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非常事端(亲历者口述实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中国可谓“乱世”。“非常事端”非常之多,李跃乾编著的《非常事端(亲历者口述实录)》所选取的口述历史资料涉及到十个和日本侵略中国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济南惨案、皇姑屯事件、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两广事变、西安事变、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南京大屠杀、长沙大火、重庆大隧道惨案。这些事件能够使我们看清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线索和主题。书中选取的那些生动丰富的个人口述资料,能再现当年这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场景,教育我们永远不要忘记中国被侵略、被蹂躏的这段历史。

内容推荐

民国时期,“非常事端”非常之多,李跃乾编著的《非常事端(亲历者口述实录)》所选取的口述历史资料涉及日本侵略中国的相关重大事件,从中可以管窥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线索和主题。

在这本《非常事端(亲历者口述实录)》中,董文琦、贺国光、雷法章、李文彬、蒋彝、齐世英、张群、何成、芳泽谦吉、王禹廷、王铁汉、康泽、萧自诚、蔡孟坚、刘斐、周佛海、雷啸岑、陈湄泉等数十人,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1928年的济南“五三惨案”开始,讲述了张作霖被炸案、福建事变、两广“六一”事变、西安事变、南京大屠杀、汪精卫投敌、重庆防空洞灾难、长沙大火等事件。

目录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介

第一章 济南惨案和张作霖被炸案

 一.济南惨案

 二.张作霖被炸案

第二章 从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到两广事变

 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二.福建事变

 三.两广事变

第三章 西安事变

第四章 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

第五章 从南京大屠杀到长沙大火

 一.南京大屠杀

 二.重庆大隧道惨案

 三.长沙大火

口述历史资料来源

试读章节

朱文长

沪战使十九路军成名,虽然沪战一半是中央军八十七、八十八两军打的。但当时为免日方猜忌,中央军未在报纸上露面,一时蒋光鼐、蔡廷锴成为抗日英雄,为众望所归。五月五日《上海停战协定》签字,规定日本撤兵,不附任何政治性条件。同月三十一日蒋光鼐为福建绥靖主任。十九路军调粤剿共,同时亦成为中共统战对象。民国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蒋光鼐、蔡廷锴与朱德、毛泽东订攻守同盟。十一月李济深、陈友仁入闽。二十日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及第三党分子,在福建发表通电,宣布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设首都于福州。以“抗日”为号召,其时福建全境及其四周,无一日军。割据事实与军阀无异。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二十二年一月二十一日中央军收复全闽。十九路军将领区寿年通电拥护中央。闽变平,为期不过两个月。

陈济棠

民国二十二年十一月,陈真如等在福建发动事变,组织人民政府,李济深自认人民政府主席,并宣布“三项基本决议”,其重要内容有:

一、中国为中华全国生产的人民之民主共和国。

二、否认南京政府,打倒以南京为中心之国民党系统。

三、清除有关总理纪念事物及总理遗像。

四、取消青天白日旗。

余审度其所作所为,既不遵奉总理,又不要党,实感无限惊异,故当事变发生后数日,余即在西南政务委员会,提通过反对此次事变之议案。当会议进行之际,李宗仁曾持异议,谓不可遽尔通过,主张暂时静观其变,余事先已接获情报,谓李与闽方已早有默契,今观此而益信。余遂决意及早表明余之态度,故不顾李之反对,力主通过,众亦赞同。十一月二十二日乃由西南执行部发出通电,对闽省政变表示绝不苟同。

事变发生后,中央立即命余派兵入闽。余乃派黄任寰师入武平、上杭一带。第三军一部分推进至闽边境,与中央军遥相呼应。盖是时,余负责南路军事,实无力顾及闽变也。后李宗仁又谓:“如反对案必要通过,则主张召集号称抗日之六君子:沈钧儒、章乃器等,来粤会议。”余即表示反对,李谓:“既不赞成在粤召开,可否改在广西之梧州召开?”余谓:“如在梧州召开,余则不加闻问。”李见余之态度如此坚决,对于召集会议之举遂亦中止。

时湘省主席何键,亦至乐昌城与余会晤,探听余对闽变之态度,虽则此次事变,不久即为中央所平定,但由于余所持反对之坚决,湘桂各省均未敢异动,否则影响所及,尚难预料,亦足见余所持态度,对于当时局势关系之重要。

自福建事变后,余深感世道人心业已崩溃,乃决心重整道德以挽颓势。于是,在政务委员会提出通过尊孔案,恢复祀孔,提倡读经。

蒋鼎文

淞沪停战协定签字之后,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去。淞沪之战抬高了十九路军的身价,加上那时各地抗日情绪增高,鼓动对日全面抗战。中央方面仍然是采取安内攘外的政策要先剿赤军,自不得不对日本方面暂时觅取妥协,这样增加了十九路军与中央的距离,蔡廷锴、陈铭枢认识不清,昧于大势,盲目地发动闽变,成立伪“人民政府”,是一件可悲的事。

