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的《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是一本精彩有趣的故事书。公主的头纱、马耳朵国王、格萨尔王与“北方七兄弟星”……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它们都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自身的趣味,同时还要尽量去品味故事中展现的智慧、品格和灵感。在这些美丽故事的熏陶下,读者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层面都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图书 | 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 |
内容 | 编辑推荐 亲近母语研究院编著的《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是一本精彩有趣的故事书。公主的头纱、马耳朵国王、格萨尔王与“北方七兄弟星”……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富有神奇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它们都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定能够成为中小学生朋友的良师益友和家庭的必备藏书。读者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自身的趣味,同时还要尽量去品味故事中展现的智慧、品格和灵感。在这些美丽故事的熏陶下,读者无论从感性还是理性层面都一定会更加热爱自己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内容推荐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七仙女与董永》《嫦娥奔月》《姜子牙的鱼钩》《贴“福”字的来源》……这些老故事,世世代代流传,爷爷奶奶听过,爸爸妈妈讲过,饱含中国的历史与传统,是我们与祖先共同的记忆,也是被人渐忘的瑰宝。 《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编。编者从近万篇民间故事中精选结集,本着儿童性、经典性、当代性的原则,将美丽的中国幻想故事、古老的神话传说,以优美的现代母语重述,致力创造一本最适合当代儿童阅读的中国老故事书,给予每个儿童应有的中国记忆。 目录 公主的头纱 维吾尔族 布洛陀 壮族 山歌仙子刘三姐 壮族 百鸟衣 壮族 一幅壮锦 壮族 马耳朵国王 回族 宝锅 回族 满族的由来 满族 突忽烈玛发 满族 金芦笙 瑶族 马头琴 蒙古族 猎人海力布 蒙古族 兄弟情深 藏族 格萨尔王与“北方七兄弟星” 藏族 文成公主入藏 藏族 试读章节 公主的头纱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公主,她是国王最心爱的孩子。公主名叫比尔克斯,在国王的万般宠爱之下,快乐地成长着。 小公主十分勤劳,而且有一样特殊的本领,就是能织出别人织不出的图案。她从八岁那年开始,用五千只蚕吐出来的长丝和五千个木匠做成的梭子开始织她的头纱,到她十六岁的时候才织完。这时,国王决定给公主招驸马。消息一传出来,很多王孙贵族都纷纷跑来要娶这位美丽又勤劳的公主。但是公主把这些人看了一遍,觉得没有一个满意的。 国王很担心,就问公主:“你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人呢?你可是我心疼的女儿啊,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公主说:“有谁能认识我织的那条头纱呢?有谁能知道我的心事呢?不管他是什么人,我都愿意嫁给他。”国王一听,觉得这个条件并不高,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我们王国里的人,不管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能认识公主织的头纱,知道公主的心事,就能当驸马。国王让人把他的命令和公主的那条头纱一起挂在宫门外的墙上。 这立即引起了轰动,全城的老百姓都跑了过来。他们有的是想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认识公主的头纱,能不能猜中公主的心事。还有些人呢,就是纯粹来看热闹的。皇宫外面白天黑夜都挤满了人,很多年轻的小伙子都希望能娶到这位美丽而勤劳的公主做妻子。可是,头纱很容易辨别,公主的心事却没有一个人能猜得透。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半年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公主的心思,因此也没有一个人能娶到公主。国王的心里有些着急,他说:“我的好女儿,你是我的心尖儿啊,你的条件谁也达不到。不要说别人,就是我,也猜不出你的心事是什么呀!” 公主却很恭敬地回答:“亲爱的父王,人们只知道头纱,但不知道头纱上边织的是什么,我的心事就在那上面。”其实公主已经把她的心事悄悄地透露了一些出来。 大概又过了十几天。