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异乡的窗口守望
内容
试读章节

奥斯陆市民手持火把游行,向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致敬是挪威延续100年来的传统。

卡尔·约翰大街的“大旅馆”自1874年建起,在100多年里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下榻之处。

2007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巴乔里下榻在“大旅馆”二楼。游行队伍行至“大旅馆”前停下,鼓手击鼓舞蹈,游行的民众以欢呼之声等待在旅馆二楼临街包厢的戈尔和巴乔里出现。驻守在宾馆其他房间的摄影记者把重炮般的长镜头对准二楼的包厢,他们静候着阳台门的打开。

晚8点整,戈尔和巴乔里出现在阳台上,身边是他们的伴侣。他们微笑着向等候在长街的民众挥手致意,伫立长街的民众以激越的鼓声和热情的舞蹈,向他们致敬。

难以忽视的真相

奥斯陆时间12月10日下午l时整,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在挪威市政厅举行。

进入市政厅要提前一小时,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们候在青铜制作的大门外,分批而入。全副武装的警察三三两两守在人口处,进入门廊者先要把随身携带的物品和皮包放到一间内室,接受高大威猛的警犬的检验,通过检验者被放行,再过安检通道。

12时40分,市政大厅楼顶四吨重的大钟敲响,钟声响彻奥斯陆城市上空。

挪威首相、国王和王储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政要前来出席颁奖典礼。四名身穿传统皇家礼服的乐手肃然而立,他们站在市政大厅通向二楼的阶梯吹起礼宾曲,阿尔‘戈尔、巴乔里和他们的夫人踏上红色地毯,在嘉宾的掌声中走进市政大厅。他们和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奥勒·丹博尔特’姆乔斯及秘书长吉尔。伦德斯诺德面向观众坐在主席台侧。与他们相对一侧的是表演区,来自欧美及挪威本国的著名音乐人以他们精湛的节目为颁奖典礼助兴。

主席台上方的墙壁绘有抽象的壁画,淡蓝色调的主席台上是镶嵌着金色诺贝尔头像的讲坛。它们被鲜花环绕。二楼一侧的看台是媒体席,记者架设起密集的高倍摄影长镜头,专门搭建起木制的电视转播间,来自全球的四百家通讯社现场报道和平奖颁奖典礼。二楼的侧厅有大屏幕,媒体记者可在此观看和报道他们想要报道的新闻。

在观众席前端的四张座椅是国王和王后以及王子王妃的位置。与神情庄重的国王和王后不同,王子和王妃相握手掌而坐。他们年轻的面孔现出生动之气。

“今天,我来这里,是带着一个使命的。我希望我能更有效更迅速地说服听众,以完成我的使命。”戈尔站在挪威市政大厅的主席台上发表获奖演说。他身后的窗外是暗下来的天色,远处是覆盖着积雪的山峦,海岸,泊在峡湾的远洋邮轮,邮轮上升起的桅杆。主席台上的戈尔身穿黑色西服,白衬衣,蓝色领带,他的声音浑厚而有磁性。戈尔身材挺拔魁梧,作为昔日的政治明星其个性魅力彰显。他的演讲感性而亲和。

“有时候,全无征兆地,一个幽灵就从未来走到现在,给人们带来弥足珍贵却又让人痛心的预言。119年前,一个富有的发明家读到了他自己的讣告,而讣告却阴差阳错地在他生前发表了出来。误以为发明家已经去世,一家报纸回顾了他的一生,并对其意义做出了尖刻的评价,因为他的发明——炸药,而不公正地给他打上了‘死亡商人’的标签。这为时过早的谴责性墓志铭使发明家大为震惊,他因此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投身于和平事业。七年以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和平奖和其他奖项。”

P(4-5)

书评(媒体评论)

当巨大而有震撼力的真相使人感到不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会努力试图把它遗忘。——阿尔·戈尔

