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徐斌与无痕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张新洲主编的这本《徐斌与无痕教育》讲述了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徐斌成长的故事,主要从“我的成长之路”、“我的教育观”、“走进课堂”、“社会反响”四个方面全景式反思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与教学实践过程。

内容推荐

当你翻开《教育家成长丛书》,你会惊喜地发现:从小学语文的李吉林、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王崧舟到中学语文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唐江澎;从小学数学的邱学华、吴正宪、华应龙到中学数学的任勇、张思明等99位心仪已久的名师、名校长正微笑着向你走来……

张新洲主编的这本《徐斌与无痕教育》就是该丛书之一,讲述了中学高级教师徐斌的成长故事。

目录

我的成长之路

 一、聊聊关于我的故事

 二、修建自己的码头

 三、寻找最合宜的位置

我的教育观

 一、追寻教育的无痕境界

 二、无痕教育系列研究

 三、我理想中的数学教育系列研究

走进课堂

 一、1~6年级典型课例

 二、特色课例研究

社会反响

 一、权威评价,专家、同行解读

 二、《中国教育报》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三、媒体报道

附录

 近十年个人专著出版和代表性论文发表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一)我的童年

1969年,我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的一个海边小镇——丰利镇。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虽谈不上什么教育孩子的智慧,但却是异常的勤劳和朴实,这滋养了我幼小的心田。

人们常说,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是最自由的,我也毫不例外。我从来没有正式上过幼儿园,小时候,父母忙于田里的农活,我就常常和小伙伴们光着脚来到大海边拾贝壳、放风筝。每当我望着无垠的大海,心中总是充满了无穷的遐想……

虽然在我的生命里并没有所谓的学前教育,然而正是这样散养式的童年经历造就了我纯朴的本性和自由的性灵。

粉碎“四人帮”那年,我终于挎起军绿色的书包,扛着小板凳,正式开启了我的求学生涯。我读的学校是村小,学校距离我家也就几百米的路程,有时上课铃声响起,我从家中飞奔到学校也常常能赶得上进教室。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代课老师,不过他们的教育方式一点都不粗暴,每个老师对学生都很关心和爱护。

由于我生性调皮,在学校属于老师既头疼又喜欢的学生。头疼是因为我上课总不守规矩,不是开小差、做小动作,就是看小人书、折纸工;讨喜的是每当老师叫到我回答问题时,我总能答准,而且常常比其他同学要完整,有时还很有创造性,老师也拿我没有办法。

印象最深的一件趣事——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正在下面偷看小人书,看到乐处,竟然笑出了声音。突然,老师叫我,抬头一看,教室门口来了一位三年级同学,说让我到三年级教室去上课。我心想:犯了错误怎么还让我跳级?于是,我把小人书匆匆忙忙往胸前衣服里一塞,就跟着那个同学走进了三年级教室。原来是我们的数学李老师(他既教二年级也教三年级数学)在讲解一种比较难的应用题,大多数同学都不理解,老师急上火了。李老师也教我们数学,便与学生打赌:“这题,二年级的学生都会做!”当时,李老师指着黑板上的那道应用题,问我怎么列式,我看了看题目,很轻松地列了两步算式解决了,全班学生都惊呆了。李老师赢了,乐呵呵地说道:“你们看,这么简单的数学题,二年级学生也会做!”边说边得意地拍拍我的肩膀,表扬我是好孩子,拍着拍着我也自豪并激动起来,不知不觉,怀里的小人书就掉了出来,李老师和同学们见了都哈哈大笑起来……现在想来,我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可能得益于我读的小人书多。

(二)我的阅读史

我们那时代的农村孩子,由于条件限制,精神食粮都是贫乏的——我们乡村方圆5公里内连一个像样的书店都没有。

1981年,12岁的我上了初一,并且寄宿在校,一周才回家一次。这样,课余时间就明显多了。特别是晚上,高中生都去上晚自修了,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宿舍里,闲得无聊,就看起了他们留在床上的一些课外书籍(学校里初中生不寄宿,我是托人寄住在高中生的宿舍里)。

这期间,我看得最多的是很通俗的“演义”类小说。

那段时间,我还有一个心爱的小收音机,晚上常常陪我打发时间。收音机里面每天都播单田芳、袁阔成等人的评书,也是一些通俗类情节性小说,如《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小五义》《杨家将》《水浒传》《西游记》等。每天一到“长篇评书时间”我就准时打开收音机。渐渐的,我感觉听得很不过瘾,特别是当每次听到关键处总是那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真是急死人了!

