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三国谜案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辣笔小球选取三国时期颇有争议的悬案、谜案进行挖掘,在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也保证了故事的神秘性及吸引人的特点。作者运用过硬的史料、清晰的逻辑、无限的想象、严密的推理,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品读三国的视角。《三国谜案》在同类或类似的著述中独树一帜,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三国”是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受关注度最高的一段历史。在一次又一次被“提及”之后,三国历史成了传奇,三国故事为人津津乐道,三国人物人人耳熟能详。但究竟什么是三国,又应该如何定义三国?这个问题也让诸多三国迷陷入深深思索。于是,探寻真实的三国历史,为每个人心中的三国“谜案”尽可能给出一个答案,成了《三国谜案》作者辣笔小球的向往与追求。

思索之余,辣笔小球在梳理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加上一点点儿脑洞,把自己这些年痴迷于三国世界的种种疑问,运用推理的思维层层揭开,再一点点诉诸于文字。总之,过硬的史料、清晰的逻辑、无限的想象、严密的推理,共同创建了一个新的品读三国的视角,徜徉其间,你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目录

刻玺北方:袁绍的帝心与灵帝的怨灵

许昌谍影:“血衣带诏”背后的连环暗杀

赤壁余烬:大都督周瑜的诡异病卒

洛神密码:魏讽之乱与曹彰夺嗣

“君可自取”:刘备的恐怖遗言

巴州新区:李严悬案与降吴“莫须有”

景初倭使:暗战朝鲜半岛与孙权海洋战略的破产

重启北伐:费祎血案与蜀汉鹰鸽攻防

建业血咒:班“们”弄父与钱塘全家的隐秘钩沉

广陵止息:嵇康隐秘的刺客之心

寒门悲士:邓艾冤案昭雪难题

水火不容:司马师断嗣迷踪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刻玺北方:袁绍的帝心与灵帝的怨灵

这一段人事变动的信息量非常大。第一,汉灵帝是丙辰死的,刘辩于戊午就登基了,前后没有几天,说明继位情况很紧急,容不得大臣们商量:第二,何家的外戚势力抵达了权力的顶峰,何皇后成了皇太后,而且“临朝”,大将军何进也参录尚书事,同时还拉拢了四世三公的袁隗,何家的这一招很重要,很快我们还会再说到。

与此同时,汉灵帝的董家外戚势力则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第一,西园八校尉之首的蹇硕“下狱死”。唐朝的李贤在注《后汉书》时补充了蹇硕的死因——“时蹇硕谋欲立渤海王协,发觉”。同时,汉灵帝生母孝仁皇后董氏和董氏兄长的儿子骠骑将军董重也相继死去,而且时间间隔很短。

蹇硕是因为谋立刘协而死。我们推论,或和蹇硕一样,董重也计划立刘协,并坚定地站在了蹇硕的一边。或许,在背后支持他们的还有董太后,这也是董太后后来紧接着就“崩”的真实原因。

这里有必要点明一下董太后和刘协的关系。汉灵帝死了,留下两个儿子,一是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另一个是刘协,刘协的生母是王美人。据《后汉书·皇后纪》,王美人是赵国人,其父是五官中郎将王苞。王美人入宫是根据良家子应法相选入宫的,“美人丰姿色,聪敏有才明,能书会计”。但当时宋皇后死后,汉灵帝没有新立皇后时,为汉灵帝产下刘辩的何氏依然是宫中最有权势的女人,史书称其“性疆忌,后宫莫不震慑”。凭着刘辩,何皇后被立为皇后。次年,王美人怀孕了,因为害怕何皇后,本打算服药打胎。但刘协还是有天子之命的,王美人服药了,都依然没有流产,最终刘协出世了。

果然不出王美人所料,刘协的出世,自然是刘辩潜在的竞争对手,王美人更是何皇后后位的直接竞争对手,何皇后用毒酒害死了王美人。此举激怒了汉灵帝,一度打算废掉何皇后,在宦官们的求情下,方才作罢。于是,董太后亲自隔代抚养刘协,号日“董侯”。

值得一提的是,汉灵帝并不是只有刘辩、刘协两个儿子,据《献帝春秋》记载:“灵帝数失子,不敢正名。”即使是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也是如此,刘辩被养在道术之人史子眇的家里,号日“史侯”。

尽管史侯相较于董侯,是汉灵帝存活时的长子,但对于董太后而言,从情感上更倾向于立谁呢?毋庸置疑,自然是自己一手带大的“董侯”。

董太后钦点的董侯,自然也被其兄子董重力挺,由此,蹇硕、董重、董太后的立刘协的三人同盟就形成了。我们不妨称之为“董侯党”。这和以何皇后、何进为首的“史侯党”自然是必须要鱼死网破的。“史侯党”是这起宫廷斗争的胜出者,斗争的结局是,蹇硕、董重下狱死,董太后崩。