我们在蚌埠经过一段时间的整编,又到江西去剿共,我担任赣鄂粤闽湘五省剿共军北路总指挥,委员长亲自在南昌督导剿共。我从长江舰队朋友处得到福建有不稳的消息,说中央银行被封了,要另外成立政府了,蔡、陈要反叛中央了,我就去见委员长,把我听到的消息一一向他报告,委员长不太十分相信对我说:“铭三,不要轻信谣言。”大概是十一月初,委员长特别要我去见他,告诉我说:“蔡廷锴果然造反了!”他很生气地把一大叠电报扔在地上大发脾气,似乎对福建除了军事以外别无他途了。这时既要对共产党作战,又要部署福建军事,委员长辛劳是可以想见的。委员长对我说:“铭三,福建的一切情形你最熟悉,中央军的部队任凭你自己挑选三个精锐的师,我以一切方法支援你,你以快速方式深入福建剿平闽乱。”十九路军曾与我共过生死患难,尤其是赣南剿共之役,可以说没有我便没有十九路军,没有十九路军也没有我蒋铭三,现在要我与当年共生死患难的袍泽相厮杀,的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以后听说十九路军在福建正式成立了“人民政府”,并且和共产党合作了,把总理遗像扔在地上,完全否定了国民党,我意志坚定起来,把中央拨过来的精锐整顿好,向福建进军。加上给养充足又有空军支援,军事行动非常快速,二十二年元月就占领了福州,把闽变解决。

十九路军退到闽南,像沈光汉、区寿年等部都接受中央改编,蔡廷锴、蒋光鼐、陈铭枢等逃到香港,有的出国。中央把十九路军番号取消,军官调南京受训,士兵调河南刘峙并编训练。中央任命陈仪为福建省政府主席,委员长应陈仪之请,要我担任福建绥靖主任,专门负责福建方面军事。

P45-48

序言

近些年,“口述历史”在学术界风靡一时。作为一种史学新流派,虽说发端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然考其源流,实滥觞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众多形同“口述历史”的经典了。“六经皆史”,其中就有大量的口述者说。对中国几千年文明延续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论语》,亦不失为一部经典的“口述历史”。班固《汉书·艺文志》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问夫子之语也。”《论语》除了其思想、人文价值外,我们从中亦可探寻到当时的社会制度、礼俗形态和生活方式等,其史学价值自不待言,或可称作“有韵之《史记》”。《礼记·玉藻》中有言,“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可见,中国古代早就有专门记载“口述历史”的史官了。一个时代的历史,不是由后人写出来的,而是由当世人共同塑造的,对他们言行与感悟的记载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对中国古代“记言修史”传统的传承与光大。

“口述历史”项目最初是由台湾近代史研究所首任所长、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拟订并组织实施的。历时40余年,共收集整理了70多名民国时期名流硕彦的记忆资料。受访者都是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知名人物,或是与重要人物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士,包括国民党党务要人、民国军政元老、科学教育方面的著名学者、经济及工业界人士、社会名流等,内容涉及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而这套《口述历史辑要丛书》正是从“口述历史”项目所搜集编撰的120余种访谈录中,经精心筛选后,按专题分册辑录而成的。系首次在大陆出版,可以说是继沈云龙主编《中国近现代史资料》和台湾版《传记文学丛书》之外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又一史料全、涉及面广、忆述人士关键、史料价值极高的大型系列读物。

中国的近现代是一个命运多舛、艰难困苦的时代,亦是一个奋发图强、英才辈出的时代。这套书里既饱含了当世人血泪沧桑的经历、颠簸流离的人生,以及一种痛入骨髓的情感,也饱含了他们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的感叹和抵御外辱、献身民族的理想与志向。这样的历史才是丰厚鲜活、有血有肉的历史。但是,该书的口述者大多是当年国民党的党政要员,其忆述口径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所述内容皆为个人所见所闻,其中难免有记忆不周之处、亦有主观成见或为名人友人亲人讳。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能兼收并蓄、去伪存真。他们的许多看法观点,我们不一定赞同,但是我们应该尊重。因为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历史的另一面,只有多面向的历史才是最接近真实的历史,这也使得这套书的出版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其一,补阙拾遗。研究历史的人都很明白,离当代越近的历史越难研究。单凭文献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局限性很大。许多重要事件,不是没有留下文字,就是重要档案尚未公开,甚至有许多东西被涂上了太多的脂粉。那么这套口述历史,或许可以给我们拓展史学空间、廓清历史谜团带来一份惊奇与裨益。

其二,承前启后。按照“春秋三世”的说法,书中的口述者是“所见世”,在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所闻世”。我们能听到当世人的讲述,是我们的幸运。因此我们亦有责任把这些“所见世”者掌握的资料记录下来,把许多事情弄清楚,留下信史,这样才有“所传闻世”。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才不会因此而断绝,中华文明才能不断地繁荣发展。

其三,鉴往昭来。回顾近现代的中国,天灾人祸、更迭相加,国破家残,生灵涂炭。如今时过境迁,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与往昔大不相同,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处处散发着和谐之气。然《易经》有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出版这套书,不仅是要提供一个认识近现代中国的完整视角,更是要“以史为鉴”以“知兴替”,从而可拒乱,乃至升平,直至万世太平。

愿我中华民族从此复兴,永享盛世。

泛泛为之一序,无以益其善美。

中华文化发展促进会秘书长 辛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非常事端(亲历者口述实录)/台湾中研院口述历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跃乾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097181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6005408
中图分类号 K250.5
丛书名
印张 22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4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5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