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文趣味(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国文趣味(精)》作者姜建邦针对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不高、能力降低的状况,将自己在数年教育中积累的材料、感悟,整理成一本小书,以讲故事和杂谈的形式, 讲述文字、文体、文章、文人、读书、作文等语文知识,以“引起学生对国文的更大兴趣,和补充国文教师一些有趣的教材”,其中谈论文字、文学时热情溢于笔端,信手拈来的典章故事则妙趣横生。本书可视作一本学术和老师学习语文知识的课外读物。

内容推荐

姜建邦编著的《国文趣味(精)》是令人三叹的一本书。将国文的趣味讲得如此耳目一新,引人入胜,竟是出自半个世纪前一位中学教师之手,一叹也。本书初版后近七十年来在大陆没有再版,寂寂无闻,二叹也。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先生,其生平事迹如流星划过夜空,了无痕迹,三叹也。

目录

壹 汉字的趣味

 你识多少字

 汉字的趣味

 联语

 字的建筑

贰 文体的趣味

 几首奇特的诗

 最爱读的传记

 关于日记

 书信的温情

 词的特点──愁

叁 文人的趣味

 文人怪癖

 短命诗人

 文人的出身

 文人兴趣的变迁

肆 文章的趣味

 三字妙句

 山水文学

 从《陈情表》说起

 文学里的月亮

 一个字的苦心

伍 读书的趣味

 书的可爱

 读书的乐趣

 有效的读书方法

 工具书的运用

 对于古书的态度

陆 作文的趣味

 作文难难在何处

 材料的搜集

 文章之心──情感

 思想的泉源

 作家的仓库──经验

 神秘的灵感

 题目的趣味

 文章的建筑图样

 最难写的第一句

 有意思写不出来

 文章的修改

 错字和别字的分析

 写作的环境

 写作的修养

试读章节

但丁、拜伦、雪莱、托尔斯泰、太戈尔、屠格涅夫等人,都是贵族的子弟。海涅、洛斯金、辛克莱、易卜生等人,都是富商子弟。雨果、缪塞等人,都是军官的儿子。此外像歌德的父亲是皇家顾问,家道颇为富有。莎士比亚的父亲也曾做过官,不过不是顶财富的人家就是了。

中国的文人,也有许多出自富豪之家。《楚辞》的作者屈原,就是与楚同姓的贵族,曹氏父子一一曹操、曹丕、曹植,自然是有钱有势,白居易、韦庄、李后主、苏东坡、辛弃疾等,都是出于帝王、贵族、官僚、大地主的家庭里,曹雪芹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江宁富翁,他自幼就生长在大观园一样的环境里。吴敬梓,世为望族,祖父的遗产有二万佘金。

这些人在富裕的环境里,因为肯勤谨地学习,所以在文学的园地里,结出硕大的果子,遗留直到如今,叫我们可以享受。

我们再考察中产阶级的文人,他们没有舒适的生活,但是也没有衣食的痛苦。这些人,如果懒惰偷安,就要落于贫苦之境,如果努力工作,他们的环境对他们还有适当的帮助。自古以来,中产阶级的人最为默默无闻,但是在文学史上也记载许多出身于中产阶级的文人。

伟大的诗人华兹华士是律师的儿子,英国诗人哥尔利治(Coleridge)是牧师的儿子,罗塞地(Rossetu)是画家与诗人的儿子,小说家沙克莱的父亲是东印度公司的职员,查理·金斯利(Chartes Kingsley)的父亲是文学家,也是牧师,罗曼·罗兰的父亲是一位律师。

在中国文学史里,不容易分别各作家的出身,尤其是中产阶级的人物,大都使人模糊,不易考究。

现在我们谈到文学史上最光荣的一页,就是许多文人是出身于贫寒之家。幼年过着极苦的生活,这种环境激起了他们的向上心,为了要透一口气,所以他们努力不息,勤谨工作,结果和富豪之子和中产阶级的人们,有同样的成就。

