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藏家(民国往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收藏作为一种雅好,一种学问,一种行当,一种投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大俗大雅,大起大落。更早的时候,古玩赏玩主要是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业余雅玩的专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收藏大家,演绎了许多动人的传奇。民国时代涌现出来的大收藏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他们不仅是赏玩器物的玩主,更是品鉴中华文化的王者。

民国大藏家们继承了乾嘉以来朴学大师重实物、重考据的流风余绪,为了收藏不辞劳苦、耗尽资财而无怨无悔,力求用藏品去印证、诠释一段历史、一个方国、一桩疑案,或是一代风俗,出版了一批经过认真考订的藏品目录和考证著作。

千山暮雪著的《大藏家(民国往事)》选取了14位民国古玩大家——张伯驹、吴湖帆、王世襄、刘体智、张大千、庞莱臣、容庚、王己千、钱镜塘、张叔驯、徐乃昌、叶恭绰、傅增湘、罗振玉,他们博览博研群书,博赏博藏群物,每一位都是才智高深的文博学者型收藏、鉴赏家。

内容推荐

千山暮雪著的《大藏家(民国往事)》介绍:晚清末年,中国迎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代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加速灭亡。由此,深藏宫内的历代文物命运多舛,开始经历种种劫难。这些宝贵文物流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散落到世界各地。

一时间,地方军阀、达官贵人、洋行买办、清末遗老,以及古董商贩和海外文物大盗粉墨登场,开始了千载难逢的逐鹿之旅。在这一背景下,考古学者和收藏家纷纷行动起来,与这些几乎无法统计的浩瀚文物相遇。

目录

第1章 张伯驹>>民国公子醉心书画收藏

 早年难忘的军旅生涯

 主动结交文人雅士

 费尽心血收藏《平复帖》

 千方百计护卫国宝

 为了《游春图》倾家荡产

 醉心书画,也不忘国事

 将藏品无偿捐献给国家

第2章 吴湖帆>>收藏与鉴藏的“一只眼”

 出生于收藏世家

 名震画坛的一代宗师

 鉴定界的“一只眼”

 名噪一时的大玩家

 藏品丰富的梅影书屋

 “七十二状元扇”的由来

 捐赠国宝《富春山居图》

 书生性情随风飘零

第3章 王世襄>>用“玩”复兴传统绝学

 走进燕京大学校门

 投身战时文物保护工作

 为了追回文物屡建奇功

 在故宫工作的日子

 痴迷明式家具研究

 解说漆工专著《髹饰录》

 玩既是学,学即是玩

第4章 刘体智>>小校经阁主人的藏宝传奇

 幼时进入李鸿章家塾

 心灰意懒的银行家

 打造小校经阁收藏大观园

 出版甲骨学巨著《殷契粹编》

 民国收藏青铜器最多的人

 唐宫乐器入住故宫

 将藏品慷慨出让给国家

第5章 张大千>>国画大师一生收藏只为创作

 母亲是启蒙老师

 从禅定寺到灵隐寺

 偷师黄宾虹,模仿石涛

 下功夫提升鉴赏技法

 为了藏品佳作散尽千金

 造假高手游戏人间

 与敦煌艺术的不解情缘

第6章 庞莱臣>>中国书画收藏的一座丰碑

 办实业有了收藏本钱

 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大家

 冷对溥仪,智斗日寇

 大手笔收藏历代名迹

 不惜重资求购书画绝品

 虚斋藏品的最终归宿

 对中国书画收藏的启示

第7章 容庚>>青铜收藏大师的铮铮铁骨

 书香门第里的国学范儿

 创作《金文编》,扬名金石界

 专注故宫青铜器研究

 痴恋文物,留守北京

 “伪北大教授”的呐喊

 在逆境中坚持文物研究

 始终坚守着精神家园的人

 收藏是为了学术研究

第8章 王己千>>富可敌国的旅美收藏家

 师从吴湖帆,眼界大开

 远赴美国学习西洋绘画

 从犹太商人手里换来珍品

 发掘《海会图》的过程

 平生最得意的藏品《溪岸图》

 藏品给博物馆是最好的出路

 智拍郭熙《秋山行旅图》

 富有争议的一代书画大师

第9章 钱镜塘>>“以商养藏”的书画情缘

 在上海书画界站稳脚跟

 不遗余力地修复古画

 范宽珍品《山水晚色图》

 绝世藏品寄托乡情

 蔚为大观的明贤尺牍收藏

 收藏路上的坎坷风雨

 鉴之有方,藏之有道

 走在整理文化遗产的路上

第10章 张叔驯>>古钱币收藏大王的海派范儿

 传统大家庭中走出的“小开”

