逐浪开,筠篮轻载绿云来。柔丝温带龙涎滑,香叶青分翠荇胎。雅尚欲书高士传,清标羞伴美人杯。阿谁未醒尘劳梦,甚欲凭君一唤回。’一时属而和者数十家。振之复搜罗前人名作,汇成一帙为‘鲈乡物产’,艺林传为佳话。春日买棹看江村春台戏,以莼羹佐饭,可以急下数盂。故吾乡郑瘦山有‘一箸莼香拥楫吟’之句,颇能状其妙趣。二月莼初生,三月多嫩蕊,秋日虽亦有之,顾不及春莼之鲜美,故因秋风而动念,不过季鹰之托词耳。莼之产地不广,故嗜者甚少,且有不识为何物者,有疑而不敢下箸者。西湖佳馔,宋四嫂醋鱼外,当推莼羹,惟黏液去之殆尽,减其柔滑,殊不及吾乡所制。江城及濒湖诸乡,每值春仲清晨,荷担呼卖莼菜者,悠扬相接。秋初则多掉舟问售,年来吴郡中亦有此声矣。” 莼菜以嫩茎和嫩叶供食用,地下茎富含淀粉,可制馅心,嫩茎及幼叶外附透明胶汁,做汤入口润滑,清凉可口,别具风味,乃夏季宴席上的佳肴。莼菜最嫩之叶,名为卷心,以鸡汤加鲜笋、火腿为羹,味甚鲜美;其次取黄花鱼,做菜花鱼汤。若不得佳汤,则淡涩不能下咽。李渔《闲情偶寄》卷五说:“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予尝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黄、鱼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之,曰:‘今而后无下箸处矣。’”叶圣陶《藕与莼菜》也说:“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采莼多在晨光晞微之时,春寒料峭,揎臂赤足,劳作最是辛苦。吴时德有《采莼歌》咏道:“采菱采莲儿女情,年年不断横塘行。独有西山采薇者,千秋谁得同芳馨。我今采莼太湖沚,紫丝牵向清波里。任尔渔郎笑我为,野鸥亦渐成知己。归来月下放歌频,一片幽心照古人。”这是诗人遥看采莼的联想,实在不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P43-49 序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美,不仅美在她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也不仅美在她繁荣富庶的物质生活条件,更美在她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共同造就了这座得天独厚的“人间天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她的历史和文化。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吴地文化。苏州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厚性,体现在名城古镇、园林胜迹、街坊民居、小桥流水人家等特色鲜明的物化形态上,体现在昆曲、评弹、苏剧、吴门书画、诗文、丝绸、刺绣、雕刻等门类齐全的艺术形态上,还体现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围的浓重、文化精神的彰显等诸多方面。明清两代,苏州更成为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苏州,因其文化的历史悠久、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特别是她的综合实力优势而成为中华文化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成为中华文化的典范城市和渊薮之区。 文化是根,是魂,是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的凝结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未来。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情操、修身益智、凝聚共识、励志图强等特殊价值。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科学精神,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苏州文化蕴含着优秀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苏州文化的生命力在于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传承和开拓,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又能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推陈出新,从而使苏州文化日益根深叶茂、绚丽多彩,使苏州大地始终生机盎然、繁荣昌盛。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从而增强道路自信;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有利于激发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作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为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苏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和古吴轩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这套《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运用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的手法宣传普及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可谓适逢其时,很有意义,值得祝贺。 是为序。 后记 苏州人讲究吃,首先是要有得吃,否则巧妇难以调鼎,老饕亦无可下箸。有得吃,就是有丰富的食材。各地食材不同,取舍更有不同,饮食风尚也就不同了。张华《博物志》卷一就说:“东南之人食水产,西北之人食陆畜。食水产者,龟蚌螺蛤以为珍味,不觉其腥也;食陆畜者,狸兔鼠雀以为珍味,不觉其膻也。”钱泳《履园丛话》卷十二也认为“饮食一道如方言,各处不同”,“如北方人嗜浓厚,南方人嗜清淡;北方人以肴馔丰、点食多为美,南方人以肴馔洁、果品鲜为美。虽清奇浓淡,各有妙处,然浓厚者未免有伤肠胃,清淡者颇能得其精华”。钱梅溪是金匮人,又长期生活在苏州一带,难免有偏颇之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是各有情形的。 关于食材,实在是个不小的话题。它由地域形胜、四时气候、物种播迁、培植和养殖传统等因素综合而自然形成,影响了一地饮食的口味、嗜好、习惯。这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与一地的经济情状亦大有关系,以至成为风俗传统。刘知畿《史通·杂述》就说:“九州土宇,万国山川,物产殊宜,风化异俗。”苏州的风俗人情,就与饮食生活有很大关系,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上说:“故吴人多儒学,喜信施,盖有所由来也。然夸豪好侈,自昔有之。《吴都赋》云:‘竞其区宇,则并疆兼巷;矜其宴居,则珠服玉馔。’亦非虚语也。自本朝承平,民被德泽,垂髫之儿皆知翰墨,戴白之老不识戈矛。所利必兴,所害必去。原田腴沃,常获丰穰;泽地沮洳,寝以耕稼。境无剧盗,里无奸凶,可谓天下之乐土也。顾其民,崇栋宇,丰庖厨,嫁娶丧葬,奢厚逾度,捐财无益之地,蹶产不急之务者为多。”如果追究起来,还是因为苏州地方富庶、物产丰饶的缘故。 即以所谓菜系来说,、各地有各地的菜肴特色和烹饪技艺,形成不同的系统。至明清时期,主要菜系已初步形成,《清稗类钞·饮食类》说:“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近几十年来,研究菜系成为时髦,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大菜系说,八大菜系说,也有十二大菜系说等,争议很大。不管东南西北中,形成菜系的重要因素,就是食材的输供和选择。约自明代中叶起,苏州就是一个移民规模很大的城市,各地移民的饮食生活,必然带来各地风味的交流和融合。然而苏州菜系,并不由于五方杂处而失去特色,因为它是以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基础,既有悠久的饮食传统,又有奢侈风气的引导,讲求时鲜,讲求节令,讲求口味,讲求色彩和造型,还有家厨、官庖、市食、僧斋的精心烹调,故而苏州菜系得以良好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决定苏州菜系风格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得天独厚的食料。烹饪技艺可交融汇合,菜肴名目可标新立异,惟有食材的取用,几乎不变。这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苏州菜系的鲜明特色和完善系统。 苏州食材,富饶丰衍,品种繁多,如果一一道来,当是长篇大套,不是本书篇幅所能容纳。故只能选择而谈,分五部四十四题,凡所挂漏,亦在意料之中。 二○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物产录(品味口感苏州)/典范苏州社科普及精品读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王稼句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古吴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460545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3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6-05-01 |
首版时间 | 2016-05-01 |
印刷时间 | 2016-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94 |
CIP核字 | 2015229442 |
中图分类号 | TS971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15 |
宽 | 151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