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
内容
编辑推荐

黎东方所著的《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以通俗生动的文笔叙述严肃的历史故事,让读者以看《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已出五种“细说”已受到读者欢迎。如今已一次将从秦汉至民国的中国历史全部补齐,九册整套推出,估计影响会更大。“细说体”为黎东方独创的讲史形式。

内容推荐

黎东方所著的《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以讲史形式阐述了自秦朝统一六国至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涉及的重要人物有秦始皇、李斯、刘邦、项羽、汉武帝等;重要事件有焚书坑儒、指鹿为马、垓下之战、吴楚七国之乱等。

目录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

一 秦汉以前

二 秦的来源

三 从非子到穆公

四 穆公图霸

五 孝公变法

六 用文化眼光看商鞅

七 惠文称王

八 昭襄王削弱魏韩赵楚

九 合从攻秦

一○ 孟尝君

一一 平原君

一二 信陵君

一三 春申君

一四 长平之战

一五 吕不韦

一六 秦始皇的神秘身世

一七 蕲年宫事变

一八 六王毕,四海一

一九 千古一帝

二○ 中国政治的新秩序

二一 焚书坑儒

二二 以吏为师

二三 沙丘政变

二四 秦二世的暴政

二五 指鹿为马

二六 李斯的悲剧

二七 秦政的“德治”包装

二八 秦汉之际大变局

二九 陈王奋起

三○ 项羽在巨鹿大显威风

三一 先人关者王之

三二 刘项争雄

三三 鸿沟分界

三四 垓下决战

三五 汉高祖

三六 白登的耻辱

三七 功臣一个个死掉

三八 吕后的故事

三九 文景之治

四○ 洛阳才子贾谊

四一 为富安天下

四二 游戏结了死仇

四三 清君侧

四四 平了七国之乱

四五 唐姬误会

四六 汉武帝了不得

四七 东方朔的政治幽默

四八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四九 司马迁和《史记》

五○ 戾太子刘据

五一 轮台诏

五二 儒生的地位上升了

五三 天马西来

五四 昭宣时代的中兴

五五 元帝以后就不行了

五六 老太太当家

五七 王莽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五八 农民暴动

五九 烂羊头,关内侯

六○ 红眉毛的大军

六一 光武帝不该打小算盘

六二 班超十分英雄

六三 甘英遗憾

六四 短命的皇帝一串

六五 外戚与宦官之争

六六 班固和《汉书》

六七 新兴的田庄经济

六八 东汉“土围子”

六九 太学的“学潮”

七○ 党人的光荣

七一 政坛“铜臭”

七二 汉末民间秘密宗教

七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七四 大灾荒和流民运动

七五 江南得到了开发

七六 把董卓引进来了

七七 袁绍发难

七八 几个未曾加盟的人

七九 孙坚有点傻劲

八○ 董卓之死

八一 也有人替董卓报仇

八二 吕布穷无所归

八三 偷曹操的兖州

八四 被曹操赶走

八五 又偷刘备的徐州

八六 死在白门楼下

八七 董承是干什么的

八八 袁术做了一场皇帝梦

八九 刘备被曹操打败

九○ 袁绍也被曹操打败

九一 他的三个儿子、一个外甥都被曹操解决

九二 连辽西乌桓也人于曹操掌握

九三 刘表被曹操吓死

九四 年轻的孙权竟想抵抗

九五 赤壁之战

九六 周瑜死得可惜

九七 三分天下

九八 夷陵战役

九九 诸葛亮的神话

附录 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

编后记

补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秦汉以前

秦汉以前,中国有过夏商周三个王朝。夏商周以前,中国有过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前期之时,中国有过云南的元谋人,陕西的蓝田人,与河北的北京人。出土的元谋人遗骨,其年代为今日以前的七十万年左右;蓝田人遗骨,为六十万年左右;北京人之最古的,其年代与蓝田人差不多,不曾留下骨骸,却留下了朴拙的石器于第十三号发掘地点。留下遗骨在第一号发掘遗址的第三层至第十层的,其最古的属于五十万年以前(根据最新的科学方法的鉴定为四十六万加四万或减四万年);其最晚近的属于二十万年以前左右。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中国,有所谓丁村人(山西襄汾县的丁村)。丁村人只留下了三颗牙齿,其年代在距今七八万年至十万年左右。他们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约略同时。

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山顶洞人。山顶洞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北京人洞的山顶之上的洞(不在北京人洞之最上层,而是在同一个山上的另一处之山顶)。山顶洞人相当于欧洲的所谓智人,其脑容量相当大。