 名副其实的中国古钱大王

 将“大齐通宝”收入囊中

 一手创办古泉学社

 玩转其他收藏门类

 “齐斋”藏品在战火中流散

第11章 徐乃昌>>近代著名的藏书与金石大家

 从政路上的一代才俊

 爱国仇倭,热心实业

 积极编修县志、通志

 竭力抢救民间善本和孤本

 徐氏藏书蔚为大观

 对金石考证学精益求精

第12章 叶恭绰>>现代交通前驱谱写收藏佳话

 出生名门奠定文化底蕴

 交通大员创办交通大学

 重情义成就收藏家美名

 为了国家文物不惜倾家荡产

 气节崇高不畏强敌

 把藏品捐献给国家

 功力深厚的文博大家

第13章 傅增湘>>教育总长痴迷藏书事业

 出身藏书世家

 不畏艰难地搜集古籍

 罕为人见的古籍珍品

 为求珍品散尽千金

 不遗余力地挽救海源阁遗书

 “藏园”藏书归于公藏

 一代藏书大家的赤子之心

第14章 罗振玉>>“鉴藏大家”的双面人生

 痴迷古学的少年郎

 大云书库藏书楼

 伪满洲国任职的日子

 救档案有功,卖档案有罪

 近代甲骨学的奠基

 最早拯救敦煌学的中国人

 不辞辛劳研究古器书画

 与王国维的相识与绝交

试读章节

早年难忘的军旅生涯

1899年正月二十二日,位于河南项城闫楼的名门望族张家,在一派喜气的氛围中迎来了家族中另一位载入史册的杰出人物——张伯驹。正值春秋佳节,张家小少爷出世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贺喜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可谓是门庭若市,轰动乡里。

张老太爷膝下仅有二子,长子张镇芳和次子张锦芳。张镇芳虽然官运亨通、仕途畅达,却苦于一直未有子嗣。而张锦芳在几位千金接连降生后,终于迎来了延续张家血脉的儿子。小少爷张伯驹的出世,无疑为这个人丁不旺的富豪之族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希望。

在项城家中,张伯驹无忧无虑地长到了六岁。按照张氏家规,长孙必须在启蒙之前过继给长子张镇芳抚养。纵使张锦芳夫妇有再多不忍,但族规不可违背,也为了孩子日后的仕途发展,把他交给远在天津身兼要职的张镇芳抚养,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于是,小伯驹年仅六岁就离开了项城,来到天津。

张镇芳夫妇看到聪明、伶俐的张伯驹,乐得合不拢嘴,赶忙叫佣人把早已备好的吃食、玩具拿来。而生性有些内敛的张伯驹闪着两只大眼睛,不安地瞅着夫妇俩,最后在父亲的指引下才怯生生地喊了声“爹、娘”。膝下无子的张镇芳夫妇一时老泪纵横,将其揽入怀中不住地应答。自此,远离家乡的张伯驹在天津开启了传奇人生的帷幕。

虽然新式学堂在天津早已兴起,但张镇芳对张伯驹的教育仍然采用旧式私塾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其颇高的古学造诣奠定了扎实牢固的基础。开始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的时候,张伯驹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智,记忆超群,过目不忘,堪称神童。塾师将这一事实告知张镇芳,并对其赞赏道:“伯驹聪慧过人,日后必成大器。”张镇芳听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其日后发展更是寄予厚望。

虽然张伯驹事事听从父亲教诲,但私下也有自己的爱好和喜乐。他善于做诗,醉心于戏曲,且在这两方面都展示出过人的天赋。他常常随同父亲一起参加名为“丽泽诗社”举办的活动,所作之诗颇让在座长辈惊叹,大多收录在《丽泽诗社诸家诗》中。张伯驹也痴迷于戏曲的世界中,凡是入耳之调,过目之曲,就能随手拈来,当即哼唱,一气呵成,极尽畅快之能事。

