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在从西卵去往纽约大约一半路途的地方,那条汽车公路与铁道匆促相交后,就和它并排向前延伸了四分之一英里,以便避开一大块荒凉之地。那俨然是一块由灰烬堆成的谷地,你也可以将它想象成一个造型奇异的大庄园,因为灰土就像小麦一样疯长,长成山脊、小丘和怪诞的花园,长成房屋、烟囱乃至冉冉升起的烟雾。透过烟雾定睛看去,你还会看到一些人的形状——是的,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他们正在影影绰绰地移动,与飞扬的灰尘几乎完全融为一体。偶尔会有一列灰色货车沿着若隐若现的轨道徐缓而行,发出可怕的嘎吱声并停下来,于是,那些满身灰尘的人立刻又出现了,带着铅灰色铁锹蜂拥而上,搅起一阵浓密的漫天烟雾,将他们本就模糊难辨的举动完全遮蔽在你的视线之外。

不过片刻之后,透过弥漫在这块灰色地带上空的阵阵尘埃,你会清楚地看见T.J.埃克伯格医生的那双眼睛。埃克伯格医生的眼睛又蓝又大,光是瞳仁就足足有一码来高。它们并非从一张脸上,而是从那副悬架在半空的巨大黄色眼镜后面向外窥视。这显然是某个眼科医生一时头脑发热的疯狂之举,想用这个广告牌为他在皇后区的诊所招揽客户,他后来大概是自己永远闭上了眼睛,要么就是撇下广告牌搬到了别处。经过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那双眼睛变得有点儿暗淡,却依旧凝望着这个气氛压抑的“灰尘谷”。

这个荒凉地带的一侧紧挨一条污浊的小河,每逢那座吊桥升起让驳船通过时,途经这里的火车就不得不停下来等候,这样一来,车上乘客被迫凝视这片惨淡景色的时间,有时甚至可达半个钟头之久。通常情况下,火车至少也要停上一分钟,正因如此,我才第一次见到汤姆·布坎南的情妇。

他有情妇这件事,熟悉他的人都言之凿凿。据说他带着情妇出人时髦餐厅时,经常把她晾在餐桌旁,自己却走来走去的,与所有认识的人攀谈,这让人们都深恶痛绝。我对他的情妇是何等样人也颇感好奇,却毫无去拜会她的欲望,可我还是见到了她。那天下午,我和汤姆坐火车去纽约,途中受阻于那个灰尘谷。他忽然一骨碌跳起来,抓住我的上臂,不由分说就拽着我跟他下了车。

“咱们就在这儿下!”他很坚决地说,“我要带你去见见我那位。”

我猜想他是午饭时喝多了,所以才坚持让我陪他同去,这简直是强人所难。他竟然霸道地以为,在那个周日下午,我肯定不会有别的更要紧的事可做。

我跟着他跨过铁道边一排涂着白油漆的矮篱笆,在埃克伯格医生持久的注视下,顺着公路往回走了一百多码。进入眼帘的建筑物,仅有荒地边缘一排很小的黄砖房。这儿大概算是此地配套的迷你商业街吧,周围基本上是空荡荡的。街上有三家店铺,一家店铺在招租,另一家是昼夜餐厅,门前有条炉渣铺的小道。第三家店铺是一个汽车修理店,挂着“乔治·B.威尔逊汽修一兼营汽车买卖”字样的招牌,我跟着汤姆走了进去。

店内光秃秃的,看上去冷清而萧条;唯一能看到的汽车,是蜷缩在一个阴暗角落、满是灰尘的破旧福特车。我不禁怀疑这个貌似汽修店的所在只是遮人耳目的幌子,楼上也许隐藏着可以金屋藏娇的豪华浪漫的公寓。这时,店主本人出现在一个办公室门口,拿一块破布擦着手。这是个金发碧眼、显得萎靡不振的男人,虽然面无血色,却有几分英俊。他看见我们,那双浅蓝色眼睛闪过一丝希望的光彩。

“哈哕,威尔逊老兄,”汤姆愉快地拍拍他的肩膀,“生意怎么样?”

“还过得去吧,”威尔逊不太自信地回答,“你打算啥时候把那辆车卖给我呀?”

“下礼拜吧。我还在让我的人维修呢。”

“那他工作干得可有点儿慢啊!”

“你错了,他一点儿也不慢,”汤姆冷着脸说,“你要是嫌慢,那我卖给别家好了。”

“我没那个意思,”威尔逊赶紧解释,“我只不过是……”

P24-26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序言

谈谈原著的“味道”

在各种文学译著中,涉及译者作序,我们所见的多是用大段文字,对作者一生做全方位多角度回顾(有时连其祖上几代都要细致交代上一番);其次,便是一定要对作品基本内容加以概括,对中心思想加以总结,甚至对主要人物形象做深度解剖,大有代替读者进行思考之意。有的译序多达数十页,光是这部分就占了大量篇幅,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意味更加明显。

译者以适当笔墨交代作者经历和成书背景之类倒也无妨(虽然只要上网搜索,这类东西都可轻易查到),但对那种动辄洋洋万言的内容分析和明显的“剧透”做法,我一向不以为然,是以借着为本书撰写译序之机,宁可反其道而行之,打算以粗浅之见约略谈谈翻译问题。