这天三更半夜时,从城门东边来了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他看了看头纱,一把就扯了下来,径直往王宫走去。 周边的士兵都吓了一跳,觉得这个人胆子真大,从来没有人敢做出这样的举动,或许他能够知道公主的心事。于是士兵们把他带到了国王面前。此时国王已经睡下了,听说有人敢扯下头纱,连忙爬起来,匆匆忙忙穿上衣服,来见这位年轻人。一见面,国王看年轻人很普通,平平常常的,衣着也不华丽,便问:“你认识头纱吗?知道公主的心事吗?你要是说不出来,我就会把你关到监狱里去。” 小伙子不慌不忙地鞠了个躬,慢悠悠地说:“尊敬的国王,公主的头纱上,就说出了她的心事,这我是知道的。”国王听了很高兴,因为这和公主说的一样,于是便让公主出来和他相见,让她来证实这个问题。 公主比尔克斯一见小伙子就问:“我头纱上织的是什么啊?” 小伙子说:“头纱上有一座高山,山上有一个洞,洞里面有一只五彩羽毛的翠鸟。但是,那里有一个妖怪守着。您的心事就是,谁要能取到这只五彩羽毛的翠鸟,谁就能得到幸福。” 公主一听,满脸通红,低下了头,小声地说:“你说得很对,可是,你能取到它吗?” 小伙子说:“我要是没有这个勇气,也就不敢扯下您的头纱了。” 一旁的国王听了说:“哎呀,小伙子,你愿意去取吗?需要些什么我都可以答应你。” 小伙子说:“我什么也不需要,只要公主左鬓角边挂的那颗红宝石。” 公主的鬓角边挂着两颗宝石,左边是红宝石,右边是绿宝石。公主摘下红宝石给了小伙子。 小伙子启程出发了。他走了三天三夜,来到一座高山下。他掏出红宝石向上天祈祷说:“红宝石啊,我的一切都指望你了。你要不是假的宝石,就会放射出万丈光芒。”说完,他便大胆地走上山去。快到山洞的时候,他老远就看见守洞的妖怪在洞门口坐着打盹。小伙子在离妖怪二十步远的地方,把红宝石掏了出来,托在手心上。妖怪一听见脚步声,便跳起来向他扑过去。正在这时,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红宝石放出了万丈光芒,把妖怪的眼睛晃得睁不开。不一会儿小伙子便取到了五彩翠鸟,高兴地走了。妖怪被宝石的红光晃得直流眼泪,悄悄地钻进洞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小伙子顺利地回到了王宫,把翠鸟交给国王,说:“宝贵的能说话的翠鸟取来了,我请求国王让我把公主带回去。” 国王看这个小伙子没有什么钱,打心眼儿里不愿意把公主嫁给他,于是说:“你的本事很大,翠鸟很快就取来了。现在给你一件最困难的事,如果你把这件事办好,我才能把公主嫁给你。” 这其实是国王的计谋,目的是刁难这个小伙子。 小伙子说:“那您说说看吧!” 国王说:“我王宫里有五十个水池,但水都浑浊了。你要是能在明天第一次祈祷之前,使每个水池里面的水都变得清澈见底,我就可以把公主嫁给你。” 小伙子看了看国王,又看了看那些水池,想了一会儿说:“好吧!”他开始坐在那浑浊的水池边想办法。 这个时候,公主悄悄来到他面前,说:“你不要着急。”说着便把右鬓角的绿宝石摘下来,“你把这颗宝石在每个水池里放一次,池里的水便会立刻变清。”P8-11 序言 读这些中国的“老故事”,我就想到同样老的“经典”。由给儿童读这些“老故事”,我也想到一些地区风行的儿童“读经”。多年前,我与阿甲等人讨论儿童教育领域的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共同表达过需要重视民间文学的观点。我也曾写有《童谣之“大”与王财贵的儿童读经之“小”》一文,从题目中即可看出我对儿童读经,特别是将儿童读经搞成运动的看法。 曾有古人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出自《庄子·田子方》)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 王财贵教授曾经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六年,一无所有。”我猜测,面对这些与“小老鼠,上灯台”处于同一维度的“老故事”,他很可能也会不以为然。 但是,我却认为,同“小老鼠,上灯台”等童谣一样,作为民间文学的这些“老故事”在儿童阅读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于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托海姆是这样说的:“今天,像过去一样,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帮助他找到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一任务,父母和其他照料孩子的人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但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式将它传授给儿童。在儿童时期,只有文学能最好地传播这种知识。” 贝托海姆所说的传授文化传统的“正确的方式”非常重要。我主张,用儿童文学的思想和方法来梳理、甄别、改造传统文化中的资源,而不是直接拿来“圣经贤传”,不问青红皂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下去。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说明不加甄别的硬性“灌输”的不可取。 在思想内容上,儿童读经多用《三字经》为教材,尤其是爱用“孔融让梨”这样的故事,以为这样的故事是在赞扬谦让的美德。