于是,我就到镇上的新华书店去买书读。后来觉得太奢侈了,就宁可走很远的路,到街道小巷里专门出租图书的地方租借图书看。可我往往一借到手,就迫不及待地翻起来,边走边看,放慢脚步,等走到一半,就已把书中的新鲜东西都看遍了,于是再踅回去重新租借。

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如饥似渴地看书,非到人胜处不能罢休!宿舍熄灯后,我就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宿舍里不许点灯,有管理员老师查夜)。就这样,那时我仅有的一些零用钱大多都用来租书和买干电池了。那阶段有两大收获,一是读了一百多册书籍,二是迅速地变成了个近视眼。

三年时光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到初中毕业时我才发现——尽管我读了不少课外书,但似乎对我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文并没有丝毫帮助。因为我读的都是一些情节类故事,我的兴奋点全都在情节和悬念上,对于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从不在意。说来不怕难为情,中考时语文120分的满分,我才得了70多分,估计作文是全军覆没了。好在我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不错,除了语文,另外的六门学科加起来才扣了5分,数学、物理和生物都是满分。

……

P3-5

序言

见证着中国基础教育半个世纪的春华秋实,代表着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最高成就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闪耀着李吉林、窦桂梅、吴正宪、张思明、洪宗礼、唐江澎、邱学华、于永正、孙双金、薄俊生、龚春燕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名字,而上述这些中小学教师的杰出代表恰恰都是《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中最受读者喜爱的名师,都是《教育家成长丛书》的作者。

《教育家成长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是在第20个教师节前夕,“为了研究、总结、宣传和推广我国众多优秀中小学教师的先进教育思想和鲜活的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和杰出的教育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教育部党组安排,由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一套凝聚着一大批教育家成长智慧的大型教育丛书。

《丛书》自2006年问世以来,不但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而且先后印刷多次尚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这其中的奥秘何在?

当你翻开《丛书》,每一部著作都讲述着一位教育家成长的故事。这些著作主要从“成长历程”“思想概述”“课堂实录”和“社会反响”等方面全景式反映其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的形成过程和教学实践过程,这是教育家成长的基本素质所在。

当你沿着教育家成长的足迹走近他们的时候,你会融进这些带有“草根色彩”,扎根中华教育实践大地,充满田野芳香的真实感人的教育故事中。

当你从《丛书》中,这些当年和自己一样的普通教师,成长为今天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启迪,当你触摸着自己的爱心,把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紧紧连在一起的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家离我们并不遥远。

当你用整个身心蘸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去品味《丛书》中的每一部著作的“成长历程”时,在其浓缩着一位位名师在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学科教学的求索足迹中,你会读懂“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的丰富内涵。

当你研读《丛书》中的每一部著作的“思想概述”,和每一位名师展开心灵对话的时候,都会深深地感受到,一个教师对教育独立的理解与执著的追求有多么重要。从思想成就一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受人尊敬的教育家的过程中,你会读懂“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的深刻含义。透过《丛书》,你会看到一代代教师用爱与智慧塑造民族未来的教育理想。

随着我们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视野已拓展到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感悟“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应该把爱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让爱充盈课堂、触摸到一个个灵动的生命,让爱产生智慧,让爱与智慧在学生心中留下岁月抹不去的美好回忆,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这是《丛书》给我们的启示,也应是每位教师应有的胸怀和视野。

时代呼唤教育家。为了进一步把我们本土教育实践中蕴含的中国智慧提炼出来,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体系,以此去关照、引领、创新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更大范围加以推广,《教育家成长丛书》将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家研究院继续组织编写,希望能够在更广大教师的心田中播种教育家成长的智慧,从而出更多的名师、育更多的英才、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这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如果广大教师能在每位教育家成长、探索教育智慧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则是我们编辑这套丛书的初衷。

