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时期处于原始瓷发展的初创时期,无论是胎、釉、成型还是装烧工艺均相当原始,是探索中国瓷器起源和早期发展最重要和直接的材料,这本《夏商原始瓷略论稿》一书是作者郑建明多年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瓷之源”课题的部分成果。本书介绍了原始瓷的分期、烧造、技术成就、与印纹硬陶和青铜器的关系等内。
图书 | 夏商原始瓷略论稿 |
内容 | 编辑推荐 夏商时期处于原始瓷发展的初创时期,无论是胎、釉、成型还是装烧工艺均相当原始,是探索中国瓷器起源和早期发展最重要和直接的材料,这本《夏商原始瓷略论稿》一书是作者郑建明多年工作、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也是“瓷之源”课题的部分成果。本书介绍了原始瓷的分期、烧造、技术成就、与印纹硬陶和青铜器的关系等内。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 原始瓷的发现 二 原始瓷名称的争议 三 原始瓷分期与编年的确立 四 科技测试与原始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研究 五 原始瓷技术层面的研究 六 原始瓷社会层面的研究 七 全国先秦时期原始瓷出土概况 八 浙江先秦时期原始瓷出土概况 九 全国先秦原始瓷窑址概况及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考古的新进展 第二章 夏代原始瓷的出现 一 北方地区夏代及夏代之前的原始瓷材料 二 东苕溪流域的夏代原始瓷材料 三 东苕溪流域原始瓷起源的探索 四 东苕溪流域原始瓷起源与发展的技术因素 五 东苕溪流域原始瓷起源讨论——瓢山类型产品的性质问题 第三章 商代原始瓷的分区 一 东南地区 二 北方地区 三 长江中游地区 四 粤东闽南地区 五 小结 第四章 商代原始瓷的分期 一 东南地区商代原始瓷分期 二 北方地区商代原始瓷分期 第五章 商代原始瓷的烧造 一 浙江东苕溪流域商代原始瓷窑址群 二 江西商代窑址 三 福建浦城猫耳弄山商代窑址 第六章 商代原始瓷的技术成就 一 胎土的选择 二 人工釉的出现 三 成型技术 四 装饰工艺 五 烧成工艺 第七章 原始瓷与印纹硬陶、青铜器的关系 一 原始瓷与印纹硬陶的关系 二 原始瓷与青铜器的关系 第八章 黑釉及厚釉原始瓷与着黑陶 一 着黑陶 二 黑釉(酱褐釉)原始瓷 三 厚釉原始瓷问题 第九章 原始瓷起源与社会复杂化进程 一 东苕溪流域史前时期社会发展脉络 二 夏商时期的社会再复杂化进程与文化中心的形成 三 夏商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是社会再复杂化产物 第十章 夏商原始瓷相关问题的讨论 一 原始瓷豆的渊源及其社会涵义 二 夏商时期原始瓷中不见酒器的社会因素 三 越文化因素的形成与发展 四 北方原始瓷产地问题 致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夏商原始瓷略论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郑建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文物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104404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7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6 |
CIP核字 | 2015235784 |
中图分类号 | K876.34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