中国已经发现的中石器时代遗址不多。著名的仅有陕西大荔县的沙堆。世界各地中石器时代(不可与旧石器时代中期混为一谈)时间很短,只有两千年,从距今一万二千年左右到距今七八千年。当时第四冰川已退,地球表面很热,南北极的冰,大量融化为水,增加了各大海洋与大小河流的水,提高了海平面,也使得大小河流的水泛滥,造成极多的湖与沼泽地带。我国大荔一带,在今日距离渭水、北洛水与汾水进入黄河之处不远,在中石器之时,可能为一大沼泽地带,兼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湖。

旧石器时代的人,仅会用石头互相打击或锤击而造石器;新石器时代的人兼用磨的方法制造石器,因此而有了锋利的刃。中石器时代的人所制造的石器,其程度在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以细小的石器居多。这些细小的石器包括矛头、箭头与渔网之硅。事实上,人类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时已经开始制造相当细小的石器了。

新石器时代开始之时,没有陶器。然而不久便有了陶器,先有粗制的,后有细制的,在许多地区并且先有红陶,加彩,称为彩陶;后有用更高温度所烧成的灰陶,有时加彩,而通常是留下绳子或竹皮所编成的塑造陶土之筐子或篮子的花纹,称为绳纹或篮纹,再其后,更进步之时又有用刀子刻的刻纹,或用类似图章一样的东西所拍在陶坯子上的“拍纹”。在山东日照县等地有所谓“黑亮陶”,很美,质坚而薄,发亮。

畜养动物与种植植物,是农业的两大部门。人类离开单靠打猎、捕鱼与采拾为生,而进一步自己养动物,栽植物,以确保每日均有粮食,不虞风雨雾雪,是开始于中石器之时,完全成功于新石器之时。

为了存储吃不完的粮食,人类才作陶器。有了农业,亦即有把握的粮食来源,人类才不致常常因找不到可吃的果实与种子,捕不到鱼,或打不到野兽而饿死,甚至被野兽咬死,被野兽吃掉。总之,人类才能真正“安居”,盖房子、生孩子,与亲戚聚居而有了村庄,形成氏族、部落,发展高度文化。

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有不少的高度文化的区域,其中最重要的在山东、江苏、河北的“河淮三角洲”有“大汶口文化”;在河南、陕西、山西的“洛渭汾核心地区”有“仰韶文化”;在江苏、浙江、安徽有“良渚文化”;在湖北、湖南、江西有“屈家岭文化”;在甘肃、青海有“马家窑文化”。

继大汶口文化而起的,有以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下层为典型的“龙山文化”。继仰韶文化而起的,有河南龙山、陕西龙山、山西龙山。

再其后,便有了小型的铜器,为铜箭头、小铜刀之类。新石器时代蜕变为铜器应用时代。然后,有人发明以锡掺进铜,造成所谓“青铜器”。人类这就进入了所谓“文明”了。

青铜是中国买卖古董的人所创出来的名词,其实它原本并非青色,而是红的。青字的意思,在中国古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今日台湾话之中的青,其意义仍是绿,而不是蓝。青铜是什么呢?是生了绿锈的古代锡与铜的合金。

P1-2

序言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序言

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征得旅美史学前辈黎东方教授同意,以“细说中国历史丛书”为题,将原由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黎先生大著《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细说民国创立》四书,在大陆出版发行。

书出之后,众口交誉,大量加印,不胫而走,黎先生闻之欣喜。为完成“细说中国全史”夙愿,以老骥伏枥之壮心,再应责编崔君美明约请,续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四种,并将已经成书之《细说三国》先行交付出版。不料,执笔至1998年最后一天,夜睡不起,猝然仙去。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出版社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之读者计,乃多方筹划,约请黎先生高足及京、沪两地素有研究之学者,分担撰著。经数年努力,新撰四种“细说”之书,终于面世。至此,“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大功告成。黎先生九泉有知,当可欣慰也乎!

