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内容
试读章节

生不逢辰

本书所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家族的百年沧桑史。

当写下“梨园世家”这一题目时,笔者忽然想起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句:“一个伟大的人离开人世,经过悠久莫测的时光,他身后留下的光芒依旧照耀在人们行进的路上。”梅氏家族的京剧艺术肇始于“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梅巧玲,经梅竹芬的继承发展,到梅兰芳这一代发扬光大、自创梅派、堪称梨园宗师,梅葆玖秉承梅派艺术真谛,梅派艺术风格逾越百年,历久不衰。

从梅氏家族几代人对京剧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奋斗可以看出,艺术并非凭空产生,没有一个艺术家不依赖于他的前辈,不依赖于艺术表演程式。

京剧艺术孕育形成于1790~1880年左右,成熟于1880~1917年左右。到了梅兰芳出生的年代,京剧进入逐步成熟的阶段,专业演员从19世纪上半叶的“前三杰”(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发展到19世纪下半叶的“后三杰”(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无论演员的表演、剧目的丰富、“集体制”向“名角挑班制”的过渡,还是角色行当的完备、表演艺术的精雅细致、京剧音乐和舞台美术的发展,无论观众群的扩大、演出场所的发展、票房票友的增加、科班的产生,还是清代宫廷戏剧在京剧形成与成熟中的作用,南派(上海、江浙)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和京剧改良运动的产生与发展,都为京剧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同时,这又是一个国家多难的年代。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帝国主义仰仗着船坚炮利,用侵略战争威慑腐朽、没落的清朝政府,迫使其割地赔款,把侵略战火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真是国家危难,外患频仍,清廷腐败。慈禧太后用海军的军费扩建、装饰颐和园,北洋水师焉有不败之理?

1894年10月22日(清光绪二十年九月二十四日),梅兰芳诞生于北京李铁拐斜街梅宅。他诞生的这天,正是北洋水师覆灭十日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斩首示众、李鸿章被褫去三眼花翎与黄马褂的日子。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群子,学艺后取艺名兰芳。梅兰芳的父辈只有兄弟二人,其伯父伯母所生皆为女孩儿,因此梅兰芳的出世,给这个生活拮据、每况愈下的梨园世家带来了欢乐。

梅兰芳的父亲梅竹芬,为人忠厚老实,幼年时初学老生,再学小生,后来跟父亲梅巧玲学青衣、花旦。他学戏十分认真,一招一式从不懈怠,凡是梅巧玲的戏,他都会唱。京城老观众认为梅竹芬相貌、表演酷似梅巧玲,说他是梅巧玲再生。梅竹芬每演梅巧玲唱红的《德政坊》《雁门关》《富贵全》等戏,都极受观众欢迎。梅竹芬搭的“福寿班”营业戏和外串堂会戏演出频繁,遇到班里有人闹脾气,告假不唱,班主便请梅竹芬代唱,加上常演梅巧玲的唱工本戏,紧张的演出和过度的劳累,使梅竹芬患了大头瘟,正值25岁的青春年华便匆匆离开了人世。

P1-2

书评(媒体评论)

独一无二的文化标识,男旦艺术的巅峰落幕。清末以来四代传承,世间再无“梅”大师。

我父亲录过不少唱片,但是他从来没要求过我听他的唱片来学戏,他每次出国回来都给我带来很多世界名歌剧,或者是交响乐的唱片,我想正是对东西文化的兼收并蓄,才使他在艺术上有这样的完美。

——梅葆玖他不像一个唱戏的,却更像一个读书人家的孩子。

——齐如山

目录

前言

一 梨园世家

 生不逢辰

 胡琴圣手

 “闻鸡起舞”

 “蕙仙举火”

 “剪掉辫子”

二 岁寒三友

 广采博师

 亦师亦友

 武生宗师

 戏剧奇才

三 青衣翘楚

 成名沪上

 耳目一新

 创排新戏

 艺冠京华

四 淳朴家风

 热心公益

 洁身自好

 相敬如宾

 伉俪情深

五 国难岁月

 “巾帼精魂”

 避居香港

 蓄须明志

 返沪拒敌

 “迎春消息”

六 德艺双馨

 重登舞台

 艺传弟子

 养身之道

 博采众长

七 姹紫嫣红

 人民演员

 简朴随和

 “杨门女将”

