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傅雷家书(插图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傅敏编的《傅雷家书(插图版)》以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全面展示傅雷家风。与傅聪家信对照阅读,则家书语境更完整,背景更清晰,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所选编内容,情节完整,人物鲜明,好看感人,完全迥别于市面上寻章摘句的其他选编本。书中多幅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金圣华中译24封英法文信和全部傅聪家信为独家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内容推荐

傅敏编的《傅雷家书(插图版)》沿袭一九八一年三联书店初版以来内容厚重的选编风格,旨在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傅氏兄弟成长的家教背景。贯穿全书的傅雷家人照片和家书墨迹与内容相映成趣,拉近了家书与读者的距离。照片中的形象演绎了主人公的生命历程,墨迹则从“家书始于墨迹”到“墨迹止于绝笔”,令人怆然泪下,百感交集。书中珍贵照片、楼适夷初版代序、傅聪家信及英法文家信为独家版权,2017年不随傅雷著作权进入公版,其他任何家书选本不能收录。

目录

代序 读家书,想傅雷 楼适夷

不是前言的前言 傅聪家信

傅雷夫妇给孩子们的信

一九五四年[31通]

一九五五年[18通]

一九五六年[12通]

一九五七年[11通]

一九五八年[04通]

一九五九年[03通]

一九六○年[19通]

一九六一年[23通]

一九六二年[15通]

一九六三年[12通]

一九六四年[06通]

一九六五年[14通]

一九六六年[05通]

附录 译注《傅雷家书》的一些体会 金圣华

编后记 傅敏

试读章节

第一通

亲爱的敏弟:

首先让我对你道歉,隔了这么久才给你写信,我前不久是给你写了信的,可是我没有寄,因为我的心情非常坏,写的信尽出错,自己看了也讨厌。

我十月三十日才回到华沙,在莫斯科最后给拖住为苏中友协成立大会演出了。回来初期因为想到又要开会等等就心烦得要命。我太渴望着要投入到音乐中去了!最近我已正式开始工作,在弹普罗科菲耶夫、萧斯塔科维奇和舒伯特的奏鸣曲,都是新的,兴致很高,成绩很不错,所以我的心情也好多了。

国内的生活和国外的太不同了,假如要能在艺术上真有所成就,那是在国外的条件好得太多了,主要因为生活要丰富得多,人能够有自由幻想的天地,艺术家是不能缺少这一点的,不然就会干枯掉。我是还有许多问题想不通的,我现在也不愿去想,人生一共才几何,需要抓紧做一点真正的工作,才能问心无愧。我实在需要安心下来,要是老这样思想斗争下去,我可受不了,我的艺术更受不了。

在苏联的演出非常成功,在列宁格勒简直是轰动,特别是普罗科菲耶夫,得到了最高的评价。节目单我要不到多的,一份寄到家里去了,苏联方面答应以后给我补寄,等有了再给你寄吧。

(……)①

我现在需要安静,我希望少一点人事的接触,这样好一点,我要安心工作。说老实话,我实在没有心思去解释什么,我没有什么可说的。

妈妈的信附上,谢谢你,我没有什么意见。

也许我的信很奇怪,也许有一股狂妄的味道;可是我自己觉得问心无愧,我不过是希望孤独一点,我要到音乐中去,不然我就不能问心无愧。再谈了,祝你好,不要为我的信不高兴!

聪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五日

第二通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整整两个月没给你们写信了。心里其实常常挂念着,可是提不起笔来。我知道你们的心情也不好,我不愿再给你们添增烦恼。我心里一直没有能完全平静下来,究竟是为什么我自己也说不清,有的时候有一种万事皆空的感觉,沉重得很。最近有一个时期心情又特别坏,工作也不上劲,所以我就写不出信来。这几天安心了些,又开始好好上劲工作了。前天收到妈妈来的两封信,①我心里更难过,我也说不出什么话来,我能说什么呢?

