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茂密的扎干林
内容
编辑推荐

黄聪出生的那个地方叫吉兰泰,吉兰泰因全国第一个机械化采盐场所在地而知名。黄聪是一位勤奋的青年作家,近些年已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了不少小说、散文等。《茂密的扎干林》这部集子收入了作者黄聪近年所写的几个中篇,都是反映西部大戈壁牧人生活的,充满着戈壁泥土的气息。

内容推荐

黄聪著的《茂密的扎干林》为短篇小说集,收入《茂密的扎干林》在内共四篇小说,小说非常朴实,故事的大背景都发生在广阔的农村和草原,虽然故事短小,但小说内容都很丰满,有红花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也有乾德老书记用他朴素的语言和坚持不懈的行动让人读出了社会正能量,最终好人得好报。

目录

茂密的扎干林

架子梁佚事

六月天

那些年那些事

试读章节

茂密的扎干林

我起来的时候天还没有亮,春天里很少有这样不刮风的天气,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看着我,有些冷。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我打算去趟牧区,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去沙漠里的畜群。我发动了吉普车,点了支烟,这已经成了习惯,每次启动车我都会吸一支,每次都是我吸完了烟金花才磨磨蹭蹭地出来锁门。可是今天,金花没有出来。已经整整三年了,我再没有看见过我的金花。

金花已经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我把车开出了院子,再下来锁了门,从前我总是嫌金花没有个利索劲,锁个门还要那么大工夫,现在我才发现自己懒得连锁门这么简单的事都不想做。可这是我的家,只要出一次门就得十天半个月,孩子送去住校了,没有人替我看家,没有人给我拾掇屋子。金花不在了,我又过回了光棍的生活,再没有别的靠头,所有的事只能自己做。

天还没亮,街上静悄悄的,没有路灯,没有行人,小镇还在睡梦里。我不喜欢这样的安静,我厌烦甚至害怕没有金花陪伴的日子,我按响了喇叭,人的世界里不该这么清静。我好像听到了一两声狗叫。

三年前的今天,也是这样的清晨,也是这样静悄悄的街道,那天起来刮着风,可我的心是热的,我和金花去沙漠里的家。我记得那天和金花说过的每一句话,我记得金花的唠叨,我记得金花的每一个动作,我什么都记得。

那天早晨我发动了车,踩着油门预热。一支烟抽完了,金花还没出门。我朝金花嚷,磨磨蹭蹭做啥呢还不出来,天都快亮了。我看下有没有落下东西,金花说。早是干啥的,现在走才想起来拾翻?我说。金花抢白说,你说的好听,那你咋不收拾,现在把东西找便宜了,省得你来回开车跑,啥事都是我操心,到时候车来回跑空趟,烧的油好不是钱啊?我整天嘎查上的事情还忙不完呢,谁管球这些事,要你是干啥的?我说。行了行了,就你事情多,再人都是闲人,金花没好气地说,你往出开车吧,我锁大门。

和金花拌嘴是常有的事,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感情,我脾气不好,金花也不全顺着我,事实上有些事情金花想得比我周全,毕竟女人的心细。每回拌了嘴,我一肚子气还没消化,金花已经啥事没有似的贴过来,说笑家长里短的琐事。看我依旧拉着脸,黏过来似笑非笑地说,看你那个球德性,锅和碗还经常碰架呢,还不往一个柜里放啦?她说这话的神情很让人生冷,也就没有再生气下去的理由。

平时这时间总有几个老头老太太在马路边锻炼身体,但是那天早上刮风,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头天我看了天气预报,这两天会有沙尘暴,金花还劝我迟几天再去畜群,我没有听,放牲口的还怕刮风啊,我们现在是在镇上,住在沙窝里的人刮风天气还不活了?可是现在我后悔说过那样的话,我后晦没有听金花的话。如果当初我不要那么倔强,我的金花就不会那么突然地走了。