“细说体”是黎先生开创的一种新的叙史体裁,底成于早年在重庆之讲史盛举。

讲史古已有之。古之讲史者,诚如邓广铭先生所论,都不是读过史书,更遑论有所研究的民间艺人。所讲内容,只是以某一朝历史或人物为由头,加以演义和穿插逸闻传奇,增添一些故为热闹的场面,与真实历史相距甚远。由此形成的文本,历代相传,几经润色,成为“演义”、“平话”一类文学作品而入于古典小说之林。

黎东方先生在重庆讲史,则以历史学家的睿知讲真实历史。既不虚构情节,又不增添传奇,完全依史实本身的曲折复杂,凭藉精熟的会通和高度识见,以逸趣横生之辞锋,勾起听众兴味,引发历史与现实的联想共鸣,倾倒四座,轰动山城。由此形成的著作,不仅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而且开创了不同于古代之纪传体及现代之讲义体通史、断代吏一类著作的新体裁。这种体裁,黎先生自己称之为“细说体”。

由讲史发为著述,“细说体”史书的撰写自有其要领可循。一是融会贯通。黎东方先生不仅对已逝的历史过程,有上下、前后、左右的纵横融通,而且对各家研究得失了然于胸,尤其精熟于职官、典制、地理、文化、学术之嬗蜕演变。故而开讲中能统而贯之,信手拈来;著书时能信而有征,言之成理。分之,各为一朝信史,合之,则成中国通史,前后赓续,上下一体。虽然,会通本是治史者必具的要求,但如黎先生之对数千年历史及相关学问精熟融通、备知种切,臻于太史公所言“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者,何其难得。所以,作“细说体”史书之难,窃以为首先就难在必需对中国历史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才能写好一朝之信史。  二是取精用宏。会通既是讲史的功底,著史的基础,又是睿知之所养成,卓识之所由来。黎先生即是因会通而悟得历史发展之关键,历史人物之功过,学术流变之精髓,典章制度之张弛,在在皆有独识精到之论。凡关乎全局者,详为论说而不厌其烦,细为阐述而不吝篇幅;无关宏旨者,则一般交代,点到为止。既具大体,犹见要领,取精用宏,洞其底蕴。所以,‘‘细说体’’史书,不像讲义体断代通史那样举其大略、面面俱到,而是人事相依、突出重点,谋篇布局、主次分明;设题自如而不受章节拘束,各题详略不强求平衡,全依重要与否为转移,显得活泼而富有个性。读其书,真可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重版已经出过的有关专著,再约请有精深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撰著或缺的部分,以期配成一套高质量的断代史学术著作。近些年来,已出版了王玉哲《中华远古史》,杨宽《西周史》、《战国史》,林剑鸣《秦汉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等8种。另有胡厚宣等的《殷商史》、陈振《宋史》、汤纲《明史》等5种,正在撰写或在修订。有鉴于以上两项都是适应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教学研究之用,于是90年代后期,责编崔美明女士乃有为适应中等文化程度读者之需要而编辑“细说中国历史丛书”,普及历史知识之计划。这套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配齐出版,不仅使该社长期来为之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结构上更趋合理,而且为历史知识普及化、通俗化,提供了可资参酌的路向。

历史普及化,是一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涵养爱国情操的大业。先哲有文脉中断谓之亡天下之说。太炎先生称:“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不读史则不知前人创业之艰难,后人守成之不易,爱国之心,何由而起?”一个漠视自己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无论对培固国本,弘扬民族精神,接续中华文脉,都具有深远意义。就此而言,“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出版,称得上是嘉惠当今、造福后代的大好事。

黎东方教授原拟在写完计划中的四书之后,请唐振常先生作一长序。不意唐公匆匆而去,致使黎公遗愿未得实现。责编崔美明女士转而要我承乏,推辞不得之下,只好诚惶诚恐写了上面几点,聊充序言。

2002年5月于蒲溪抱墨轩

后记

编后记

“细说体”是黎东方老师所创的一种史学著作体裁,在台湾先后完成梓行的有《细说清朝》、<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民国》、《细说史前中国》及《细说三国》等,在学术界和普及历史知识上有很大的影响。

黎老师晚年,似有意完成“细说中国全史”的大业,因此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签约,先将《细说清朝》、《细说明朝》、《细说元朝》、《细说三国》等重新编排出版,并且着手准备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五代》、《细说宋朝》。但著作尚未完成,不幸于1998年12月30日遽归道山。

师母黄鸿书女士,通过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王成勉教授带来口信,说黎老师对正在撰写的几部“细说”已经收集了不少材料,只要略加整理即可成书,希望由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曾受业于黎老师的师友们襄助整理,将黎老师的心愿完成。我的硕士论文是在黎老师指导下完成的,而且是黎老师所指导学生中年纪最小的,故义不容辞地接下这个任务。