汉灵帝迟迟没有立太子。这不奇怪,因为汉灵帝太年轻,死时也不过三十四岁,自己皇帝还没当够了,更没到非立太子不可的年纪。但历史的重要线索隐藏在《后汉书·皇后纪》中,董太后自从亲自收养了皇子刘协后,就“数劝帝立为太子,而何皇后恨之,议未及定而帝崩”。

这句话非常关键在于一个“数”字。董太后是汉灵帝的生母,何皇后只是一个屠夫的女儿,在毒杀王美人后,还曾一度差点被汉灵帝废掉。如果董太后坚持,汉灵帝会立谁呢?自然是生母隔代抚养的董侯。“数劝”的“数”说明,董太后劝了汉灵帝不止一次,说得多了,汉灵帝也自然会考虑。这样一来,外戚势力就姓董不姓何了,何皇后当然不愿意,当然要从中作梗。何皇后的坚持也并非没有合法性,毕竟,史侯年长于董侯,废长立幼,本来就不是正道。

另据《后汉书·何进传》:“群臣请立太子,帝以辩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这是官史中惟一一次对汉灵帝立嗣态度的记载。这说明,选长子、何皇后所生的“史侯”刘辩,还是王美人遗腹子、由董太后一手带大的“董侯”刘协,汉灵帝已经有答案了。只不过是因为“然皇后有宠,且(何)进又居重权,故久不决”。

可怕的是“议未及定而帝崩”。董太后和何皇后各有各的道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汉灵帝死了。从汉灵帝死了的第二天,刘辩就继位来看,何家人是迫不及待,根本不给董家任何机会,以免夜长梦多。P8-9

序言

与小球兄相识有些时日了。这一次受他委托撰写序言,诚惶诚恐。

写序言无非两种角度,写书,或写作者;写序言无非两种态度,有一说一,或无限吹捧。

这里,我选择了第一种角度和第一种态度。原因很简单,只有这样才能不负作者和读者的信任。

中国人喜爱历史,其狂热可以说在世界范围内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经常会看到目不识丁的老人面对千年往事侃侃而谈。这种喜爱是骨子里的,与文化、地位、境遇无关。而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提及率最高的一段,非“三国”莫属。

为什么?首当其冲的原因自然是那本名叫《三国演义》的小说。它不是惟一有关历史的“演义”,却无疑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本。大到怎样的程度?大到了几乎把真正的三国史“赶尽杀绝”——中国人谈论的三国,百分之九十九都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或其他什么三国史料。

仔细想想,这件事挺可怕——在一个最热爱历史的国度里,最热爱历史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历史话题,竟然不是真正的历史!

虽然可怕,但并不荒唐。道理很简单,提一个问题:真正的三国什么样?答案是没人知道。历史最大的魅力恰恰在于,最真实的“第一历史”只存在于那个时刻——一秒钟之后,所有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都不是真正的历史,只是对真正历史无限趋近的还原。因此,我们谈论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这只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意味着这种谈论是没有意义的。

小球兄的这本书,就处于上述两者之间:在演义与真实间探索,在文学和学术间穿梭。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这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但不代表这部书的取材是胡编乱造。”

举个实例。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丞相星落五丈原,姜维以“麒麟子”的身份毫无悬念地继承了孔明遗志,九伐中原,虽死无憾——这样的流程在小说读者眼中是天经地义的,因为姜维的出现就是为了“接班”嘛!

可是,翻看正史,我们又会很清楚地看到,孔明之后总揽蜀汉大权的是蒋琬,蒋琬病故之后,接任者依然不是姜维,而是费祎!在小说里。罗贯中先生巧妙地避开了这一点——孔明死后,他在下一回笔锋一转,写起了曹魏的辽东之战以及司马家族的篡权;等这件事写完了转回蜀汉时,姜维已经成了总揽军政的大将军,开始了气贯长虹的北伐战争。

小说里这个处理很高明,选择性忽略掉了姜维同志在蜀汉政权里长时间被边缘化的事实。实际上,如果不是一个突发性事件,“麒麟子”的边缘化历程还将延续很多年——这个事件就是,费祎被暗杀了。

小说里选择性忽略,正史里也只是一笔带过——凶手未知,动机未知,惟一知道的就是暗杀直接导致了姜维上位。另一个事实则是,长期以来,费祎和姜维的政治蓝图是原则性对立的,前者主张休养自保,后者主张北伐出师。

这还是历史吗?简直是推理小说!

很明显,谁也不知道这里面有没有文章;同样明显的是,谁又敢说这里面一定没有文章?