张镇芳对儿子一直寄予厚望,想让他传其衣钵,踏入仕途,从而一展宏图,光耀张氏门楣。多年来,张镇芳私下与袁世凯交往甚密,于是在儿子结束私塾教育之后,便费尽心机地将张伯驹安排到袁世凯四子克端、五子克权、六子克恒、七子克齐、八字克轸就读的天津新学书院。在学院就读期间,张伯驹深得老师赞赏、同学喜欢。但他从不恃才孤傲,待人接物一切都随性自然。虽然明白父亲将自己安排到这里的用意,但他不愿违其本心,与袁氏兄弟的交往也只保持在同门之谊的情分上,不过密,也不疏远。

在张伯驹的青年时代,时值1911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辛亥革命爆发了,由此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不论在政治还是思想上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但这一革命胜利果实被握有北洋军阀实权的袁世凯窃取,后者在1913年宣布就任正式大总统。此时,向来与袁家交往过密的张镇芳也随之升迁。这一系列事变让张镇芳深切认识到,进军队、手握实权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也更加深了他把张伯驹送往军队的决心。

恰逢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在一些压力之下,决定建设一支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在长子袁克定的提议下,一支直接听命于袁世凯的陆军混成模范团在紧张筹备中——所收士兵须在22至26岁之间,要求忠心护国,体格强壮,当过正式军官且经历过战争。一向体格文弱的张伯驹当然不够入选资格,但经过父亲上下打点,书生气颇浓的他被模范团骑科破格录取。自此,张伯驹的人生进入下一个军旅篇章。

经过军旅生活的锤炼,文弱的张伯驹也日渐强壮起来,温文尔雅的气度之上又增添了几分军人的硬气,颇具大将之风。张镇芳将儿子的变化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与此同时,他还积极营造儿子与袁世凯见面的机会,以此打开张伯驹的仕途之路。

1915年元旦,正值张伯驹放假在家。张镇芳趁此时机,让他前往姑丈袁世凯家中拜望。张伯驹虽然厌烦官场琐碎之事,但望着日益年迈的父亲,也未有微词。袁世凯在家中看见仪表堂堂、气宇轩昂的张伯驹,禁不住地赞赏,还要其好好学习,从模范团毕业后就到他这里高就。面对姑丈的这一决定,张伯驹一时竟有些失落。只因他自小不喜官场,只想做一名醉心于诗词、戏曲的散漫文士。但是面对父亲的殷切盼望,这一切都只能暗藏于胸,不能实现。这一世果真要事与愿违吗?张伯驹内心踌躇着。

从陆军混成模范团毕业后,张伯驹先后在曹琨、吴佩孚、张作霖部下任提调,但却从未到任。随后,21岁的张伯驹又在安徽彭埠任安武军营务处提调。这一次,他看到国家的惨败现状,下定决心耗其心志,投身于救国的行动中。

“宝马金鞭,雕冠佩剑,年少英姿,意气豪横”是何等风光,但此时偌大的中国被摧毁得已是满目疮痍,各级军官在其位不谋其职的腐败现象也早已人尽皆知。张伯驹一介文弱书生,空有一腔爱国抱负,却无法施展。最后,他只能寄情于诗词戏曲,聊慰其心。

张伯驹不问军中事,一心只在戏文诗词中的做派,很快就被张镇芳知晓。他一心期盼儿子在军中能有大作为,顿时怒不可斥,当即对张伯驹进行了一番耳提面命的教诲。张伯驹对军中之事早已失望透顶。对父亲的教诲,他不顶撞,也不反驳,而是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

其实,对张伯驹触动最大,促使他下定决心远离官场的重要原因,是父亲张镇芳在仕途中的宦海沉浮。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军不断发展壮大,让袁世凯陷入了恐慌。随后,总统命令时任河南都督的张镇芳即刻实行白色恐怖,镇压革命人士。然而,白朗军士气很旺,一时难以抚平。随着河南城池逐渐失守,张镇芳的都督一职也被气急败坏的袁世凯罢免。这一次官场失利,让子张伯驹看透了官场和人世的无情。

