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
内容
试读章节

进士出身的盐商

桐达李家是一个盐商的家庭,创建这个名号的是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

根据李叔同早年在天津考县学时的一份考卷,李叔同祖父名李锐,叔祖父李锟,李锐一门单传至李世珍。

李世珍字筱楼,一般称为李筱楼。以往的说法是,李世珍生于1813年,卒于1884年;但前些年发现的1865年李世珍会试朱卷,其履历表上则填写为“道光辛巳年六月初五日吉时生”,也就是生于1821年。尽管这份履历表是李世珍生平最可靠的资料,但1813年的说法应该也是有依据的。弘一大师1932年手书的《佛说阿弥陀经》是大师生平最重要的墨宝,总共分十六天写成,题记中即有“岁次壬申六月,先进士公百二十龄诞辰”的说法,与1813年之说是相吻合的。关于李世珍的其他资料,也都支持1813年之说。因此,李世珍履历表所填的1821年,或许另有缘由。

李家寄籍天津之后,祖上最早从事什么营生难以知晓,虽然有串街卖布的说法,但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情了。到李世珍这一代,这个家族的命运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关键的人物则是进士出身的盐商李世珍。

中国的商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地位,士农工商的职业等级划分中,商人居于最末。在法律和社会上,商人遭到明显的歧视,历代关于贬斥商人、抑制商贾的律令不绝于史,从日常起居规范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林林总总,无所不包。在原则上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就等于剥夺了商人进入上层社会的权利——在传统社会中,科举制度提供了向上层社会流动的唯一的正当途径,解草衣而升卿相的机会只属于乱世中的草莽英豪。社会上对商人的评价也很低,逐什一之利通常是被人看不起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指此而言,在中国商人向来不曾有过好形象,无商不奸的说法正印证了普通百姓对于商业活动所保持的态度。清朝雍正皇帝的上谕说:

故农为天下之本务,工商皆其末也。

但是,商人也有他们的优势,那就是财富与金钱。金钱的力量有时是大于一切的。虽然商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可以凭借金钱买官入仕,得以跻身缙绅之列。商人最大的资本是财富,财富能够换来的东西很多,从好名声到官衔顶戴,街头苟利之徒成为官场客,老百姓自然要另眼相看。这样的例子更是屡见不鲜:在经商致富的大家族里,家族后一代甚至后几代的成员摆脱了土中刨食的艰难,就有条件专心读书,走科举之途,最终博得功名,光宗耀祖,商人家庭也就因此攀附上了特权阶层。科举考试名义上是公平的,但要一个人长期潜心读书以博得功名,家族的经济基础实则是重要的条件,寒门弟子在科举之路上往往要艰难得多,成功的机会也要小得多。

无论李世珍的先人从事什么行当,显然还不足以为他提供一个显赫的身世。在这样的背景下,走科举之路必然成为李世珍的选择。在旧时代,对于平民子弟来说,要想出人头地,最便捷的道路就是跃过龙门。千百万读书人战战兢兢、寒窗苦读,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黄粱美梦成真,李世珍的目标当然也不例外。

天津是从军事驻防地开始起步的,一直到清朝初年,事实上还是缺乏书卷传统的地区。宋元以来,中国文化中心转移到南方,江南士人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文化成就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与文风颇盛的江南相比,天津的功名数量在一段时间里十分有限。整个明代,天津只有10名进士。但到清朝乾隆时期,天津科举功名数量出现了显著的增长。乾隆一朝,天津有30人获得进士功名。此后在整个19世纪,天津获得进士、举人功名的数量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津邑城内外,诗书几于比户,号文薮,科第不绝”。特别是19世纪下半期,更是天津科举的鼎盛时期。“天津科第好文风,二百年来运大通”,有清一代,天津县进士共有123名,科举功名的繁盛不仅在直隶(今天的河北省)首屈一指,在整个北方也是独一无二。天津之所以成为晚近以来北方新兴的文教之区,有各种因素的作用,但与举业的发达也不无关系。

科举风气的兴起,带动了一批一批当地士子投身其中。然而,这条路又谈何容易。李世珍的科举之路几乎耗费了大半生的光阴。据说李世珍早年教过家馆,也就是私塾,一般说来,到家塾私学当教师,是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最常见的出路。可以推测,李世珍很早就开始在科举路上艰难奋斗,而且一开始并没有太见成效,一直到道光二十四年(1844)恩科乡试,李世珍才得中举人——这一年,他已经是32岁的人了。