《教育家成长丛书》

编委会

2015年3月

后记

有人说,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

三十年前,我还在就读南通师范学校的时候,酷爱武侠小说,曾经读过数百本之多,算是一个“骨灰级”的武侠小说痴迷者。记得在金庸所著的《笑傲江湖》中,主人公令狐冲得到了华山派宗师风清扬的点化——“无招胜有招”,从此武功进入一个出神人化的境界。古龙在其系列武侠小说《七种武器》中列出了最厉害的武器——拳头,即没有武器,“手中无剑,剑在心中”。从武侠梦到教育梦,朦朦胧胧中,我不由联想到教育的至高境界也应该是朴素无痕的。

二十年前,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有机会参加了一系列数学观摩课比赛,尤其是代表江苏参加了全国第一届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大赛之后,开始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不少一线教师和教学专家在点评我的课堂时,经常会提到课堂艺术的无痕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玉仁听了我的研究课后评价“如春风化雨般渗入学生的心田”,时任全国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的张卫国主任点评我的课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得到发展”。现在想来,这些早期的实践算是我对无痕教育的初步探索。

十年前,我的第一本个人专著《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正式出版,恩师盛大启先生在序言中评价我的课堂风格是“朴素、无华、灵动”,给了我极大的肯定和鼓励。特约记者陈惠芳老师在深度采访我之后,撰写了8篇专题性报道,《中国教育报》以“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为题,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了连载,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点评这组系列报道时所用的文章标题是“教育无痕:师生的智慧之旅”。由此,进一步坚定了我对无痕教育的不懈追求。

五年前,在福建教育报刊社钟建林副主编的精心筹划之下,“徐斌与无痕教育艺术研讨会”在福州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数学骨干教师参与了专题研讨。会上,我正式提出了无痕教育的理论内涵和哲学、美学基础,规划了研究无痕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同年,我的第二本专著《追寻无痕教育》正式出版。我在内心立下誓愿:在我的有生之年,我将不断追寻教育的无痕境界,以构建自己的教育哲学,书写自己的教育人生。

如今,当我静下心来,整理自己近五年的实践与思考时,我才发现,对无痕教育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距离理想中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好在哲学家康德在其《论教育学》一书中早就指出:“对一种教育理论加以筹划是一种庄严的理想,即使我们尚无法马上将其实现,也无损于她的崇高。”

本书的结构体系如下:第一部分“我的成长之路”,简要回顾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列举了一些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第二部分“我的教育观”,具体阐述了无痕教育的目标、宗旨、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并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无痕教育的课堂艺术进行了系列研究,同时以一组文章畅谈了“我理想中的数学教育”;第三部分“走进课堂”,精心选取了近五年中我执教过的一至六年级各一节研究课,并分别选取了活动课、成名课、经典课、计算课、概念课各一节,以设计与分析、实录与反思、评价与对比等方式分别进行了深度解读;第四部分“社会反响”,选取了《中国教育报》连载过的一组“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文章,同时呈现了“权威评价”(由全国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正宪、河北省特级教师唐爱华、张家港市教研室陈惠芳撰写)和“媒体报道”(由《四川教育》首席记者余小刚撰写),分别对“无痕教育”理念及个人教学风格进行了提炼和解析;第五部分“附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由我撰写和主编(主讲)的部分专著(光盘),二是近十年来我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发表的百余篇文章标题、刊物名称与发表时间,供感兴趣的老师参考。

在本书即将付梓印刷之际,还要特别感谢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为本书作序,感谢中国教育报刊社张新洲先生的垂青与信任,使得本书成为“教育家成长丛书”之一,感谢蔡李萍老师利用暑假通读书稿并做了文字校对。借此机会,谨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我的诸位师长、领导、朋友表示诚挚感谢!

由于水平有限,错误与不当之处,恳望读者赐教,不胜感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徐斌与无痕教育/教育家成长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3202713
开本 16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9
CIP核字 2016079123
中图分类号 G622.421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8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