作为清朝遗士,张镇芳对根深蒂固的封建统治仍然心怀留恋。1917年,他以中坚力量参与了张勋复辟。复辟失败后,张镇芳出逃至丰台被捕,扣押在陆军部。随后,由于结盟兄弟段芝贵从中作梗,他经受了一番牢狱之灾。父亲入狱之后,张伯驹多方打点。几经周旋,终于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这一桩冤假错案以张镇芳发往前敌效力结案。

在自身的军旅生涯和其父的仕途经历中,张伯驹认清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人世的虚伪无情。军队这一正气浩然的地方,也早已被这些污浊小人所玷污。本就不是此心所羡之事,那就干脆抛开这些仕途所望,尽情于诗词歌赋、戏文中,也不枉此生。张伯驹的这一决定在随后几十年被证明是极其必要且正确的。此后,他的传奇人生又有了新的篇章。P3-6

序言

进入新世纪,旷日持久的寻宝、收藏热潮席卷了中国大地。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望历史,投身于对古代文化艺术品的寻觅与收藏。今天,古玩收藏已从过去的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一,并掀起了全民性的古玩收藏投资热。

2005年7月,在英国伦敦佳士得公司拍卖场上,一个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瓷罐以2。3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2010年11月20日,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起拍价为5500万元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成为焦点,最后以2。75亿元成交,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3。08亿元;

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中,绘有公鸡、母鸡领幼雏于花石间觅食“天伦”图、小如掌中物的鸡缸杯以总成交价2。8亿港币拍出,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

正所谓“乱世黄金,盛世收藏”,在无数个数不清的财富神话背后,享受投资回报固然令人欣喜,但是藏品精神层面的传奇故事、文化魅力更令人着迷。

收藏作为一种雅好,一种学问,一种行当,一种投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大俗大雅,大起大落。更早的时候,古玩赏玩主要是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业余雅玩的专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收藏大家,演绎了许多动人的传奇。

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旦收藏家过世,他的藏品也会随之散去,转移到有缘人的手里。虽然藏品的主人换来换去,却传承了人们对古玩收藏的痴迷与文化氛围,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收藏传统。

晚清末年,中国迎来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代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加速灭亡。由此,深藏宫内的历代文物命运多舛,开始经历种种劫难。这些宝贵文物流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散落到世界各地。

一时间,地方军阀、达官贵人、洋行买办、清末遗老,以及古董商贩和海外文物大盗粉墨登场,开始了千载难逢的逐鹿之旅。在这一背景下,考古学者和收藏家纷纷行动起来,与这些几乎无法统计的浩瀚文物相遇。

在北京,琉璃厂古玩街出现了;1909年,北京古玩商会成立……自此,古玩作为一种商业形态渐渐形成,民国古玩收藏的序幕正式拉开了。期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均涌现了一大批收藏界的先锋。这些有识之士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身家性命捍卫、保全国宝,为保存祖国的珍贵文物费劲了心力,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诗篇。

民国时代涌现出来的大收藏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素养,他们不仅是赏玩器物的玩主,更是品鉴中华文化的王者。古玩收藏与鉴赏相辅相成,在文化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书选取了14位民国古玩收藏大家——张伯驹、吴湖帆、王世襄、刘体智、张大千、庞莱臣、容庚、王己千、钱镜塘、张叔驯、徐乃昌、叶恭绰、傅增湘、罗振玉。他们博览博研群书,博赏博藏群物,每一位都是才智高深的文博学者型收藏、鉴赏家。

民国大藏家们继承了乾嘉以来朴学大师重实物、重考据的流风余绪,为了收藏不辞劳苦、耗尽资财而无怨无悔,力求用藏品去印证、诠释一段历史、一个方国、一桩疑案,或是一代风俗,出版了一批经过认真考订的藏品目录和考证著作。

走近14位收藏大家,了解他们的传奇经历,聆听他们的谆谆教诲,透过收藏故事品味百态人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藏家(民国往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千山暮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497123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7033462
中图分类号 K825.41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