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医讲了你才懂
内容
编辑推荐

沈绍功是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其任职研究室主任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是中国中医的制高点。沈绍功多次登上北京卫视《养生堂》录制节目,反响强烈,节目应广大观众要求多次重播。

沈氏女科历经逾六百年的行医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可信有效的“绝技”,成为中医学界的一颗明珠。而且历代沈氏女科的传人都讲究“防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即通过养生手法来调理身体,保持身体的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五脏强健。经过大国医沈绍功老师的讲解,读者朋友可以马上开始实践执行书中的养生智慧和方法。

国医大师沈绍功在《大国医讲了你才懂》中讲解了诸多疾病的成因及预防之道,倾囊相授50余年的行医智慧、心口相传的养生良方,让读者既能学到不少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还能体会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快乐。

内容推荐

沈氏女科创建600年以来,历代传人都讲究“防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在看病救人之余,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大众传递这种正确的养生观念,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建立了很好的口碑。

“防未病”的重点在于通过养生手法来调理身体,保持身体的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五脏强健,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有强大的抵抗力来对抗疾病的侵袭。“治未病”的重点在于通过养生的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长远来看,养生保健亦有“治未病”的功效。

沈绍功著的《大国医讲了你才懂》讲解了诸多疾病的成因及预防之道,分享了沈氏女科600余年来积累的养生经验和方法,帮助大家从错误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中医养生的道理并不难懂,只要认真读、好好学、多练习,就能学到不少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体会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快乐。

目录

序 防治未病才能不得病

第一章 现在的人,为何疾病缠身?

 病,大多数都是你自找的

1. 很多人想养生,但却不小心“养了病”

2. 40 岁之后,大多数的病是还年轻时候的债

3. 种下错误的种子,生出了有病的果8

☆小炷留灯,养生先养神

 是什么决定了你现在的健康状况?

1. 先天靠“底子”,后天靠维护

2. 别让情绪左右了你的健康

3. 关注如何治病,不如多去想怎样不得病

☆好用的养生中药

第二章 五脏六腑的病,管不住自己你赖谁?

 心血管疾病是怎么患上的?

1. 高热量食物吃太多,痰湿瘀阻血脉

2. 身体正气不足,感冒也能拖成心肌炎

3. 爱运动不懂节制,心脏猝死时有发生

4. 血压随着压力升,看谁升得快

5. 过喜伤心,太高兴伤身

6. 经常想不通的人,心血管也不会畅通

☆远离心血管疾病的活法

 肝是怎样受伤的?

1. 酒,小酌怡情,大醉伤肝

2. 胖人先胖肝,只吃不动小心脂肪肝

3. 毒素摄入太多,肝排不出去就变内伤

4. 经常熬夜,肝经不畅肝血不足

5. 怒伤肝,情绪失控肝受损

6. 心眼儿小的人,常伴有肝气郁结

☆肝脏喜欢你这样养

 脾为何越来越弱?

1. 爱吃凉食,阳伤脾虚诸病来

2. 不吃主食,脾气不足精神差

3. 过度劳累,内伤脾胃百病生

4. 思虑太过,气滞脾伤

☆脾不虚,病不找

 胃,你还好吗?

1. 不吃早餐的人,长期胃空着早晚胃溃疡

2.“一冷一热”,胃的眼泪你看不见

3. 把药当饭吃,胃气受伤,动力全无

4. 节食减肥的女孩子,脾胃虚寒是通病

5. 心情不好拿胃解忧,得了胃病愁上加愁

☆胃炎养生法

 肾是怎样变虚的?

1. 烤腰子重金属超标,补肾不成还伤肾

2.“惊恐伤肾”并非无稽之谈

3. 水不是喝得越多越好,喝水不当也会肾虚

4. 吃海鲜喝啤酒,肾病在向你“招手”

5. 久坐伤肾,道理其实很简单

6. 房事无度,控制不住肾早衰

☆这样养肾才养命

第三章 家有遗传史,你还不注意吗?

 高血压越来越“年轻”

1. 长期吃得过咸,血压高是早晚的事儿

2. 脂肪多的食物,越吃越容易诱发高血压

3. 冬季不注意保暖,血压容易升高快

4. 睡眠不好运动少,高血压会早早找到你

☆开胃祛痰降血压

 别让糖尿病再传下去

1. 糖尿病传不传给你,关键在自己

2. 爱吃甜食喝饮料, 血糖易升高

3. 体重失控的人,糖尿病多半会发生

4. 偏食油腻血糖升高会昏迷

5. 只吃细粮不吃粗粮,也会影响到血糖

☆巧用食疗降血糖

 小心,肿瘤也有遗传性

1. 爱生气爱抑郁的女人,易患上乳腺癌

2. 剩饭剩菜接着吃,削弱胃气得胃癌

3. 只吃肉不吃菜,毒素积累得肠癌

4. 常吃发霉或油炸的食物,小心患上肝癌

5. 邪气入侵不注意,小心肺癌在逼近

☆别让癌瘤打败你

第四章 女人不注意的事儿,变成了难言的那点儿事儿

 为何月经总是不听你的话?

