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大明太祖高皇帝,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寒江独钓的《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通过筛选相关史料,精心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朱元璋奋斗史。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特别是马皇后去世后,他晚年偏好诛杀,屡兴大案,且执法严酷,不但开国元勋几乎被屠杀殆尽,且时任官吏也多有获罪的,是朱元璋的一大缺点。寒江独钓的《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通过讲述朱元璋传奇的一生,利用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文字,从人性化、个性化的视角着手,力争让更多的读者从历史人物的生命历程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并希望这些道理能够为广大读者在事业发展、人生成长中提供很好的帮助。
第一章 苦涩青春
出身贫贱、出生时因为腹胀不能吃奶,朱元璋几乎饿死。饥饿和受压迫的感觉贯穿朱元璋的整个童年。偏偏他少年时又遭遇旱灾、蝗灾、瘟疫、饥荒,他的亲人接连死去,侥幸存活下来的朱元璋无以为靠,彷徨无助……
世代贫苦
元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决口改道,河南、山东许多地区遭受水灾,元朝统治者漠然视之,不进行赈灾,反倒任由灾荒肆虐。不知道受什么异常的天气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水患连连,淮河流域却异常干旱。此时,准河流域土地裂开拳头大的口子,放眼望去一片死寂景象。热风吹过,枯黄的树干咂咂作响,沙尘弥漫在低空,到处一片灰蒙蒙的样子。
这是一个空前干旱的夏季。淮河流域内的支流浏阳河早已断流,宽敞的河道上满是鹅卵石和枯树枝。濠州钟离周边方圆百里大大小小的数百个湖泊因为失去了河水的补充,几近干涸,人们走进湖泊的时候,最深处的积水连他们的大腿都没不过了。
严重的旱情从去年夏季就已经开始了,去年整整一年都没有降雨,那个时候人们还能不断地打井灌溉、挖渠引水、浇灌庄稼,总算在秋末收获了一点点的粮食,去掉被迫上交给地主和蒙古人的,家家仅剩下过冬的口粮。整个冬天,人们都是喝着稀得可以看见人影的粥挺过来的。和他们糟糕的心情极为相似的是,整个冬天一场雪都没下。开了春,种子虽然播下了,可是依旧没有雨水,人们只好到就近的湖泊里担水灌溉,可是河水越来越少,最后竟然断流,眼看着湖泊过不了多久也会干涸。入夏后,天气急剧升温,太阳每天都炙烤着大地,连湖泊里的水也蒸发殆尽了。旱情越来越重,最后种苗都干死在地里,空前的旱灾笼罩着濠州钟离大地。
濠州钟离一带近百座村子一片哀鸿,他们从立春之后就彻底没了粮食,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拿去换粮食了。最后,实在没有可卖的东西了,饥饿的百姓便把目光投向身边一切可以入口的“食物”上,田野里的野菜被饥饿的村民挖干净了,树皮也被剥下来吃掉了,水里的鱼虾蟹等都被抓光了,飞禽走兽也被捕捉得看不见踪迹了。饥饿的痛感折磨着每一个人,那一张张嘴就是一个个期待进食的生命,等着食物的补充。幸好,16岁的朱重八所在的太平乡孤庄村的深井里还有一点水,这也-是全村人最后的希望了。
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后人也有称他朱国瑞的,重八是他的小名。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人没有文化,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是文化人或者做官的就不允许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当时许多百姓人家的名字都很有特点。朱重八的高祖名叫朱百六,他的曾祖名叫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叫朱初一,他的父亲叫朱五四。 朱五四是个老实本分人,辛苦忙碌一辈子,就像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一样,为了寻求一方乐土,为了给儿孙们挣得一份家业,他搬了一辈子家。初居灵壁县(安徽宿州辖区),后迁虹县(安徽泗县);到50岁时又迁到濠州钟离东乡(如今是安徽凤阳),朱元璋就出生在这里。