在审视王成勉教授带回的黎老师遗稿后,发现除了《细说秦汉》已完成十三节,写到吕不韦外,其余的各断代,仅有一些复印资料,而且主要是由陈庆麒所编的《中国大事年表》中摘印出来,在上面加注少数眉批而已,并未留下任何完整或成段的笔记,所以这些“细说”除了重写外,我们无法为之增补整理。

秦汉部分由于已有十三节,我们决定设法将之完成。师友们研究的结果,认为黎老师的《新三国》是由刘邦谈起,恰可补其不足,所以这部《细说秦汉》的整理稿中的第一四节至第三五节以后的内容,是从《新三国》中摘录下来的。为弥补秦始皇至刘邦间的一段空白,将黎老师所撰《楚汉战史》作为附录。

当然如此处理,有明显的不足,例如:秦始皇、项羽等部分,无法补足。同时语气也前后不一致,不过至少保存了黎老师的基本观点。

在整理过程中,吕不韦之前的十三节,除更正一些错字外,对明显笔误之处,亦加以更正。例如:原稿16页云:“这一张世系表中的圈圈,有一个是在女修与伯益之间,有五个是在伯益与中衍之间”,查所画世系表及《史记》所载,“五个”应作“四个”方是,故加以更正;页37:“宣公在位十二年,成公在位四年。在位十二年。成公死后,德公的小儿子穆公继位。”句中“在位十二年。”为衍句,故删之;又44页:“梁国在今天山西省的韩城,姬姓与周王室同宗。”按:韩城属今陕西省,非山西省,故改之。另外,这部分黎老师在多处曾注明附地图,但未能找到地图原稿,故地图从缺。至于节录自《新三国》的部分除明显错字外,不更动一字一句。

整理稿完成送至上海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崔美明女士认为,《新三国》主要是陈述三国历史,两汉部分只是为了说明大时代的背景,如此移入,不免显得轻重失衡。而且汉武帝时代分量过轻,文景时代和昭宣时代完全缺失,也是不合适的。四十五节的总的篇幅,也只有十万字上下,与其他各部“细说”史不一致。因此和我商量,希望能够加以增补。对于黎老师著作的出版,身为学生希望能够忠实保持原貌,不动一字。但出版社的立场不得不考量,经研究讨论,崔编辑和我一致同意,委请老友王子今教授进行补编。

王教授为著名的秦汉史专家,著作等身,肯为《细说秦汉》补编润色,以增其光彩,在此深表感谢之意。补编的经过,王教授在《补编后记》中已有详细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对于“细说体”的精意,黎老师在大陆版《细说元朝》等书《自序》、邓广铭先生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序言》、唐振常先生的《黎东方先生讲史之学》已有介绍,但最能忠实反映黎老师撰写“细说体”真意者,鄙意认为当推马先醒老师所撰《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一文。

马先醒老师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文学博士,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与劳幹教授联合指导)均在黎老师指导下完成,曾担任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主任,台北简牍学会、中华简牍学会创办人,著名秦汉史及简牍学专家。

现为使读者更深人了解“细说体”之精意,征得业师马先醒教授的同意,将《国史“细说体”的创立及其特色》附载于本书以供参考。

受业

陈文豪谨记

2001年8月10日初稿

2002年7月10日二稿

书评(媒体评论)

顾毓琇:黎东方教授受业于梁任公(梁启超)先生。任公先生在清华讲《历史研究法》,东方教授得其真传,留学巴黎。讲学美邦,著作丰富,发扬文化。

唐振常:难得的是,以黎先生这样有成就的史学家,甘心于教学之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乐为历史通俗化而终生不疲。黎先生的四史,严格按照历史去写,不造作,无虚饰,极为谨严,保持了一个史家应有的态度。

邓广铭: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我要重点突出地指出,这几本《细说》确实都是深入浅出的,切合干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马先醒:(细说体)使听者、读者宛如身历其境,亲闻目接,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细说体”最大的特色,尤在于其可读性高。倘若一般史书是山石,是玉璞,则“细说体”无疑是玲珑剔透的翠玉白菜,这中间的鬼斧神工就是“细说体”著者的心血及能耐。

沈渭滨:(细说体)不仅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而且开创了不同于古代之纪传体及现代之讲义体通史、断代史一类著作的新体裁。……“细说体”史书的撰写自有其要领可循。一是融会贯通;二是取精用宏;三是深入浅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说秦汉(黎东方讲史之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黎东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1899701
开本 16开
页数 33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323
出版时间 2013-12-01
首版时间 2013-12-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1
CIP核字 2013267195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2.25
印次 3
出版地 上海
227
150
15
整理 陈文豪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0: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