俄国大文豪陀思退夫斯基,十六岁在圣彼得堡工科学校读书,那时经济异常困难,完全过着穷学生的生活。他写信给父亲说:“我亲爱的父亲,当你的儿子向你要钱的时候,你总该想到他如果没有必要时决不会烦扰你,因为我知道你很困难,所以我平常连茶都不饮的。”他写信给他的弟弟说:“我因为饥寒交迫,在路上生了病,一天大雨落了下来,我们都在露天下立着,我身上连喝一口茶的钱都没有的。”

英国小说家迭更斯,早年生活极其穷苦,曾雇给人家贴广告纸,他的学问全是出于自修,挪威文人易卜生幼年曾做药店学徒。诗人卡莱尔是石匠与农夫之子。高尔基简直是瘪三出身。紫霍甫是农奴之子。佐拉和安特烈夫等人,都是出于极其穷苦的家庭。

中国文人中这种出身贫苦的也有许多:司马相如家贫无以为业,扬雄家产不过十金,梁启超家里穷得无书可读。

文人成功的条件,也许努力苦干,有勇敢坚定的意志,比富裕的生活更为重要。经济一固然是作家的肥料,但是肥料多了,没有适当的水分和日光,这肥料要把田禾都害死的。安得烈·卡内基说:“不要以为富家的子弟,得着了好的命运,大多数的纨绔子弟,给财富做了奴隶,不能抵抗一切的诱惑,而至于沦落。你要知道享乐惯了的孩子,决不是出身贫苦的孩子们的对手。”

P54-56

序言

本国之语言文字。

现代意义上的国文与国文教育始自何时?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当年季秋九月,绵延整一千三百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止。在之前一年,为新型教育而颁布的法令《奏定学堂章程》中,拟定“中国文学”一科,“选读古文渊鉴,及历代名臣奏议,兼作文”,现代国文教育发轫于此。

但是对于新式学堂中的学子而言,似乎学习国文是令他们厌倦的。所谓古文渊鉴,似乎就是传统经学的延续,那会令他们想起科举时代的八股文,他们会觉得那是令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算学、化学、电学、光学、声学、天学、地学,及一切格致之学”,这些“为用”的西学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国文的厌学,愈来愈严重。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上海市市立缉规中学国文教员吴倬云先生,课余和同事们谈天,时常如遗老般感慨世风不古。“近年来一般中学生地程度,无可讳言地比战前确实降低了许多,尤其国文科,几乎要差到一年甚至两年,真是‘一年不如一年,一届不如一届’。一个高中毕业生,连普通的一封信都写不通,哪得不令人嚷着教育破产呢?”

吴先生无可奈何,吴先生着急上火。

吴先生承认“国文的确艰涩乏味”,但是格致之学似乎也没有浅显多少,所以吴先生能够想到的方法,是“国文一科,必使与其他各科同样的趣味化,引起学生学习国文的兴趣”。

这何止是学好国文的二不法门,一切学问之道,没有兴趣引领,也是难见天日。就比如贾宝玉贾公子,这位老先生眼中坏学生的楷模,四书五经学得不过勉强能逃得了老爷的棒打,可是诗词曲赋却样样精通,几令洛阳纸贵。因何如此?兴趣所在处,念兹在兹,才能觉得其好,油墨的文字也能读得余香满口。

如何寻着国文的趣味?

这本《国文趣味》,便是姜建邦先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解决之道,从中还可以看到国文的趣味。

姜先生是吴先生的挚友,也是缉规中学的同事。遗憾的是,两位勤勉敬业的先生,却无处可考生平。侥幸还有这本书,还可以看到民国先生们为促进国文教育所做的努力。

《国文趣味》一书,蓝本是姜先生自编的教学补充教材,所以内容较为零散,但是在结集成册时,还是较为系统地辟为六章:

一、汉字的趣味

二、文体的趣味

三、文人的趣味

四、文章的趣味

五、读书的趣味

六、作文的趣味

在姜先生的眼中,国文是有趣味的。他归纳总结出这种趣味所在,说与他的学生们。如果学生们感觉到了先生的趣味,那么也许他们会试着自己去寻找国文的趣味,学习国文的兴趣也便因此而产生。