抱怨不等于批判。抱怨只是絮絮叨叨,有气无力。抱怨也不算政治。我认为作为作家,美好之处不是帮人们抱怨,而是让抱怨之人阅读并理解他们抱怨的原因。——帕慕克

作家应该与政治尽量保持距离。更远的距离。文学和政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政治注重的是目标的实现,文学看重的是人。——伊凡·克里玛

以色列是这样的国家,即使有火山爆发,人们依然可以在侍弄花草。

——阿摩司·奥兹

目录

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代序)

站在世界的维度

 阿尔·戈尔:全球性的紧急状态

 伦德斯诺德:和平是暴力的缺席

 希拉克:当我从政治抽身时,还有艺术在那里

 吕克·巴雷:我经常被认成是那个影子写手

诺贝尔文学时间

 略萨:我的国家不是叫我生气,就是让我伤心

 奥尔罕·帕慕克:我喜欢排山倒海的忧伤

 大江健三郎:“用粪弄脏自己巢的鸟”

 哈罗德·品特:当你不能写作时,就被放逐了

 斯图尔·阿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趣味

 埃斯普马克:鲁迅拒绝了我们

最需要思考的是对人的解放

 克里玛:我再没必要为任何悲惨的制度烦恼了

 顾彬: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对人的解放

 阿多尼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诗人

 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

 马丁·瓦尔泽:制造政治雷阵雨的作家

 特罗亚诺夫:世界很大,拯救遍地

 哈瓦那的魔幻现实:经典作家古巴时光

不止是回忆,也是永远的创伤

 黑夜的遗产:寻访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

 伊戈尔·施瓦茨:睡着是梦,醒着是梦,噩梦

 不止是回忆,也是永久的创伤——马德里“3·11”七年祭

 伊斯兰作家的爱与痛:我的故事就是中东的故事

 阿尔伯特·伦敦奖:关注世界的伤口

在东亚的天空下

 平山郁夫:核时代的救赎

 矶崎新:未来城市是废墟

 竹内好的鲁迅

 日本的秘密与耻辱:华人眼中的日本文化

 李泳禧:“韩国鲁迅”的鲁迅

 在东亚的天空下

评估世界的尺度

 纪念苏珊·桑塔格

 离乡的米沃什

 德里达:我很难对一致性感到激动

 现在我们不要说任何关于玫瑰的事:告别埃科

 “红色的切”:世纪偶像制造

序言

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

1972年6月8日,摄影师大卫·伯内特和同在越南的美联社摄影记者黄功吾经过一个遭受美军战机轰炸的村庄。战机投下的凝固汽油弹燃起冲天大火,他们看到一群在路上惊慌奔跑的孩子,一个哭泣的女孩裸体跑在最前边,身上没有了衣服。大卫和黄功吾几乎同时把镜头对准那些奔跑的孩子并按下快门。大卫照相机里的胶卷已用到最后一张,他迅速换上新的胶卷再举相机的时候,那个哭泣的女孩已经跑到他们身后,大卫拍到那个女孩跑去的背影。黄功吾拍摄到了正面。这幅题为((火从天降》的照片刊登在美国《纽约时报》头版,次年获美国普利策奖,在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中又被评为年度最佳照片。

2004年2月17日下午,我在北京惠新街附近一家咖啡馆采访美国联系图片社总裁罗伯特-普雷基。这一年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四年,此时正激情满怀,被职业理想感召,追求卓越感,不辞劳苦奔走在新闻现场,寻找那些具有新闻价值和公共意义的人与事。普雷基曾为“荷赛”(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或“荷赛”)评委会主席,他讲述联系图片社旗下那些著名摄影师拍摄震撼世界的照片的故事,回忆起大卫·伯内特与黄功吾的往事。普雷基视他们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越战的提前结束跟那些在越南的杰出战地记者的工作有关,他们拍摄的残酷的战争影像促使美国人民反思越战,正视战争的创伤。”普雷基说。

