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
内容
编辑推荐

帝国终结之后,通往开放社会的民主政治;社会转型之中,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五年。第一次由人民自身构建政府的尝试!

回望现代中国与世界民主潮流接轨的努力,在法的精神之下,细品为权和而斗争的细节,虽然历经坎坷,宪政仍在路上……

《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作者岩峰,近年来潜心钻研民国史,对民国初年之政治、制度、文化略有所得,有心探求中国民主与宪政起源之真相。在嗟叹民主宪政命途多舛的同时,也有所感悟:世间没有绝对的民主,但追逐民主的精神和决心不可一日或无……

内容推荐

《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记录第一次由人民自身构建政府的尝试经历!

1912年,清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与以往改朝换代不同,这次多出了一个叫民主的小东西。这个小东西生于海外,长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的国家因它而逐渐强盛,也有的国家因它而混乱无序,吃了不少的亏。但无论如何,民主这个小东西是所有人公认的济世良方,区别仅仅在于如何去运用。于是平,民主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四处生根发芽,颇有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潜质。

令人玩味的是:民国初年的民主格局并不是因为人们的信仰而确立的。事实上,刚刚脱下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对民主陌生得很,真正形成民主议政格局的原因在于那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局势。孙中山本不想与清朝旧势力分享民主,但手上无兵无钱,不想分享也不成;袁世凯本不想受孙黄等人的掣肘,但出身清延却又背叛清廷的他不得不妥协;梁启超本不想清廷灭亡,但米已成炊,宪政之路需要找到新的实践方向。于是乎,各方势力各显神通:为了权力,为了利益,为了心中的完美国度,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斗争,却又妥协合作,上演了一出出有关民主宪政的大戏。最终,虽然民主议会政治在中国失败了,但民主的种子却种在了平民百姓的心间。

《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作者岩峰,近年来潜心钻研民国史,对民国初年之政治、制度、文化略有所得,有心探求中国民主与宪政起源之真相。

目录

第一章 民国初年那些事

一 “软弱与爱妥协”的领袖——体现民主的真意

二 孙中山为什么会“软弱”

三 让袁世凯当总统,同样是民主的尝试

四 南下,还是北上?这是个问题

五 政府席位之争背后的民主内涵

六 组建国民党——民主宪政崩裂的开端

第二章 革命党的政党政治

一 同盟会的民主准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二 章太炎的政党试验:革命军消,革命党兴

三 章士钊的政党试验:从毁党到造党

第三章 立宪派的民主之路

一 梁启超的民主之路:中国需要进步,立宪派也需要进步

二 张謇的民主实践:实业救国需要稳定

三 地方实力派的民主初体验:割据一方,也是民主

四 黎元洪的民主之路:从随波逐流到自我觉醒

五 汤化龙的民主之路:从组党到不党

第四章 清廷走向宪政的曲折之路

一 欲拒还迎的宪政之路

二 宣统登基,宪政的机遇与拐点

三 盖棺而难论定的大清王朝

四 清廷立宪派的挽歌

五 清朝旧官僚的民主之路

第五章 北洋系的民国初体验

一 有限度的共和主义者——袁世凯

二 当三权分立变成两极争锋

三 靠民主实现独裁的袁世凯

四 民国初立,北洋系何去何从

五 北洋之乱,民主之殇

第六章 社会之中的民主之风

一 民国初年的草根百姓

二 教育国民方是民主之源

三 新闻媒体的民主之风

四 对清廷贵族的宽容也是民主

第七章 民初民主和宪政的得与失

一 宪政终结,铁血主义救中国?

二 民主制度无法生搬硬套

三 让口水取代枪炮,以妥协换取制衡

四 以法治代替人治

五 现代化军队的成形

后记:什么是民主

试读章节

第三声铿锵来自于一场诡异的兵变。

在2月29日迎接专使的茶话会上,袁世凯刚刚敲定南下的路程。当日夜里,一场诡异的兵变就在北京爆发了。

隶属于北洋新军第三镇的曹锟所部在北京朝阳门外的东岳庙发生了士兵的哗变,接着哗变演变为兵变,而兵变则演变为一场动乱,大半个北京城以及天津都遭到了这场兵变的波及。

说这场兵变诡异,就在于士兵们的哗变是无理由的。往常的士兵哗变类似于工人的罢工,当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时才会发生哗变,或者为了争取军饷,或者为了争取应得的某些利益。总之,都和士兵利益相关,但北京的兵变诡异就诡异在士兵们没有任何诉求,好像是活腻了,想好好放纵一下的偶然行为。

当天夜里,士兵们走出军营,开始抢劫军营附近的商贩。开始还只是抢些蔬菜水果,遇到大一点的店铺都畏畏缩缩不敢进去,但等乱兵进城与其他部分的乱兵会合后,人多胆壮下,乱兵们开始将手伸向了金银器店、绸缎庄、洋货店,反正什么值钱抢什么。被金银珠宝晃花了眼睛的乱兵们愈演愈烈,当天遭到抢劫的店铺多达4000余间,就连政府的造币厂都遭到了抢劫。

有的乱兵见北京被抢得没啥油水了,甚至星夜组团赶赴天津开抢,同样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这场兵变中,大半个北京城和天津都遭到波及,损失之惨重甚至可以比拟八国联军进北京。

北京兵变甚至威胁到了南方专使们的安全,几个代表仓皇出逃,躲入了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区。行李衣物什么的统统丢了个干净,据史书记载,几位代表在这场兵变中都是“仅以身免”。