镇子很小,眨几眼的工夫就穿过了,然后,就是黑黜黜不辨形状不知深浅的沙漠。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沙漠牧民,生在沙漠长在沙漠,虽然有几年曾经离开沙漠去外头闯荡过,那些日子里做梦想着的是沙漠,碰壁受伤寻地儿疗伤也要回到沙漠,我知道我的命运从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和沙漠联系在一起来了。沙漠是牧人放逐人生的天堂,也是牧人拥有的最大的一笔财富,牧区人的吃喝穿戴用都取自沙漠。很简单的道理,沙漠滋养了牧家的牲畜,牲畜又供养着放牧的人,牧人们又勤恳地护佑着牲畜,精心呵护着沙漠的草场。如此反复,一代又一代牧家儿女的根就牢牢地扎在了沙漠里,以至于不适应沙漠外头的生活。但是,我是沙漠里的叛逆者,传统的畜牧生产渐渐地疏远着我的生活,春天于我是另外一个收获季节。沙漠里到底蕴藏着多少宝藏,我不知道,我只倾心于沙漠里独有的一种宝贝——苁蓉。这种被誉为沙漠人参的药材是我发家的根本。可以这样说,是苁蓉救了我的命,在我最为落魄的时候,苁蓉是我抓住的唯一的救命稻草。

开车一路向西,我和金花说着闲话。

清明的缝缝谷雨的头,这个节气找顶缝的苁蓉就得在早上,早上看得清楚,一过十点太阳亮光就不好找了。

好似谁不会挖个苁蓉,哪年还不都是我比你挖得多。金花撇撇嘴说,这几天风大,怕是把苁蓉缝缝也扯平了。

今天扯平了明天又会顶出来,总有风刮不着的地方,昨晚上我做了好梦,今天早上说不定能碰着大坑。

我估摸着去年挖过的那两个大坑苁蓉也顶缝子了吧。金花说。

傻了吧你,去年那种大坑好几年才能长成,过几年再说吧。

那两坑苁蓉太喜人了,整爽爽的,那个独苗差不多两米长,光坑我就挖了整整一天,差点没把我累死。

那种苁蓉就是挖上三天也值,就那一苗就卖了三干多块钱,抢银行也没有这个来钱快。

去年下雨多,今年苁蓉不知道啥样子?我看这几天就有人骑摩托车驮了苁蓉在街上卖,你说,他们该不会去我们扎干林里挖苁蓉吧?

怕的就是这个,要不我说早些进沙窝,今年你就攒劲地挖吧,两万多亩的草场,光圈起来的扎干林就一万多亩,两年前种下的苁蓉这回就能挖了。

苁蓉这几年年年种呢,种上也没有管过,谁知道种成功没?

咋不成功,这个东西命贱,只要你种在地方上,肯定能活。

……

苁蓉是我们永远说不完的话题。P1-3

序言

一缕漠风沁心香

——读黄聪的小说《茂密的扎干林》

赵海荣

黄聪出生的那个地方叫吉兰泰,吉兰泰因全国第一个机械化采盐场所在地而知名。据我所知吉兰泰这个地方在阿拉善文化圈也很出名,这里曾经出过许多优秀的文学青年,全国知名作家漠月就是出自这一地方。

黄聪是一位勤奋的青年作家,近些年已在国内知名刊物发表了不少小说、散文等。这部集子收入了作者近年所写的几个中篇,都是反映西部大戈壁牧人生活的,充满着戈壁泥土的气息。黄聪在阿拉善以汉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年轻作家中成绩斐然,内蒙古著名作家白雪林先生对黄聪的创作给予了很高评价。

黄聪小说创作手法不温不火,沉着冷静,娓娓道来,亲切自然。总结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特点,二是语言特点。无论地域特点还是语言特点都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出身于戈壁牧民家庭,自小跟父辈们在沙漠戈壁摸爬滚打,十分熟悉戈壁的环境与牧人生活,艰苦的生活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他的小说充满西部戈壁牧民生活气息,那就是朴实、粗犷、打开他的小说每每感到一股挟着冬青花香的漠风迎面拂来。

《六月天》这篇小说描写了戈壁牧区一段时间的现状,比较细腻地展现了大戈壁各类人物的思想、行为以及正邪力量的碰撞。小说以现实社会生活为缩影,写了戈壁最小基层组织的生存状态,形象地描述了近些年基层组织的现状:这些年我们的经济上去了,但一些基层组织已被坏人所把持,他们只顾个人发财,不顾及百姓的冷暖,这种情况即使边远的戈壁也不能幸免。

小说的人物中有新老两位嘎查书记,他们做人的境界不同。乾德是一位受党培养多年的老党员,对党忠诚,属于踏实肯干的老实人,对辨人识物方面还有些木讷。虽然早已经从书记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他还在为乡亲们操心,无时不牵挂着嘎查的牧业生产。乡亲们也十分敬重老书记,心里话也愿对老书记说。他也充分利用自己曾经担任书记时人际关系的余脉为乡亲们奔波。而现任书记王有根是当下一个比较典型的投机作恶村官,他利用窃取的权力疯狂敛财,财富的积累并没有让他带领大家致富,而是骄横拔扈、欺压群众。