30多岁中举当然不罕见,难得的是李世珍竞有毅力又熬过了21年。同治四年(1865),文曲星高照,李世珍终于中了进士,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般而言,过去的士子从束发读书,到八股文章可以完篇,有资格走进考场,大约是十年时间,所谓十年寒窗是也。如果一切顺利,30余岁可以博得进士功名。不过,在科举时代,50多岁的年龄中进士也不鲜见,只是对于李世珍来说,功名来得已经太迟了。以这样的年龄在官场上与那些新晋少年拼杀,他已经不可能有优势。

即便李世珍老骥伏枥,但只要看一看自己高中进士的年代,也应该有所醒悟。就在不到一年前的1864年的7月,曾国藩手创的湘军刚刚攻下了南京,绵延十数年的战争结束了,清朝前所未有的一次危机被化解了,解除了心腹之患的王朝里,多了一批以军功获得地位的汉族官员和将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首的一批中兴名臣成为王朝新政治势力的代表,与这些人比起来,李世珍们的前途显然要暗淡多了。也仅仅是在五年以前,来自海上的两个强敌英国和法国从大沽一路打到了北京,锦绣堂皇的一座圆明园化为灰烬,飘扬在北京上空的各国国旗,使皇城的空气里掺杂进了外人陌生的气息,令人恍然之中总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在这次战争中,天津也一度被英法联军占领,成为当地社会一段难忘的记忆。在这种氛围中,李世珍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仕途会是什么样的终局。P13-15

书评(媒体评论)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林语堂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

——朱光潜

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样。

——丰子恺

目录

引言:虎跑断尘缘

一 桐达李家

 寄籍津沽

 进士出身的盐商

 粮店后街李善人

二 裂变年代

 父业的继承人

 无可挽回的衰落

 母子情深

 兄弟之间

三 门风与世风

 存朴堂遗风

 世家子弟

 海上文人

 蔡元培是他的老师

 旧路已走不通

四 国粹与西洋艺术

 诗词、书法与篆刻

 寄情国粹的背后

 长亭外,古道边

 清国人志于洋画

 茶花女遗事

 艺术熏陶生活

五 一半勾留是此湖

 二次南迁

 杭州的文人们

 我们的李先生

 一友二弟子

 能婴儿乎

 一层一层走上去

六 佛门苦旅

 一介云游僧

 出世精神

 律学宗师

 僧界与俗界

 南闽岁月

 人生之最后:悲欣交集

七 不能忘却的家族

 亲情的平淡延续

 两代人之间

 后人点滴

附录一:李叔同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李叔同年表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天津海河东路与滨海路交口处,坐落着一处“田”字形格局的青灰色院落,在周边建筑色彩的衬托下,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味,这里就是李叔同——弘一大师家族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位置,临近海河的起点,也是天津城市的起点。南运河和北运河在这里交汇成海河,故被称为三岔河口。至晚从元代开始,这里就成为漕运和海运在北方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万商辐辏的繁盛之区。与历史上的三岔河口相比较,今天的三河交汇之处向北略有推移。

李叔同家族的故居,位于这一段海河的东岸。往北的河面上,距离最近的是用大小石狮装饰的狮子林桥,再远一点是彩虹式的金刚桥,还可以看到跨河而立的摩天轮——天津之眼——已被看作当代天津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往南则是金汤桥。对岸则是天津著名的古文化街旅游区。

不过,在一百多年前的1880年代初,这里的面貌有很大不同。从李家大院的后门出来,海河岸边向北不远处,是望海楼天主堂,这座哥特式建筑是天主教在当地建立的第一处教堂,但在1870年的“天津教案”中被焚毁,直到1897年才得以重建。当然,今天所能看到的已经是义和团运动后再次重建的结果。东北方向,视野里可见高达五层的镇海楼,这座形如宝塔的建筑,由李鸿章修建,用作军事嘹望之用。镇海楼下面,是顺治年间始建的大悲禅院,当地最大的佛教寺院,后来还设有一处弘一法师纪念堂。在海河的河面上,狮子林桥还不存在,金刚桥、金汤桥所在的位置,都是用木船连缀而成的浮桥,前面的一处叫窑洼浮桥,后面的一处因为位于天津城的东门外,被称为东浮桥,这两处浮桥和天津城北门外的钞关浮桥及多处渡口,是联结天津城内外的重要通道。在海河两岸,除了来往的各色车马人群,时而也可见从河中汲水的挑水工。河面上大小不等的商船中,也有穿梭其间的渔船和小火轮船,码头上正在卸载的货物堆积如山。海河的对岸,可以看到始建于元代的天妃宫,也就是天后宫,和建于明朝洪武年问的玉皇阁,以及两处庙宇上空缭绕不断的袅袅青烟,前者护佑着海上航行的安全,后者则是当地最大的一座道观。在天后宫两侧排开的,是繁盛的宫南大街和官北大街——今天的古文化街,沸腾的市声可能会传到海河的这一边。不远处,连接天津城区和紫竹林租界的马路正在修建,还可以看到高耸的城墙、城门和角楼,以及城中心的鼓楼。