1. 爱吃凉食,你会把子宫变“冷宫”

2. 女人体寒还不运动,月经能好么?

3. 心情不好肝气郁滞,月经失调找上门来

4. 给自己压力太大,月经肯定不听话

5. 调节月经靠激素,长出肌瘤不奇怪

☆气滞血瘀这样调

 细节不注意,妇科病来袭

1. 越是美丽冻人,越容易得妇科炎症

2. 月经期间忍不住,盆腔早晚要倒霉

3. 勿把人流当小事儿,影响月事误大事儿

4. 肾气损伤,卵巢一定受损害

5. 产后大意不做月子,后患无穷

☆内养外修更美丽

第五章 儿童需要格外看护,父母尽量别犯错

 别再过分喂养孩子

1. 零食吃太多,孩子肠胃混乱不长个

2. 睡觉前吃东西,会让孩子胃气虚

3. 过量饮食,孩子积食会发烧

4. 营养从食物中来,补大了孩子一样会生病

5. 乱吃就会病从口入,腹泻一来问题多

☆健脾调胃,孩子长得好

 错误的观念要改变

1. 总喜欢捂着孩子,湿疹滋生孩子受罪

2. 孩子一生病就用药,天生的免疫力被破坏

3. 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眼睛不好精神差

4. 不让孩子接地气儿,孩子体质虚弱易得病

5. 误把寒证当热证,越吃越严重

☆小儿小病用小方

沈氏女科的传承

试读章节

心血管疾病是怎么患上的?

在你“任性而为”的时候,殊不知病灶已经悄悄地“侵入”五脏六腑之中。无规矩不成方圆,无五音难正六律,五脏六腑自有要你遵循的“戒律清规”。

1.高热量食物吃太多,痰湿瘀阻血脉

随着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的种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大多数人的饮食还是以五谷果蔬为主,八十年代以后我们的食谱就渐渐丰富起来了,其中高热量的食物比重增长很快,随之而来的就是逐年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

曾经有位40来岁的男性患者,因为在单位体检查出了高血脂,便来找我寻求办法。我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了解到他母亲患有冠心病、心绞痛,而且是前不久因为心脏疼痛才去医院查出来的。我问他是不是你家人都爱吃肉,他反问我怎么知道的,我说你和你妈妈的病告诉我的!

后来他说,他家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做生意条件慢慢好了,家里人都觉得有钱了就应该好吃好喝,于是老妈做饭顿顿不离肉,炒菜可劲儿了倒油,油大肯定香呀!但后果就是老妈得了冠心病,儿子也得了高血脂。其实,他妈妈的冠心病就是高血脂发展而来的,只是高血脂一般没有什么症状,不去医院检查就不知道。

高血脂在中医上属于痰湿瘀阻血脉,高热量食物在古代讲都是肥甘厚味,脾胃很难消化,吃得过多超过脾胃的消化能力就变成了痰湿,痰湿又会阻碍脾胃的消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最后痰湿堆积过多,留在血管中就形成了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痰湿聚集,堵住心脏血管,心脏缺血就成了心绞痛、心肌梗死。

从西医上讲,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主要转换成两种能量:脂肪和糖原。糖原在体内是很少的,我们运动30分钟左右基本就把它消耗完了,接下来就开始消耗储存的脂肪。如果你吃的高热量食物多,在体内转化的脂肪和糖原也就多,再加上如果你只吃不动,连糖原都消耗不了,那么脂肪就会慢慢堆积起来。当脂肪堆积在你的身体里代谢不过来时,就转化到了血管里,你的血脂就升高了。这就是俗称的高脂血症。

脂肪在血管中继续堆积,沉积在动脉壁上你就又得了一种新病:动脉粥样硬化。接下来你哪个器官的动脉有粥样硬化,哪个器官就会出问题。心脏动脉血管硬化就得冠心病,时间久了血管堵塞就得心肌梗死;大脑动脉粥样硬化时间久了,一旦阻塞血管就会发生脑梗死;除此外,肾脏、四肢的动脉都可以硬化。

我见他听得有些害怕,便把话锋转了一下,接着对他说,你还是初期,只要按要求好好调理是很有可能恢复的。首先你得意识到这个问题跟你的饮食关系很大;接下来就要整体调整饮食结构,少吃甚至不吃肉,多吃瓜果蔬菜;同时还要适当地锻炼身体,促进机体的代谢。