文章一定很精彩,但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没有把这篇文章作出来。还好,作为历史的围观者,我们现在用不着遗憾了,因为小球的《三国谜案》把文章作了出来。

每个人都有权自行分辨,可以喜欢作者的解读,也可以对这种解读不屑一顾。但无论如何,在三国的历史中,历史和演义间的裂缝永远存在,而且不止一道。你可以说作者这个补锅匠的手艺并不能让自己满意,但谁也无法否认,裂缝就在那里,它不是作者制造出来的,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断去填补它。

能够捧起这本书的人,至少是有兴趣观赏一下这位补锅匠的手艺的。

历史和推理,在我看来是可以实现无缝拼接的。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能做的只是无限趋近真实的历史——靠什么?推理。当然,推理的前提必然是过硬的史料、清晰的逻辑和无限的想象。从这个角度讲,小球兄无疑是值得信赖的。

以上是为序。

褚盟

2016年1月13日于长沙

后记

我从小就喜欢三国。

很小的时候,我学画。我的父亲,是一位画师。虽然父亲谈不上什么著名的画师,但在我眼里,他很牛。他希望我学画,他给我买过很多连环画,成套成套地买,西游记、水浒传、杨家将、呼家将、岳飞、隋唐,等等等等,惟一不全的就是三国演义,但偏偏,这却是我最喜欢的一“套”。我喜欢三国里的每一个英雄。那时,我才四、五岁。在父亲的指引下,我自幼便与三国结缘。

识字以后,父亲又给我买了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字认不全,但有着连环画的底子,读起来也不吃力。那时候,广播里的评书很流行,我也听单田芳。这些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儿。

我本来可以继承家学,在画画这条路上,一路走下去。年少时的我,在画道上也算走在同龄人的前面。我的画作在江苏省、南京市的各类儿童级的比赛上,总是能够获奖,部分作品还在日本参过展。可是,贯穿90年代少年生活的,是CCTV5的意甲,和满大街的游戏机厅。

比起枯燥无味地学画,我更喜欢足球和电子游戏。在缺乏自制力的年纪,我的学习成绩自然无颜见爹娘。我讨厌填鸭式地教育,讨厌语文、讨厌数学、讨厌英语,我讨厌学校里的每一门课。渐渐地,父亲觉得我的文化课太烂了,也就不再栽培我学画,希望我把更多的精力都花在文化课上。

可是呢?我并没有遵从父亲的意志,他希望我好好学习,我却偏偏喜欢驰骋在绿茵场上,不在绿茵场上时,我就在游戏机厅摇杆,或者在去游戏机厅的路上。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每当学校里要缴班费,我都会谎报,比如班费要缴三十元,我会骗父亲说是四十元,多下的十元,就被我花在了游戏机厅。我还偷父亲的钱,他存在储蓄罐里的硬币,我常常会偷两个出来,一元硬币可以在游戏机厅买五个牌子。

我最爱玩的也是街机的三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是有问题的,他既然觉得我应该好好学习,就不该给我买家用游戏机。从Fc买到MD,都是父亲给我买的,我从《霸王的大陆》玩到《中原之霸者》,废寝忘食。中学时代的我,最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时,我就可以通宵打游戏。我也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会给我买游戏机,或许,他觉得,我待在家里,总比去外面鬼混,更让他放心吧。

时代在变,游戏机更级换代的速度太快,我也从《霸王的大陆》一直玩到了《三国志13》。童年的光阴,不知不觉地就从指缝里溜走了。只有三国游戏,贯穿着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客观地说,我对三国的浓厚兴趣,是因三国游戏而延续的。

应该是大二那年,我在南京的先锋书店,第一次捧回了三国的正史——陈寿的《三国志》。我才知道,《三国演义》都是骗人的。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那套中华书局的绿皮书,翻烂了,翻脱页了,就把书扔给父亲:老头子,帮我把书修复一下。五卷本的《三国志》,我翻阅了不少于二十遍,终于做到了对每个人物都了若指掌,当然,这部在我书橱里待了十多年的绿皮书,它的“韦编三绝”都是父亲修复的,我可没那手艺。

我太爱三国了。

随着拓展阅读的推进,我至今基本读完了市面上所有的关于三国的书,无论是古籍,还是学术著作,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只要是有公开出版的,就没有一本是我没有读过的。慢慢地,我学会了思考。

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三国,又应该如何定义三国。在学院派那里,是没有三国史这个专业的,那叫‘‘魏晋南北朝史”。其实,三国并不存在。如果不是因为有一部叫做《三国志》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正统的应该只有魏朝,刘备的汉、孙权的吴,只能算作是一个独立政权。只有魏,才堪称为一个朝代。《三国志》对于刘备、孙权政权的存在,予以了承认,这才有了三国。没有陈寿,三国就不存在。