这场兵变不但给北京市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连外国势力都紧张不已,各国领事纷纷调派兵力进城保卫使馆,日本尤为积极,直接从山海一关和南满的驻屯军急调了千余兵力来京。

3月1日下午,袁世凯召开高级军政长官会议,下令镇压兵变,当天就恢复了北京城的秩序。

这场诡异的兵变,后世的学者大多认为是袁世凯所授意的,虽然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从结果来看,袁世凯是这场兵变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兵变对袁世凯曾经的说辞进行了最好的注解。在南方屡次催促袁世凯的过程中,袁世凯都以北京的新军不稳为借口,而兵变的爆发恰好就是新军不稳的证据。

其次,兵变给了袁世凯留下来的理由。袁世凯还在北京尚且都发生如此严重的兵变,要是他不在了,北京城会不会一夜之间变成废墟?这都是说不好的事情,所以袁世凯更有了拒绝南下的理由。

再次,这场兵变为袁世凯争得了民心。袁世凯刚表示出要走的意思,乱兵就开始瞎搞了,要是袁世凯走了,北京市民们怎么办?而且袁世凯只用半天时间就平息了兵变,给予了京城市民十足的安全感。

最后,从外交层面上,外国人也在替袁世凯说话。在当时的中国,袁世凯本身就是被外国势力所看好的代理人,若袁世凯被架空,他们前期的投资就白费了,所以外国势力也借着这场兵变推波助澜,帮着袁世凯留在北京。

如此种种,袁世凯自然是走不成了。当孙中山得知北京兵变的事情后,也怪自己是不是太急于求成了,因此放缓了催促袁世凯南下的提议。而一些在革命阵营中早已和袁世凯眉来眼去的人则反过来责怪专使们过于孟浪,所以才导致了北京兵变的惨剧。黎元洪就公开表示,不在南京建都可能不会出什么乱子,但不在北京建都则必然出乱子。

蔡元培作为兵变的亲历者,也被兵变吓到了,他在电报中说,北京兵变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到现在还没有组建起来。要求南方临时政府答应袁世凯在北京建都,以尽快安定北方局面。

一方面是民众的呼吁,一方面是外交上的照会,第三个方面则是革命派内部阵营的分化。三者共同作用下,袁世凯建都北京的目的终于达成,南京临时政府不得不最终屈服。3月6日,南京临时政府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在北京老巢建都的目的终于达成。P34-37

后记

在民国初年及其后的政局变幻中,民主或真或假地在各个场合被人提及和利用。虽然很多将民主挂在嘴边上的人,其实还是想搞专制独裁那一套,但最少他们懂得了要给自己披上民主的外衣。

但时局在经过了民国初年的纷争熙攘后,似乎一切都回到了原点,到底什么是民主?成了每个人心目中最沉重的问题!

经过民国初年的宪政失败,曾经有人断言:中国并不具备民主的土壤,这个深深崇拜着“成王败寇”历史经验的国家根本容不得民主的存在。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民国初年的宪政失败多少可以作为这一经验的佐证。但这话也有片面的地方,毕竟,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进程都需要时间。

民国初年的民主与宪政之路,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规律。辛亥革命后,在政治上具有话语权的人只是革命的参与者或推动者,包括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革命党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接下来就是以梁启超、汤化龙为代表的立宪派势力。但随着民主制度的建设和民主观念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也开始具有自己的话语权。这些后来者虽然不是革命的功勋,也不是新政府的政要,但他们却可以通过报刊媒体发出自己的声音,解读自己对民主的理解,乃至利用舆论来监督政府的日常行事。这其中,黄远庸、刘鼎和等人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们对于中国民主进程的推动作用绝对不比革命元勋们来得小。

黄远庸和刘鼎和等人作为民国初年报业的佼佼者,属于辛亥革命后才涌现的新派知识分子。他们热衷于政治,也同样热衷于通过媒体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归根结底,这实际上是争取话语权的表现!

虽然在民国初年,话语权主要还掌握在上层和精英手中,但这相比于帝王专制时代只有皇帝或太后才能说话的境地来说,显然是一种进步。孙中山可以主张北伐,主张彻底革命;黄兴也可以主张以法律手段来解决现实问题;宋教仁丝毫不掩饰对政治的热爱和对权力的渴望,所以他要组建内阁当总理;袁世凯可以主张要总统制不要内阁制;清王朝的遗老遗少们也可以宣扬“民心在清”。说到底,这一切都是民主所带来的好处。虽然民国初年的民主并没有让平民百姓得到实惠,反而让他们吃了很多有关民主的苦头。但这个最大的群体第一次被人当成一回事。在其后的民主进程中,他们必然越来越多地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

究其根本,话语权的扩大实际上得益于社会体制的建立。

这里的社会体制并非单指刻板的法律条文,而且是人们心中的那杆秤,当人们不再惧怕强权,不再畏惧压迫,那么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是早晚的事情。而民国恰巧就孕育出了这种让人说话的体制!而这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成就。

民国初年所孕育的民主,表面上看最终失败了,但其实是成功的。在这之后,中国人开始真正去了解民主,运用民主,捍卫民主。如此这般,谁又能说民国初年的民主是失败的呢?

愿民主永存,愿国家永远进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初立(1912-1916年的民主自由与宪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岩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015377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3.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3: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