这位患者回去一个多月后有一天突然又来找我,我本以为他是来继续调理的,结果他是来告诉我他的血脂完全正常了,真是又惊又喜。

现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高热量食物,汉堡、油条、方便面、蛋糕、巧克力、各种肉食……吃完主食又去补充一堆零食,热量越积越高,远远地超过了心血管的转换负荷,时间久了心血管就会开始“抗议”。

与其一饱口福之后经受病痛,何不细水长流地享受美食呢?其实你只需要每天少吃一点儿高热量食物,就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概率。除此之外,如果你血脂高的话,不妨试试我的这几个食疗小方,坚持一段时间,再来看看你的血脂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P28-30

序言

防治未病才能不得病

无论是在门诊中还是生活中,总有人问我:“沈老,您都快80了,身体还那么棒,气色也好,是不是有什么独家的养生秘诀?能不能教给我们两招儿?”还有些朋友很有想象力,觉得我们中医一定有只给自己吃的“传家宝”,因此总有人向我寻求他们臆想中的“灵丹妙药”。

我经常笑着对他们说:“秘诀不是没有,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靠日常的养生。”

这句话是我的心里话。我们中医和大多数人都一样,也吃五谷杂粮,偶尔也会生个小病,只不过我们会通过养生保健的方式,来维持自己身体的阴阳平衡,呵护自己的五脏六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让自己远离大病,延年益寿。说白了,就是通过养生的方式来“防治未病”。

凡事都是因果关系。从医学上看,病是什么?病就是“果”,你长期的错误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因”。没有那个“因”,也就不会结出生病的“果”。是不是这样?简单地说,如果你今天睡觉时被风吹着肚子了,第二天你就会拉稀,这是很明显的因果关系。

但是有一些因果关系并不明显,或者很多人根本没注意到,这就是我在这本书里要讲的。你在生活中养成了种种习惯,这些习惯就像潜伏在身体里的毒素,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但是日久天长,毒素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发展成了病。难治的慢性病、妇科病、癌症等很多病都是这样来的。

还有一些人,明明知道有些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不好,不适合自己,却把控不住自己,这就是在“找病”。我常说“你不找病,病不找你”,就是这个意思。“防治未病”其实就是让各位把生病的“因”去掉,让你真正从源头之处远离疾病。

自沈氏女科创立以来,历代传人都讲究“防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在看病救人之余,不遗余力地向社会大众传递这种正确的养生观念,也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建立了很好的口碑。

为何“防治未病”有如此突出的效果?大家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防未病”的重点在于通过养生手法来调理身体,保持身体的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五脏强健,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才能有强大的抵抗力来对抗疾病的侵袭。

另一方面,“治未病”的重点在于通过养生的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例如,肝气郁结的女性,表面上看只是肝气不顺、郁结于肝,但是从长远来看,长期肝气郁结会导致乳腺增生甚至癌症的发生,一旦到那个时候,病就变得十分难治了。长远来看,养生保健亦有“治未病”的功效。

中医养生就是这样,道理并不难懂,只要认真读、好好学、多练习,就能学到不少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体会到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快乐。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包含食疗食补、推拿刮痧、针灸艾灸、意疗体疗等多种方式,针对性强,既安全又有效,对人的副作用小,这是全世界公认的。

每年,我都能接触到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来学习中医的学生,他们本着兴趣而来,却在这里发现了中医惊人的效果,相信他们会把中医发扬光大,造福全世界的人民。

所以,我常常对我的患者朋友以及身边的亲朋好友说:“你与其等到自己生了病再去医院排队就医,不如多想想我如何才能不生病。其实做法很简单,就是平时跟着中医来学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防治未病,强身健体,这才是让你真正远离疾病的关键所在。”

沈氏女科的全称是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从明朝初期至现在,世代悬壶济世,传承21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从第18世传人沈祥之先生起,沈氏女科在保持治疗女子疾病这一强项之外,扩大了治疗范围,男女均治,涵盖儿科、外科、肿瘤、皮肤、骨科、肛肠、五官等各科,已发展成为全科中医。

在这本书里,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向各位读者讲解了诸多疾病的成因及预防之道,并把沈氏女科600多年来积累的一些经验和养生方法送给大家。希望我的这本书,能帮助大家从错误的生活方式中走出来,对健康多一分的关注,你将会收到十分的回报。

我相信现在的人都追求工作好、形象好、学习好、家庭好、感情好、朋友好,但没有身体健康的保障,其他再好也像沙子堆成的城堡,一碰就倒。

沈氏女科第19代传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沈绍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医讲了你才懂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绍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792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7025291
中图分类号 R161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9
17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