回到李叔同故居。

根据李家后人回忆,李家的住宅早先是河东地藏庵前的一处三合院,有北、东、西房各三间,北房后面有一个只有三间灰土房的小后院,李叔同就出生在这个院落。李世珍60多岁后——一种说法是在1883年,在距离原来住处不远的粮店后街购买了一所大宅院,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李叔同故居的前身。当年的粮店后街紧邻海河,是一条与河岸并行的南北向街道,今天已不复存在。

当年李家的宅院呈正方形,西到东、北到南各有十间房的长度,分成四个院,院内除了家人的居所之外,还有柜房、客厅、门房、中书房、客房、下房等等。重建的故居,再现了当年这所宅院的格局。

故居的大门上高挂着“进士第”的匾额,这是大院主人李世珍身份的标识。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同治四年即1865年进士,“进士第”三个字是当年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的手书。在李世珍生前,作为在天津社会颇有影响的领袖式人物,他与这位晚清重臣有着不一般的关系。

拾阶而上,走进朱红色的大门,是故居的前院。左侧的一处院内,坐东朝西的五间房,是李家的桐达钱庄。所谓桐者,荣也,达者,通也,李家“桐达”字号当由此而来。在19世纪的天津,李家经营盐业和银钱业,积累了巨额的财富。桐达钱庄是当年天津颇有名气的一家钱庄,经营颇为成功,在上海等地还开设了分号,有自己的商业网络,也为其他天津盐商提供资金上的支持,李叔同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桐达李家”。此外,在天津繁华的宫北大街,据说李家也开有一处名为“桐兴茂”的钱铺。

坐西朝东的五间房,是李家的会客之所,李世珍将其命名为“存朴堂”。当年的“存朴堂”匾额,是李世珍亲笔书写,金底蓝字,高悬于客厅的正中。今天的“存朴堂”三个字,则是天津书法大家王学仲的手笔。这存朴堂广为人知,以至于当时的李家在天津被称为“存朴堂李筱楼家”——李世珍字筱楼,以字行世。在存朴堂外抱柱上,刻着清人刘文定的诗句——刘文定即江苏武进人刘纶,乾隆年间曾任文渊阁大学士、工部尚书,以生活清简、处世端谨而著称,去世后谥号文定。这副对联的上联是“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下联是“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莫求人”。多年以后,弘一大师回忆幼年在家中受教的情形时,还提到过这副联句。

这个院落的三间北房,则是李家的佛堂。

在前院的右侧,还有三间坐东朝西的中书房,这是李世珍的书房,也是李叔同与其仲兄李文熙曾经读书的地方。

这座宅院“田”字形格局的中间,是一处周围插有竹篱形成的小花园,八角门上挂着一块黄底绿字的长方形小匾,名日“意园”。当年的“意园”二字为李世珍亲笔,并写有建园年月和缘起。“意园”的前面,是由竹竿插成的菱形篱笆,园内种植了葡萄、藤萝和牵牛花等,布置有修竹盆景。

“意园”的对面,是一处高台阶的洋书房,书房里有中式木床和书橱,窗为两层玻璃门一层纱门,格局讲究,据说是李叔同1911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建起来的。书房内放置一架钢琴,是奥地利驻津领事送给李文熙的。义和团运动后,天津增设了奥国租界,李家这所宅院正位于奥国租界范围内。李家后人称,李叔同曾经在洋书房内挂过他的两幅油画作品,一幅是女子的头像,一幅是一个游泳的裸女。现在,这里挂的则是一幅名为《静物》的画,据说是李叔同1911年在这间书房中完成的作品。

