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街中看榜逞机智,殿前试才露锋芒
今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早,也许是要为这大比之年增添几分亮丽的风采。
刚人三月,整个京城就呈现出一派闹人春意。桃红柳绿,杏儿吐艳,桑儿吐翠。爱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妇们早早地脱去棉衣换上时兴的春装。
今天是三年一度的进士考试发榜的日子。
刘墉起了个大早,他想到长安门前凑凑热闹,瞧瞧自己的运气。有心偷着溜出府门却怕被父亲知道后又要挨批;请示父亲,却又担心他不让自己出府。
刘墉在书房门前迟疑了片刻还是硬着头皮到正堂拜见父亲。他边走边想,今日不同往常,父亲应该宽容一次吧。
刘墉向父亲请安并说明来意。刘统勋放下手中的书,打量一下儿子,不冷不热地说:“今天虽然是发榜之日,可对你来说也没有多大意义,你还是安心待在家中攻读,准备下一科吧。”
刘墉想辩驳几句,他知道父亲的脾气,张了张嘴还是忍住了,把目光投向站在旁边的母亲。
严氏明白儿子的意思,转向丈夫恳求说:“老爷,让仨儿去吧,就是榜上无名,看一看也无妨。谁能保准去看皇榜的都是榜上有名的举子?”
“那就让刘安去长安门前瞅一眼吧,不然他也不会安心在家读书的。”
严氏对丈夫的回答很不满意,却又不敢辩驳,想了想便委婉地说道:“老爷整日把仨儿关在府中,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我担心把他憋出病来,难得今天这个日子,就让他……”
不等严氏说下去,刘统勋就打断夫人的话:“你儿子是什么德行你难道不知?我丢的脸还不够吗?他再出去惹事我这老脸还往哪里搁?”
严氏眼含泪水地争辩道:“那时仨儿不是小嘛,何况那事也不都是仨儿的错。”
刘统勋霍地站了起来:“小,小,还要多大?人家甘罗十三岁拜相,孔融四岁让梨,周瑜十八岁就当上东吴大都督,他今年都快二十啦!常言说,一年不成驴,到老都是驴驹子。从小看到老,想不到我刘氏家族到我这辈竟然……”
刘统勋没有说下去,他颓然跌坐在椅子上。
刘墉满腹委屈地回到书房,手捧书本,一个字也不往眼里跳。他灵机一动便有了主意。他找来棍棒和自己平日里穿的衣服,在桌前支起一个正在埋头读书的人形,从屋里反锁上门后从窗户翻了出来,一个人悄悄地从后门溜了出去。
好久没有走出府户,今日独自来到街上,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一时间眼睛都不够用。街两边卖什么的都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夹杂着高一声低一声的叫卖声:“大饼,大饼,百年老店潘记大饼,康熙老佛爷当年御封的京城第一家大饼!” “怪味豆,怪味豆,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来京不吃刘大麻子的怪味豆,算你白来京城一趟。”
“罗盘,罗盘,沈瞎子老字号罗盘,京城一绝!”
尽管刘墉对什么都感兴趣,但他也不敢多留步,急匆匆穿过得胜楼、月明阁、仙人桥,抄小路来到长安门前。这时,皇榜已经贴出,长安门前人流如潮,推拥不动。刘墉费了好大工夫才挤到皇榜前面,但因为个头矮小仍然看不到榜上的名字。他只好轻轻拍拍站在自己前面的一个大个子:“喂,我瞧你已经站在这里好半天了,榜上的名字你应该背熟了吧?如果你背熟了还琢磨不透就回家再琢磨,这样也好让我等看一看,这皇榜又不是为你一人张贴的。”
大个子一听刘墉话中带刺,忙转过身来,一看说话人是个身材矮小的还有些驼背的罗锅,撇撇嘴,讥讽道:“哦,我当是什么大人物呢,原来是位奇才。瞧你心急火燎的样子,莫非这皇榜上也有你的大名?”
大个子故意把“奇才”二字说得重一些,周围的人当然听出这话中之话的含义,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刘墉就在大个子转身的瞬间向皇榜上扫了一眼,一下就瞧见自己的大名竞位居一甲头名。他内心一喜,但笑意只像春风掠过水面般一闪而过。刘墉平日里在府上除了惧怕父亲,其他没人敢拿话压他,何况他足智多谋,一般人也甭想占他的便宜,他不给你难堪就算罢了。常言说:人生得意事,金榜题名时。想不到今天在自己的大喜之日竟然有人当众羞辱自己,令自己难堪,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他眄视一眼大个子,不紧不慢地回敬道:“榜上若有自己的大名,随便扫一眼就看个一清二楚;如果瞅了半天也找不到自己的小名,只怕名落孙山呀!”
刘墉话音未落,大个子就哈哈大笑几声,说道:“我于易简位列一甲第七名,不知你这罗锅高中第几呀?”
刘墉故意气他:“今科廷试之时偶感小疾,没有发挥好,才考个一甲第一。”
于易简一愣,不相信地问:“你、你就是今科状元刘墉?”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