回波兰以后开了两次音乐会,一次奄克拉可夫,一次在洛兹。克拉可夫弹的韩德尔以及奥涅格的《钢琴协奏曲》;洛兹弹的独奏会,节目是舒伯特和普罗科菲耶夫,寄上节目单。音乐会的成绩都不错,评论都好。最近练巴托克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快练出了,不久可能演出。杰老师对我爱护备至,他有时与我讨论音乐问题,简直不把我当学生,而当作朋友,使我感动极了,新年是在他家里过的。

(……)

至于说到作曲家,我最近最喜欢的第一是巴赫,巴赫太伟大了,他是一片海洋,他也是无边无际的天空,他的力量是大自然的力量,是一个有灵魂的大自然,是一个活的上帝。巴赫使我的心平静。其实巴赫的虔诚没有一点悲观的成分,而是乐观的,充满了朝气,同时却又是那样成熟,那么有智慧。我每天早上起床,一定听一点巴赫的音乐,它好像能使我增加工作、生活的信心。

舒伯特,我仍然迷恋他,他是一个被遗忘了的世界,我最近弹的《a小调钢琴奏呜曲》,即李赫特在上海弹过的,自己弹了才越来越觉得它的伟大、深刻和朴素。

我也开始认识了萧斯塔科维奇。真是了不起的作曲家,我这儿有他的第一、第五和第十等三个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三个四重奏(第三、第四和第五),我最喜欢他的四重奏。他是近代作曲家中仅有的真正的音乐家之一,他写的都是音乐,他不为新奇而新奇,一切都出自内心,而且在他的音乐里,能找到一种深刻的信仰,像在巴赫、贝多芬身上可以找到的那种。他的四重奏极有深度,同时他又有些与莫扎特相通之处,有的时候是那么天真妩媚。

除了音乐,我的精神上的养料就是诗了。还是那个李白,那个热情澎湃的李白,念他的诗,不能不被他的力量震撼;念他的诗,我会想到祖国,想到出生我的祖国。

我的信会使你们高兴吗?我希望是这样。爸爸心烦的时候,是不是听听音乐什么的,还是艺术能使人宽心。不多写了,祝你们高兴起来,身体好。

你们的孩子聪一九五八年一月八日

同时寄出一包信(爸爸来信),①一包节目单。

P23-25

序言

读家书,想傅雷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读着这部新书,我想起傅雷父子的一些往事。

一九七九年四月下旬,我从北京专程去沪,参加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为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志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当我到达几小时之后,他们的儿子,去国二十余年的傅聪,也从遥远的海外,只身归来,到达生身的父母之乡。五十年代中他去国的时候,还带着满脸天真的稚气,是一个刚过二十岁锦绣年华的小青年,现在却已经到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壮岁了。握手相见,心头无限激动,一下子想起音容宛在,而此生永远不能再见的亡友傅雷和他的夫人,想起傅聪傅敏兄弟童年调皮淘气玩乐的形象。在我眼前的这位长身玉立、气度昂藏的壮汉,使我好像见到了傅雷;而他的雍容静肃、端庄厚憨的姿影,又像见到了他的母亲梅馥。特别使我高兴的,我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到常常能看到的,从海外来的那种世纪末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颓唐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态度非常沉着,服装整齐、朴素,好像二十多年海外岁月,和往来周游大半个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没有使他在身上受到多少感染。从形象的朴实,见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壮。时移世迁,过去的岁月是一去而不可复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断地前进,而现实的一切,也确实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回想过去,也正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前进,增添一分力量。

