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丹论(精)/梁宗岱译集
内容
编辑推荐

里尔克是一位诗人,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理论教育,凭着一双诗人的眼睛去“读”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去观察罗丹的创作活动。然后用诗的语言来描写他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艺术,来作结论。因此《罗丹论》这本书既非普通的传记,更不是传统的美术评论,这是一位诗人对雕刻大师罗丹及其艺术的颂歌,一首歌颂艺术美和人类伟大命运的赞美诗,同时又是一本见解独到的艺术评论。

内容推荐

里尔克初到巴黎,即为探究罗丹的雕塑艺术写一本书,这就是《罗丹论》。里尔克在罗丹身边多年,以其细腻的观察和诗人的笔触撰写了一部关于罗丹其人其艺术的论著,是艺术史上的一部杰作。里尔克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撰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译者题记一

译者题记二

罗丹论

罗丹(一篇演说词)

罗丹作品图录

罗丹作品中文(拼音)检索表

罗丹作品法文检索表

试读章节

罗丹未成名前是孤零的。荣誉来了,他也许更孤零了吧。因为荣誉不过是一个新名字四周发生的误会的总和而已。

关于罗丹的误会很多,要解释起来是极困难的事。而且,这是不必要的;它们所包围的,只是他的名字,而决不是那超出这名字范围的作品。这作品已经成为无名的了,正如一片平原是无名的,或者像大海一样在地图上、典籍里和人类心目中才有名号,而实际上只是一片汪洋、波动与深度而已。

我们将要在这里论及的作品已经生长有年,而且还一天天长大起来,像一座森林一般,片刻也不停息。我们穿插于千百件作品中,心悦诚服于那层出不穷的发现与创造,我们便自然而然地转向这双手——上述的一切都出自于这双手。我们记起人类的手是多么渺小,多么易倦,它们能移动的时间又那么短促。我们于是访问那挥使这双手的人。这人究竟是谁呀?

他是一位老人。他的生平是属于那些不容叙述——无终无极的生命之一。这生命早巳抽根,它将延长,深入一个伟大时代的深处,而且对我们仿佛已经过去了不知许多世纪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想象它必定经过某种童年,在某处,在穷苦中挣扎的童年,彷徨、无依、无闻。而这童年或许还在也说不定,因为——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说得好——它究竟躲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他的生命,或许,包含他已往一切的时光,期待与放任的时光,怀疑的时光,和悠久的痛楚的时光,是毫无所失、毫无所遗忘的,是在消逝中长成的。或许如此吧,我们无从知道。但是我们可以断言,只有这样的生命,才能够产生那么丰富和美满的行为;只有这样的生命(其中什么都是同时发展与苏醒,什么都是永无止境的)才能够长春永健,不断地向着崇高的功业上升。将来总有一天,人们会凭空架造这生命的历史,它的迷误,它的琐事和轶闻。他们会叙述一个幼童常常忘了饮食,因为他觉得拿一把顽钝的小刀来雕琢一块粗木比饮食更为重要;他们会以种种非凡的遭遇点缀他的成年,预兆他未来的光荣和伟大。诸如此类的传说,永远是那么流行和深人人心。譬如,我们尽可以选择下面几句话,相传是五百年前一个僧侣对那年幼的米赛·歌伦比(Michel Colombe)说的:“努力呀,孩子,尽情观赏这圣波尔雕花的钟儿和兄弟们美丽的作品吧。观赏,爱上帝,你就可以享受伟大事物的恩惠了。”你就可以享受伟大事物的恩惠了……在他出发的一个十字路口,一个亲切的情感(可是比那僧侣的声音低沉得多)或许对我们这青年人这样说。因为这正是他所寻求的:伟大的事物的恩惠。