关于朱元璋的祖辈、父辈,《明史》只有廖廖几句:“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这句话只讲了朱元璋家庭搬迁的过程以及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完全没有涉及他的祖辈、父辈的有关事迹,几乎是回避了朱元璋祖先的身世。也许这是一种隐晦,对于家庭出身不高的朱元璋实在没办法吹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史》对朱元璋母亲的家族却作了详细的介绍,《明史·外戚陈公传》中就记载了朱元璋外公的许多英雄事迹。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陈,早年曾经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从军,并且参与了南宋与元朝铁骑最后的殊死一战——广东新会县的崖山之战。崖山大战,以南宋陆秀夫仗剑令自己的妻子儿女跳下大海,随后背负6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死,就此宣告南宋帝国的正式覆灭。朱元璋的外祖父陈老先生在激战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团混乱下居然传奇般地被人救上岸,并历尽千辛万苦逃回了老家,此后,避居乡间,靠巫术、卖卜、看风水为生,一口气活到了99岁才谢世。朱元璋的母亲是陈家的二姑娘,据说此女自幼开朗大方,深得其父喜爱。于是,饱经沧桑的老先生教她读书识字,给她讲述历史掌故和各地风土人情。长大后,陈二娘能歌善舞,在乡间迎春赛会与社戏上常大受欢迎。说来说去,就是想表达朱元璋的母族不仅是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还是一个书香门第,是大户人家。略过皇帝朱元璋家族的身世却对外戚大肆渲染,这在二十四史中是绝无仅有的。陈公的事迹虽然详尽,但其抗元的光辉业绩难以证实,或许他只是宋元之战中的一个小兵,甚至是逃兵,不过渲染他的英雄事迹可以为后来朱元璋反元找到历史渊源,使其看上去根红苗正,似有迎合之嫌。这一方面简单隐没,一方面却又渲染迎合,形成强烈反差,不禁让人对朱元璋的出身浮想联翩。难道他的祖辈、父辈有什么难言之隐吗?也许事实就是朱元璋的祖辈十分贫穷,到了他的父辈这一代略有好转,但依旧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不高贵,实在没法贴金了。
……
P1-3
一个少年,在颗粒无收的大旱之年靠要饭活了下来,从瘟疫肆虐的尸冢之乡咬紧牙关走了出来,他一次次地庆幸自己大难不死,坚信自己必有后福。
一个青年,从吃万家饭的圆滑和尚到参加农民起义抱得美人归的乘龙快婿,从拥兵一方的乱世英豪到权倾天下的开国皇帝,完成这伟大逆袭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个一贫如洗、靠乞讨为生的农家子弟,尽管生存维艰,却依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决心,凭着高超的政治手腕和识人用人的伯乐慧眼一步步改变着自己的命运,成就了由朱重八到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的伟大转变。
朱元璋缔造了汉人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他凭借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依靠高超的公关技巧以及无敌的脸厚心黑,他从军队最底层起步,历经十多年的厮杀,汇聚起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麾下将士如云,谋士如雨,最后横扫群雄,登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他的经历,在我国历代开国帝王中独一无二,充满了传奇色彩。
18岁,朱元璋饥肠辘辘,在快要饿死的时候,被迫去了寺庙做和尚,又被迫云游四海,靠化缘为生,结识了许多英豪,成为明教的边缘人士。
25岁,朱元璋毅然参加红巾军,投靠了起义军头目郭子兴;在信奉明王转世的红巾军士兵里,朱元璋找到了自身价值,他的才华异常出众,很快在军队中站稳脚跟。
27岁,因功高震主,遭郭子兴猜忌,朱元璋果断交出全部兵权,静观其变,伺机而动。
28岁,郭子兴病死,朱元璋乘机上位;在攻打集庆时,巧设毒计清除郭天叙和张天佑,独揽郭子兴部队的大权,成为一代枭雄;制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将众多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对手逐一歼灭。
41岁,朱元璋称帝,此后独掌中国30年,他推翻了元朝统治,与民休养生息,推行众多改革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史称“洪武之治”。
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朱元璋数次血洗朝廷重臣,杀功臣李善长、蓝玉、傅友德等人,大搞检校和锦衣卫特务组织,将文武百官完全笼罩在自己不可挑战的权威之下。
本书通过筛选相关史料,精心构建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朱元璋奋斗史。您将全面了解朱元璋无权、谋权、夺权、掌权、集权的人生!在一幅幅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画卷中,您将看到朱元璋如何从社会底层一步步走向集权统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