我相信姜先生的教授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为在姜先生的自序中,能看出他的得意,他甚至毫不自谦地记下学生们的赞美,“先生,你的比喻真多,我们听了,很有趣味!”还有两班学生为了争抢他教授本班国文而向校长陈情的“抢先生”事件。

但这不是骄傲,这是喜悦。

我能感受到姜先生的喜悦,因为这本中学生讲义即便在以为对国文极有兴趣的我看来,仍然会有意外之喜,可见姜先生的方法对于普通学生的功效。比如第一章中说起汉字的结构。一般说到汉字的结构,我们想当然的会想起“六书”,象形、会意之类。但是姜先生却提到一种“均称律”,姜先生“曾统计过一部小字典”——虽然是一名国文教师,姜先生却有精密的数理思维,书中许多论点都有精密的数据支持——“一千八百二十九个单字之中, 像‘燕、雨、朋’ 等十分均称的字有五百七十二个之多, 占全体百分之三十。中国文学中有许多美句, 字字都是均称, 像‘暮春三月’、‘里云’、‘霓裳一曲’等都是。我曾经这样梦想,若是有人能完全用均称的中国字写美文一篇,字形的美和内容的美合奏,必能成功一篇空前的佳作”。

哦,原来汉字的结构还可以这样解读?我甚至觉得我这向来浓厚的国文兴趣上,又忽然生发出新的兴趣来。

更进一步,在《字的建筑》一节中,又提及“欧美有一种文字游戏, 叫‘字的建筑’(Words building)”,并且可以模仿这种游戏,以笔画偏旁代替欧美的字母为积木,通过不同的组合,构筑出一个个不同的汉字,很是奇妙。我就想,这么有趣的游戏,为什么姜先生以后没有人来继承?原来我们丢掉了多么有趣味的汉字学习方法呀!

这样令人耳目一新的国文趣味,在以后的各章,更是不胜枚举。

国文以及国文教育,也是根据时代不同而不断演进发展的。就当时而论,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国文中的古文分量愈发式微。这是必然的趋势,并且持续至今。也许是因为姜先生毕竟还有旧式文人的自尊、自豪而厚古薄今,所以相较此书刊印的年代而言,略有过于偏重传统的问题。

比如在《对于古书的态度》一节,姜先生认为中学生“应当在任何情形之下”翻阅的古书书单,是根据梁任公《国学入门书要目》书后“真正的最低限度”而开列的三十种书目,包括“四书”、《诗经》、《礼记》、《楚辞》、《左传》、《资治通鉴》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诸位名家的诗文集。不得不说,对于当时课业繁忙的中学生而言,这完全是不现实的。这样强人所难的要求,怕是与趣味之道,南辕北辙。

不过,这倒是无伤大雅,毕竟对于读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寻找学习国文的兴趣,而不是具体学习的内容。

可是转念一想,那洋洋三十本典籍,若是果然兴趣所在,又何尝不能翻阅乃至精读呢?中学时间不够,一生足

够长吧?

该书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南京正中书局出版。第二年姜先生又在正中书局出版了一本《识字心理》。内容同样关于基础教育,可见对于国文,姜先生的拳拳之心。今天,我读着这些趣味纷呈的文字,依然可以时时感觉到这位半个多世纪前的、一位老实而坦诚的读书人,与我们在促膝闲谈,他热情又急切,恨不得将他所有的知识、经验和感受都捧出来,生恐怠慢了读者。他把文字和文学当做自己的宝藏,带着几分自得,向人指点其中是怎样的琳琅满目、目不暇接。面对这样的谈话,是足以让人舒适怡然的。

这套丛书以正中书局版为底本,编辑再版《国文趣味》。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一者,当时的问题也是现在的问题,吴先生的牢骚怕也是现在语文老师的牢骚,所以是书至今仍然可资借鉴;二者,对今天的学生而言,不仅毫不落后,从中感受到国文的真趣味,还可见识60多年前国文教育的开放眼界;再者,也许可以籍由此书的出版,勾沉出一些姜先生的生平事迹,告慰不该被遗忘的先生,还有这本不该寂寂无闻的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文趣味(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姜建邦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406756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28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6070888
中图分类号 G634.303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13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