戈壁的六月是草木生长的重要季节,可这一年的此时戈壁“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太阳不惜余力地把光和热泼洒下来,晒焦了满山的沙霸王”,老书记乾德知道“再不下场雨牲口全得旱死了”,他心急如焚。戈壁牧业日渐凋零,而书记王有根个人在山里采矿的炮声却十分热闹。嘎查书记王有根和许多腐败分子一样,都会在政界寻找保护,因而有恃无恐。这位村霸书记的一系列行为折射出这些年农牧区基层组织工作的缺失,而且这种情况已经蔓延到了边疆牧区。小说以一个侧面描述了戈壁乡一级的组织苏木的弱化萧条,苏木作为戈壁乡镇一级政府所在地“曾经是很热闹的地方,有苏木政府、学校、医院、粮站、邮电局、供销社等机关单位”,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冷清”,同国内不少乡镇一样,“现在留在这里的多是他(乾德)这样的老人。有的是恋旧不愿不想搬去人多的地方的”。

金钱至高无上的驱动使基层的一些领头人早忘记了共产党人的宗旨,不是带领牧民向幸福出发,而是个人走向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小说描写了基层官场,同时揭示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六月天》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展示了边远牧区社会发展的一个层面,揭露了由社会不正风气导致的社会不公。小说向我们提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基层组织重新建设已刻不容缓。黄聪的写作主题往往大胆触及社会现实,不回避社会关系中的尖锐矛盾。没有忘记作家的社会责任,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显然和现在某些作家的的商业写作不同,不以俗套、造梦来一味迎合读者。

这篇小说的故事显然较老,没有悬念丛生的惊险场面描述,亦无曲折复杂的情节,然而正义与邪恶在争斗、金钱与伦理道德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边远的戈壁,因此这篇小说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另外,以“六月天”命名小说,自有其深义。有过戈壁生活经历的人大都知道,正常的年景,农历六月正值暑期,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大,“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年终收成如何,此时基本定型。这个关键的季节,草原上却“赤日炎炎似火烧”,这对以草场看年成的牧区是要命的,我想作者的“六月天”不仅仅是单指自然的年成,还寓意着人祸吧?

《茂密的扎干林》是一篇讲述牧民在戈壁艰苦创业的小说,我个人以为也是一篇生态小说。小说描绘了牧人之子红旗的生活轨迹,形象地记录了当代草原牧民的生活,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从而揭示了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共同繁荣的主题。昔日蒙古族牧民十分注重保护生态,他们把草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物质崇拜。人们认为在戈壁滩谁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那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篇小说没有直接写保护生态这一主题,但还是间接地反映了生态环境与戈壁牧民的相依关系。戈壁青年牧民红旗正是依仗沙漠植物扎干发家致富。小说将戈壁牧民生活的拼搏与磨难、向往与追求描绘的十分生动,有些细节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村级选举的情景等。

这篇小说中作者将凝聚着激情的笔触伸入到戈壁牧区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展现了进步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相互杂糅的诸多侧面,塑造了具有独特个性与气质的当代牧民红旗的形象,描绘了戈壁特有的风俗人情。从这票小说可以看出作者严肃地思考人生,分明地揭示生活矛盾,传达时代发展的一些步履,让读者引起强烈共鸣。

黄聪的作品结构都较为单纯,不事雕琢,但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感情的坦露。杜勃罗留波夫说过:作家在生活中捕捉的,往往是那些“跟他的心灵十分接近而亲切的东西”。作者以他熟悉的生活为背景,以独到的抒发感慨的笔调,来营造他的小说氛围,以犀利和严峻的构思,大胆而深沉地抨击了当今社会的弊病,在严峻的社会问题面前,从现实生活的纵深中表现了真善美,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草原上的生产活动锻炼了牧民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大自然不变的生存法则,只有保持物种的均衡,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一点小说人物红旗的奋斗经历作了证明。