严格意义上,“三国时代”的存续期很短暂,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至公兀280年,司马炎灭吴。三国时代只有短短的六十年,甚至更短。公兀263年,魏国就灭了蜀汉。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三国”六十年中的最后十七年,是晋与吴的南北朝时代,这大约占据了“三国六十年”的三分之一时间。

《三国演义》的三国则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80年三国归晋。只有这样,三英战吕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故事才能写进去。但事实上,这些故事,与三国无关,那是东汉末年的故事。

我觉得,要研究三国,就必须跳开“三国”,仅仅追溯到黄巾军起义是不够的,只写到三国归晋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不太喜欢学院派的断代。“三国”之所以迷人,在于活跃在三国时代的人物。三国归晋了。有些人还活着,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比如文钦的儿子文鸯,陆逊的儿子陆机,周鲂的儿子周处,曹植的儿子曹志,石苞的儿子石崇。这是一。

其二,三国是一个时代,却并不是只有魏蜀吴。在中国的东北角,公孙度的势力长年盘踞在幽州东部,并不完全臣服于魏国。盘踞在东北的还有高句丽等异族独立政权。在雍州、凉州,羌族、氐族的政权也不完全服从于魏国和蜀汉的号令。终究诸葛亮一生,蜀汉的南疆异族也并没有臣服。至于鲜卑,更是在三国时代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才有了后来的北魏百年史。

认为三国就是魏蜀吴,那是一种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而中国的历史,却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大历史。这是我观察三国的另一个新窗口。西晋时代的五胡乱中华,其实早在“三国”时代,就埋下了祸根。

我还要感谢我在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两位恩师张凤阳教授和孔繁斌教授。我迄今还记得,我把《三国谜案》的写作计划和完稿的第一篇《洛神密码》在孔繁斌教授面前献丑时,他准确地看破了我行文布局的方法论——“权力分析”——这是一个政治学术语。没有两位恩师的栽培,我就无法掌握这个“工具”。这部书的顺利出版,也算上的是“学有所成”,算得上是一份毕业后又增补的作业吧,两位恩师的课程作业,当年,我可是抄袭来的,还债。“球尼斯特家族,有债必还。”

不得不提的还有我的好友,新星出版社“午夜文库”的前任总编褚盟老师。在他的鼓励下,我才从一个推理文学的爱好者,变成了一位推理作家。他对这部书的出版时时挂念。虽然这并不是我的第一部书,我之前练笔的几本小说,我也视为推理悬疑类,但这部书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推理作品。此外,褚盟老师欣闻此书出版运作即将收官之际,也在长沙出差途中,于百忙之中拨冗作序,除了感谢,还有感动。

我微博上的所有粉丝,尤其是三国迷们,感谢不可能少得了他们。因为他们喜欢看辣笔小球的“三国谜案”,才让我“嘤嘤其鸣,求其友声”。他们看了部分章目后,觉得写得不错,我才有了继续执笔的动力。他们希望我可以把这十二篇历史推理的文章集结出版,于是,才有了这部书。

我也感谢预定了我的另一本新书《猫与鸦:日本推理文学史》的铁杆粉丝,由于分身乏术的原因,我不可能同时写作两本书,他们都表示,愿意等,纵容我去先把《三国谜案》写完。他们的宽容,让我欣慰,也让我感动。

当然,我最感谢的还是的我的父亲,是他把我引入了三国的宇宙。在这部书的最后校订之际,我委托父亲将文稿打印出来。父亲为我即将又出一本新书而高兴。但是,我问他:你看完了吗?父亲摇摇头,说:我的眼睛哪能吃得消看这些小字啊!瞬间,我心如刀绞。父亲把我领人三国之门时,我还在牙牙学语,而今,在这部书出版时,父亲已经白发苍苍。

没有父亲,哪有我的今天?我的书橱早已经塞满,新买的书,只能像麦谷一样堆在地上,父亲来我家“巡查”时,总是要对我老生常谈:书,买买就差不多了,再买你往哪儿放?可是,父亲忘掉的是,我保持买书的习惯至今,又是谁惯出来的呢?

这部书出版后,父亲也不会看的,就算他戴上老花镜,也会看得吃力吧。我想把这部书的每个字都念给父亲听,就像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时,只看得懂图,不认识字时,父亲念给我听一样。只是,父亲未必会对我的文字感兴趣罢了。

我爱三国,但我更爱我的父亲。

辣笔小球

2016年1月11日凌晨

于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三国谜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辣笔小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815869
开本 16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6041376
中图分类号 K236.09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5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2: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