可是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知道这并不是一个美德故事。《三字经》中是这样说的:“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可见,在“孔融让梨”这个具体的故事里,是“四岁”的弟弟孔融让给上面的哥哥。孔融有五个哥哥,如果按照一年生一个孩子来算,这五个哥哥的年龄大致是5、6、7、8、9岁。很清楚,在《三字经》中,“孔融让梨”不是表现一种谦让美德,而是在宣扬“悌”于“长”这一“孝悌”次序。 对于“孝悌”,《论语》是这样解释的:“有子日:‘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悌”这种道德,不是如钱文忠所解释的是兄弟间的友爱,而是弟弟对兄长自下对上的恭顺。“悌”在古代,是必须遵循的礼法。所以,“《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不是“情”,而是“法”。 我们要问的是,这样的“法”在当今社会是合理的吗?儿童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不能不考虑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四岁”这个年龄很重要!正是因为是一个四岁的弟弟给八九岁的哥哥让梨这一事实,使“孔融让梨”的道德教育失去了“道德”的根基。 我认为宣扬四岁的弟弟给哥哥让梨,会给幼小的心灵带来阴影甚至是伤害。为什么?研究儿童哲学的马修斯教授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事例——飞迪(6岁)因为父母朋友的三个孩子霸占了电视,他们不让他看他所喜欢的频道。飞迪很不高兴地从沙发上起来,走到厨房去。“怎么了,脸色这么难看?”妈妈问。“可是他们要看Moomins!”飞迪失望地说。“对不起,”妈妈说,“我知道你受不了那个节目。不过,你这样想好不好,让三个人快乐比一个人快乐不是好些吗?”飞迪想了一下,疑惑地问:“妈妈,为什么三个人自私比一个人自私好呢?”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小孩子的心灵是很敏锐的,他们对公正是有思考的。四岁的幼儿若被教以让梨给哥哥的话,他们是会感受到其中的不公正的。 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谦让”精神应该是强者(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谦让弱者(没有能力获得资源、分配资源的人),或者至少是两者都有获得资源的机会,一方让另一方。如果是反过来,要求弱者谦让强者,社会就会陷于不公平。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如果以“融四岁,能让梨”这一故事为道德标准,先走的就不是儿童,而是大人;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按照普遍的常理,在一般的家庭里,在没有父母在场的情况下,四岁的弟弟和七八岁的哥哥之间,有资格分梨的当然是哥哥而不是弟弟。也就是说,哥哥是强者,弟弟是弱者。如果哥哥不先拿大梨,反倒让弟弟“谦让”地“让梨”,弟弟不会感到不公平吗?“孔融让梨”这个弟弟给哥哥让梨的故事,是与“尊老爱幼”这一社会公德相违背的。 要儿童读经,必须先对古代经典的内容进行甄别。我主张对儿童进行传统教育,必须进行“现代”转化。我注意到《中国老故事》丛书里的《李寄斩蛇》就作了“现代”转化这一处理。《李寄斩蛇》取自《搜神记》里的《李寄》。在《李寄》中有这样一段话:“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李寄所说之言,表现出的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但在该丛书里,李寄已经没有这种封建思想。故事出现的是,“别看李寄是个女孩,父亲却一直疼爱她”这样的文字。 古代的经典,大多是文言文写作。这就有个传达形式的问题。很多儿童读经,采用的是过去私塾教育的那种盲诵枯记式的读经方式。对这种硬性“灌输”的方式的无效性,台湾儿童文学作家王淑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曾经给予嘲讽。她写儿童读《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不知其意,结果读成了“只只喂只只,不只喂不只,四只也”。其实此种盲诵枯记的做法,鲁迅当年早就进行过批判。 我认为,对儿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民间文学也是重要的资源。与《论语》《三字经》等经典不同的是,民间文学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更加贴近儿童心理和接受能力,更有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 在思想内容方面,民间故事触及并解决着儿童成长的深层心理问题。心理学家雪登·凯许登在《巫婆一定得死》一书中就指出:“但童话故事不只是充满悬疑,能激发想象的冒险故事,它所提供的并不只是娱乐效果。童话故事在追逐奔跑、千钧一发的情节后,还有严肃的戏剧起伏,能反映出孩童内心世界发生的事件。虽然童话故事最初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它能取悦孩子,但它的魅力持久不衰,则是因为它能帮孩子处理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内心冲突。”