作者以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展现了青年牧民红旗在时代变革中的经历。红旗前后两次立志要以扎干的寄生物苁蓉发家致富,却在南方受骗上当,债台高筑。不屈的红旗咬定扎干不放松,终于成功。从红旗的经历中,小说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好的生态环境给我们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可能,让我们从中悟出一些生活的哲理,我以为《茂密的扎干林》也是一篇难得的励志力作。小说讲述的是红旗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另一方面可以说也是上苍馈赠给大戈壁人的扎干助他成功的。所以我说这篇小说也算是一篇极佳的生态小说。

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速度加快,人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来说不仅是欣赏和审美的对象,更是不可脱离的生存根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会的理想始终贯穿在黄聪的这篇小说中。

扎干就是梭梭,曾经梭梭在阿拉善林遍布大漠戈壁,它的寄生物肉苁蓉也没有像今天这么知名。曾几何时扎干林成片被毁,这些年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它的价值,但又一味地开发,一味地扩张,使戈壁脆弱的生态受到极大影响。小说通过新的角度反映在优越的生态环境下新型牧民红旗的人生追求、道德观念的变化与冲突,揭示出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这篇小说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形象地讲述了红旗在扎干林里的奋斗史,小说人物中金花的性格十分成功,给人留下很难忘的印象。

黄聪小说第二个特点是语言。读黄聪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文中运用了大量阿拉善方言。阿拉善其实是一个移民地区,由于历代亲王大都是大清驸马,亲王作为大清“人质”自小都在北京生活,这种特殊关系,让京式普通话成为阿拉善的官方语言,但在阿拉善民间交往中(指汉人)多以甘肃民勤人和宁夏人为主的百姓,于是一种界于宁夏话和甘肃话之间的、两边移民和阿拉善土著人皆能听懂交流的语言诞生了,这就是阿拉善方言。我们看到作者的文笔运用中常巧妙地将阿拉善方言运用其中,如“你们天天务艺这个”“”“你看现在放牲口的根骨都没有了”“”“我就是恰了没文化的亏了”等。在阿拉善方言中“务艺”意为练习,“根骨”为无力气,“恰”意为吃亏。这样的方言词句文中还有很多。方言的运用使黄聪的小说具有了质朴的乡土气息,也使表现民俗的叙述更加真实。民俗是生活文化的基本构成,民俗生活是生活文化的基本表现,包括着人生的基本内容,方言则是其积淀。一定程度上小说的语言就是小说的内容。著名作家莫言的《丰乳肥臀》等小说语言中就渗透了浓厚的山东地方方言情调和底蕴,这种语言的独特性更多的源于他的山东高密东北乡方言的哺育,显然一个作家在使用自己的方言母语上是拥有更大自由空间的。方言让黄聪小说有一种特殊的语感,这种语感应当属于语言中那种较深层次的东西,形成了黄聪创作的底色。

黄聪的小说有特色、有意味,生活经历使他能站在人性的高度,对作品中的人物给予深切的人文关怀和鼓励。把小说写得充满生活气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现代小说不再注重故事了,但我认为一篇好的小说,还是要有一个吸引读者的故事,依靠故事的发展推进情节的发展,在情节发展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沟通与读者引向深层审美的目的。黄聪是一位会讲故事的作者,而这些故事是来源于他的生活,因此他讲的故事经得起推敲。现实中有些小说家将新闻事件发挥一下当小说,貌似贴近生活,仿佛十分精彩,但缺少文学意味,实质没有灵魂性提升。就像现代一些画家靠照片创作画一样,作品无立意,当然就无意味。小说要传达的是意味,故事也是载体。

黄聪的小说没有宏大叙事,不以历史事件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叙述对象,也不以相关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意识为叙述目的,而是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作品中的人物也由典型的政治化的人物转变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物。读者从黄聪的小说中能够感受到的,是时代和即使地处边远的西部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在诸多方面发生的变化。

黄聪毕竟还很年轻,生活和写作经历有限。从他的小说中不难看出某些不足。如小说缺少对沙漠戈壁诗意的描绘,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不够集中,悬念设置未能扣动人心等。个别小说就整体而言,无论在作品结构上、文字上或是细节的描写上,都能从中窥见到这样那样的不成熟痕迹。

如今的文坛是很活跃的,各种各样的脚印叠加交错,让每一位作家都有自己认定的路,每一条路上都会有成功和失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戈壁牧区深处的的社会关系也必然产生急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让我们生活在特定地区的人涌现前所未有的心理阵痛、苏醒或诗情,相信黄聪的文学创作一定能更上一层楼,不断拓展自己的天地。

(作者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工艺美术大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茂密的扎干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65197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2016282172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5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2: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