想念他万里归来,已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父母,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惊喜欢乐的笑容,而是萧然的两撮寒灰。在亲友们热烈的包围中,他心头的热浪奔腾,是可以想象的。直到在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匆匆数日,恰巧同乘一班航机转道去京,途中,我才和他有相对叙旧的机会。他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个人哀乐的经历,和今天重回祖国心头无限的激荡。他问我:“那样的灾祸,以后是不是还会再来呢?”我不敢对他作任何保证,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勇气和信心,相信经过了这一场惨烈的教训,人们一定会有力量阻止它的重来。谈到他的父母,大家都不胜伤感,但逝者已矣,只有他们的精神、遗爱和一生劳作所留下来的业绩,则将是永远不朽的。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成就不只是留下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的译本,我知道他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也是一份献给人民的宝贵的财富。谈话中便谈到了他多少年来,给傅聪所写的万里而且往往是万言的家书。傅聪告诉我,那些信现在都好好地保存在海外的寓居里。

我想起那书信,因为在一九五七年的春末,我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经上海,依然同解放前一样,被留宿在傅雷的家里,联床夜话,他给我谈到正在海外学习的儿子傅聪,并找出他寄来的家信给我看,同时也把自己已经写好,还未发出的一封长篇复书,叫我一读。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刚被邀去过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他是第一次听到毛主席亲口所作的讲话,领会到党在当前形势下宣传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显然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动,他全心倾注在会议的日程中,做了详尽的长篇记录,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他这次给傅聪的那封长信,就是传达了这一次会议的精神。傅雷一向不大习惯参加集体活动和政治生活,但近年来目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实际,切身体会到党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显然已在他思想上引起了重大的变化。

他指着傅聪报告自己艺术活动的来信对我说:“你看,这孩子在艺术修养上确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对这一点我是比较放心的。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任何失误,受到任何挫折才好。”

我所见的只是这两封信,但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不仅我当时为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在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狂风大浪的“反右派运动”,竟把这位在政治上正在力求上进,在他平素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正在日益浓厚的傅雷,大笔一挥,错误地划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接着不久,消息传来,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又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国。由于对他父子的为人略有所知,这两件事可把我闹得昏头转向,不知人间何世了。

但应该感谢当时的某位领导同志,在傅雷划成“右派”之后,仍能得到一些关顾,允许他和身在海外并同样身蒙恶名的儿子,保持经常的通讯关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这部经过整理、编选、辑集起来的《傅雷家书》。

感谢三联书店的范用同志,当他知道傅雷有这样一批宝贵的遗书之后,便一口承诺,负起出版的任务,并一再加以催促,使它经过傅氏兄弟二人慎重编选之后,终于公开问世了。(我相信他们由于多方面慎重的考虑,这选编是非常严格的,它没有收入琐碎的家人生活琐事和当时的一些政治谈论,我上面提到的那封信,就没有收入在内。)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都非常短促,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能相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在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大家虽都能处处见到他的才智与学养的光彩,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学养与深入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是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因此,在这儿所透露的,不仅仅是傅雷的对艺术的高深的造诣,而是一颗更崇高的父亲的心,和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在走向成材的道路中,所受过的陶冶与教养,在他才智技艺中所积累的成因。

对于傅雷给孩子的施教,我是有许多记忆可以搜索的。当一九四○年代初我在上海初识傅雷并很快成为他家常客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都还幼小,大孩子傅聪刚及学龄。在四周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上海孤岛,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他不让儿子去上外间的小学,甚至也反对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而且很早发现在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场。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同时傅聪也正是一个有特异气质的孩子,他对爱好的事物常常会把全神都贯注进去,忘却周围的一切。有一次他独自偷偷出门,在马路边蹓跶,观望熙熙攘攘的市景,快乐得忘了神,走着走着,竟和路边的电线杆子撞了一头,额角上鼓起了一个包,闹了一场小小的笑话。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到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那回傅聪首次回国时,还问过他多少年来除了演奏之外,是不是还自己作曲。

傅聪少年时代在国内就闹过一次流浪历险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傅雷全家从昆明迁回上海,把傅聪单独留在昆明继续学习。但傅聪非常想家,一心回沪继续学习音乐,竟然对父亲所委托的朋友不告而别,没有旅费,临行前由一些同学友人主动帮他开了一个演奏会,募了一些钱。这件事使上海家中和昆明两地闹了一场虚惊。傅雷后来告诉我说:“你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帽子脱下翻过来,大家帮帮忙,这孩子就是这样回上海来了。”