雪登·凯许登紧紧抓住民间故事中的“女巫”(凡是对故事主角造成致命威胁的都是女巫)这一形象。他认为民间童话处理的正是虚荣、贪吃、嫉妒、色欲、欺骗、贪婪和懒惰这“童年的七大罪”,它由“女巫”来代表和呈现。但是,女巫并非真实的人,而是一种心理力量的表征,在无数民间童话中,女巫都代表所有孩子努力抗拒的某种天性。 雪登·凯许登说:“童话故事之所以能解决这些冲突,是因为它提供孩子一个舞台,演练内心的冲突。儿童在聆听童话故事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内心各部分投射到故事中不同角色身上,在各个角色身上‘存放’内心对立的各种特质。举例来说,《白雪公主》的邪恶皇后,是自恋的代表,而读者认同的小公主,则代表儿童心中渴望克服自恋的部分。打败皇后就代表自我的正面力量战胜了虚荣的冲动。”为什么在民间童话中“巫婆”,即代表邪恶力量的角色一定得死?雪登·凯许登的解释是:“从心理观点来看,快乐结局象征自我正面的力量获胜,女巫被除掉,她代表的邪恶部分随之消灭,儿童就不再受到自我谴责、自我怀疑的干扰。自我经历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洗涤,让小读者感到安全,自我肯定。” 这套中国“老故事”收入了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间文学作品,也具有雪登·凯许登所说的“演练内心的冲突”“解决这些冲突”的教育功能。比如,《范丹问佛》这个故事,生活贫困的范丹去西天找佛祖问怎样才能获得好生活,一路上遇到了员外、土地公公、乌龟,他们分别让范丹帮他们问能使女儿开口说话、升迁、成龙的办法。范丹一一答应了。可他走到西天,当值的罗汉却告诉他,佛祖说,替人家问事,自己就不能问事,自己问事,就不能替人家问事。这显然对范丹是一个考验。儿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扪心自问吧。范丹最后选择了遵守诺言,放弃了自己的机会,帮他人问事。由于经受住了佛祖的这个考验,范丹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九色鹿》这个故事中,九色鹿救落水人不为报答,可是面对诱惑,落水人却忘恩负义,最后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的故事,体现了民间文学处理善恶的方式:黑白分明。这种黑白分明的善恶冲突的故事,使儿童内心中的善恶冲突得以确认,并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在艺术形式,特别是语言形式上,民间文学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比如,民间故事的三段式结构,比如民间文学的口语讲述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心智发展和语言发展,与作家文学和书面语文学形成了互补的作用。 最后,我想说说“老”故事的价值。文学与科学不同。科学的发展,往往是新的取代旧的,但是文学则不是这样。文学有变化,却往往不是否定和取代。《诗经》的艺术光泽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洗去,同样,古老的民间故事也会历久弥新,在儿童的阅读中,在儿童的精神成长中,显示出其不“老”的价值。 朱自强 (儿童文化学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书评(媒体评论) 童年听到和读到的故事,将决定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只读引进的图画书是不够的,聆听和阅读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出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会让他们获得原始的生命能量,不竭的创造力,和蕴含其中的生命智慧。从而在未来,拥有共同的文化记忆,真正实现彼此认同,共同构建美好的家园。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老故事(各族故事1)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亲近母语研究院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57303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67 |
出版时间 | 2016-04-01 |
首版时间 | 2016-04-01 |
印刷时间 | 2016-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小学生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52 |
CIP核字 | 2015246081 |
中图分类号 | I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41 |
宽 | 170 |
高 | 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