毫无疑问,翻译文学作品,就要力求辨识原著的“味道”并尽量将其译出。何谓“味道”?概括来说,就是作者的文风。就文学著作而言,各人有各人的文风,譬如,有的作者惯于精雕细琢,有的措辞朴实无华,因此对于译者而言,同一句话使用直译或意译,多一字或少一字,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即便其中并无对错之分,实际阅读效果可能有所差别,有时甚至大相径庭。这就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较高要求。翻译界一向有“诗歌不可译”一说,就是对文学语言在转换过程中,常会发生某种语义偏离或缺失的一种感叹,小说翻译同样存在相似情况。要译出原著的“味道”,就要尽量在翻译上做到准确无误。

有鉴于此: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译者务必在明确作品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灵活方式,该用直译则用直译,该用意译则用意译,该添字便大胆添字(哪怕原文无),该减字便果断减字(哪怕原文有),切勿死板拘泥,毫无变通。其核心目的就是,要让翻译语言更贴近母语传统而非“外语”风格,尤其要避免那种生硬晦涩、不中不洋的“欧化中文”,要让读者经由“母语”的地道措辞而感受原著的真实“味道”。其次,译者务必认真对待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尽量减少文本出现各种错译(其他所谓“漏译”、“误译”皆可归入此类),这自然也是保证作品“原汁原味”的重要前提。

另外,就文学翻译而言,正确对待作品注释也很重要。注释虽然司空见惯,其作用却往往被某些译者严重忽略——不是省略不注,就是言不及义,如蜻蜓点水般一笔带过,从而难以充分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总而言之,我以为要“如实”传达原著品格,上述标准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途径。笔者在译《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过程中,便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在此不妨具体举例说明——

比如,本书第一章有部分相对抽象的叙述,其中有“personalit),”一词,包含“个陛、名人、人格、品格”等多种含义,它在原句中似乎更适合作为“人格”或“品格”理解,指的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在汉语里显然属于中性词,于是,有的译者便不假思索地直译为“人格”——“人格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成功行动”云云,这就显然读不通了,须知人格有好有坏,有优有劣,怎能—概日之“成功”呢?另外将人格直接描述为“行动”也甚为奇怪。这是译者只考虑到该词表面含义,而忽视它在英语中深层意思的缘故。

如同汉语一样,英语也有很多一词多义现象。有的译文使用的词义乍看貌似合理,殊不知与原著相去甚远,甚至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读者若不对照原文,也很容易被蒙混过去。笔者还是以《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为例,列举出某些译本的部分常见错译:

“我家主人的车?”人人都能听见管家对着话筒大吼,“我很抱歉,夫人,现在我们真没法提供——晌午太热了,金属皮烫手啊,碰都没法碰!”(见本书第七章)

常见错译:把原文的“the master's body”译成“主人的尸体”或“主人的身体”。

……

当黑色花环还挂在门上时,子女们就卖掉了他的房子。(见本书第五章)

分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区,某户人家门上放一个黑色标志物或黑色花环,表明这家新近有人去世。简单地译成“丧事的/哀悼的/吊唁的黑色花圈还挂在门上”,同样让人感到迷惑。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似乎是小说多个译本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还需指出的一点是,英语中表达“我和某某人”时,使用的都是“and I”或“and me'’这一语序,译成汉语时就要颠倒过来,即译成“我和某某人”。这本该是通晓英语者的基本认知,但翻阅包括《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内的多种文学译著,往往满目皆是“某某人和我”,却少见“我和某某人”,完全不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读起来颇为别扭。另外,译著对于人称代词“he(他)”、“she(她)”以及“it(它)”的灵活处理也很重要,毕竟英语和汉语不同,前者仅从读音便可区分,后者只能从字形加以区分。笔者以为,文学作品除理所当然地要供读者阅读之外,也应适合于直接朗读和聆听,并确保读者不会被连续出现的“他、她、它”弄糊涂,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也要联系上下文,以相应的人名或物品名称酌情取代人称代词。

以上细节看似不大起眼,从出版和读者角度考虑,却不该有丝毫忽视。诚然,任何译文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这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翻译不易,笔者深知其中甘苦,因此,本人在不揣冒昧指出上述文本瑕疵的同时,也由衷地向所有同行的辛勤工作及其成果表示敬意。另外,由于时间紧张加之水平有限,本书若有任何纰漏或不当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电子邮箱:chineseyhs@aliyun.com)。

最后,感谢四川文艺出版社吴鸿社长,以及刘芳念和邓敏女士的充分信任与支持,为本书翻译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于海生

2016年5月28日

于北京昌平·保利罗兰香谷

内容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美国作家F.S.菲茨杰拉德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本书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故事通过普通小职员尼克的叙述展开。尼克从中西部来纽约闯荡,租住的房子凑巧在盖茨比的豪宅旁,由此结识了富豪盖茨比。了解到盖茨比五年前与他的表妹黛西有一段感情,但那时他只是一个无权无势的穷军官。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派往欧洲,两人因此分手。几年后盖茨比在东部闯荡,心里依然深爱着黛西,偶然机会成为暴发户后,盖茨比建起豪宅,经常在别墅里举行盛大的晚会,想以此吸引黛西的注意。而黛西此时早已嫁给了富少汤姆,两人婚后并不幸福,汤姆在外面有其他女人。盖茨比与黛西经过重重设计后终于相见,旧情复燃。一天,黛西开车不小心撞死了人后逃逸,这人恰好是与汤姆相好的威尔逊太太。在汤姆的挑拨下,威尔逊枪杀了盖茨比。作为盖茨比唯一的朋友,尼克在葬礼的操办过程中目睹了人们在盖茨比死后的漠视无情。

编辑推荐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F.S.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亮处,住着让他魂牵梦萦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译者 于海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5971
开本 32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7-04-01
首版时间 2017-04-01
印刷时间 201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3
CIP核字 2017041673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8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