 故乡之行

八 蜚声海外

 艺满天涯

 三渡扶桑

 赴美演出

 四访苏联

 再度“梅郎”

九 梅韵长存

 梅家子女

 梅派传人

 爱戏如命

 两代挚友

 梅家后代

 梅魂永驻

十 梅派传承

 家风传承

 艺术传承

附录一 梅兰芳家族世系简表

附录二 梅兰芳年表

附录三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北京城这个地方,因为京剧的盛行(徽班进京已超过二百年),京剧世家颇多。

在前门丰泰楼摄影馆拍摄第一部中国无声黑白影片《定军山》的京剧老生谭鑫培(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其后代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皆为京剧名家,直到谭孝增、谭正岩六代,皆为谭派京剧老生,从谭志道算起,已是七代京剧演员。五代梨园的有徐承瀚(工小生)、徐宝芳(工老生)、徐兰沅(梅兰芳的琴师)、徐元珊(工武生)、徐佩玲(工青衣)。四代同工“武生”的茹莱卿、茹锡九、茹富兰、茹元俊。此外,尚有萧家(萧长华的父亲与子孙)、叶家(叶盛章、叶盛兰的祖父、父亲与后代)等。

梅家从梅巧玲到梅雨田、梅竹芬,到梅兰芳,再到梅葆玖,除梅雨田为琴师外,亦是四代“旦角”。

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少年学艺时充满艰辛,他在主持四喜班后,善待班社里的演员,侠肝义胆,扶危济困,在同治皇帝、皇后驾崩“国丧”期间,只有四喜班照开全薪。梅巧玲在把艺术传给后人的同时,也把艺德——梅家的淳朴家风传之后人。

年幼的梅兰芳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仿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了梅家的祖风。随着清廷覆亡,在中西文化交融、新文化新艺术思想的影响下,梅兰芳身边有幸聚集了一批有文化、有创新思想又热爱京剧的文化人,他们对梅兰芳本人及梅氏家族的影响是深远而且长久的。梅兰芳因此创排了大量的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同时,梅兰芳把京剧艺术介绍到日本、美国和苏联,促进了中外戏剧文化艺术的交流。

和梅巧玲一样,梅兰芳不但把自己的表演艺术传给诸多弟子和儿子梅葆玖,同时也把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梅兰芳逝世后,梅家子女为传承梅派艺术不懈努力,梅葆琛、梅绍武编有多种梅兰芳艺术研究的著作和文集;梅葆玥、梅葆玖多年合演梅派剧目。梅葆王珂逝世后,梅葆玖为传承梅派艺术,除坚持上演梅兰芳的传统剧目外,还创排了《梅韵》和《大唐贵妃》,培养了李胜素、董圆圆、魏海敏等五十余位女弟子和男弟子胡文阁。他奔走海内外,宣传中国京剧和梅派艺术。梅葆玖和哥姐的后代秉承了梅家淳朴、热心、助人为乐的家风。虽然梅葆玖于2016年4月逝世,但梅派艺术的影响深远,后继有人,在当代中国京剧演艺史上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并不断推陈出新,再创辉煌。

李仲明 谭秀英

2016年8月

内容推荐

李仲明、谭秀英著的《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介绍中国京剧的翘楚梅兰芳家族,叙述梅氏家族的京剧渊源,从堪称“同光十三绝”的祖父梅巧玲肇始、到绽放短暂艺术生命的父亲梅竹芬,再到父母早亡的梅兰芳,述说梅兰芳如何在京剧的世界中发扬光大,扬名上海、继而将中国文

编辑推荐

李仲明、谭秀英著的《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介绍中国京剧的翘楚梅兰芳家族,叙述梅氏家族的京剧渊源,包括观众、演员、剧本、剧团、剧场,以及市井风情,社会变迁,书中有详尽的史料追踪考证、后人与学者的访谈纪录,并附有多帧梅氏家族珍贵的纪录照片,足称了解梅兰芳家族和他的时代最完整的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曲未终人已远(梅兰芳家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仲明//谭秀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4175
开本 16开
页数 3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17-02-01
首版时间 2017-02-01
印刷时间 201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64
CIP核字 2016299430
中图分类号 K820.9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4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