“意园”与后院之间,有一道游廊相通。当年后院有金鱼缸、荷花缸、山石盆景、石榴树等,可见宅院主人的生活趣味。李家成员分别居住在后院不同的院落,按照李家人的回忆,早年后院还设有宗祠。

到了现代,这里已经被辟为一处闹中取静的纪念馆。在纪念馆门前大石上,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李叔同故居纪念馆”几个大字。纪念馆内李家故居大门前,新建了一处雅致的园林,设有一处纪念亭,亭内是高2.7米的弘一法师紫铜塑像。塑像身后的汉白玉影壁上,刻有弘一大师为其父亲诞辰120周年书写的《佛说阿弥陀佛经》——这是弘一大师一生最重要的书法作品。

李叔同——弘一大师一生中的多数时间都不是在天津度过,但海河岸边的这所故居,是李叔同人生最初的起点。他在天津诞生和成长,将幼年和少年时代的影像永远留在了这处宅院,在这里,他还建立了自己俗世界的家庭,他的后人也在这里繁衍生息。换句话说,这里是李叔同——弘一大师的根脉所在,它寄托了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人生情感,也是他的家族命运的历史见证。

在近代天津,李叔同的家族——桐达李家属于名门望族之列。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是进士出身,居官吏部主事,一生秉持儒家的生活伦理,以理学修身养性;与此同时,他也投身盐业和银钱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在金钱的支持下,李世珍还在当地举办了广为人知的慈善事业,并因此赢得了社会名望,被称为“粮店后街李善人”。在那个时代,李世珍属于天津社会的领袖式人物。

李世珍的晚年,是桐达李家最兴盛的时代。不过,他去世二十多年后,在清末多事之秋,李家失去了自身的经济地位,在社会变动的巨流中逐渐趋于式微。虽然桐达李家的招牌延续到了民国时期,但最终仍不免零落。在某种意义上,随着旧时代的终结,这个家族的声誉随之渐渐逝去。

李世珍只是一位地方性名人,他的影响力局限在19世纪的天津。让桐达李家的故事走出天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受到关注的,则是由于李叔同。如果没有李叔同,李家的故事可能不会再被讲述,像同时代其他诸多家族一样,永远被历史尘封。李叔同——弘一大师的出现,不仅为家族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桐达李家的名号得到了无限的延续。

李叔同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从少年到青年,他从一位家境优越、爱好广泛的天津世家子弟,成长为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海上文人;之后又留学东瀛,投身西洋音乐、美术、话剧,成为西洋艺术引入中国的前驱;及至中年,他又变而为庄重肃穆、洗尽铅华、桃李天下的学校教师;出家之后,再变为戒律精严、造诣高深、备受敬仰的一代佛学宗师。文人、艺术家、高僧,李叔同身份与角色的多重变换,使他成为广受关注的近代文化人物之一。

有关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介绍和研究,目前已经十分丰富。本书从家族的角度观照李叔同的人生,一方面是希望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有关李叔同的信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从多元的角度来认识李叔同。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使一个家族的历史走向往往与社会变迁呈现出一致性,社会影响着家族的命运,而家族的兴衰又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本书的立意是从李叔同家族的命运来观照时代与社会的变化,同时也从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来观照李叔同家族的历史。虽然李叔同是本书的主要人物,但桐达李家的几代人同样牵涉在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桐达李家,可供参考的资料并不多,大多是李家后人的记载或回忆,与事实或不免有出入,作者的取合也未必完全合理,敬请读者注意。

内容推荐

在近代天津,李叔同的家族――桐达李家属于名门望族之列。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既是在籍士绅,又是盐商。李叔同的出现,为家族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使桐达李家的名声得到了无限的延续。田涛著的《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以家族为背景,不仅能带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还可以帮助读者从另一个侧面来认识李叔同。在近现代文化史上,李叔同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在个人事业正处于成熟阶段的人生中年,他却选择遁入空门,以一代高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这种独特的人生道路,自然有他家族的影响,也与时代背景休戚相关,本书就时代与家族对他的影响进行了重新的认知。

编辑推荐

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一位重兴四分律宗的佛学大家。

是哪个节点,让他从自度度人变为普度众生?

是怎样的生活让他有“悲欣交集”的精神特质?

田涛著的《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是从家族角度探讨李叔同一生的著作。

将人生轨迹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文章厚重、耐读。

从绚烂至极到返璞归真,桐达李家自此消失,但弘一法师精神永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休管人生幻与真(李叔同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田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4328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6298690
中图分类号 B949.92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5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