巴黎的卢浮宫里,无数使人联想到南国的蓝天和滨海晴光的玲珑剔透的古物当中,兀立着许多沉重的石头,是从邃古传下来,而且要遗留至遥远的将来的。这些石头有些正酣睡着,显然在静候某种最后审判而醒来;有些生意盎然,有动作,有姿势,那么新鲜活泼,仿佛人们特意把它们保留,以待将来赐给一个偶然行经那里的童子。而这种生命,不独那些远近知名、有目共赏的杰作有之;就是那些被人忽略、无名、冷僻的小品,也一样地充满着这深切内在的生气,和那一切众生共具的、丰富的、触目惊心的、彷徨的神色。甚至静默,那有静默的地方,也是由成千成万匀整均衡的震荡的刹那组成的。那里有许多小小的雕像,特别是形形色色的兽类,走着,或团聚着。如果一只鸟儿在那里栖止呢,我们就知道那是一只鸟儿,一片蔚蓝的天从它背后透露出来围绕着它,一片大地折叠在它每根羽毛上,而且我们可以把这片大地铺开,把它展拓到无穷。

P7-9

序言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是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论》(Rodin)是奥地利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的作品,写于一九○三年,一九○七年增补修订。梁宗岱熟谙德语,但翻译这本书时尚在法国留学,刚开始学习德文,所以根据贝兹(Maurice Betz,1898—1946)的法译本转译。

第一部分译文初刊一九三一年《华胥社文艺论集》,题名《罗丹》,作者译名李尔克。

一九四三年,重庆正中书局出版《罗丹》单行本,除收入《罗丹》外,补进第二部分《罗丹(一篇演说词)》,作者译名利尔克。

一九六二年,梁宗岱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应出版社之请,修订全书,重写题记,但生前没能看到译作出版。他在一九八三年去世,一九八五年新成立的四川美术出版社印行这本书,更题《罗丹论》。

本集以四川版为蓝本,参照重庆版及法译原文校注。除了更正排印错漏外,还适当增加注解,补回一些人名地名和作品标题的外语原文,以供对照。

集后新增图录,收入文内列举的罗丹作品,按照出现次序排列,方便读者对照和理解。

本书有一个十分独特的写作过程,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的一段千秋佳话,但其开头却最平常不过。年轻的里尔克接到一位德国出版商的稿约,为该社的艺术丛书撰写一本介绍罗丹的小册子。里尔克认为必须亲眼观看罗丹所有作品才能下笔,专程从德国不来梅赴巴黎,登门求见罗丹。罗丹当年六十二岁,已经名满天下,但与这位二十七岁的青年作家一见如故,成为忘年之交。他向里尔克敞开大门,提供手上所有评论家及报刊文章作参考,让他自由进出作坊及仓库,观看全部草稿和作品,又经常一起聚首交谈。里尔克曾在他家里居住了差不多一年,为他处理日常文书杂务。

里尔克是一位诗人,没有受过系统的美术理论教育,凭着一双诗人的眼睛去“读”罗丹的作品,去观察罗丹的创作活动。然后用诗的语言来描写他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艺术,来作结论。因此这本书既非普通的传记,更不是传统的美术评论,这是一位诗人对雕刻大师罗丹及其艺术的颂歌,一首歌颂艺术美和人类伟大命运的赞美诗,同时又是一本见解独到的艺术评论。

这样的书,同时代的美术评论家无法完成,没有人经历过里尔克的际遇,能够那样近距离观看所有作品,近距离接触大师,深入他的日常生活和创作环境。一百年后的今天,当所有人都能够随心所欲观看罗丹的全部作品时,又因为没有里尔克的诗人眼睛,更没有他的诗人之笔,遇到要向读者深入描写罗丹的作品时,常常感到笔拙词穷,有些人干脆引用里尔克的文字来代替。事实上,里尔克看得深,写得透,旁人不是那么轻易能够超越。在林林总总艺术著作中,这本书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梁宗岱挑选这本书翻译是里尔克的运气。他在一九三。年左右完成第一部分的翻译,当时仍是留学生。三十二年后,他已经是大学教授与翻译家,再回头修订,“其中有些几乎等于再译”(《译者题记二》)。经过这样双重锤炼的译作并不多见,加上他本身是诗人,因此译文充分传达了作者澎湃的激情,重现了原著的微妙笔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丹论(精)/梁宗岱译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里尔克
译者 梁宗岱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545038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84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6132345
中图分类号 J305.565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6
14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