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

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仅使傅聪与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甚至在他的艺术巡礼中,也始终一贯,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直到一九七九年初次回国,到了香港,还有人替他担心可能产生麻烦,劝他暂时不要回来,但他相信祖国,也相信祖国会原谅他青年时代的行动,而给他以信任。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更不能不使人不去想那一次令人痛心的政治运动,二十多年来给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所造成的惨运,是多么的惊人,而今天终于普遍得到改正、昭雪,又是一个多么得人心的政治措施。有许多人在那场灾祸中被伤残了,但有许多人却由此受到特殊的、像钢铁受到烈火一样的锻炼,而更加显露出他刚毅锐利的英精。在我最熟悉的战友与好友中,有许多人是这样的,在党外的傅雷也是这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大的在十年浩劫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我叙述这些回忆和感想,谨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好书。

楼适夷

一九八一年七月五日北京东郊

后记

爸爸一生工作严谨,就是来往书信也整理的有条不紊。每次给哥哥的信都编号,记下发信日期,同时由妈妈抄录留底;哥哥的来信,也都编号,按内容分门别类,由妈妈整理成册。可惜在十年浩劫期间,爸爸书信所剩无几。今天,如果能把父亲和哥哥两人的通信一起编录,对照阅读,必定更有教益。

爸爸妈妈给我们写信,略有分工,妈妈侧重于生活琐事,爸爸侧重于启发教育。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爸爸给哥哥的中文信件共一百九十封,妈妈的信也有百余封。哥哥在外二十余年,几经搬迁,信件有所失散。这本家书集选自哥哥保存的一百二十五封中文信和我仅有的两封信。家书集虽然只收录了一封妈妈的信,但她永远值得怀念;妈妈是个默默无闻,却给爸爸做了大量工作的好助手。爸爸一生的业绩是同妈妈的辛劳分不开的。

今年九月三日是爸爸妈妈饮恨去世十五周年,为了纪念一生刚直不阿的爸爸和一生善良贤淑的妈妈,编录了这本家书集,寄托我们的哀思,并献给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傅敏

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傅雷家书》初版刊行三十五载,期间时有新发现。根据目前整理的父母生前信账,以邮寄日期计算,给傅聪的信函应有346通(中文信255通,英法文信91通),目前尚存307通(中文信230通,英法文信77通);加上仅存的父母给傅敏信函3通,及父母最后的遗书,尚存311通。英法文信主要写给儿媳弥拉看的,大部分内容与中文信相重,故金圣华仅摘译24通。《傅雷家书全编》共收录家书255通,是目前最为完整的傅雷家书。

在全编本的基础上,我又精选摘编出父亲信133通(英法文信23通),母亲信39通(英文信1通),加之父母遗书,共计173通,编成家书精选本——虽无全编本拉拉杂杂、唠唠叨叨的日常亲切感和真实感,却更加紧凑、更具可读性,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同时选人傅聪家信9通,对照相应父母家信,则语境更完整,内容更连贯,针对性更强。举一反三,读者可体会父母写每封家信时的心境和景况。

自从二〇〇四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傅雷家书两则”后,各种侵权版本的所谓“中学生新课标”傅雷家书层出不穷,我对那些寻章摘句的拼凑以及五花八门的解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见树不见林”。其实,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一九八一年我将这些家信辑集成书,公诸于众,是为了纪念自己的父母,寄托我们的哀思。家书广泛传播的溢出效应,全面展示傅雷家风,再现我和聪哥成长的家教背景,其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底线是“先做人”。我以为这才是家书的要旨,望读者朋友们通览全书,深自领悟。  今年是先父母逝世五十周年,重编插图本家书以志纪念。

二〇一六年新春又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傅雷家书(插图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傅敏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6339601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5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8
CIP核字 2013143606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5
出版地 江苏
228
162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03:51