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泉币春秋(华夏钱币文化赏读)/华夏经典传统文化赏读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法良编著的《泉币春秋(华夏钱币文化赏读)》是“华夏经典传统文化赏读”的一种,将中国古代的泉币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从钱币的起源、历史流变、制造工艺、文化内涵等方面,用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给现代读者,从而让读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古钱币文化的奥秘和魅力。

内容推荐

中国素有“文物之邦”的称谓,历代遗留下来的古文物多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古钱币。悠久的钱币文化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法良编著的《泉币春秋(华夏钱币文化赏读)》以历史的沿革为顺序,兼顾不同时期及各少数民族政权铸币史实,兼收并蓄,集观赏性、学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古钱币的奥秘。

目录

钱史篇

 钱史

 钱币溯源

 钱币的发展

造钱篇

 造钱

 铸钱工艺的发展

钱荒篇

 钱荒

 纸币的产生

 钱多与钱少

钱文篇

 钱文

 钱币理论

试读章节

有了交换和贸易,不等于就有了货币,只有交换和贸易发展到一定水准才会产生货币。“市”的存在仅仅为货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即确定了货币产生的上限,只知道“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还是不能断定货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要知道货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最便捷的办法还是先找到最初的货币本身。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铜币,包括刀币、布币等,于是人们便推想在使用铜铸币之前,我们的祖先可能以铜块作货币。在使用铜块之前,或者在使用铜块的同时,我们的祖先还使用过别的东西作货币吗?人们逐渐地把目光移向了贝。

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首先是因为有记载可寻。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里提到夏朝曾使用“龟贝”作货币。另一西汉人桓宽则记道:“教与俗改,币与世易。夏后以玄贝……后世或金钱刀布。”《盐铁论·错币》文学家扬雄也讲:“古者宝龟而货贝,后世君子易之以金币。”晋朝人郭璞则说得更为形象:“先民有作,龟贝为货;贵以文彩,贾以大小。”他认为“先民”使用贝币,是根据贝的“文彩”来决定币值的,这种见解颇新奇,但不知是否有根据。人们还注意到,中国字中凡与钱财有关的,往往包含“贝”,如财、货、贮、赏、赐、债、贸、贪、贫(买、卖、宝的繁体字中也包含“贝”)等,这说明在汉字最初形成时,人们在观念上已把“贝”与钱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其次,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也是因为有考古资料作证。在河南仰韶村、山西芮城等史前(新时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人们已经发现了贝。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文化遗址被认为是夏代或稍早于夏代的历史遗存,在这一遗址内发现了天然贝和用骨头、石头仿制的贝。在对河南陕县七里铺、郑州上街等夏代历史遗存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了仿贝。在商代历史遗址里发现的贝的数量最多,如郑州I自家庄的一个商代早期墓葬中,发掘出460多个海贝。在河南安阳被推测是殷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葬中竟发掘出7000枚海贝。这说明贝很早就被使用,而且较早地被相当广泛地使用。当然,人们最初可能用贝作装饰品,后来逐渐地用为交换的媒介一“钱币”。

再次,中国的云南地区,在清末以前长达数百年时间里一直使用贝作货币,这不但见诸记载,而且为老一辈人所亲见。我们固然不能武断地讲这一地区使用贝币与我们的祖先一定有联系,但这一事实毕竟说明古人以贝为币具有很大可能性。

最后,人们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还因为这样推断较合情理。前面说到,在夏朝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进行简单的交换和贸易,已经建立了专门用于交换和贸易的“市”。考古发现也表明,夏代各地的物资交流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例如在前面提到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人们发掘出绿松石串珠、各种玉饰。安阳殷墟周围的商代墓葬中,也发掘出龟甲、鲸鱼骨、玉饰等。

这些物品分别产于我国的西部、东部边远地区,它们中应有相当部分因交换和贸易获得。又从考古发掘中人们了解到,夏代我国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手工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这势必要促使交换和贸易进一步发展。

从考古发掘看,贝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装饰品,还可能用来辟邪,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它又可分单个可合联成串,若在交换和贸易中作为媒介,有便于携带、便于计价、坚固耐久等优点。

所以,推想贝是最早的货币是较合情理的。况且,除了中国以外,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些国家或地区如印度古代也曾用贝为货币。

这里应当说明,讲到“贝”,人们往往立即联想到蚌壳,而我们祖先用为货币的贝,却不是一般讲的蚌壳,而通常是一种被称为齿贝的贝,它有美丽的花纹、闪亮的光泽,形象十分诱人,不然怎么能把它们挂在脖子上当装饰品呢!

P3-5

序言

人人都与钱打交道,却未必人人都知道“钱”最初是怎么出现的,最早的“钱”是什么样,也不是人人都知道钱币史的起点。本书将对“钱”从头说起,有助于人们了解“钱”,并为那些热衷古钱币收藏者和鉴赏者提供一些专业知识。

中国素有“文物之邦”的称谓,历代遗留下来的古文物多不胜数,其中就包括古钱币。悠久的钱币文化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钱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新出现了实物货币——“贝”,其后各种不同形制和质地的仿贝类钱币陆续出现。随着青铜冶炼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中国进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金属货币铸造时代。到了春秋战国,在不同地域经济状况下,相继出现了布币、刀币、圜钱和方孔圆钱等不同的货币流通区。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了货币,于是使方孔圆钱成为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基本货币形态。

对于中国古钱币的研究,最早始于南朝,时人顾编撰了《钱谱》,后经继承发展,使之成为一个专门学科——“钱币学”。多年来,中外许多考古学家、钱币学家、钱币收藏家和文物工作者都曾对古钱币这一内涵丰富的“宝藏”进行过大量研究和考证,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硕果。本书的编写以历史的沿革为顺序,上启先秦下至民国,兼顾不同时期及各少数民族政权铸币史实,兼收并蓄,图文并茂,融科学性、观赏性、学术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使读者在观赏一枚枚钱币图片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领悟古钱币的奥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泉币春秋(华夏钱币文化赏读)/华夏经典传统文化赏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司马法良
绘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854248
开本 16开
页数 2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6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0.378
CIP核字 2015172389
中图分类号 K875.6-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0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