对这些故事我怀有热忱,此前我看到过这些照片。从事新闻工作之前,我在一家出版公司做事,编辑过大型图文书。当时正值世纪之交,告别与缅怀20世纪的情绪弥漫世界,在编辑部的档案室我看到20世纪震撼人心的影像,看到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瞬间。我看到过那幅题为《火从天降》的照片,在空袭的轰炸中哭泣着裸体奔跑的女孩潘金淑和她身后惊慌失措的孩子的照片令我难以忘怀。普雷基将新闻记者的职责和摄影师相比,他说:“新闻记者的责任是用自己独立的思想判断事物,认识现实。比如美伊战争中美国政府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就有吧,但要让我们亲眼去看看;比如说克罗地亚,他们的总统说没有大规模的种族屠杀,那好吧,就算没有,但要让我们亲眼去看看,必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

当你起航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旅途漫长,

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此刻想起希腊诗人卡瓦菲斯于1911年写在诗歌《伊萨卡岛》的诗句。我的始于千禧年的新闻职业在2002年成为标志性转折,这一年加盟《南方周末》担任驻京文化记者,到2004年进入职业生涯的深水区,我频繁地介入国际时事的报道,各种突发事件、海湾战争、地区冲突、恐怖袭击……我选择切人这些重大事件的角度,从文化的背景观察时代风云的变幻。

从这个时刻开始,我工作的领域在扩展,抵达的场域更遥远,访问的对象更纷繁。政治人物、学界精英、作家、艺人,都是受访者。倾听这个世界杰出者内心的声音,储存丰饶的精神遗迹成为我的工作。这些受访者的声音变成文字聚集在纸上。现在我写作这篇文字的时候,电脑前就放置着存有受访者声音的微型磁带,它们垒起来像是一堵微型的墙。在录音带的时代,我保存下来上百盘的微型录音带;在数码的时代,我保存着更多的访问音频。用坏了若干录音机,也用坏了若干录音笔。四海的漫游,环球的奔走强健了身体,也坚固了精神。

2012年7月,在新闻工作做到十年的时候我决定辞别,开始职业写作。整理旧物时看到放在木盒里的微型录音磁带,重新将它们垒砌成墙。以前台湾著名媒体人高信疆先生说过:“这些磁带可以捐给新闻博物馆,它们有文物的价值。”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当年访问过的人有的已经辞别人世,他们珍贵的声音储存了下来;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只要打开录音机,他们的声音就聚拢眼前。

不仅依靠记者的眼睛观察这些纷繁的人事,也要用作家的头脑注视世界的变迁。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所谓作家,就是注视世界的人。”苏珊·桑塔格这么定义作家的工作。

此刻,重忆往昔,是对奇崛时光的纪念。汇集在此的文字,是时间的刻痕,是心灵的回声,也是精神的遗存。当我默诵卡瓦菲斯的《伊萨卡岛》时,觉得那些写于百年前的诗句契合这些文字的精神气质,也传达我的体验。

除非你将他们带进你的灵魂,

除非你的灵魂将他们耸立在你面前,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但愿那里有很多夏天的早晨。

夏榆

2016年9月

内容推荐

由夏榆所著的《在异乡的窗口守望》为汇聚国际政治、文化、思想精英的访谈集,所涉主题聚焦当代生活,钩沉往昔历史,省察社会现实,彰显公共关怀。作者在其十年的职业记者生涯遍访享有广泛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探究他们的生命旅程,倾听他们对世界的独立观察和个人之思,重现他们对重大公共问题的自由发言。本书记录时代风云,呈现社会变迁,是一部集结世界各界精英的洞见之书。

编辑推荐

人们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历史。——伊凡·克里玛

由夏榆所著的《在异乡的窗口守望》是全球知识分子的不安之书,展示多向度的声音和视域。

分享希拉克、戈尔、米沃什、帕慕克、克里玛、阿多尼斯、埃科、桑塔格等人的心声。

记录世界的伤口和动荡,每一种体悟都值得倾听。

站在世界的维度,思考人的解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异乡的窗口守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夏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56810
开本 32开
页数 3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8
CIP核字 2016205979
中图分类号 K812.6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